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方作家,是如何“出卖”祖国的

此语与时左 书写者 2024-04-20
有人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要迎合西方口味,我反问,那么“东方口味”是什么呢?总要知道东方口味是什么,作家才能不再迎合“西方口味”嘛。

又有人截取李敖的一句话:要获得诺奖,就得出卖自己的祖国。这些朋友引用的意思,是和上一句话联系起来:东方人要获得诺奖,就得迎合西方口味,出卖自己的祖国。言下之意,西方人没这个必要,因为诺奖是有偏见的。

一个东方作家都不要,来看看那些西方作家是如何“出卖”祖国的。

1、1915年,罗曼•罗兰(法国),获奖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

罗曼•罗兰获奖消息传来,法国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反对!法国外交部甚至表示,如果将诺贝尔奖给了罗曼·罗兰,法国驻瑞典大使将不出席颁奖仪式。

罗曼·罗兰认为自己获奖是法国的光荣,但是法国人不领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曼·罗兰在瑞士发表了十几篇反战文章,结集出版为《超乎混战之上》,主张结束这场没有任何道义的混战,建立和平世界。

罗曼·罗兰立即成为众矢之的。在法国,人们骂他是卖国贼,是叛国者,一个作家竟把法兰西倾尽国力投入的战争视为罪恶的杀戮,这还了得;在德国,他被看作最阴险的敌人,披着和平主义外衣,德国人决不能上当。

1936年,法国人醒悟过来了,他们为罗曼·罗兰70岁诞辰举办了盛大的纪念活动,以表达对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敬意。长期为人们所理解的作家,于1938年5月回到了祖国。

1940年6月,巴黎陷落,德国人长期监视他的居住。还好,罗曼·罗兰最终看到了巴黎的解放。

《约翰•克里斯多夫》写了什么呢?写了一个音乐家一生的奋斗,可是书中骂尽德国人的虚伪与矫揉造作,骂尽自己祖国法国人的空虚堕落,把两个国家扒了底掉。

2、1925年,萧伯纳(爱尔兰、英国),获奖作品《圣女贞德》。

英法百年战争时,法国女孩贞德率领军队收复法国北部大量失地,后来她落到英格兰人手里,宗教裁判所认定她犯异端罪和女巫罪,把她烧死。

萧伯纳《圣女贞德》的结尾,那些最贞德犯罪的人不断忏悔,贞德也梦幻般出场,她问:“如果一切重来,你们是否还选择烧死我?”所有人都回答:“是的”。

贞德仰天长叹:“上帝啊,你的国度要到何时才能降临?”

英国人萧伯纳对英国社会的批判,和他独有的幽默式的嘲讽,深入骨髓。

3、1930年,辛克莱•刘易斯(美国),获奖作品《巴比特》。

在发言时刘易斯哭了:“美国人已是一个成熟的民族,能够冷静老练地思考对其所生存的大地进行任何剖析批判,无论这些剖析批判是多么带有嘲弄性。”

《巴比特》塑造了一个美国市侩形象,揭露了美国社会的虚伪腐朽。刘易斯的笔下,有飞黄腾达的酒鬼色鬼,有两面三刀的政客,有自命不凡却因循守旧的愚昧大众,总之,他的眼光就是尖锐地批判社会,戳穿了美国的“精神文明”。

可以说,美国人刘易斯就是凭借“揭露和批判”,展现了他的讽刺才能。而他认为,自己的获奖,是“美国成熟”的标志。

4、1932年,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获奖作品《福尔赛世家》。

高尔斯华绥有一篇小说《安静的旅邸》,写一个小差役,每天晚上的差事是提着灯笼,方便行人。但在灯笼下,街道的肮脏丑陋便显现出来,街坊邻居就抗议,你丑化我们的街道。然后小差役就被抓起来了。

这个英国人认为,丑陋的不是拎着灯笼的人,而是那肮脏的街道,和伪善的法律。

5、1949年,威廉·福克纳(美国),获奖作品《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讲述的是一个拥有广袤田地、成群黑奴的家族由显赫到败落,由盛而衰后,一家三代思想混乱、道德沉沦的故事。

小说把白人“黑”得够呛,黑人老仆愤怒地大骂男主:“如果你还算是个人的话,你也只是冷酷无情的人,先生!”

有人说,福克纳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失望、变态心理和精神恐惧。但美国人并没有认为福克纳败坏他们的声誉。

莫言的小说,深受福克纳影响。

6、1950年,罗素(英国),获奖作品《幸福之路》。

罗素是哲学家,《幸福之路》是哲学著作,诺贝尔奖不只奖励文学作品,也奖给历史和哲学著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罗素反对英国参战。因他积极参与反战活动,1917年,法院借口他写的一张传单,判其有罪,罚110英镑,朋友凑的钱才免了牢狱之灾。但第二年他又因反战文章进了监狱。

1938年秋,欧洲战云密布,罗素到了美国任大学教授。结果受到一些宗教人士反对,说他的著作是“好色的、贪欲的、纵欲的、色情狂的、不虔诚的、思想狭隘的、虚假的、使人失去道德感觉的”。

罗素于1920年来到中国,曾到北京大学演讲,受到热烈欢迎。他的《中国问题》可以一读。

7、1951年,帕尔·费比安·拉格克维斯特(瑞典),获奖作品《大盗巴拉巴》。

这是瑞典人的自黑。

一个女子被一群强盗强暴,她在路边生下一个男婴后,死了。

这个孩子就是主人公巴拉巴,他从小在匪徒巢穴中长大,成为一个杀人越货、桀骜不驯、冷酷无情、毫无信仰,让人闻风丧胆的江洋大盗。

历经磨难的巴拉巴最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完成了灵魂的救赎。如果你看过陈忠实的《白鹿原》,可以体会到为什么大儒朱先生,会说土匪出身的黑娃,是他最好的学生。

8、1983年,威廉·戈尔丁(英国),获奖作品《蝇王》。

自丘吉尔1953年凭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奖以后,30年英国再没人获得诺奖。威廉·戈尔丁于72岁获得诺奖,英国一片欢腾,视为国家荣誉。

《蝇王》虚构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群少年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一开始,这个小社会还能按照文明社会的习惯和公序良俗,分工合作,维持生存。但好景不长,这个小社会不久就分成了两派,他们都想夺取这个小社会的领导权,那样就可以随意发号施令。最后两派大打出手,孩子们逐渐失去理性,变成了嗜血者。

作者把英国人“黑”得很惨。一旦离开了文明世界的规则和理性,什么彬彬有礼、温文尔雅都不将存在,人会退化到人类原始野蛮的本能。

9、1985年,克洛德·西蒙(法国),获奖作品《弗兰德公路》。

二战期间,在法国北部的弗兰德地区,法军被德军击溃。主人公的堂兄是法国军队的指挥官,而他和堂嫂有一腿。战争结束后,主人公和堂嫂幽会,他突然回忆起当年法军惨败的往事,他忽然意识到,堂兄是故意钻进了德军的口袋,选择了自杀式攻击,因为很可能堂兄知道了妻子红杏出墙。

整部小说对战争的回忆支离破碎,简直就像法国军队在二战期间的那种犹豫逡巡。作家不去写法军的英勇顽强,敢于牺牲,却写战士盗嫂,军官因嫉恨而自杀,简直是太“抹黑”了。

10、1989年,卡米洛·何塞·塞拉(西班牙),获奖作品《帕斯库亚尔·杜阿尔特一家》。

这是一个贫苦而又愚昧的家庭。户主杜阿尔特年轻时因走私犯罪被判入狱,出狱后恶性不该,动辄家暴,全家人忍无可忍,将他关进壁橱,让他受折磨而死。他的妻子是个悍妇,儿子帕斯库亚尔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性格扭曲。他不断在社会上滋事,失手杀人,被判刑二十八年。在狱中,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刑满释放回到家里,却与母亲发生争执,又失手杀死了老母,最后被推向绞刑架。

“先生,我并不是坏人”,这是他的话。作家认为,这样一个恶棍,也不是一个坏人,是复杂的社会让他变得凶残冷酷。

11、1993年,托尼·莫里森(美国),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爱儿》。

这是一个美国黑人女作家。《爱儿》讲述了女黑奴赛特为了避免自己的婴儿被奴隶主奴役,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逃亡后成了自由人,但她总是被自己杀死的婴儿阴魂纠缠。

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写一个十一岁的黑人女孩儿渴望有一对像白人女孩儿那样湛蓝的眼睛,为此女孩儿心灵备受折磨,幻想中自己真的有了蓝眼睛时,她已经疯了。小说以此控诉种族歧视对黑人精神的戕害。

12、1997年,达里奥·福(意大利),获奖作品《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这部话剧刻画了一个“疯子”,他伪装成罗马高等法院的首席顾问,来复审一桩疑案,以各种手段将警官玩弄于股掌之中;然后又冒名顶替警局科技处警官,将疑案层层剥笋,真相大白。作品揭露了司法部门道貌、滥用权利、颠倒是非、制造冤案的丑恶行径。

剧作家如此揭丑,让意大利黑社会不满,作家受到恐吓、威胁,他的妻子甚至被暴徒强暴。

13、1998年,若泽·萨拉马戈(葡萄牙),获奖作品《修道院纪事》。

作家获奖后,葡萄牙举国狂欢。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这是葡萄牙国家和文学的荣耀,还是世界两亿多葡萄牙语人的荣耀。连巴西报纸都感慨地写道:“好不容易等了六百年,葡萄牙语终于得到了公正对待。”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作家是共产党,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要忘记,我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我是为人民大众写作的。”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巨变之后,萨拉马戈坚持自己的信仰,让人敬佩。

他获奖以后,和他政见不同的葡萄牙总统和总理也将他当作民族英雄,向他祝贺。

14、2005年,哈罗德·品特(英国),获奖作品《看管人》。

在发表获奖演说时,他直接嘲讽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你们要杀多少人,才够资格被称为大规模杀人犯和战争罪犯?”

这是一位反战作家,北约空袭塞尔维亚,品特公开发表声明抗议;英国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他与各界名流联名弹劾首相。

话剧《看管人》,写一个无所事事的懒人,见到街上的流浪汉无家可归,就邀他同住。但流浪汉先是偷他的东西,最后甚至反客为主,要把主人赶到大街上去。主人终于醒悟,把流浪汉赶走了。

电视剧《我爱我家》的“葛优躺”稍稍讽刺了一下,品特的讽刺却是深入骨髓。如果杀人诛心,这个作家为任何人所不容,因为他讽刺首相,又讽刺劳动人民,这什么人品?

15、2008年,勒·克莱齐奥(法国、毛里求斯),获奖作品《战争》。

与90多年前罗曼·罗兰获奖不同,克莱齐奥获奖让法国兴高采烈,总统和文化部长立即发公告,发贺信。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克莱齐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的祖国是毛里求斯!”因为有双重国籍。

而瑞典文学院向世间公布的文件,却是“颁给法国作家克莱齐奥……”

在后来的颁奖和宴会上,瑞典文学院既请了法国大使,也同时邀请毛里求斯总领事出席,让毛里求斯也分享了这一殊荣。

已经写得够长了,这些作家,来自最狭义上的“西方”,政治的虚伪,社会的不公,人性的扭曲,都是他们鞭挞的对象。他们无一例外,写的都是自己的祖国。西方口味,是什么口味?

文学只有一种口味,就是“人味”。政治家一定会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法律一定会惩罚罪恶,文学家不过是把人的命运,体现在这洪流之中。如果法律不断惩罚贪官,却不允许作家去写腐败,那干脆别要文学了。

有人说诺贝尔奖是西方的工具,美国的工具,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工具,那么这个工具就是他们用于“自黑”的。

其实获得诺贝尔奖是作家自身的荣耀,但各个国家都觉得沾光,因为获得诺奖,意味着这个国家的语言,取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这是这个民族走向世界的标志。

不敢自视的人,一定是不成熟的。
往期回顾:
男孩想当银行行长继承“家产”,皇帝新装般的童言无忌
又一句断章取义:莫言“我一开始就是用小说反党”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就要出卖祖国?李敖被严重误读的一句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