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方摄影师这样拍女性

中国摄影杂志 2019-04-02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这几天刚聊完欧洲的报道摄影师都在拍什么?”,就有读者向  反映现今国外摄影师似乎对女性题材格外关注,那么通过介绍以下六位摄影师的作品,我们或许能够有所启发。


文 | 门晓燕   编辑 | 周星宜



《光圈》

(Aperture)

 2017年秋季刊


《光圈》杂志当期主题为“风格元素”(Elements of Style),通过展示多名摄影师的作品来探索风格、服装和美在构成个人身份中所起的作用,从时间和地域的角度揭示时尚和风格如何帮助我们去了解“我们究竟是谁?我们有可能变成谁?”其中,摄影师皮埃特·雨果(Pieter Hugo)拍摄了北京艺术院校中的女生肖像。



▲“北京女生”系列 皮埃特·雨果


作为一名生在南非的白人,雨果除了对政治保持关注,也关注着他所身处的社会。他曾长期拍摄卢旺达地区“95后”青少年们的肖像,以此来探讨非洲种族问题。他的作品存在于一个躁动不安的,未经界定的空间里,扎根于对现实的虚假再现,人们很难对其进行分类。这一次,他将镜头对准了中国女孩。



《摄影》

(Photogrvphy)

 2017年2月刊


《摄影》杂志采访了美国青年摄影师布鲁克·夏登(Brooke Shaden)。夏登从创作自拍像开始,逐渐地发展成为一名探索自拍的艺术摄影师。每一个人对自己都未必了解,特别是那些隐藏在容貌之下的性格,那些无法叙述清楚的幻想,或许连自己都不能看透。夏登的自拍像就是试图揭开自己心中的秘密,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以可视的方式呈现出来。人们在她的自拍像中看到了超越物质生存形式的精神生命。





▲“自拍像”系列 布鲁克·夏登


夏登感兴趣的话题是黑暗、美丽、消亡和重生。对于她来说,自拍像本质上不具有自传性,不是她真实的生活,而是一种虚幻的表达。换句话说,她的自拍像不是述说构成自己日常生活的可视细节。为了探寻超出自身所处时空的幻想世界,她将自己置身于想要探究的想象环境中进行拍摄。夏登在她的摄影画框中捕捉充满神奇的现实。她运用了画意般的技术手段和正方形构图,以非现实的元素取代传统的摄影属性。从自我服饰的造型,光线的处理,到布景的设置,都远离了现实世界。夏登患有纤维肌痛,或许正是病痛令她更加关注人生的体验和梦想。也或许正是病痛的束缚,才使她希望逃离现实所处的生命时空。



《GUP》

 2017年3月刊


不同于美国摄影师夏登用自拍像来挖掘自己看不清楚却希望拥有的内心世界,挪威摄影师安尼雅·尼米(Anja Niemi)通过自拍系列“从未存在过的女人呈现自我的不存在。尽管她也是将镜头对准自己,然而拍摄的影像完全不是那个现实中存在的自己。尼米将自己装扮成舞台上的各种角色,以表现其他任何形式都不能实现的“非自我”。同夏登一样,她不认为她拍摄的照片是自拍像,也很不希望别人把它们看作她的自拍像。尼米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一个不喜欢站在镜头前的人,甚至讨厌被拍摄。她很好奇那些被摄影师拍摄的人们是如何感受的。当她独自一人穿上演出服的时候,情形便不同了。现实的尼米消失了,一个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人出现在镜头前。





▲“从未存在过的女人”系列 安尼雅·尼米


“从未存在过的女人系列中,尼米创造出一位演员离开聚光灯后的生活想象。在这些人像中,观众看到的人物和摄影师本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像中的角色表现出的对于舞台的惧怕,在镜头前的茫然,以及由于紧张而流露出希望观众消失的心理状态,恰恰也是摄影师本人在生活中面对压力希望隐形的心理状态的视觉呈现。



《千字言》

(1000 Words)

 2017年7月刊


如何以摄影的方式呈现一个人的经历以及由这些经历所构成的生活状态?我们是否对于身边的家人有足够的了解?当子女长大成人带着急迫的心情离开家门远离父母后,是否有瞬间会想起并好奇曾经把自己养大如今逐渐老去的母亲究竟度过了怎样的人生?《千字言》(1000 Words)刊登的马修·芬恩(Matthew Finn)的摄影作品是对他母亲生活的描述。生活在缓慢地转变,缓慢地远离习以为常的形态:每天由相似的事组成,生活中与人、事物的关系等等。这些构成了人之一生所经历的世界。


▲“母亲”系列 马修·芬恩


芬恩拍摄了他母亲的系列肖像。然而,这些照片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肖像,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描述,是对人类生活环境的一种深刻的人文反思。首先,芬恩的“母亲”系列照片希望促使人们思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我们在照片中究竟能看到什么。同时,他也试图借此简单地探索一下如何描述我们的好奇心,即我们的欲望。我们可以通过探索照片潜在的与人“沟通” 的特质,去发掘和理解人们的好奇心。



《英国摄影杂志》

(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

 2017年5月刊


当人们拍摄不同于自己的人像时,需要对付自身存在的偏见,否则很容易出现持一面之词的叙事现象,而看不见完整存在的他人。事实上,从种族、文化、性别等层面看,摄影观看都有着多元的表现。安迪亚·比尔 (Endia Beal)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2013年在她进入耶鲁大学摄影专业攻读艺术硕士的时候,她是那里唯一的一名黑人女性。毕业之后走向职场,她发现自己“处于双重意识的境况,自己在一种文化之下长大,而眼下要适应另外一种文化,(自己)成为了两个世界的协调者”。如今她不仅是美国一所大学画廊里的负责人,同时也是一名艺术副教授。





▲“我是你们寻找的合适人选吗?”系列 安迪亚·比尔


《英国摄影杂志》刊登了她拍摄的作品“我是你们寻找的合适人选吗?,作品关于黑人女性离开学校进入职场后的身份转化问题。该项目深入调查了黑人女性在进入美国公司工作时的体验和恐惧。比尔对于这种转化有着切身体验。她在作品中捕捉到了有色年轻女性进入职场时的挣扎,以及她们使自己做到最好,以适应职场环境的努力。



《英国摄影杂志》

(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

 2017年5月刊


摄影师莱雅·阿伯丽尔(Laia Abril)感兴趣的是极具争议的堕胎问题,她特别关注了那些没有合法的、安全的或者自由途径堕胎的妇女。这些妇女不得不选择那些给精神和身体都带来风险的方式。阿伯丽尔的拍摄目的是将人类憎恶女性的历史视觉化,以令世人记住这些历史。伦理道德问题交织在她的视觉展示中,同时,摄影师还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来揭示堕胎这一话题相关的社会因素、当事者的羞耻心和某些禁忌。




▲“关于堕胎”系列 莱雅·阿伯丽尔


尽管这些妇女是少数人群或是性受害者,她们依然愿意让阿伯丽尔用镜头对准她们,至少她们不介意一位女性摄影师的采访。只有女性才能真正领悟到这些妇女所经历的痛苦,因而有可能捕捉到她们在脸上流露出的、这一社会问题的映射。阿伯丽尔拍摄的人像不仅仅是为了刻画堕胎妇女的苦痛,同时也希望借助这些人像触动观者对于伦理道德的思考。这恰是这位女摄影师的摄影态度。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近期精彩文章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