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迈向同频共振的创新联盟:2019长三角城市创新力排行榜

中规院上海分院 申客思享会
2024-08-31

2019年11月23日,第七届城市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召开,论坛以“长三角一体化:空间发展的挑战与应对”为题,中规院上海分院孙娟院长在会上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创新力排行榜》。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国家战略下,长三角进入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新阶段,每座成员城市都应在区域网络中找准自己的坐标。榜单的发布旨在汇聚上海分院在项目实践中的研究思考,解析长三角城市创新的特质。

本文梳理了榜单的要点与核心结论,您可在下方观看会上发布的完整视频,并扫描文末二维码获取PDF版报告原文。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i3026k6gsmp  

中规院上海分院《2019城市创新力排行榜》发布视频

      创新的多元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单一环节或单一维度的表征难以清晰、客观地反映出每个城市的内生实力,《2019长三角城市创新力排行榜》综合硬核与创新2大维度、10大指数、38个单项的城市监测数据,从创新力的视角出发,对41个长三角城市进行评价,力求更好地反映出每座城市的个性与潜力。

研究所采用的原始数据按来源可分为三类,一是各类年鉴、公报等政府公开信息,二是以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为代表的合作机构研究成果,三是风险投资、企业信息等领域的商业化数据平台。

《2019城市创新力排行榜》指标体系


硬核创新

江苏表现强劲,安徽杀出黑马

硬核维度考察创新链各环节要素,综合工程师、知识创新、产业创新、政府引导、高新区五大指数,侧重衡量城市创新硬实力。

就硬核创新而言,上海一马当先,江苏整体表现不俗,占据榜单的半壁江山;安徽杀出“黑马”,合肥、芜湖表现尤其亮眼;浙江则存在相对短板,除杭州、宁波外,其他城市均未上榜前十。


01

工程师指数

反映一个城市中核心研发人员的集聚程度。

① “高被引”科学家×0.20

数据来源:科睿唯安2018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② 规上R&D从业人员×0.40

数据来源:城市统计年鉴/公报

③ 科研技术从业人员×0.40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基石,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为高质量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人才的集聚有助于良性氛围的形成,激发持续、活跃的创新行为。

为此,构建工程师指数,将三类人才资源的丰富度纳入考虑。一是“高被引”科学家,即在相应学科领域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的科研人员;二是规上R&D从业人员,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关键群体;三是科研技术从业人员,反映科学技术服务的发展水平。

人才资源在头部城市高度集聚的特征凸显。特别是在“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一项上,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拉开的差距尤为显著。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合肥五城科创“先锋部队”扎堆,集中了长三角90%以上的顶尖人才。

2018年“高被引”科学家数量TOP5


苏州自2002年起,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规划东西两个高等教育区,并持续引进多所院校,得益于多年的“高校战略”,成为唯一一所“突出重围”进入前五的非省会城市。


工程师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02

知识创新指数

体现以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为表征的创新策源力。

① 国家实验室 ×0.20

数据来源:科技部

② 国家重点实验室 ×0.20

数据来源:科技部

③ 大科学装置×0.20

数据来源:科技部

④ Nature论文指数 ×0.20

数据来源:《自然指数2017中国版》

⑤ 高等院校数量×0.20

数据来源:城市统计年鉴/公报

知识创新是城市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创新最难以复制的优势。

知识创新指数的构建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方面,观察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集聚度,以此来衡量城市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关注城市依托高校资源的科研创新发展水平,引用高等院校规模和Nature指数作为测度指标。

2017年Nature指数TOP4


我们惊喜地发现合肥异军突起,成为这项指数中最大的黑马城市,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依托三大国家实验室、八项大科学装置,合肥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核聚变能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

江苏整体表现较为活跃。除了南京、苏州、无锡以外,徐州、连云港等城市也出现在榜单的前10名,展现江苏整体在知识创新方面强大的实力。

浙江城市总体缺乏亮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在该项指数上被第一梯队城市甩开差距,自主创新短板明显。


知识创新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03

产业创新指数

衡量创新的产业转化与经济带动效应。

① 专利授权数×0.25

数据来源:城市统计年鉴/公报

② 国际技术转移示范机构×0.15

数据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

③ 高新技术企业×0.25

数据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

④ 科技型中小企业×0.15

数据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

⑤ 创新型产业集群×0.20

数据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

如何将前沿科学与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也是城市创新体系中必须打通的一环。

考虑城市的转化能力建设,我们将专利授权数与国际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数量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情况反映产业创新的活力与质量,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此外,产业集群的成熟度对城市产业创新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指标共同构建了产业创新指数。

截至2019年长三角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单位


从产业创新表现来看,沪宁合走廊整体实力强劲,高新企业、科技型企业大量涌现,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与合肥共同构成了最活跃的产业创新高地。


产业创新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04

政府引导指数

体现地方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力度。

① 创新政策平台指数×0.50

数据来源:政府公开信息

② 财政科技拨款占比×0.50

数据来源:城市统计年鉴/公报

表面上看,依靠市场的力量,科技人员自由探索产生的科技成果,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扩散,转化为能够提高人们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产品。

实际上,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始终应该是共同发力、相辅相成的。市场机制背后良好的政策引导与公共支持是创新不断萌发并得以蓬勃发展的必要保障,更体现地方政府面向未来、应对挑战的战略眼光与坚定决心。

政府引导指数的构建首先将各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双创示范基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创新政策平台的建设纳入考虑。其次,对科学技术研发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也是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安徽城市在这一指数中实现逆袭、表现突出。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带动下,合肥、芜湖占据前两位,财政科技拨款占比超过7%,领跑长三角。

2017年科技财政拨款占比TOP5


政府引导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05

高新区指数

考察高新园区作为城市创新“培养皿”的发展成熟度。

① 城市创新区企业强度×0.30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② 城市创新区集聚面积×0.20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③ 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0.30

数据来源:火炬统计年鉴

④ 国家高新区高新企业数×0.20

数据来源:火炬统计年鉴

创新区内研发机构、创业企业、孵化器及金融辅助机构等高度集聚,具备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企业创新也更活跃,人才聚集,拥有更高的科技创新密度,更容易实现密切的知识共享和技术合作,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载体。

高新园区作为我国创新功能空间的一种主要形式,具有与创新区相似的创新“培养皿”作用。运营良好的高新区将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孕育新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推进新经济发展进程等方面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对于城市创新区,将企业强度与集聚面积作为衡量其影响力的两大指标;此外,考察国家级高新区成功与否,通过营业收入与高新企业数来进行评判。

可以看到,山水环境、文化底蕴、城市建设水平等因素发挥了关键性影响作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宜居城市,已经成为高新企业争相落户的创新“天堂”。


高新区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新锐创新

沪杭核心凸显,浙江开始发力

新锐维度从成长潜力出发,综合合伙人、创新热钱、企业成长、新经济、新空间五大指数,更加关注城市创新软环境。

相比硬核创新,新锐创新格局确实大有不同。上海与杭州两大核心城市地位稳固,浙江省开始发力,宁波、温州、嘉兴进入榜单前十,而江苏表现相对乏力,安徽“黑马”成色有所减弱。


06

合伙人指数

反映城市对创新创业“生力军”的吸引力。

① 应届毕业生留存指数×0.40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② 应届毕业生首选就业指数×0.20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③ 年轻人指数×0.20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④ 常住人口增量×0.20

数据来源:城市统计年鉴/公报

年轻人是最具活力、最具创新性的群体。今天城市里的每一位年轻“创客”,都可能成就未来的阿里、腾讯和百度。

构建合伙人指数,通过城市的应届毕业生留存率、应届毕业生首选就业指数等指标,考察一座城市对高校毕业生人才的吸引力;分析城市年轻人指数和常住人口增量数据,从另一个视角观察城市青年创新创业群体的活力。

杭州、上海齐头并进,成为长三角高校毕业生、青年创业者们的首选地。根据智联招聘数据,2018年上海、杭州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存率高达70%、60%,分别位居长三角城市前两位。

2018年高校毕业生留存率TOP4

2018年年轻人指数TOP4


合肥、南京近两年大力实施“人才新政”、“宁聚计划”等政策措施,积极参与“抢人大战”,同样表现出较好的青年人群吸引力。


合伙人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07

创新热钱指数

从金融资本视角看一个城市的创新支撑力。

① 融资金额×0.40

数据来源:私募通 

② 融资事件×0.30

数据来源:企查查

③ 投资机构×0.30

数据来源:私募通

金融资本是创新创业的催化剂,每一次技术创新的成功财富化,都必然有金融资本的伴生。

金融产业链条中,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环节对于创新企业和新兴产业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能够帮助企业跨越从技术发明到商业应用之间的“死亡之谷” 。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提高城市创新竞争力必须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耦合发展。

创新热钱指数就是从金融资本视角观察一个城市的创新支撑力和生态环境。通过融资金额的规模、融资事件的数量以及投融资机构的集聚度,来判断城市科技创新金融资本的活跃度。

2018年融资事件数TOP5


当前长三角创新资金呈现高度集聚态势,在融资事件、融资金额及投融资机构等方面,上海、杭州两座城市合计占比超过长三角地区的60%。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绝对优势突出,杭州在科技金融方面表现不俗,其他城市则与上海、杭州存在层级上的差距。

2018年投资机构数量TOP5


创新热钱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08

企业成长指数

从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初创企业切入,观察城市的创新孵育环境。

① 独角兽企业×0.30

数据来源:恒大研究院

② 瞪羚企业×0.20

数据来源:中国瞪羚-长城战略咨询

③ 初创企业数量×0.30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④ 初创企业增长度×0.20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创新企业是产业创新的基本单元,创新企业的数量可以反映城市创新环境的“浓度”。

企业成长指数从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初创企业切入,观察城市创新生态土壤的培育能力。

与创新热钱指数的表征一致,上海、杭州的风头正劲,在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初创企业的规模方面,垄断长三角前二的位次,是长三角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摇篮”。

2019年独角兽企业数量TOP4

2019年瞪羚企业数量TOP4

2019年初创企业数量TOP4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创新名城战略开始发力,在创新企业成长方面提升显著,2018年培育出长三角三分之一的新独角兽企业。


企业成长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09

新经济指数

聚焦健康服务、信息产业、文化产业、高技术制造、高技术服务五大门类,衡量城市的新经济竞争力。

① 信息产业关联度 ×0.20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② 健康产业关联度 ×0.20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③ 文化产业关联度 ×0.20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④ 高新制造关联度 ×0.20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⑤ 高新服务关联度 ×0.20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新经济越来越成为影响区域城市体系的重要因素,通过催生一大批新业态和新供给,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动能。

但对于新经济的行业门类一直未有统一的标准,杭州等城市基于实践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经济的主要产业门类,包括信息经济、文创经济、新金融、健康等。

以国家工商总局的注册企业数据库为基础,考虑数据获取的可行性,界定信息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高新制造产业和高新服务产业等五大类新经济。将相关门类与国民经济行业门类进行对比遴选出多个细分门类,分析城市新经济企业的总部分支关联度,衡量城市的新经济竞争力。

杭州在新经济格局中脱颖而出,超越上海,摘得头把交椅。合肥力压南京,新经济产业表现抢眼。

在细分领域,不同城市开始形成各自长板,南通的信息产业,金华的文化与高新服务产业,蚌埠的健康产业,逐渐崭露头角,分别进入分榜单前10名。


新经济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10

新空间指数

从创新人群的体验出发,衡量城市创新创业空间的温度。

① 社交活跃度×0.40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② 夜间活跃度×0.30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③ 双创平台×0.30

数据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创头条

在创客咖啡的一场场闲聊,在共享办公的一次次路演,城市创新活动已经不单单局限在传统园区,对功能混合、开放包容、促进交流、激发灵感为特征的新空间需求愈发强烈。

以洛杉矶硅滩为例,作为美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创新区域之一,沿30km风景海岸,在海滩1公里范围内集聚了整个洛杉矶地区约 1/5的初创企业。这里的企业表示“海滩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创意来源”,多元文化、优美环境下的创新空间,成为硅滩崛起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尝试构建新空间指数,通过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合作提供的社交活跃度指数、夜间活跃度指数分析以及城市创新创业平台数量,表征城市创新空间的集聚程度。

2018年双创平台数量TOP4


上海、杭州、苏州从长三角脱颖而出,成为最有格调的创新城市,拥有最丰富的的众创平台、最活跃的交往场所,最能契合对理想创新空间的需求。


新空间指数长三角城市排名情况


结语:迈向创新联盟

整合两大维度,长三角创新格局浮出水面。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龙头作用显著;第二层级的四个城市呈现出模式的差异,杭州引领新锐风尚,南京两大维度均衡共进,苏州、合肥硬核实力卓著;宁波、无锡、常州、芜湖、南通等城市开始形成各自的长板优势,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坐标不断清晰;其他城市需要努力,进一步挖掘自己的创新潜力。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国家战略下,沪苏浙皖41座城市正从平行竞争迈向创新联盟。我们期待城市间同频共振,释放各自能量,共奏创新时代最强音。


长三角41座城市得分情况


总策划:孙娟

执行策划:闫岩、陆容立

核心研究与成果出品:朱小卉、何倩倩、康弥、潘磊

数据分析与技术支持:蒋成钢、朱碧瑶、廖航、胡雪峰、李鹏飞


特别感谢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沈从乐、车洁舲、毛怡玫,上海分院研究室马璇、张振广、张亢、章怡对本研究做出的贡献。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PDF报告原文

长三角一体化:空间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第七届城市创新发展论坛纪实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申客思享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