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分享会·回顾|格伦·古尔德诞辰九十周年,走进“乐之边园”


“一个作曲家在20世纪80年代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是格伦·古尔德晚年的挚友提姆·佩吉向他抛出的提问。古尔德思索了片刻,回应了一个愿望:“我希望看到的世界,是一个任何人也不在意别人在干什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群体的思维方式完全失效。”


2022年9月25日是加拿大著名钢琴家格伦·古尔德(1932.9.25-1982.10.4)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9月24日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的我思Cogito品牌与建投书局举办古尔德九十周年诞辰纪念暨《乐之边园:格伦·古尔德文集》新书分享会,这本书的译者庄加逊作为本场活动的主讲嘉宾,以“重现古尔德的边园”为主题,将现场和线上的听众领入古尔德的“乐之边园”。


(点击图片,跳转购买)


《乐之边园:格伦·古尔德文集》


(加)格伦·古尔德|著

(美)提姆·佩吉 | 编

庄加逊|译,曹利群| 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



“乐之边园”是庄加逊为这部文集的中文版取的标题。何谓“边园”?边园就对已有园子的织补,在这一从属的空间中,隐藏着主体的镜像或隐喻。对于古尔德来说,边园很接近于他远离大众、偏安一隅的思维哲学。古尔德的文字就是其音乐世界的边园,里面藏着他终其一生所进行的关乎审美的“自我隔离实验”。


庄加逊认为,古尔德处在他音乐世界的中心,用自己的技艺创造艺术和美,以开放的曲谱格局取代闭塞的音乐程式。古尔德执着于“提出问题”,他始终认为艺术创造当然要创造美,但也应当带来挑战和思辨。古尔德的艺术魅力,是其保持挑战和冒犯的信念所铸就的。



而“重现古尔德的边园”有两层涵义。其一,文字作为古尔德之声的传音,在出版中重现了古尔德的音乐行动。其二,古尔德拓展乐之边园的经典实践,即其录制的1955年版和1981年版《哥德堡变奏曲》,正是在“重现”中更新了演奏的诠释。







庄加逊在活动现场带领读者一起听了古尔德前后两个版本的《哥德堡变奏曲》选段,她认为两版演奏最明显的差异是“节奏”。关于节奏,古尔德有自己的说法:“能打动我的音乐,都必须以一种非常深思熟虑的,非常刻意规划、计算过的节奏加以诠释。”人们会感觉第一版更饱满、有生命力,第二版则充满玄奥凝思,略带秋意。庄加逊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解释了这种差异:如果说第一版强调的是一粒一粒的珍珠,那么第二版则强调贯穿所有珍珠的线条,强调流动感。第一版强调每个部分的独立自主,而第二版则用节奏单位统一各个部分,强调的是合而非分。


前后差异,反映的正是不同时期的古尔德对巴赫作品的见解,也使得古尔德早期随笔着重“破”和“立”,中晚期写作则充满浪漫色彩,写出了更柔和、更包容的文字。



庄加逊结合古尔德音乐生涯,对这位以古怪著称的钢琴家进行了深入解读。古尔德在演奏时依赖自己构造的稳定环境,他走到哪儿演出都不离身的那把专属的椅子透露了很多秘密。“古尔德的演奏姿势,需要非常靠近钢琴以唤起旧日的温馨。以及更早一些,连接母亲、乐器的亲近感。”(奥斯特瓦尔德)这位悲剧性格的天才,将椅子、钢琴和他自身构筑为亲近的三位一体,在偏执中创造出了夺目的乐声。


现场有读者问,古尔德与巴赫是谁成就了谁?庄加逊的回答是:重要的不在于是不是原来的巴赫,而是每个时代的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式。巴赫的名誉,包含着后来人的诠释。没有空前绝后的音乐预言,正是一代人中偶出一个古尔德,觉得自己能演奏出不一样的哥德堡变奏曲,这首佳作才从此拥有了更丰富的时代价值。



古尔德的演奏极具魅力,想要了解其所思所想,由其挚友提姆·佩吉编成的这部文集想必是最好的入口。古尔德的演奏有着毋庸置疑的美感,其汪洋恣肆的文笔也满溢精准的美学追求。他的跨媒介创意、开放性哲思和先锋精神,启发并影响了同时代及后来的许多人。


窗外是流光溢彩的黄浦江景,窗内是在一群读者在书籍的环绕下共读古尔德的精彩文字,听赏古尔德的音乐。这是海上的别样风景,想必也是古尔德所乐见的。


阅读是最好的纪念。知音者坐在一起静静聆听古尔德演奏的巴赫,也是对古尔德执迷于录音、以其录音馈赠后世的最好回报吧。





— END —


文/我思,现场照片/陈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投书局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