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13点(CET),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马茨·马尔姆宣布挪威作家约恩·福瑟获得202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创新的戏剧和文章,为无法言说的事物赋予声音”。半小时前,马尔姆通过电话提前告诉了作家这个消息,当时他正在卑尔根的乡间开车。他表示很高兴,并承诺会小心开车回家。
卑尔根,这个坐落在挪威西海岸的城市,是约恩·福瑟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生活,并度过他整个创作生涯的地方。那里的天空和大雨,阴晴不定的乌云,浪漫又恐怖的大海,成为福瑟作品中恒常出现的意象。
福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作品诞生在21岁,1980年,长篇小说《红与黑》(Raudt, svart)问世,并在三年后出版。也是从这部小说开始,他选择了自己的语言,新挪威语,或者叫尼诺斯克语。如今,挪威只有10%的居民使用这种语言,约恩·福瑟是其中之一。1985年和1986年,他接连出版了第二部小说《上锁的吉他》(Stengd gitar)和诗集《眼中有水的天使》(Engel med vatn i augene)。1987年,福瑟在卑尔根大学,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并且出版了自己的第四本书《血石》(Blod. Steinen er)。毕业后,他在霍达兰郡的创意写作学院当了六年教师,他的一位学生成为后来炙手可热的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和他的先驱塔尔耶·韦索斯一样,福瑟的语言与挪威西海岸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并将现代艺术技巧作用其中。语言,及其贫瘠的海岸,漫无休止的群山。这不仅仅是福瑟作品的技巧、风格或主题,而成为蕴藏人类情感,那些不可言说事物的载体,他的文学本体。
福瑟长期以来被视为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这个传言从二十年前就已经出现,2013年,立博公司的彩票赔率榜上赫然出现约恩·福瑟的名字,并且十年来始终稳居热门。然而,随着2021年《七部曲》的完成,2022年最后一本《一个新名字》(Eit nytt namn)英译本出版,进入今年英国国际布克奖长名单,约恩·福瑟终于拿到了这个早应属于他的奖项。
卑尔根,荒诞与孤独
约恩·福瑟的故事多发生在挪威西海岸的乡村,峡湾地带的自然风貌出现在他一部又一部作品中,被浪潮冲刷的土地和悬崖,望不见尽头的大海。他的人物们生活在此,他们畏惧复杂的人际关系,远离尘世纷扰,渴望独处,就像自我流放。海洋是福瑟戏剧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福瑟1992年写作的第一部戏剧《有人将至》中,男女主人公搬进海岸一座没有人打扰的房子: 在他的语言里,海洋不仅是美丽、浪漫的,同时也蕴藏着偶然性和危机: 悬崖上的老屋。这是福瑟戏剧里又一个恒常出现的意象。这些房子濒临波涛汹涌的海岸,人们可以透过窗户欣赏海景,抑或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关起门躲进屋中。然而,和大海的反覆无常一样,这些屋子也并不坚固。爱人们关起门,试图营造一个乌托邦,却发现彼此的关系越发脆弱,矛盾无法和解,交流的不可能。他们不得不继续忍受彼此关系的濒危状态,以及咆哮的大海,宿命般的大雨,摇摇欲坠的老屋——找不到任何出路:(《一个夏日》)
可以看到,在卑尔根乡间的自然意象背后,福瑟始终迷恋于探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这种隔膜是恋人之间的猜忌和背叛,是亲人之间的冷漠,自我与记忆的争斗,主体对他者的恐慌。福瑟把自己对人与人关系的塑造,理解为对人类内心境况的关注:“人类并不等同于一个对象,人类首先是一个灵魂,一个内在的心灵。无论是‘意义’或是‘无意义’,都归属于这个灵魂。”他执着于对氛围、语境、场景的营造,作品的故事性极弱,全篇充斥着无意义的絮语碎片。他所追求的,并不是突出、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或震撼、有质感的故事情节,而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关系或状态。身为读者,我们往往习惯于寻找文本背后的深层所指,找出故事象征的深刻内涵,或作家被哪种时代精神左右,体现出什么历史症候。但他的学生克瑙斯高提醒我们,“约恩·福瑟的文章几乎都是关于文学和艺术的。它们不涉及文学和艺术的生平、社会学或历史方面的问题,而始终围绕着它们的本质”,围绕着文学和艺术自身。在克瑙斯高看来,文学的合法性诞生自一组悖论当中:一方面它要追求某种独异的语境和特质(而非社会学的结构主义式共性),另一方面,这种独异性又我们所共有的,关于世界的现实的真相。福瑟早年学习社会学,但他无法接受实证主义的方法,探寻那些被视作普遍的规律和真理。文学是具体的,这要起我们抛弃自我的掌控,跟随“情绪和语调”,进入到作品的独异性当中。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戏剧的表达方式是动作。悲剧就是以语言为媒介,运用动作的方式,去摹仿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然而,约恩·福瑟及其前辈作家,所代表的现代戏剧,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断言。 当动作停滞后,人物陷入到当下的具体状态里。福瑟赋予他们以语言和行动,其中最常被人提及的手法是他的“极简主义”。 从第二部小说《上锁的吉他》起,福瑟就表现出极简主义的特点。在他的小说和戏剧里,语言和行动都遭到最大程度的简化。人物的言语和行为是不完整的,他们的对白往往是一些琐碎、无意义词藻的堆叠和重复,看起来平淡而乏味,同样的句子出现再三。这种简洁被福瑟推向极致,时常出现品特式的静场。人物的语言断裂了,整个剧场陷入沉默当中,那些星光片语的性格和心理被彻底淹没,我们无法预料他们发生了什么,又即将做出什么。借用停顿和中断的手法,福瑟表现出我们生活的不确定。
《红色沙漠》剧照
“在小说里,你只能运用词语,而在戏剧里,你可以使用停顿、空白还有沉默:那些没有被说出口的东西,一种启示。”在《上海书评》的采访中,福瑟这样解释自己的静场。对话拦腰斩断,语言的所指突然坠入虚空,他把这视为“意义”的悬置和彻底销毁,或者也是某种“无法言说”的独异,得以表达的神圣瞬间——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借由沉默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这种静场十分接近罗兰·巴特所谓的“沉默”:“沉默在这种艺术中是一种匀质的富有诗意的时间,它不像一种密码的片段而像是一种光亮、一种真空、一种谋杀和一种自由那样把词语固定在两层之间并使之分裂。”
与沉默相对的另一种方法是延异。在福瑟读书的时代,挪威的大学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放弃社会学后,福瑟开始读哲学,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向法国后结构主义的巨大变化。1979年,福瑟开始阅读德里达。在《纽约客》的采访中,福瑟称,他发现德里达和海德格尔是两种不同的思路。“对海德格尔来说主要的问题是,存在的事物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而德里达关心的是相反的问题:是什么造就了存在事物的不同?我想写作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行为。不像说话。写作不同,非常不同。当然,这也让我跟德里达以及他理解的写作有了某种联系。”
显然,德里达对言语和文字书写的区分深刻影响了福瑟。在德里达那里,柏拉图以来的语音中心主义导致了逻各斯中心。语音更接近存在,而文字是边缘的,是语音的派生物。借由书写,文字成为可以被认识的文本。文本没有先后顺序,也没有高低之分。尚未成为文字的事物漂泊无依,书写为意义提供居所,而这意义不是由语音中心向四周散开的。随着书写行为的持续,意义不断播散,它们彼此差异,永无休止,作为终点的意义遭到无穷延宕。
借由德里达的书写理论,福瑟区分了“叙事者”和“写作者”。在他看来,“叙事者”是口语文学的传统,而他关注的是“写作者”。所谓“写作者”,是“那个被写进去的身体层面的东西,那个进入你写作的物质性层面的东西”,或者用克瑙斯高的话说,“‘写作’与其他一些东西连接,与我们语言中只传达自身的部分连接,就像石头或墙上的裂缝”。 在福瑟的剧本里,台词往往以诗体呈现。完整的句子被剪裁成松散的碎片,它们持续而迅速地转换字行,翻到下一页:我不是想这样做
我只是就这样做了
另一个人
你只是就这样做了
一个人
是的
(短暂静场。)
另一个人
它就这样发生了
可你
是啊是如此的害怕它会发生
(短暂静场。)
你是这么告诉我的
(极短暂的静场。)
你告诉过我
一个人
是的
(静场。)
(《我是风》)
在行与行之间,在短语和句子的断裂和跳转之间,语言的意义无休止地漂流,只有书写是确定的。人物说出大量破碎、空洞的台词,意欲表达的意义遭到疏漏,个体的孤独,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可能被成功建立,于是,所指的泛滥与模糊,和沉默的静场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此外,福瑟戏剧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多重时间的并置。在2002年的《死亡变奏曲》里,故事从女孩自杀后开始倒叙,六个来自不同年代的角色(活着的和死去的)纷纷出场,以简短、断续的言语共同叙述,构成拆解和补充。最后,女孩在坟墓的另一端发出独白,对自己自杀的决定发出质询,表达了根本的不确定性。
这种方法最精彩的演绎出现在1999 年写作的《秋之梦》中。尽管同样属于福瑟的早期作品序列,《秋之梦》却具备更为复杂的文本内涵。在追忆过往之余,人物的交谈和独白,探讨了爱情、宗教、死亡等问题。在《秋之梦》中,场景同样是墓地,男人和女人相遇,仿佛旧情复燃,男人为是否离开家庭奔赴爱情而困扰。事实上,他们共同度过了一生。男人的父亲和母亲共同出场,还有前妻格蕾,以及所有过往的交集和碎片。在这出戏里,我们很难理清各个情节、人物的时间先后,不同的时间层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具体的语态,对人物进行共时性的质询,过去的恶魔纠缠活着的人。尊重地点的统一,破坏时间的统一。借用这梦幻般的手法,福瑟制造出了他特有的戏剧氛围与人类境况。
在将近二十年为剧院写作的生活后,戏剧的紧张性和人物争执已经让人疲惫,约恩·福瑟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倦。2009年,随着剧本《这些眼睛》(Desse auga)创作完成,福瑟在50岁的生日宴会上,宣布自己的戏剧生涯即将告终。他已经完成了身为剧作家的职业,30部戏剧,8个短剧,这已经足够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写作的终止。福瑟提出了“慢散文”(slow prose)的理念。与戏剧的紧张相反,“慢散文”渴望舒缓流畅的长句:2012年,福瑟酒精中毒,罹患谵妄症。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接受治疗。戒酒的情况令人惊讶,他原本以为自己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健康,没想到从那之后就彻底戒掉了酒瘾。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了他的写作,与散文一样,福瑟的人生也开始慢了下来。
在这些作品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2014年完成的《三部曲》(Trilogien)。它由《醒来》(Andvake,2007)、《奥拉夫的梦》(Olavs Draumar,2012)和《疲倦》(Kveldsvævd,2014)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17岁的情侣阿斯勒(Asle)和阿丽达(Alida)离开家乡,背着全部家当,在比约文(卑尔根旧称)街头游逛。他们来自迪尔吉雅,穿插的往昔回忆透露着他们在故乡的过往,怀孕的阿丽达被母亲赶出家门,她偷了母亲的钱和食物;阿斯勒被船主收回船屋,他偷了船主的船。年轻的恋人游荡在比约文街头,分娩在即,阿斯勒闯入一位老妇人家,老妇谜一般消失了。阿丽达生下儿子西格瓦尔德,和阿斯勒的父亲同名。
第二部,恋人把名字改成了奥拉夫和奥斯塔。奥拉夫卖掉小提琴,进城买婚戒,在路上遇到一个戴灰帽子的老头,透过繁碎的絮语,我们发现,船主和阿丽达的母亲都死了,他们被人杀害。奥拉夫最终被处以绞刑。
第三部,故事推进到恋人女儿的生活。阿丽斯已经步入晚年,在老宅,她仿佛看见当年跳入大海的母亲。那时她带着儿子进城寻找阿斯勒,发现丢弃在岬角的尸体。阿丽斯进而回忆起自己早逝的妹妹,和年轻时离开自己的哥哥西格瓦尔德。
《三部曲》的语言缠绕绵延,人物的意识高过故事实际进展,福瑟在其中加入大量关于哲学、宗教的议论。
《三部曲》英文版书封,中文版将有世纪文景出版
更为突出的是2021年完成的《七部曲》(Septology)。这部长达1250页的小说以独白形式写成,一位年长的艺术家以另一个人的身份自言自语,作品看似无休止地进行,没有断句,但在形式上通过重复、反复出现的主题和七天的固定时间跨度来维系。作品的每个部分都以相同的短语开篇,并以对上帝的相同祷告结束。这部小说实在太长,他不得不删去一大部分关于神学的论文。 2013年,福瑟皈依了天主教。这位处在创作旺盛期的作家,毅然决然地改变了自己的创作方向,迎来更为复杂、庞大的收获。十年后,福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与他近年来的小说写作密切相关。福瑟长期以来被视为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这个传言从二十年前就已经出现,2013年,立博公司的彩票赔率榜上赫然出现约恩·福瑟的名字,并且十年来始终稳居热门。然而,随着2021年《七部曲》的完成,2022年最后一本《一个新名字》(Eit nytt namn)英译本出版,进入今年英国国际布克奖长名单,约恩·福瑟终于拿到了这个早应属于他的奖项。 福瑟的“慢散文”让他真正步入当代最杰出的作家序列。对小说叙事边界的模糊唤醒这个古老文体的全新生机,和当下最具开创性的小说家们一样,意识流和德语大部头,这两种二十世纪的重要文学潮流,在今天发出全新而深沉的回响。而现在,福瑟依然在写作。他很少接受采访,也不参加公开活动。他不再手不离威士忌了,甚至很少看书。他会和家人一起旅行,但那不一样。他用新瑞典语做翻译,卡夫卡的《审判》,杰拉尔德·穆南的《平原》。他还在写小说,写得很慢,和过去那些速成的戏剧不同:“我就想让我的写作慢下来,让我的生活以及一切慢下来。我是这么做的:我想写散文,想让它慢下来,这些长长的流动的句子”。
tougao@chinayoutholog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