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惊叹!首次亮相!他是富阳人!

大家一起看→ 富阳发布
2025-01-02

3月21日,上海。建国中路ZiWU誌屋,4000条2厘米×2.5米纸条组成的“千千万万”散落飘扬,自由自在,却也在和煦东风中发出铿锵有力的回响……



这是富阳乡贤何见平首次展出他阐述空间与视觉设计关系的装置《千千万万》。同名个展回溯了他在2003—2023年间的重要艺术设计项目,开放式探讨东西文化和媒介转变下的视觉形象使用可能性及创新。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1日



【人物名片】


何见平,富阳乡贤,现居柏林,平面设计师、写作者和自由出版人。


1991—1994年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专业;1997—2001年就读柏林艺术大学自由艺术专业,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柏林自由大学文化史博士学位。曾任教柏林艺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等学府。


设计作品曾获得大量国际奖项,如华沙海报双年展金奖、德意志国家设计奖金奖、德国红点奖全场大奖、斯洛伐克Trnava海报三年展全场大奖、奥地利Joseph Binder金奖、伦敦D&AD黄铅笔奖等奖项。2006年荣获德国Ruettenscheid年度海报成就奖。设计个展曾在中国、德国、日本、斯洛文尼亚、波兰、伊朗和马来西亚等国举办。他的近期重要个展为2021年在深圳V&A博物馆举办的“想入非非”,同名个人作品集亦即时出版。


他还是设计史论及文化史写作者,中国海报历史研究者。曾出版《中国海报艺术史》(德文及中文版)、《设计之外》(中文版)等专著。




何见平的“千千万万”

走进展览《千千万万·何见平》,迎面即遇“千千万万”垂挂下来的细长条白色纸带。“千千万万”的纸条看似灵动自由、充满想象,但身在其中的人们又不受强迫的被限制、被束缚——婆娑穿行,变幻的光影、隐约的视线、未知的前方,前行的每一步都是探索。


如果,你走过三月初春的建国中路,请你念咏我的名字,千千万万,绿芽新蓓,梧桐树纹丝不动。
如果,你走过三月初春的建国中路,请你念咏我的名字,千千万万,人潮汹涌,我会听到你的声音。
——何见平

展馆内,何见平个展的陈展空间不算特别大,馆内临街的橱窗处,同样有用碎纸条制成的“千千万万·何见平”艺术装置,却瞬间让人感受到别样的自由。也许,这就是空间与视觉艺术、设计关系的玄妙之处。


“‘千千万万’这个展览,在沟通过程中,我受到邵忠先生工作特征的影响,思维落在信息和媒体两个关键词上。无论是代表传统纸媒的现代传播时代,还是他现在正在大力打造的网络超媒体,都介入到我们生活的质量。我从信息缺匮的上世纪70年代出生,没想过自己会进入一个信息过剩,甚至泛滥难辨的时代。今天,我受困于一个分分秒秒都有千千万万种不同信息的世界。我一边害怕自己无法分辨千千万万个信息的真真假假,一边又拽着手机不放。手指划过手机屏幕时,有那么几个瞬间,我会将信息和认知等同。千千万万,是我自己被信息富裕时代整得恍恍惚惚的写照。”

这种局促与恍惚,正如何见平在个展序言中所写,“千千万万的人潮蜂拥,带着千千万万种温情脉脉,我不用怀疑真实是什么。千千万万的信息奔腾,带来千千万万个不同故事,我愿意相信都很精彩。我在千千万万这个词面前驻足、停留。速度越来越快,几乎听到了气流的呼啸声。”


受上海誌屋的当代艺术展示启发,何见平从过往的设计项目中,精选部分作品进行展示。比如——

用小广告来表现主题的作品《东风压倒西风》,五花八门的内容体现着现代人对物质、金钱追求的统一性,这令他想起物质贫瘠但满怀信心的上个时代。于是,何见平将小广告组合以对应那个时代里著名的一句口号,希望这种反差带给人们哪怕是片刻的思考。

作品《东风压倒西风》

作品《立体平面人》,曾令何见平问鼎第23届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文化类海报金奖。海报线条、块面的切割是很西方化的语言,但在构图和色彩上,包括黑色线条的表现形式,又颇为东方。何见平融合表达自己的理解,自由自在。

作品《立体平面人》

“平面设计这个专业,因为信息传播需要谋求公众支持的特点,令人先看到普遍性中蕴含的商业价值。又因为设计师和客户委托这种甲乙方关系的存在,令人质疑设计师个人价值观的存在。设计师不遗余力创造的艺术价值,总在忽视之列。能有机会出版、展览,我尽量参与,算是一个普及设计的补救方法。”何见平说。

作为写作者和自由出版人,本次展览中还呈现了何见平的诸多设计书籍。《AGI—新声音》是一本“长了耳朵”的书,让人在阅读、书写之余,融入“听觉”;《非凡阅读(another reading)—中国书籍设计德国展》通体采用何见平最常使用的碎纸条元素,却将文字、色彩、纸张、装订和印刷融合柔顺,令人印象深刻;《何云昌》以艺术家的拼音名字刺青照片作为封面,“形”简意赅,直接道出了艺术家的职业身份,先锋而写实……何见平用设计,消弭各种感官界限,突破纸质书籍固有形状。

何见平设计书籍《AGI—新声音》
何见平设计书籍《何云昌》

“他切入的思想有相当的锐度,

薄如蝉翼却锐似刀锋”


“千千万万·何见平”主题论坛,何见平戏称为“甲乙方”论坛主持人是《艺术新闻》出版人曹丹,在场嘉宾有中国文联副主席、艺术家、教育家许江,也是何见平就读中国美院时的老师;当代艺术家杨福东,也是何见平的大学好友;策展人、作家、罗马国立21世纪艺术博物馆馆长侯瀚如;演员、合作伙伴谭卓及超媒体集团创始人邵忠。台下,还有艺术家何云昌、策展人李振华、艺术家厉槟源与设计师朱砂。


主题论坛现场


这场主题论坛,围绕当代艺术、平面设计和书籍出版,探讨不同领域之间的异同与互通。但现场氛围却更似一场朋友间的漫谈,关于何见平其人,关于他的设计与写作,关于合作历程的回忆,关于因艺术结缘的点滴。

作为何见平的学业领路人、艺术界前辈,许江特意为论坛手写了讲稿:“做平面设计的人比比皆是,汗牛充栋,最忌的是平庸,何见平恰恰和平庸没有关系。他的设计有奇(出其不意)和智(庸的反义)之感。他以平面设计的方式来切入当代艺术,以书籍来回应当代社会各种信息的命题。他切入的思想有相当的锐度,仿佛他设计的飘动的纸条,薄如蝉翼却锐似刀锋。”


作为何见平的大学同窗,杨福东也回应了艺术本体与设计之间转化的奥秘:“设计师的想法会叠加到你自己的想法上去,何见平往往能够潜移默化地用设计影响我的想象。”

去年,何见平给杨福东寄了自己的新书《设计之外》,杨福东感慨,何见平在设计之余依然保持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那么有心地面对生活:“何见平是这么珍惜自己的生活与记忆。”

嘉宾发言

除了论坛上的对谈嘉宾,观众席里还隐藏着两位中国代表性行为艺术家:何云昌、厉槟源。何见平曾分别为他们设计过书籍及海报。

何云昌分享:“何见平先生会把很多形形色色的设计元素举重若轻地具体化,可以‘跨越’几代人去传播,也不会受制于合作方。”

厉槟源曾在何见平柏林工作室的楼上做过半年驻留艺术家,当时两人沟通并不多。直到何见平收藏了一件厉槟源的作品《一个人的春晚》:“那是他在春晚大年夜,CCTV大楼外面,晚上写生画焰火下CCTV大楼的行为。这是件篇幅巨大的绘画作品。我挺惊讶有人不按绘画章法,还画得那么理直气壮。”艺术家吴林寿曾评价厉槟源作品,“表达的是很原始的、草根的感觉,他使用的材料通常廉价,反而衬托他的行为作品更有力量。”因为这段正中其怀的评价,令何见平想到,用发泡胶这种廉价材料,来表现厉槟源生长在内心疯狂的艺术能量。于是,有了《天堂电影院》海报设计这一独特的艺术尝试。

何见平设计海报《天堂电影院》

“何见平属于未来。”超媒体集团创始人邵忠回忆,自己在喻红龙美术馆“娑婆之境”个展开幕式晚宴上认识何见平。因为何见平“属于未来”的设计,邵忠邀请他设计超媒体Meta Media的整体形象:“何见平的名字里是个‘平’字,但在我看来,他一点都‘不平’。超媒体是超越平面的,我要找不平的设计师去做。所以他帮我设计LOGO的时候,就考虑到这是一个转动的、不平的设计。”

在现场提问环节,一位毕业于中国美院的校友提问:“现在AI发展迅速,对设计的冲击还是蛮大的,您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自己的创造力?”何见平回答:“我想,AI恰恰能对设计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真正有创意、有思想的作品,AI是威胁不到的。某种程度上说,AI帮我去掉了一些平庸的竞争。”

“一个人的成就离不开文化母体”

2023年,何见平推出新书《设计之外》,公众得以见到从设计跳跃到写作的他。这是一个对比设计而言,表述更直白与赤裸的何见平,也是一个思维依旧敏锐,文字表达却质朴温情的何见平。


从何见平的文字中,读者总能读到淡淡的乡愁。比如他在《开开书店》中写道:“不管周围商铺如何改变,它竟让十几年归为静止,岿然不动。”比如他因一阵熟悉的栀子花香忆起童年:“关于回家,其实什么路不是那么重要。”因为《设计之外》,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何见平的设计世界,也得以了解是怎样的山水、人文、气候,成就了何见平对东西文化的艺术表达。

何见平曾给自己公众号起名“何东何西”,何的英文姓氏也与汉字“河”同音。从此岸到彼岸,他游移于故土与他乡,至今仍未觉得真正停靠:“正因为处于‘In Between’的状态,我能在空中看得更高一些。”但对他来说,文化母体仍然是让人最安心的文化,“是自己的归属感,在这个基础上去接触或是接纳陌生的、多元的文化,如果没有文化母体作为基础,人就会比较胆怯。应该说,一个人的成就离不开文化母体。”

何见平直言,虽然自己多数时间生活在德国,每年回富阳的次数不多,但富阳的山水底蕴、童年回忆,一直伴随他走过千千万万山水,穿越千千万万人潮,表达千千万万感受,再融入千千万万的设计想象

《千千万万·何见平》展览现场

【记者手记】


因为他

富阳在世界平台的形象越来越“丰厚”


接到采访何见平老师新展的任务,我们内心激动,也倍感压力。激动源于早早知道他是平面设计领域的“艺术大拿”,压力则源于自身对艺术设计垂直领域知识的匮乏,生怕词穷语拙、意不尽言。


到达ZiWU誌屋,初见何见平,一身黑色改良中山装,胸别一朵襟花,庄重又充满设计感。他正在与身边嘉宾交流,满身“松弛感”,却又有一种在各领域游刃有余的稳重。


与何见平老师“相认”后,他第一时间向自己的老师、中国文联副主席、艺术家、教育家许江介绍“这是从我家乡来的媒体记者”,并为我们邀约许江在论坛后的专访。


主题论坛伊始,主持人曹丹对他的介绍,一如既往延续何见平自我介绍时的话语“出生于中国富阳”。作为采访富阳乡贤的记者,我们由衷感到温暖、自豪:“何见平老师见过大世面,长期旅居国外,但心里一直挂念着富阳,从未忘记自己从哪儿来。”


细数何见平的标签,每一个头衔都令人艳羡。无论是做设计、写作还是出版书籍,他都在坚持一件事:思考。他用图形、用文字、用空间,表达他的艺术情感与思想观念,由此成为一个“丰厚”的人。正如这次“千千万万”个展的展厅,仅约200平方米,比2021年在深圳的“daydream何见平个展”小了不少。“千千万万”艺术装置,便是何见平在思考:如何在一个小空间里,让参观者们感受到很大的自由。


何见平老师的作品,常有基于母体文化、汲取多元文化融入作品的艺术表达。因为他的艺术成就,“富阳”也走进更多人的视线,得以在更高、更新、更多的平台向世界传播




转载请注明来源富阳发布
来源 | 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仲芷菡 张子艳)
编辑 | 胡红吉
一审 | 金琳婷二审 | 陈 帆终审 | 徐君君

往期回顾

预约开启!富阳发布重要提醒→重磅!富阳公布2024年体育中考政策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富阳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