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腌海鲜突然“走红”,但食用它真的安全吗?最大风险是……



插播一则信息

你点我检之社区团购开始投票了!

时间为8月24日至8月30日,拟检查对象涵盖蔬菜、肉禽、水产等类别。检什么你说了算,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投票

抓紧时间·来投票

虽然处暑已过

但广东的天气依旧“热辣辣”

“热情”的高温天气下

能吃上一口冰冰凉凉、酸爽多汁的生腌

那得多幸福啊!



于是,口馋的市监君

迅速在网上搜索了一番

却发现是这种画风

👇👇👇

还有这种

↓↓↓


什么是生腌呢?

所谓“生腌”,就是把鱼、虾、蟹等海鲜或河鲜,用酒、姜、蒜等调料腌制,再冷藏或冷冻制作而成。



爱吃生腌的称之为“一口上头”

没吃过的则纷纷摇头


吃生腌还得看潮汕

江湖上流传着

“吃潮汕生腌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传说

人称——“潮汕毒药”


然而你知道吗?

生腌在制作过程中唯一可能

有杀菌、杀寄生虫的步骤是酒腌

但实际上酒泡并不能完全起到这一效果


  //  

实验表明,哪怕用酒精浸泡48小时,肝吸虫囊蚴依然可以存活。更何况用来腌渍虾、蟹的酒浓度并不高,腌渍时间也只有数小时,食用生腌 ,存在着诸多风险隐患!


因为用于生腌的海鲜、河鲜中

往往存在多种寄生虫

👇👇👇

异尖线虫

异尖线虫幼虫寄生在某些海鱼体内,人主要因食入了含活异尖线虫幼虫的海鱼和海产软体动物而感染。其幼虫可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各部位,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即人体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会引起恶心、腹痛、呕吐以及一些强烈的过敏反应,甚至破坏消化道穿破肠壁。

肝吸虫

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胆管内。肝吸虫感染早期可能只是发热、头痛、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中期会出现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症状,晚期可能会出现肝硬化、腹水、肝管炎,甚至可能发展为肝癌。另外,肝吸虫可以在人体中存活二三十年!

裂头蚴

裂头蚴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当人进食了未煮开含虫卵的水或含有原尾蚴的食物后,虫卵先是在人的肠壁上吸附,然后孵化成幼虫,幼虫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游走,吸取脑细胞营养发育长大。裂头蚴会引起皮下结节、呕吐、抽搐,甚至带来致命风险。

除了以上寄生虫外

生腌食物中可能存在多种细菌

👇👇👇

1

霍乱弧菌

会导致急性的呕吐、腹泻(米粥样便),严重时会引起脱水,乃至休克。

2

副溶血性弧菌

不仅会上腹部绞痛,还会腹泻、呕吐、发烧。它是我国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占到了食源性疾病的首位,在沿海地区更是高达60%以上。

3

李斯特菌

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

4

沙门氏菌

中毒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畏寒和腹泻等,还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视觉模糊、中等程度发热、躁动不安和嗜睡。


除此之外

以下这些误区也不要再信了


海鱼比淡水鱼更安全?

通过网购、饭店和菜市场采购的方式,购买了醉蟹、醉虾等生食,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最后,实验人员在一份醉虾产品中检测到了寄生虫的囊蚴。

囊蚴是吸虫的幼虫,进入人体后会吸附在肠壁上,长成后仍会留在体内甚至入侵脏器。

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戴洋表示,淡水鱼里的肝吸虫,海鱼里的异尖线虫,是国内最常见的寄生虫。此外,认为海鱼比淡水鱼更安全也是一种误区。

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如果食用了被肝吸虫感染的生鱼片,虫体可能会寄生在人体胆管、胆囊内,引起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等。

华支睾吸虫主要来自于生食的海鲜和淡水鱼,它能引发5倍以上的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生腌的营养价值比熟食高吗?

营养学专家、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敏教授表示,从加工方式来看,经过腌制的食物含有更多的盐、腌制时间较长的甚至会有亚硝酸盐产生。“综合来看,生腌的营养价值并不优于熟食。”


最后

市监君再次提醒

温馨提醒

01

醋、芥末、白酒、蒜、酱油等调料,都只能抑菌,不能杀灭病菌和寄生虫。

02

食用生腌海鲜容易引发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儿童、孕妇及中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不建议食用,海鲜、肉制品等,最好煮熟后吃。

03

我国生熟食品的国家标准不一样,对生鲜食品的检验检测更加严格。如果一定要食用或制作生腌食品,要在正规渠道购买达标的生鲜食材。

04

如果食用生腌食物后感觉到身体不适,请尽快就医并告诉医生生腌食物进食史,以方便医生尽快确诊病因后实施治疗。


往期推荐:




千元奖金等你拿!佛山市药品安全公益短视频火热征集中!


牛!佛山担任“主力军”,助力我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世卫组织新一轮评估


佛山开展中秋节前和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专项检查


来源:央视新闻、深圳食安药办、中国市场监管报、苏州疾控编辑:吕晓如校审:钱飞飞、郭子宁、陈丽雅、郭嘉懿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图片,马上咨询↑


点赞+在看

分享给小伙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