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I会改变大学对“好学生”的定义吗?

问题青年 青年志Youthology
2024-11-17
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受到社会的审视和质疑。学习成为以追求绩点为中心的理性经营,师生关系异化,兴趣社团、实习等课外活动越来越成为经营履历的工具化过程,大学充斥着向上社交和混圈子。在「问题青年」播客第106期节目《我是大学生,我对大学感到失望》中,还在读大三的燕麦奶同学锐评大学课堂成了“空洞的表演”,大学远离了智识追求的理想,成了“社会权力结构的预演舞台”。

大学生本能地把 AI 带进校园,让 AI 帮自己听课、看文献、写论文。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称大学校园被 AI “入侵”。

今天,AI 进入校园已经势不可挡。我们在《AI能让大学生摆脱“无意义学习”吗?》中分享了大学生对 AI 的十个问题。其中一半以上的问题都与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关。AI 会影响我们如何学,学什么,认为什么值得学。

我们与关心科技的哲学老师余明锋、积极使用 AI 的大四学生燕麦奶一起,聊了聊 AI 正在给大学学习带来的影响。AI 会减少大学里的“无意义学习”吗?AI 是否正在改变大学对“优等生”的定义?AI 会助力更纯粹的兴趣探索吗?AI 会为高等教育带来哪些潜能?


本期问题青年




余明锋|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著有《还原与无限——技术时代的哲学问题》

燕麦奶|上海某985高校经济系大四学生,用 AI 应付“水课”、跨专业学习、游戏化学习

Lisa|「问题青年」主播



 🎙️*描文末图片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这次访谈的播客




对网络原住民一代,打破课堂
寂静,或许只差一个弹幕公屏

 
Lisa
在开始讨论技术之前,我们先谈谈今天的大学。近来媒体称大学生“长不大”,而大学“高中化”,表现为学生在课堂只关注考试重点,回避和老师的互动,学习方式跟高中趋同。余明锋老师有类似的观察吗?

余明锋
我确实也有这样的感受,大家越来越重视绩点。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一次公选课我给了成绩之后,当晚就收到一封邮件,写信的同学我有印象,我知道上课他是认真的,但是最终给的成绩是良。他在邮件中说,余老师,在拿到成绩之前我都遗憾下学期你不能开课了,但是拿到成绩之后,我很懊悔我选了你的课。你知不知道我们的绩点竞争是要到小数点后两位的,这决定了我的排名,决定了我能不能有保研的资格等等。

他当时大概大二、大三的样子,希望在所有的课上都拿到优。这件事对我触动非常大,我想如果大家真的都是为了绩点学习,那么给大学的自由的空间就太少了,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学了。因为学习本身被工具化了,大学生活被工具化了。这不是这个同学的问题,而是整个考评制度的问题。

我觉得大家好像都没有一定的自由度让自己去犯错误。一个人青年时期不能犯错误,这是多么冷酷的一件事情。可能你在大学里谈了一个恋爱,结果有一门课就得了良,或者不及格,就意味着后面的人生道路从此就是灰暗的。我觉得这太冷酷了。

Lisa
一方面,大学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催生了今天同学们对待学习的方式,另一方面,会不会今天大学生采取的学习方法就是跟过去不一样?会不会他们看起来显得被动和应试,但实际上他们有了新的方法在探索新知?比如很多同学在互联网上找喜欢的课程,比如今天越来越多的同学用 AI 来辅助学习。

余明锋
是的。前面我讲的课堂教学的困境,不是指责学生。反过来学生单纯指责老师也是无效的。这是一个复杂现状的结果。其实,今天的学生和我上学的时候相比,视野要宽得多。我读大学的时候互联网刚兴起,刚刚开始有网恋、BBS、第一代网络偶像,互联网远远没有达到日常化的程度,还是现实世界的补充而已。

而今天我以为这个关系被颠倒过来了。年轻人的虚拟身份甚至成了他的主要身份,他的自我很多时候只是没有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罢了。如果我们多一点了解,可能会发现他在网络上是一个非常活跃的 up 主。他的虚拟人格在不同的媒体上有不同的体现,在 b 站上他可能喜欢发弹幕,在微博上喜欢评论,在其他媒体上他可能会沉默转发。

我在 b 站讲课之后,感觉离学生更近了,因为他们会直接给我弹幕,而在课堂上是不会的。



AI 进高校势不可挡,
教学必将发生改变

Lisa
在今天大学里, AI 和大学老师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燕麦奶 
大学前两年我会用网络上现成的资料来学习,但是这两年用 AI 越来越多了。我基本上学任何新东西都会先打开 AI,去问它问题,需要补充一些细节的时候,我再去寻求其他资源,我觉得这样效率更高。

有的老师上课比较水,没什么深度。这种课我就让 AI 帮我上。我就会录音,然后转文字,最后期末把所有的文字稿全部喂给 AI,三天速成。

我把语音转文字稿丢给 AI,对 AI 说,这是我某某课程,这节课大概讲了书上什么章节,我希望你首先给我概括一下这节课老师大概讲了几个重点。概括出来之后,我再请 AI 针对某个重点,详细说一下老师到底说了什么。

但是,也有完全不一样的老师。我有一门经济学的模型课,这门课的老师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让我们把大部分课程自学了。但是他的目标是让我们只通过 AI,没有办法把这门课学好。他的目的就是教给我们 AI 没有办法给我们解释的东西。这个老师的课非常有魅力,是我们院系评教的第一名,我觉得是 AI 是没有办法代替这样的老师的。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


余明锋
同学们很聪明,如果是无聊的知识灌输,直接让 AI 来听就完了,事后自己去读。我觉得这个改变是对的。

我自己的课堂上,这两年感受到明显的变化。我以前会让学生做二手文献的翻译。这种翻译作业的目的一方面是让他们了解国外的研究,另一方面是让他们提升专业外语的能力。但是现在我发现这个作业不太有必要了,因为反馈回来的作业成熟度都远远超过以往,好的有点惊人,明显是被 AI 提高了水平。

这也就意味着这项能力(阅读和翻译二手文献)在未来会是大家都具备的能力,学生只要有这个意识,知道在写任何东西的时候需要看文献,再借助 AI,例如通义一下能处理 100 篇文献。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更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去识别哪些文献是真正重要的,才自己亲自去读。

现在学生的论文规范性做得也特别好,而这恰恰也是 AI 的功能,你问它一个东西,它未必能处理得多好,但是形式上一定做得非常完美。

Lisa
以往对于学生们来说,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外语能力、归纳能力,这些都是较高的门槛,但是今天借助 AI 的帮助,每个人都可以做得不错了,那么什么是“好学生”?“优等生”的定义是不是也在改变?

燕麦奶
我今年去参加保研的升学夏令营,发现 AI 已经被纳入考核之中。夏令营中有些考试是允许使用 AI 软件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把使用的所有指令都提交给学校。这相当于就是让学校考核我们如何使用 AI 进行检索,获得答案。

我的一位老师也提过想要开一门课,专门去讲怎么给 AI 指令,让 AI 最高效的为自己服务。

余明锋
从积极的方面看,我觉得对大学来说,AI 蕴含着一种解放的潜能。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可以更注重让学生理解这门学科的思维方式,去掌握一个学科的知识框架,而不是传授具体的知识点。今天,你需要去检验 AI 讲的东西对不对,这个检验的依据就是思维框架。

我认为知识框架的梳理反而是大学不能够被取代的地方。大学的教学虽然和 b 站上的视频相比会显得枯燥一些,但是它会考虑到知识框架的完整性。没有经过大学教育可能东看一下西看一下,有很多的知识,但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

第二点潜能,我想未来的大学课堂有可能和社会形成链接。比如说我在考虑未来讲尼采的时候引入戏剧化的形式,因为尼采的很多文本就是戏。我想我可以和戏剧方面的老师合作,让学生去把尼采的文本表演出来。这时候需要学生掌握的就不只是文本分析和理解,而是戏剧化的表达能力。这对于他未来走向社会来说,是一个更全面的能力培养。

以往我们的择优主要是知识点掌握的准确与否。而这一点在未来的重要性会下降。掌握知识点之外,文本阐释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创造性的演绎的能力,或许可以被纳入课堂。而所谓差生、优生的评价标准,以前太单一化了。有的学生只是注意力没那么集中,但他联想能力很丰富,也许他把课堂抓到一点点,跟社会上某些东西连接的能力很强,他同样可以被我们在课堂上看见。

燕麦奶
AI 把信息搜集的工作量大大降低了,但是,我认为反而需要我们有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能找到通过问 AI 无法直接得到的答案,能得到自己的回答。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你怎么去有自己的思考,不被大数据给出的标准答案局限。

《我是大哥大》剧照




AI 以后,“好学生”不再是

最会复现标准答案的学生


Lisa
我们一直期待大学要给年轻人提供开放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去展开广泛的探索和纯粹的发端于好奇心的学习。在这方面, AI 是一个好工具吗?AI 会为大学教育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

燕麦奶
AI 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我拓展视野的工具。我有 AI 之后学的东西是几何式上升的。

我学的是经济,但是实习工作涉及医疗和生物相关的领域。如果是在没有 AI 的情况下,我可能就去旁听相应院系老师的课,知识获取的成本就很高。我之前曾经尝试过在大学期间学完一门理科课,到现在都快毕业了也没有完成。但是有 AI 之后,它帮我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包括帮我省去了提起自己斗志的过程。

有了 AI 之后是可以从中途开始学习一门学科的。比方说按照传统的教学路径学习化学,必须要去学元素周期表,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就完全看不懂更复杂的内容。

但是我在实习工作中需要看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我可以直接去问 AI 。比方说我问它,“DNA 合成”是什么?AI 会给我一个我看不懂的定义,我就追问 AI,你可以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解释吗?AI 就会给我举例子说,合成 DNA 就像是把不同的东西用胶水连起来,做成一个拉链。我接着问 AI,我不懂这合成怎么就发生了呢?AI 就解释这个合成有不同的方法,比如化学合成法、酶合成法、芯片合成法。然后我就再追问它,“芯片合成法”是什么东西呢?芯片不是我们用在电脑、手机里的东西吗?AI 就再给我解释,用于合成 DNA 的芯片上面有很多细小通道,可以让试剂流入其中,进行化学反应。

这个学习过程非常流畅。

余明锋
我觉得你很善于学习!你指出了很重要的一点。以往的教育,就是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逐渐深入。这样的教育可能会败坏兴趣,因为我们最有动力的学习就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学。比如你可能会感兴趣,为什么巴以打得不可开交?你通过 AI 学习,可能找出相关的历史。这就不像历史课的讲法,哪一年发生什么,知识点总结,这种学习过程就很无聊。

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现在所在的大学已经过时了,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废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大学的基本设置是基于专业分工的思路。专业化的学习,好处是学习效率比较高,但是它带来的问题是使得我们的知识体系变得没有根本关联了。我们的教学也好、研究也好,变得工具化,师生的心态变得不健康,失去了求知的“自由无用”的态度。

AI 带来的变化,也许能够使我们告别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专业高度分化的知识格局。AI 的革命意味着教育的全然的重组。我甚至在想,基础教育为什么不可以跟着改?

我们目前的教育重视纪律,重视准确率,上课不能讲话,老师讲的所有东西,学生能够完整的复现就是好学生。但这真的是好学生吗?这可能是很糟糕的学生,他没有任何反思能力,他只会复写。这样的心理状态会是健康的吗?学生要一直强迫自己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我们知道集中注意力是需要花费很大能量的。一个自由的人,不应该是一个每天只集中注意力听讲的人,而是要提问的,也是要开小差的,我想这才是比较健康的。

我上研究生的课,会在第一堂课上跟他们说,大家要注意,哲学史教材给你的那些知识,考研灌输给你的那些知识都是错的。他们背了大量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考研考进我们学校。但是我会告诉他们,哲学史教材就是错误大全,因为它就是个高度简化的叙述,而任何哲学家的思想都非常的丰富复杂,它是一个世界,当我们把它作为知识记忆的时候,就成了一个教条的东西,恰恰是所有哲学思想的反面。

所以我想 AI 的存在或许会改变学习知识的态度,可能意味着未来教育体系的重组。这是我一个比较光明的畅想。

电影《塔尔》剧照


第二方面可能就会有一些幽暗。就是人类开始越来越依赖一个外部系统,当 AI 真的深入到我们学习生活的一切方面,以往我们是去图书馆,现在可能就是打开电脑依赖 AI。这对于人类的主体性意味着什么?AI 不是单纯的工具,它可能会意味着社会权力的重组。因为大家都用 AI 来获取知识,它会变成一个知识的茧房,思维方式的茧房。

Lisa
有学者开始担忧机器的思维方式正在影响人类,比如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安德鲁·阿伯特教授,他发现美国高校当中的精英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在变得越来越“算法化”,他们最擅长的是搜索和模拟,通过一些例行程序进行推演迭代,而不是那种基于大量的关联网络的思考,象征性的思考。

余明锋
你提到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媒介发生变化之后就会发生。比如说今天的短视频、微信上的短文,已经让我感到很多人的思维开始变“短”了。其实教育就是让人的思维变长,使得我们能够阅读厚重的文本,有长程的思维,并将这种思维表达出来。但今天如果用 AI 可以把六七百页的《纯粹理性批判》概括了,学生可以用来应付考试,但是也意味着我们在失去阅读长文本的能力。我们已经不太愿意读复杂的从句,这就使得思维会倾向于简化,这也是潜在的威胁。

但是另一方面,因为 AI 有强大的检索能力,你可能挖掘出的材料是你的老师可能也想象不到的,也许你可以挖掘出关于一个问题 100 年前某一种讨论的方式,比如说看待经济周期的问题有几种著名的理论,当年可能就有那么一个理论被历史淹没了,但也许你善于提问的话,你可能就会找到它。

大学里甚至需要这么一门课程来教学生提升面对 AI 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让它做出有效反馈的能力,还有挖掘这个系统的能力。它是一个矿,这矿里面也有杂质,但是如果你善于挖矿,这里面能提取出的东西恐怕也是超乎想象的。



AI “无痛学习”和线下“有痛学习”
会留下不同的生命印记

Lisa
大家主动去学习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时,是怎么使用 AI 的?

燕麦奶
我喜欢画画,会问 AI 色彩理论方面的问题。比如过度的地方怎么处理,怎么藏色,怎么把不同的颜色做冷暖对比,环境光怎么处理等等。因为我没有系统地学过色彩理论,所以会需要借助 AI 来帮我理解。

我还会用 AI 去让学习的过程比较好玩。

在玩游戏或者看漫画的时候,我就直接把游戏里的语音转文字输入到 AI 里,让它给我分析这句话的语法。我通过这个方法学习了日语的“五十音图”和一些基础语法。这样可以比较无痛地去学习,就不用那么辛苦地背单词。我也学唱一些其他语言的歌,让 AI 帮我解释每句歌词的语法结构,边学怎么唱,边去理解歌词的意思。我觉得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心灵按摩,很开心。

还有其他一些无痛学习方法,比方说我要练英语,又懒得去做阅读。我就让 AI 用英语给我出一个语言游戏,比方说它会用英文告诉我,你诞生在一个巨大的都市里,接下来你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吊坠,你会怎么做?A,去找朋友,B,独自一人处理,C,去警察局汇报。选了之后它再给出下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了自己推进剧情的乐趣,也可以练习英语。

Lisa 
真有趣!你给的指令是什么?

燕麦奶
我就跟它说,我是一名英语学习者,我希望你可以给我构造一个 visual novel 的形式,这个故事的背景大概设立在某某背景,需要怎样的人物,需要你给我怎样的选项,需要怎样去把剧情推进。

>>>上通义体验【】类智能体



余明锋
我很好奇想问一句,当 AI 工具这么好玩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跟现实当中的人交往不好玩?因为你刚才用了一个词叫无痛学习,那么跟老师交流可能就有痛了,哈哈哈。

燕麦奶
我觉得线下是没有办法被替代的。当在你面前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你去进行互动的时候,他给你的那种有温度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还坚持去旁听一些感兴趣的课的原因。我觉得跟老师去对话,还有跟同学讨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让我可以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以及留下珍贵回忆的过程。

比如我们的法理课上,老师会从100多个同学中随机点人,根据一个法条的问题进行辩论。AI 完全没有办法替代,你不能去同时搞两个 AI 来进行辩论,而且 AI 其实会顺着你的话讲的,你始终都没有跟一个活生生的同学交流的感受。

余明锋
我的感受是,“无痛”和“有痛”其实是生活的不同面向。在线下被老师点名点起来辩论的时候,其实是有痛学习的经验。因为你要挑战自我,要克服心理障碍,对方也会反驳你。在面对 AI 的时候,你没有这种心理压力,所以是无痛学习。可能无痛学习让人感觉更放松,但是确实就不会有那么深的生命印记。


【读者福利】
「大学生如何AI」栏目由国内领先的大模型应用通义App联合策划。通义在大学生需要的AI搜索、长文本阅读、音视频转写、代码生成、PPT生成等领域,助力大学生实现高效学习、跨专业探索和创造力的解放。

可以在通义App上发送专属暗号「大学生如何AI」,即可领取高校生开学大礼包:

  • 免费制作3600个ppt
  • 1800小时的实时课程记录
  • 3600份学习资料智能解读
  • 1800份外文文献翻译

此外,你也可以免费使用通义照相馆生成证件照,求职做简历,一定用得上。






投稿联系
tougao@chinayouthology.com
业务联系
open@chinayouthology.com
招聘联系
hr@chinayouthology.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青年志Youtholog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