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人说,最重要的摄影展在武汉美术文献展现场

中国摄影杂志 2019-04-03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时隔三年,美术文献展于9月15日在湖北武汉再次开启,将展至10月20日。  作为唯一一家受邀的摄影媒体,赴现场见证了展览盛况。“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由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主办,冯博一任主策展人,王晓松、魏皓啟(新西兰)、张婷、严舒黎、夏梓组成策展团队。其中,冯博一、王晓松为2016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策展团队的主要成员。


本届展览的主题为“应力场”,借用的是物理学、地质学术语:所有的机体受外力影响时自身结构产生变形,对内强化为内在结合力,对外则形成反抗外因的反作用力,其结果则是“应力”所呈现的整体形态。展览以此为关键词,强调直面当下各种问题的艺术创作,应该逐渐打破从内到外逐渐套路化的思维,构建一个以视觉为主体的全方位的“应力场”,并传递给艺术之外同样关心这些问题的人。共有来自中国及其他十四个国家的57位艺术家(小组)的127件(组)作品参展,涉及影像、装置、摄影、雕塑、绘画、行为、声音等多媒介方式。


本文为读者诸君推荐此次参展的部分影像作品,便于各位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本刊记者 周星宜 武汉报道


▲如影随形,2016 约根·斯塔克


德国艺术家约根·斯塔克(Juergen Staack)的作品《如影随形》用五盏分析器灯和五面镜子布置空间,可称之为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观众在进入空间后才得以使作品最终完成。这个作品是完全跟场地、空间相关的在地性装置,每一次的呈现都会和新的空间发生新的交流和对话,也就意味着这个作品每一次的呈现都会是一个崭新的作品。约根希望每一位观众摆脱传统的观看者角色,根据空间的场域感去进行互动,产生自己的对话。

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约根·斯塔克毕业于比彻摄影学院,是著名当代摄影家托马斯·鲁夫教授(《中国摄影》2017年6期曾刊发专题报道:《托马斯·鲁夫:当代影像的考古学家与探险者 》)的研究生,并在毕业后从观念摄影中探索出自己的创作道路。他在多媒介创作中主要针对声音的概念进行研究,特别是语言、表演、装置和视频。

《如影随形》无疑颠覆了传统摄影艺术对照片的基本元素的思考,追求一种看似荒谬但又十分寻常的聆听方式,去质询一系列的问题:照片是什么?源于何处?止于何方?需要什么样的编码来进行阅读?这当中又遗失了什么?


▲展览作品“和平治疗”(画面右侧)

▲和平治疗(表演摄影),2015 约瑟夫·奥彻拉

“和平治疗”是由摩洛哥艺术家约瑟夫·奥彻拉(Youssef Ouchra)自导自演,时长1小时的行为表演,并通过影像最终定格在一个四联画屏当中。在图像中,约瑟夫一动不动地躺在木板上,在他1.84米长的身体上,插着带着硝烟的近200枚“国旗”刺针。在针灸的全过程中,约瑟夫几乎没有消耗身体的任何热量,但却得到了净化。这些带着地缘政治意向的冲突侵蚀着我们的外在和内心。

在这场治愈的仪式中,约瑟夫试图探究造成世界冲突的原因。他借此强调必须为人类社会中的虚弱开出全球治理的疗方,因为每个人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有机体。


▲斯嘉丽特·霍夫特·格拉芙兰德的摄影作品吸引观众驻足

▲我的白衣骑士,2011  斯嘉丽特·霍夫特·格拉芙兰德

在采矿用的卡车后部,一堆白色的盐炸裂四散。在玻利维亚拉巴斯市的公共场合,人们可以轻易买到捆装炸药。


荷兰艺术家斯嘉丽特·霍夫特·格拉芙兰德(Scarlett Hooft Graafland)曾去往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像玻利维亚的盐漠、荒无人烟的加拿大北极地区、马达加斯加的偏僻岛屿、也门的索科特拉岛和瓦努阿图,这些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当到达陌生而又神秘的环境时,斯嘉丽特往往会经历一些被她称作为“超现实”的事情——日常事物每每同时出现令人激动的瞬间,而毫无瑕疵的风景又会带给人极大的陌生感,这些都展现了超越日常生活可预测的规律以及超越自然和物理规律的现实。

斯嘉丽特的摄影作品都是由一台模拟视频相机摄制,并不使用任何数码技术,她表示“这正是摄影最强大的地方,可以通过其展现真实的特质和记录现实的能力,也展示不合理和奇异的景观”。


▲观众欣赏朱塞佩·帕米萨诺的摄影作品

▲晚春(季节系列),2015 朱塞佩·帕米萨诺


意大利艺术家朱塞佩·帕米萨诺(Giuseppe Palmisano)善于通过摄影来观察人与空间的关系。同时,女人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他的目的是消解裸体内在的情爱性。

在谈到朱塞佩·帕米萨诺的创作时,冯博一指出“他以摆拍的摄影手法,将人的身体与日常空间处理成幽默与神秘悬疑的氛围,荒诞与悦色的戏剧化效果,甚至怪异、偏执的意味。具有超验于现实困境的象征与隐喻。人们似乎可以通过进入艺术家虚置的影像之中,而得以逃避和隐匿于现实世界的沉重挤压”。


▲观众观看由王宁德创作的《无名》系列作品

▲无名No.25,2016 王宁德


“用摄影的方式描摹摄影,却获得了绘画的效果”,王宁德曾如此描述自己获得2016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评委会大奖的作品《无名》(《中国摄影》2017年2期曾刊发关于王宁德的人物报道:《宁德二十年》与《王宁德:荷尔蒙是不靠谱的》)。他用摄影的方式从不同城市的墙壁上收集了大量覆盖小广告的痕迹,这些笔触也是两种人群对抗和冲突的记录。图像指向无名的痕迹制造者,无名的场景,群体活动中无名的参与者,并将其一直延展到我们和时间的对抗。

从城市公共空间的参与和行动对抗性的角度上来讲,这些痕迹和涂鸦有部分类似的属性,艺术家通过对社会景观微小元素的收集整合,探寻出个人对社会历史的主观表达。

如今,王宁德以影像和装置作为主要语言,并用多种形式拓展了影像艺术的语言边界,探讨影像的语言和本质等前沿问题。


▲由李郁和刘波共同创作的《戊子己丑霹雳火》系列作品 

▲《戊子己丑霹雳火》系列,2008-2010 李郁+刘波

楚天金报2009-02-01 

土法制氢气 铁罐突爆炸 
大年初三晚上,新洲区阳逻街一私人旅社内发生爆炸,一对年近六旬的河南夫妇一死一伤。据伤者孙桂英讲述,她和丈夫用土法制氢气,做氢气球卖,不料氢气罐爆炸,夺走了丈夫的生命。

▲《戊子己丑霹雳火》系列,2008-2010 李郁+刘波

楚天金报2008-08-19

氢气罐爆炸酿惨剧 卖气球老人不治身亡 
昨日上午八时,新洲区阳逻街一民房内发生爆炸事故,一名卖氢气球的老人被炸身亡。事发后,警方赶往现场调查,初步认定当事人在灌氢气球时,氢气罐突然发生爆炸,非他人故意所为。


由李郁和刘波共同创作的作品《戊子己丑霹雳火》,灵感来源于报纸上的社会新闻。这两位来自武汉本地的艺术家从报上甄选合适的文本,通过摆拍,用摄影的形式再现新闻中所发生的真实场景。他们选择的新闻本身多与暴力、欺骗与谋杀有关,照片构图完整,画面中的人物表情冷漠阴郁,给人一种荒诞幽默的感觉。该系列作品还运用了对比影像的手法,以两幅构图相似但内容迥异的照片加强对观者的视觉冲击。

这些作品呈现出对原始素材不忠实地还原,让人看出他们的目的并非再现新闻事件本身,而是借用那些貌似客观真实的文本,虚构出另一维度的真实。同时,这种工作方法被作者视为一种容器,把他们对生活与政治的态度也装入其中。


▲观众近距离查看洪浩的作品

▲07结算(上),2008 洪浩


以《07结算(上)》为代表,这是由洪浩创作的“我的东西”系列之一,它是用扫描实物的方式制作的影像作品。洪浩将自己每天的消费品在使用前先进行扫描,然后存档,等到年末时再把它们通过电脑连接成几个整体图像。这是一项伴随着生存进程的工作,这个过程让他去进行一种观察,观察自己是怎样生活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生活的,进而去思考什么样的原因和力量富裕和规定了这种方式。

洪浩作为一名把社会关系和形式理解为自我意识延伸的艺术家,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自我认识艺术形式。以其风格独特的扫描形式影像“我的东西”系列等获得世界的广泛认同。他的创作素材通常有地图、书籍、票据、旧物、生活用品等常见物,以手工制版、扫描及印刷为主要方法,使我们重新认识事物和当代生活。


▲观众在由庄辉和旦儿创作的作品前拍照

▲图库——A23404579,2011 庄辉+旦儿


由庄辉和旦儿创作的作品展示了从互联网中选取的图像,并无限放大到具有讽刺意味的大小,反映出这些图案包含的过于乐观和高度象征性的内容。

据了解,从2010年起,他们在网络上浏览大量的图片资料库,并购买了资料库中不同类型的图片。两位艺术家会根据不同的展览和不同的策展概念,从购买的图片中选择与“主题”相对应的图片,供对方选用。待图片确定后,由艺术家提供给马赛克的生产工厂。最终,将图片加工制作为陶瓷质地的马赛克拼图。


▲武汉本地艺术家肖丰创作的“童话现实”系列作品

▲“童话现实”系列(摄影绘画),2016 肖丰


武汉本地艺术家肖丰虽已年过五旬,但他密切关注着当下年轻人“童话般的生存状态”,“童话现实”的主题即在于此。年轻人抵御社会给予的各种侵压,日韩风格的穿着、美图之后的自拍、卡通式的装扮等抹平了社会上的不公与落差,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与不如意,都在装扮、美化、嬉笑、吐槽以及各种网络语言中得到掩盖和宣泄,他们是同一个集体狂欢派对中的一员,用盛装打扮的方式来消解现实不公。

肖丰日历艺术计划是“童话现实”作品的微信发布平台。肖丰在微信公众平台每天更新一幅作品,把当天的日期和运势也放在作品下面,就像一份专门定制的日历。借助手机终端,他的作品已介入周围人每一天的生活。无论是绘画作品、摄影作品还是数码3D成像的作品,在肖丰看来,如今观看的便携性要比作品本身的影像质量重要得多。


▲《经典寓言》展映现场

▲经典寓言(高清影像装置),2011-2013 AES+F


由AES+F创作的影像作品《经典寓言》展现了真实的机场生活。除了正常的人流,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件行李被识别和破坏、移民之间的打架,以及为病人提供的急诊。除了平凡的现实,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一系列的神秘变化,从一个有异国部落的丛林变成一个水下王国,再变成一片雪原。雪原融化成冥河,顺着乘客最终飞行的方向流到天边无尽的的海洋中。

AES+F是一个成立于1987年的艺术家小组,由三位俄罗斯艺术家:塔提亚娜·阿萨玛索娃(Tatiana Arzamasova)、列夫·伊夫索维奇(Lev Evzovich)和伊夫基尼·斯瓦亚斯基(Evgeny Svyatsky)共同创办。1995年,时尚摄影师弗拉迪米亚·弗莱迪科斯(Vladimir Fridkes)开始和AES小组合作,并成为AES+F里的那个“F”。AES+F的作品融合了摄影、影像和动画创作,也包括传统媒介,如绘画、素描和雕塑。AES+F创造的宏大视觉叙事针对全球范围内当代文化的价值、缺陷和冲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热(三频高清影像装置) 5分52秒,2010 克里斯蒂安·汤普森


澳大利亚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汤普森(Christian Thompson)致力于探索关于身份、性、性别、文化融合、种族和记忆以及和历史相关的概念。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种自传式民族志的过程。

“热”是一个三频影像装置。年轻的原住民三姐妹盯着摄像机,镜头中展示了她们的面庞、裸露的肩膀以及黑色长发。她们是杰出的原住民活动家查理·珀金斯的外孙女,著名策展人赫蒂·珀金斯的女儿。汤普森采用黄色/橘色的背景并将暖光映照在女孩们的皮肤上,屏幕外的鼓风机使女孩们的长发在屏幕中翻卷。影像的金色调与“风”描绘出澳洲昆士兰中部沙漠的热浪,那里曾是汤普森父亲的故乡,也是汤普森年幼时经常去的地方。英国殖民者在最初抵达澳洲大陆的时候,曾将当地的土著人民视为缺乏美感的低等生物。而这件作品则充分体现了原住民女性的优雅之美。


猎户座潮汐(双屏高清视频带音频) 20分钟无缝循环,2013-2014 凯莉·理查森


万籁俱寂和引人入胜的戏剧空间、迷人的美妙和略显不安的陌生情绪、硬核的科学和艺术创作:加拿大艺术家凯莉·理查森(Kelly Richardson)将这些双重性集中在加以数字计算的视觉张力和模糊边界的艺术作品中。她的虚拟现实视频影像提供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并足以合理地激起我们对当下社会环境的沉思。

目前,凯莉·理查森被公认为是采用数字技术创作超现实迷人风景的新晋艺术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作品在北美、亚洲和欧洲都广受好评。和她的众多其他作品一样,《猎户座潮汐》中呈现的场景让我们不得不超越当前的地球语境,去思考逃离和生存,并探究我们对自然环境所施加的压力以及人类自身何去何从的终极问题。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

时间:2017.9.15-10.20

地点:湖北武汉·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主策展人:冯博一

策 展 人:王晓松、魏皓啟(新西兰)、张婷、严舒黎、夏梓

 

学术委员会

主任:冀少峰

成员:方力钧、胡永芬、鲁虹、皮道坚、孙振华、魏光庆、杨小彦、殷双喜、曾梵志

艺术总监:傅中望、刘明

行政总监:李和清


参展艺术家及展览单元


塑力:君士坦丁(中国澳门/俄罗斯)、艾莎·比约克(冰岛)、陈赛华灌(新加坡)、葛宇路(中国)、洪浩(中国)、黄立言(中国)、 杰斯·强森+赛门·沃德(新西兰)、刘卓泉(中国)、孟煌(中国)、阿拉什·纳西里(伊朗)、庞海龙(中国)、丽莎·瑞哈娜+由爱至爱小组(新西兰)、宋冬(中国)、萧昱(中国)、杨茂源(中国)、展望(中国)、周褐褐(中国)、庄辉+旦儿(中国)

 

合力:斯嘉丽特·霍夫特·格拉芙兰德(荷兰)、图比恩·卡斯伯 (挪威)、李郁+刘波(中国)、倪有鱼(中国)、克里斯蒂安·汤普森(澳大利亚)、 王宁德(中国)、WAZA小组(中国)、袁顺(中国)、杨心广(中国)

 

变力:AES+F(俄罗斯)、胡尹萍(中国)、李勇政(中国)、厉槟源(中国)、凯莉·理查森(加拿大)、尚一心(中国)、贝德维尔·威廉姆斯(威尔士)、肖丰(中国)、尹秀珍(中国)、应歆珣(中国)

 

隐力:陈小丹(中国)、哈立德·加哈(巴勒斯坦)、毛同强(中国)、施林·纳沙(伊朗)、朱塞佩·帕米萨诺(意大利)、邵帆(中国)、约根·斯塔克(德国)、约瑟夫·奥彻拉(摩洛哥)、张如怡(中国)、赵赵(中国)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更新


近期精彩文章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