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我不配”?
在社交网络上,一些人注意到,自己身处一种奇怪的心理状态中:明明是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却总觉得只是“运气好”;明明是自己的优秀被别人肯定,却总认为他人的评价“言过其实”;身处于一段很棒的亲密关系,却总是担心自己“配不上”另一半,从而单方面讨好内耗,让双方疲惫不堪……
李佳琦在直播间里的一段“有些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让许多人重新谈及“精英的傲慢”——成功者容易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忽视运气的偶然性。这本身是一种“奖励绝世天才,把其他人贬损成垃圾”的才德霸权,而“不配得感”则构成了“才德霸权”的一体两面:成功了,是因为自己运气好;失败了,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
1969年,两名美国心理咨询师发现并命名了“冒名顶替综合征”,这是一种颇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受其影响的个体总是倾向于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认为其与目前获得的成功和正面评价不相匹配,恐惧有一天自己的“无能”会被别人发现,ta们付出努力的程度常常令自己疲惫,但在收获成果时却只能感到加倍的惶恐。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疾病,但它的长期作祟,会让人难以从自己的努力当中获得意义感,引发无穷无尽的自我否定和无力感,让生活陷入阴影。
谈及为何会有“不配得感”、如何消除“不配得感”,答案常常指向个人的心理解剖。但除了原生家庭、教育环境、经济条件等个体化的因素,也有更加普遍化的社会因素同样在发挥作用。当“我配吗?”成为年轻人自我评价的新标准,或许该重新审视这股泛滥的“不配得感”。
撰文|高低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