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说梁建章上当受骗?

2017-02-16 汪涛 纯科学


阴谋论很难有直接证据


社会大众很喜欢阴谋论,这也使阴谋论满天飞。但是,所谓“阴谋”不仅是隐密性极强的活动,而且会人为设置很多障碍不让人们认清阴谋的真像。因此,它们一般都难以有直接可靠的证据,这使阴谋论即难以直接证实,也难以直接否定。如果双方都说对方是阴谋,那就很容易让人搞糊涂,难辩真伪了。这就留下很多几乎注定永远是悬案的阴谋论。如,有人把美国阿波罗登月,中国当年的 SARS,甚至9.11空袭也都说成是美国政府的阴谋。

本文并不试图为世俗泛滥的阴谋论新添一个无聊的谈资,而是要结合人口领域的战略欺骗案例,从科学的角度严谨地讨论清楚其内在客观规律。


战略欺骗也是有规律的


无论战略欺骗多么隐密和故意干扰人们的认知,毕竟它是一个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因此也就与一切人类有目的活动一样存在相应的客观规律。只要我们认识清楚这些一般性的客观规律,就可以尽可能有效的专业和科学的方法来把握它。通过这些方法,人们就可以最有效地辨识和防范对自己不利的战略欺骗行为。限于文章篇幅,我们只作一些简要介绍。


目的性


听到“欺骗”和“阴谋”,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骗人”或“害人”,但事实上,一切人为的活动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实现自己的目的,一个理性的目的不是单纯要去害人。因此,搞清楚对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看清战略欺骗行为的最重要方面。以舆论战的战略欺骗类型来说,一般情况下,人们自然的关注热点是很容易转移的,开一、两个小时的会如果控制不住的话,很容易说着说着就跑题了,况且是成年累月的话题热点更是高度易变,这也是新闻的重要规律之一。因此,如果出现一定的时期内,社会上不正常地针对同一固定话题长期的极端观点争论,那就表明这背后一定是有人刻意推动和存在战略欺骗的嫌疑。这可以作为发现或判断战略欺骗存在与否的一个现象指标。计划生育话题显然符合这一嫌疑指标。


实际可行性


一切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当然都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因此,首先它必须要具备实际可行性。

有句俗话是说,你可以短时间欺骗所有人,也可以长期欺骗某些人,但不能长时间欺骗所有人。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战略欺骗手段,你不能建立在长期欺骗所有人的途径之上。战略欺骗既然要采用欺骗的方法,就是不能被人识破,因为一旦被人识破往往就很容易被人化解掉了。因此,战略欺骗行为一般是要追求在尽可能短的实施时间段内实现战略意图,而不可制定一个规模庞大的针对全体人员,而且是超长期战略欺骗计划。

投入产出比


无论你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任何目的,都有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如果投入成本太大,收获太小,那就不值得,这与是不是战略欺骗行为没关系。因此,有很多普遍被认为是战略欺骗的事情,事实上并不是。我在《超越战争论》一书讨论突袭问题时曾论证了,普遍(甚至包括大量专业的军事战略家)认为是罗斯福存在战略欺骗行为的珍珠港事件,事实上并不是,而的确就是罗斯福政府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尽管他们事前收到了日本要偷袭珍珠港的准确情报。很简单,并不意味着说只要你收到过准确的情报就一定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知道你同时更可能收到大量不正确的情报告,尤其是对方故意散布的假情报。如果罗斯福把珍珠港当诱饵,这个成本和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大到美国整个太平洋舰队很有可能全军覆灭的程度。既然是诱饵,你不能用比可能钓起来的一条鱼还贵很多的东西。如果罗斯福要刺激起美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从而参战,难道将计就计把已经在公然侵略自己国土的大规模日本舰队全部歼灭或击溃还不够吗?况且在美国已经对日本宣战后,菲律宾还是受到日本的大规模成功偷袭,难道罗斯福送出去一个珍珠港还不够,还要继续把整个菲律宾的美军全军覆灭送出去才足以让美国参战?认为9.11是美国政府阴谋的看法同样不靠谱。中间过程存在美国政府判断上的一些失误是现实的判断。

付出巨大诱饵的案例的确不是没有。二战太平洋战役的莱特湾海战中,为了将保护登陆的美军舰队主力引走,日本实施了代号为“捷1号”的作战方案。小泽治三郎中将的机动航母舰队采用近乎自杀性的方式成功吸引了美军哈尔西率领的第三舰队北上,目的是让粟田健男中将率领的日本第二舰队进入莱特湾消灭美军的登陆力量。“捷1号”的战略欺骗行动表面上相当成功,代价是小泽舰队的四艘航母和绝大部分飞机被击毁,极其惨重,但这完全是“捷1号”战略欺骗行为预算之中的成本。粟田也成功地攻击了美军的登陆力量,使美军遭受了严重损失,但因美军迅速分散逃离和有效反击,粟田的攻击浅尝则止。总体上“捷1号”极不划算。日本这个战略欺骗计划之所以付出这么大代价的诱饵,是因为战争末期日本实力实在是没有其他正常办法阻挡美军攻击了,迫不得已。正常情况下,不能主动采用这种投入产出比极低的战略欺骗方法。

最近特朗普公开中止了前任大量民主基金颠覆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战略欺骗行为,一方面,这意味着公开承认了按正常专业途径说不该公开的大量美国战略欺骗机密行为,这真的是特朗普鲁莽的表现。但另一方面,这绝不意味着说以后特朗普政府就不再采用战略欺骗行为了,而是他评估原来的战略欺骗行为投入产出比实在太低,害人不利已,这样的事情做那么多干嘛?美国在中国花很多钱培养大量公知,对中国历史领导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长期进行污蔑,试图达成颠覆中国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一些国家成功过,但在出过《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路边卖西瓜的老大爷都知道美国在中东打仗是因为石油货币,北京开出租的司机都知道中东民主之春是美国搞得阴谋的中国,这些招就不灵了。况且任何一种战略欺骗策略重复用多了效果也会减弱甚至消失。美国这样做有什么用呢?中国识破这些图谋后,美国付出大量投入对中国进战略欺骗的实际结果,反而是刺激出网上出现越来越多象周小平等等反美公知人物。最后的结果最多是网上吵成一堆,你说我五毛,我说你五美分,最后只不过是一堆无聊的长期互骂、互撕,什么实际的有效结果也没有。特朗普作为一个商人很烦得是这种投入产出比趋零化、花大价钱害人又不利已的愚蠢行为。同时也意味着,他可能保留或新开发一些出人意料的投入产出比可观的战略欺骗手段。

由于战略欺骗是有特定目的,因此,如果是以某个领域学术问题为借口去进行战略欺骗,他会紧紧地围绕其目的进行,而不会真的在相应学术领域特别认真地深入下去。因为任何一个学科的学术问题可以说都是无底洞,真要认真地深入下去花费一辈子的精力进去都未必能获得多少进展。真正获得学术成就的学者都是能守得清静和孤独,可能在一个看似极小的问题上默默无闻地投入长期的精力苦苦钻研。但是,反对计划生育的人看似讨论了一大堆跨越不同领域的课题,但任何一个课题都不会深入和客观地真正从学术上科学地探讨下去,而是恨不能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紧紧围绕单一的目的进行讨论——绝对地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反对计划生育的人居然也把它说成是美国的阴谋


为了保护自己的战略欺骗行为,搅乱人们的视线,常用的方法是把别人先说成是阴谋。完全否定计划生育的人极力试图给人们一种印象,计划生育是美国针对中国的阴谋。这样一说,表面上看就很难去验证,也很难去否定了。但是,根据一般性的规律,战略欺骗计划不能基于一个长时间欺骗所有人、且成本巨高、中间又没有任何直接收益的计划。我们可以站在可能从事战略欺骗的一方来客观分析一下。

如果40年前美国将计划生育作为攻击中国的阴谋,设想一下美国中情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要向中情局长提交一个计划报告,从而能申请到相关工作的经费和资源。他的申请报告说有一个绝佳的计划可以使潜在对手中国陷入衰亡的境地。计划方案是什么呢?就是通过误导中国采用计划生育政策,这样经过100年到200年时间,中国的人口总量就会崩溃性地下降到比美国人口还少的程度。所以,如果中情局开列100年到200年的工作预算,就可以有效地让潜在中国对手失去对美国威胁的潜在能力。在这100年到200年之内,美国能有什么收入呢?完全没有,只是欺骗中国的经费支出。如果网友你是中情局长,你还会让这个家伙继续在中情局工作吗?

第一,   别说是200年,就是20年以后你早就不在中情局长这个位置上了。

第二,   200年,你得耗费多少中情局的预算。不用问,那肯定是天文数字。

第三,   在这么漫长的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某一天中国发现了这是一个战略欺骗,从而改变人口政策,你花出去天文数字经费预算的工作效果就全泡汤了。

第四,   中间过程美国方面没有任何看得到的,甚至好歹编个瞎话能赚点什么钱的途径,只是纯粹地投入。

第五,   真正产生效果实在是太缓慢太漫长了。你什么时侯听说过中情局会制定时间长达200年的预算?即使中国真就是中着了,还得经过40到50年人口持续增长,总量才能达到接近15亿的峰值,然后再经过100年到150年人口才能缓慢下降到比美国人口还少的程度。别说是当时的中情局长,就是中情局长孙子的孙子能不能见到结果都难说。美国的整个国家建国历史才200多年,你小子要来制定未来200年的一个想欺骗全体中国人的战略欺骗计划。网友你认为它靠谱吗?就算你认为它靠谱,你认为中情局长就会认为它靠谱吗?就算你认为中情局长会认为它靠谱,你认为中情局长会仅仅因为你认为中情局长会认为它靠谱,中情局长就真会认为它靠谱吗?

反对计划生育的人先把它说成是阴谋,反倒弄巧成拙地给人们提了一个醒: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梁建章研究人口问题目的何在?


在从事计划生育研究之前,梁建章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真的不需要靠这个研究来获取任何名声。客观地说,作为一个成功企业家的梁建章,我个人是很尊重他的。如果做企业成功之后去读一个EMBA班、出本《梁建章传》,或《携程飞扬》之类的书,这所有人都能理解。如果他写这些书,或许我也会是他热心的粉丝读者之一。但很奇怪的是,他在做企业成功后跑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去读学术性极强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且以作这个决定的时候还没有想到要选择人口问题作为其方向,这是在其读博士期间逐步产生的思路。客观地说,人口问题与携程的业务要说有相关性也算有,因为人多了旅游的人会更多,不过这个理由实在牵强,因为相关系数实在太小了。他的确是即不单纯为名,更不为利。这表明他的确是在做企业成功后想在学术上做点什么。要想在纯粹经济学领域做点学术成就实在是太难了,就算做出点成果,如果达不到很高级别成功,且不说诺贝尔经济学奖、至少也得是接近诺贝尔奖这样的程度,否则对他来说也没什么太大意识。而在人口领域如果整理出一些观点,会对整个中国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如果成功,自己即是对中国做出重大的有益事情,学术上又有成果,这才是能符合梁建章个人成就感的事情。

以上这些就是梁建章之所以会上当受骗的内在心理弱点之所在。事实上,梁建章在他写的书,以及回答记者提问时完全没有任何回避他为什么会去研究人口问题的整个过程。那完全是在美国上博士期间产生的想法。事实上这些是他整个上当受骗的过程,表明他真的是没弄明白,并且最初内心认为自己真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尽管梁建章的观点极具误导性,但无论在他的书中,还是在他所写的所有文章中,客观上说他是极力使自己的观点“表现得”客观和具有科学依据的。

他在《中国人可以多生》一书中首先否定他所谓的“适度人口论”。他首先讨论这个问题,说明他考虑问题还是有相当严谨性的。因为如果人口极限成立的话,他后面的讨论就会没有科学上立足的任何前提了。但是,他的论述方式显然表明他对相关问题完全是门外汉,而作为一个纯门外汉竟然如此信心十足地对人口极限问题做出完全否定性的结论,并且是极其精准地打中现有人口生态学这门学科客观上的最薄弱点,显然不是他个人真正进行了充分研究后的观点,而是受到极其精通相关学科的高人误导。之所以作出如此判断,原因如下:

如果真的精通相关领域,显然不会以“不同学者计算出的人口极限值数据不一致”为逻辑基础来否定“适度人口论”,因为事实上只有极少研究规范(主要是现在已经很少被采纳的早期“逻辑斯蒂方程”方法)把人口极限值当成固定的物理常数来看待,绝大多数研究规范(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体系和生态足迹研究体系)都不认为人口极限值是一个固定的常量。最初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就是假设粮食产量以算术级数增长,既然是以算术级数增长,显然它就不是一个常量。以粮食确定的人口极限值从因果关系上说是这样:

粮食决定的人口极限量=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消费量

                                        =粮食单产量╳播种面积/人均粮食消费量

只有当“粮食单产量”,“播种面积”和“人均粮食消费量”三个参数全都是固定的,或者以极其特殊的方式变化(粮食单产量╳播种面积/人均粮食消费量=常数)时,以粮食决定的人口极限量才正好是一个常数。农业学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这个工作的根本目的要么使农作物品质更好,环境适应性更强,要么使其产量更高。有哪个农业学专家会认为粮食平均单产会是一个固定值吗?显然不会。如果这三个参数是变化的,就可以认为“人口极限量绝对算不出来,并且算出来了在不同参数前提下也不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就是不科学“的结论吗?梁建章毕竟在开始人口研究之前就是成功人士,怎么说也算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不能去闹太低级的笑话。因此,他能这么信誓旦旦地下结论,显然是其他看似很权威的人给了他非常充分的信心。梁建章本人公开表述中清楚地说明了是哪些人给了他信心,为了避免扩大范围,我们不去提相应人的名字,有兴趣的网友看梁建章本人的相关论述就可以了。梁本人丝毫不回避这些事情,这表明他真的是不认为这有任何问题。但问题就是:你自己不去认真搞清楚,仅仅凭其他权威人士的话就轻易相信了这样重大的一个判断?

之所以说人口生态学本身客观上也的确存在弱点,是因为其主要研究方法,无论是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体系,还是生态足迹研究体系,事实上都不是直接以人口“3”专业学科(参见:中国人口“1缺3”的专业不对口问题 ——《规划》缺点解读之一)本身为前提来研究人口极限问题,而是以对它们的高度简化来进行的研究。例如,著名的瓦赫宁根法等,就只是以一些经验性的统计参数,去替代对农作物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光、温、水等自然条件参数的直接运用。过去几乎所有人口生态学计算人口极限值的方法,其原理基本上都是这种对人口“3”的专业学科体系进行高度简化后的经验性数学模型。这些模型优点是计算简单,缺点是因果关系非常“含蓄”,如果不是对这个专业体系有深入了解的人,很难解释为什么要这么计算,以及其数学模型中的各种经验参数为什么要采用相应的数值,而在另外的条件下又采用其他数值。例如,就是在中国作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中科院地理所陈百明他们,在其研究过程中对很多参数的取值不得不去大量请教农业专业的专家们。要想真的在人口生态学上作出有充足科学依据的结论的确是相当难的,它不仅需要深入了解人口学,跨越“3”学科,而且要对“3”学科,尤其农业学的技术水平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有深刻地理解。这就是为什么针对梁建章所进行的攻击,人口生态学领域的专家们还真的就是很难作出正面回应。尽管如此,以这些经验公式进行推算是可以得到一些大致具有良好参考性的结果,前提是你必须对这个专业研究体系有深入理解才能明白其研究结果的准确科学含义。梁建章在其《中国人可以多生》一书中只是认为人口学是一个很小众的学科,从他书中论述明显可以看出他根本分辩不出人口统计学与人口生态学之间深刻差异和联系究竟是什么。

我在《生态社会人口论》中提出的人口极限方程组方法,是完全以高度公理化的人口生态学理论为前提逻辑推导出来的,其因果关系非常明晰。它是以人口“3”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前提直接计算出相应结论。但在过去研究条件下,要直接采用这种因果关系非常明确的数学解析式,需要海量的不同农作物品种单产水平、实际播种面积、相应耕地真实肥力、当年实际的光、温、水等实际条件数据来推导粮食产量,这种相对最科学的研究方法远超出过去人口生态学者的实际研究能力。但是,在目前农业物联网即将全面普及,以及大数据处理能力越来越完善的时代,进行这种方法的研究就具有了实际可行性。

因此,以“粮食确定的人口极限量不同学者研究的结果不同,且相差较大”为理由来否定人口存在极限,只有对相关学科有极其深刻理解,并且深知相关学科真正薄弱点的人才有这个胆识。出这样刁钻的题目不仅可轻易唬住大量外行的普通人,以及外行的其他领域知识精英,就是这个领域资深的专家都会感觉很头疼,难以应对。梁建章本人作为对人口生态学和人口“3”学科完全外行的人员,绝对不具备这个能力,当然更没有相应能力看穿这个刁钻题目的破绽。

相比之下,易富贤在《大国空巢》一书中公然地说人口如同孕妇的产道一样是可伸缩的,从而并没有极限。易富贤是妇产科博士后学位的人员,任何一个从事妇产科的普通医学人员都会明白,但凡一提这个问题立马就应该联想到“巨大儿”的胎儿极限问题。胎儿体重不会是无极限的,而是受限于孕妇的骨盆,更确切的说是“真骨盆”的尺寸。并不仅仅是这个问题,在其《大国空巢》一书中几乎所有问题的论述上,他都极力地公然造假。显然,易富贤在人口问题上是人为地、而且是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常识问题性问题上公然撒谎。 因此,他讲出“大国空巢”这样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他用同样逻辑讲出“强国无力”“富国无钱”“胖者最瘦”“重者最轻”“智者无能”……这样的话呢,我们也不要有任何奇怪。 而梁建章真是在无知的领域受人误导的。

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言论的确不仅误导了大量普通中国人,而且有效地误导了中国大量知识分子。


中国的知识分子精英们,多长点脑子好不好?


一个人之所以要减肥,原因就是因为暴饮暴食导致身体过胖。如果一个人减肥已经快要成功,身材已经开始要走向均称时,突然有人跑过来持续不断地给你讲一堆的大道理:节食是多么痛苦,人为什么要节食?身体的成长是自然的过程,为什么要去人为有计划地控制?这显然违反自然规律。人不吃饭能行吗?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吃是人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力,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还需要解释吗?人不吃饭能有营养吗?不让人吃饭的人多么可恶,很没人性。中国应当建立饮食节。吃,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吃,是一切生物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吃,是人类最基本的意愿。减肥的时候明明只吃了三两,竟然数据造假说吃了三两半。对这种数据造假的人应当严惩不殆,我们将监督中央是不是能做到。人的胃是可伸缩的,根本就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说人的胃存在极限。世界上有多少人节食上瘾最后营养不良生病而亡。就算胖一点有什么不好?中国唐代就是以胖为美,印度人比中国人胖得多,很多美国人比中国人胖得多,不一样过来了吗?过去日本人很矮小,就是因为能吃,现在新一代普遍都比中国人高了,中国人居然还在节食?不给父母吃那是不孝;不给子女吃那是缺德;不给朋友吃那是小气;不给自己吃那是吝啬;不给领导吃那是不敬;不给同事吃那是抠门。吃,当然要吃,中国人可以多吃。中国人身材不是太重了,而是太轻了,轻得实在没法看。现在中国人的体重增长速度都开始下降了,如果不能成功地全面鼓励多吃,保持体重增长,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就将危在旦夕……

请问中国的知识分子精英们,被人这么简单地一忽悠就真信了?你以为这人真是为你好吗?你以为他是真的想要你避免不得不节食的痛苦吗?你以为他是真的在讲不得不节食的负作用吗?很显然,从最善良的角度考虑,其直接的目的和结果就是让你以前花了那么长时间节食的所有痛苦努力和代价前功尽弃,让你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不得不再吃二遍苦,受二茬,恨不能让你胖到暴病而亡。

一胎制的计划生育好吗?当然不是一件“好事情”,它是中国对自身面临极端人口危机的形势采取的急刹车行为,全体中国人都为此承受了36多年痛苦,的确有相当大的负作用。但如何真正地让这种痛苦永远不要再重新回到中华民族的身上?相信网友们应该可以做出正确的理性判断了。(未完待续二)

参考文章:


中国人口“1缺3”的专业不对口问题—《规划》缺点解读之一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亮点解读

不研究粮食的统计学者不是好人口学家

未来30年中国人口的最大挑战与机遇


作者简介

汪涛

曾任中兴通讯国际市场副总裁,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市场总经理,现为数码视讯国际投资总裁。

出版专著:

《通播网宣言》

《生态社会人口论》

《纯电动拯救世界》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实验、测量与科学》(即将出版)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即将出版)

敬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    @汪涛_纯科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