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律师行业的潜在危机,不止一个“法先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哲响 Author 伟娜

来源:哲响;作者:伟娜

开篇引言



上周《怒了!靠“白嫖”全国律师赚钱?这两家公司涉嫌虚假宣传,幕后老板竟是北京大律师》一文发布后,在整个律师圈掀起了轩然大波,几乎所有的律师都对“法先生”表达了不满,“法先生”因此也成为了全行业的公敌。


对于法先生的做法,不少律协给予了高度关注,纷纷发布声明,表明协会并未授权其发布并使用相关律师信息。同时,深圳律协还与不少律师就法先生是否涉嫌犯罪进行了专业研讨。

9月1日,法先生发布了声明,称小程序只是内测版本并未上线。法先生将面临何种后果,我们等待权威机构给出的查处结果。截止到现在,事件未有定论,但这次事件也投射出了法律行业中的一些问题。
详请点击文字阅读:刚刚!白嫖律师事件,法先生致歉,但……

今天,我们主要聊聊隐藏在此次事件背后的行业危机。

一、律师行业的危机,不止一个“法先生”

被营业、被白嫖,是对当事律师合法权益的侵犯,这种行为极有可能降低该律师的社会评价。而当被营业演变成一个群体性事件,给律师行业带来的将是极其负面的影响。

法律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咨询类APP,既有同行交流的APP,也有面向客户的APP。这类APP的出现,既提供了律师接触当事人与同行的平台,也扩充了当事人获得专业咨询的渠道,无疑是一种有益于律师行业发展的存在。

但若缺乏监管与审查,任由不合规的APP充斥市场,可能就不是一件好事。

以“律师”为关键词在应用商店进行搜索,面向民众提供法律咨询的APP不在少数,并且不少APP都冠有“律师”字样,有些APP的下载量甚至过亿。

以上APP未进行背调,仅作展示,不存在负面评价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他们或许无法辨别APP的开发机构、开发机构有无相关从业资质、APP内上线律师的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平……这一系列的原因都有可能使得当事人通过线上获取的“专业法律服务”体验感并不好,一定程度上,这也会对律师的口碑造成负面影响。与APP相似的还有另一个存在——法律咨询服务公司。市场中,各类法律咨询服务公司多如牛毛,比如,法律咨询公司、催收公司、交通事故代理公司、商账代理公司以及以个体工商户或个人合伙名义登记的法律服务部等等,它们大多以咨询名义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本质上来看,这些法律咨询服务公司不属于律师事务所,从业人员也不是律师,甚至有可能并未接受过专业的法学教育。如此一来,会不会出现只收钱不办事、收了钱办不好事或者其他有违法律行业从业规则行为呢?有关「法律咨询服务公司是否靠谱」的问题在各个平台都能搜索到。知乎上一位当事人做出了如下回复:而小红书上,一位法律从业者也做出了如下吐槽:上述情况应该不是个例,任由没有资质的APP、咨询公司肆意发展,恐怕将给律师行业带来极大的信任危机,正面形象的崩塌或许就在一瞬间。这个潜在的危机,应该引起整个律师行业的重视与警醒。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相信14年后的今天,大家依然记得“三聚氰胺”事件。

2008年,食用三鹿集团旗下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奶粉中发现了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事件一经报道,便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此次事件涉及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

中国奶业的声誉因此受到重创,多个国家禁止中国乳制品进口。三聚氰胺事件后伴随的是整个国内品牌的低迷,国产奶粉市场占有率从65%下降到30%。在事件发生后的2011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仍有7成中国民众不敢买国产奶。
——以上内容来源于雪球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毒奶事件给乳制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信任危机,虽然飞鹤因专业在事件中得以独善其身,但此后却因事件在转型升级中遭遇了瓶颈。经过了10多年的努力,中国奶业虽然得以复苏,但国人对奶粉安全性的担忧仍然存在,不少妈妈还是倾向于购买进口奶粉。
“三聚氰胺”是一个警示!当我们回到法律行业中来,若任由缺乏资质的人员或公司以“咨询服务”的名义给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并因此而产生负面影响,或许我们也会像中国乳制业一样遭遇信任危机。

实际上,律师行业的职业形象危机一直存在。自古以来,中国人普遍存在着厌讼心理,提起律师,有人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讼棍”——挑唆人兴讼从中牟利的人。直到现在,关于“律师为什么要为坏人辩护”的讨论,热度依然不减。


律师制度建立与恢复以来,律师们一直都在通过普法、法律援助、公益直播、公益捐赠等方法竭尽所能地转变印象,以树立起正面的社会形象。


正面形象的树立注定是一个漫长且不易的过程,但毁掉口碑形象可能只需走错一步。从不断翻车的明星人设,到企业因质量问题而遭受的危机事件,再到乳制行业所遭遇的危机都是最好的印证。



三、用专业应对危机


律师的调研与律协的回应,展现了律师行业应对“危机事件”的灵敏度。但仅仅止步于此,并不能代表事件的终结,我们更应该携手处理的是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潜在信任危机。



每个行业都不能允许“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存在。倘若因劣币大量存在而产生负面结果,将涉及全国60.5万的律师群体,甚至有可能是中国的法治进程。


当然,并非所有的APP和法律咨询服务公司都不具备提供法律服务的资质。市场的充分竞争总会引发新的服务方式与服务模式,法律人张开怀抱拥抱这种良性的变化是常态。


当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法律行业的前景,资本也在逐步进入这个行业,从行业层面乃至国家层面提高法律咨询服务行业的准入,加强监管就显得尤其重要。
对市场上已有的各类APP、法律咨询类公司进行调研,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予以处理。此后,也应当建立起监管机制。


同时,现行有效的民诉法中规定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但除了律师之外也允许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担任代理人。虽然国家从法治市场不健全的角度考虑,未实行律师强制代理制度,但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或许可以期待相关立法的调整。


未雨绸缪,预防更大的危机,需要用专业来维护专业。



四、写在最后


律师行业的危机不仅来源于外部,也来源于自身。市场竞争的加剧、律政剧的宣传、综艺节目的加持、自媒体行业的发展,每位律师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日光之下。
有律师通过宣传,打破了民众对于律师群体的固有印象,树立起了有趣有料的行业认知;有律师通过普法,打破了民众对于法律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帮助民众建立了法律思维。


但是,因宣传而造成的负面的事件也不在少数。比如某律师参加综艺节目而被曝出骗婚事件;某律师事务所处理项目不尽职被索赔;某律师事务所参与行贿等等。


对一个人的评价有可能上升到一类职业,一个行业。应对信任危机,既需要行业人从内出发做好自我约束,也需要行业管理机构做好相应的监管。



往期回顾

法律人那些事法律控的自媒体关注 “阅读原文”进入法律人商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