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台山金刚窟的那些神奇事迹| 此文含有文殊说法之要,见闻殊胜

2017-11-12 轻敲右边添我 般若路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系恒山系脉。因山五峰矗立,顶无林木,土筑石垒,故名五台。以山区气侯多寒,凉爽无夏,又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它与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普贤、观音菩萨合称“三大士”。五台山被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在四大名山中是唯一见于经典的。


最早的根据见晋译《华严经》卷二十九:“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又见《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唐证圣元年(695),武则天命菩提流志与实叉难陀重译的《华经严》中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由此开始,五台山便被佛教徒一致公认为文殊菩萨圣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名扬天下。

五台山金刚窟,五台山山洞。北台灵迹之一,位于台怀镇楼观谷左崖畔。《清凉山志》记载:金刚窟,在楼观左崖畔,乃万圣秘宅。《祗桓图》云:三世诸佛,供养之器,俱藏于此。迦叶佛时,椤伽鬼王所造神乐及金纸银书,毗柰耶藏,银縸金书,修堚罗藏,佛灭度后并收入此。昔佛陀波利,入此不出。金刚,本意讲金属中的最刚强者,用以譬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金刚窟,意谓洞内藏着三世诸佛的供养之器,乃万圣秘密宅第。所以凡间任何人都进不去。如果硬要进去,就永远不要想出来了。五台山佛教传说,历史上曾有多名得道高僧进得洞内,聆听菩萨教诲,而终获正果。
唐代东来求法诸僧当中,圆仁(794-864)最为知名,他巡礼五台、参拜长安诸寺,求取了大量的法宝、典籍,曾编为《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和《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以《入唐新求圣教目录》编成在后,著录经籍最多。圆仁在五台山巡礼时曾抄写经论,礼拜佛像,临摹图画,摹写碑文,故所编《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中包含了以上这些巡礼活动相关的文献,《五台山金刚窟收五功德记》也著录于其中。


此记本事未详,颇疑即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所记之《金刚窟记》:

〔金刚〕窟在谷边。……窟户楼上有转轮藏,六角造之,见于窟记:“窟内多有西天圣迹。维卫佛时,香山摩利大仙造三千种七宝乐器。其佛灭后,文殊师利将来收此窟中。拘留秦佛时,兜率天王造钟——盛一百廿石——闻声者或得四果,或得初地等。佛灭,文殊师利将来此钟来,置此窟中。迦叶佛时,造银箜篌,有八万四千曲调——八万四千曲调各治一烦恼——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将来此箜篌来,收入窟中。星宿劫第二佛全身宝塔一千三百级,文殊菩萨将此塔来,收入此窟。振旦国银纸金书及百亿四天下文字,文殊菩萨收入此窟”,云云。

所谓收五功德,颇疑谓文殊菩萨将西天五类法宝收入金刚窟中,这五类法宝即“七宝乐器”、“钟”、“箜篌”、“星宿劫第二佛全身宝塔”、“银纸金书及百亿四天下文字”。


此《金刚窟记》所记文殊菩萨收五功德事迹来源于《灵迹记》和《祇洹图经》,唐初成书的《古清凉传》已有记载,略云:

金刚窟者,三世诸佛供养之具,多藏于此。按《祇洹图》云:祇洹内,有天乐一部,七宝所成。笺曰:又按《灵迹记》云:此乐是楞伽山罗剎鬼王所造,将献迦叶佛,以为供养。迦叶佛灭后,文殊师利将往清凉山金刚窟中。释迦佛出时,却将至祇洹。一十二年,文殊师利还将入清凉山金刚窟内。又有银箜篌。有银天人坐七宝花上,弹此箜篌。又有迦叶佛时金纸银书《大毘奈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佛灭后,文殊并将往清凉山金刚窟中。


此条所记有七宝乐器、银箜篌、银纸金书《修多罗藏》及金纸银书《大毘奈耶藏》三类法宝。《灵迹记》不见于史籍著录,仅见《古清凉传》和《广清凉传》引用,其成书至晚当在《古清凉传》成书(约唐高宗在位时期,650-683)以前。《祇洹图经》是唐初道宣感通所得,成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中土失传,日本入唐求法高僧圆珍传至日本。

金刚窟在台怀镇花坊村后的楼观谷左崖畔。

据说它与北台顶的天井相通,是五台山最神秘的一个地方。

元魏时说,文殊初来五台山时,就把三世诸佛供养之具,楞伽鬼王造的天乐一部及金纸银书毗奈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都藏于此。

因此,在金刚窟建二层门楼一座,上层置六角转轮藏,下层为窟门。窟旁上坡百步有文殊堂和普贤堂,楼东还有供养院。窟后建般若寺,遂形成了一进两院的形制。


宋时,金刚窟有文秘宅,窟前有文殊井,窟上有三千脊属围绕的等身文殊象。窟旁建太平兴国寺,寺内有文殊阁、万圣阁、金佛阁、五郎祠。文殊阁内供五方殊象、四菩萨。金佛阁内有3000金佛。五郎祠内有3000金佛。五郎祠内塑抗辽英雄、杨业第五子杨五郎像,还有一根谢荣揽、段思礼造的八十一斤重的中间有一缝隙的铁棍,为五郎打死韩昌时所裂。

这几座寺庙于明清时屡有修葺。到1956年时,太平兴国寺内还有明正统十年铸的大铁钟一口及康熙五十年重修碑记等物。原有正殿3间,内有一佛十八罗汉和一尊石雕文殊;东配殿3间,内关公;本配殿3间,内供五郎。


而般若寺门前还有“菩萨显圣处”五大字石碑一通。院内有明嘉靖十七年碑记、康熙三十五年碑记,上院正殿5间,内塑横三世佛及木雕文殊、普贤各一尊。下院金刚窟上为重檐歇山顶二层楼3间,八角藻井中的雕龙甚佳。楼上有高2米、重7000斤的铜质药师佛一尊、四头八臂文殊象一尊,楼下有高1.5的铜观音、普贤象各一尊及石雕文殊象一尊,并有窟口,内供铜质佛像,其余十余间殿堂楼阁大部殊破。


可惜,蜚声中外的上述二寺一窟在1970年7月被林彪一伙炸毁,兴建了“林彪行宫”,还名之曰:“茅蓬山庄”。现在只留下一座明代的文殊塔了。该塔为汉白玉结构,高4米,形似藻瓶,十三级相轮上为宝盖、宝珠构成的塔刹,结实敦厚,古朴苍劲,是一座覆钵式塔。

佛陀波利入金刚窟传时间

唐佛陀波利,北印度人。亡身徇道,偏探灵迹。及闻震旦有文殊住处,远涉流沙,特来礼谒。

以仪凤元年,还此士。至台山南,蹑虎阳领,俯仰之间,林木干云,名花匝地,翘首五峰,生大欣慰。五体投地,向空白云:“如来灭后,众圣潜灵,唯大圣文殊师利,大悲无尽,于此山中,激引群生,教诸菩萨。某痛恨生遭世难,不睹圣容,还涉流沙,故来瞻礼,伏望大慈,令我暂认真容,聊接慈语。”言已,悲泣,向山顶礼。


忽见老人,自古中出,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汝谓情存至道,还访圣踪,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士,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济众生重恶业垢,汝持来否?”

波利答曰:“贫道直来礼谒,不将经来。”

老人曰:“既不讲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岂能识之?汝当速返,取此经来,利济此士多苦众生,即是面见诸佛,亲奉供养,岂一文殊不能见哉?”

波利闻已,不胜忻尽,礼老人足。未与头顷,忽然不见。悲喜交切,倍更虔诚,毕志捐生,复还西土,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于弘道元年,回至长安,具事上闻。高宗大悦,命日照三藏,与波利参译。已而上赐波利绢三千匹,经留于内。波利泣奏曰:“贫道委命取经,为济群品,非以富贵也。愿陛下开一视同仁之心,而流布焉。”上闵其志,乃留唐本,还其梵文。波利讲诣西明寺【山西省五台县沟南乡刘家庄村】,与沙门正顺等再译。译讫,波利持其梵本,往诣五台山,入金刚窟,竟不复出。或云,既入窟已,见光网庄严,圣真穆穆,雇同行在外,复出招之。未旋踵间,圣境即失,唯山穴存焉。波利遂于崖畔坐脱。其尊胜咒盛行于世。

   《华严》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间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故知金刚窟者,诚不可以圣凡境界而思议也。若波利入而不出,则是诸圣化身,权彰斯应耳。既出而坐脱,则谢斯凡累,入彼圣流矣。
《清凉山志》载:“此窟为万圣(一万尊佛)之密宅,神、乐、曲、藏等经书收藏于此”。本来是五台山最神秘之处,有窟无寺。唐仪凤元年(676年)印度高僧波利到此,顶礼膜拜,希望得见文殊真容,得与一文殊化身的老翁对话。波利回国取来文殊所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以灭众生重恶孽垢。到长安译完此经,挟梵文本入窟不出。到如今,此窟仍不可知其根底,人或进去而不得出,被人用石狮堵死。唐大历年间,温州元著禅师得一老翁指点,始在此建造寺院,分上下两院,有一尊五台山最重的(七千斤)铜药师佛,还有文殊铜像,普贤石像。因怀疑老翁为文殊化身,遂命名寺院为般若寺,意为“智慧”,也即文殊洞。
尊胜由来——佛陀波利
唐朝时,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是罽宾国人。他怀着为教殉道的精神,到处探询灵异的胜迹。由于听说震旦(中原)有文殊大士的住处,特地长途跋涉,渡过流沙,要来礼拜参见。经过千山万水,到了仪凤元年才抵达中原。    到了五台山南边,傂阳岭的地方,放眼望去,但见林木参天,遍地名花异草。仰头五峰在望,心中感到非常的欣慰。于是五体投地的向着空中朝拜说:——“如来灭度以后,许多大圣菩萨都潜伏不见,只有文殊菩萨,有着无边的大慈悲心,在这个深远的大山里面,激励引度一切众生,垂示大法。可是我自己埋怨生来遭受世上种种的磨难,却不得一见大士的圣容。从遥遥千里而来,受尽了流沙险难之苦,特地前来瞻仰参礼,恳请大士大慈大悲,使我暂时得见您的圣容,听到您亲口的慈示!”    一面说,一面情不自禁的饮泣起来。    正在向山顶礼时,忽然看到一个老人,从山谷中走出来,却用婆罗门语对他说:——“你说你情存至道,远访胜迹,可知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人犯戒律的多得很,现在印度有一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够消灭众生很重的罪业污垢,你带来了吗?”——“我只是一心要来礼拜大士,并没有带这部经来啊!”波利恭敬的答道。——“既然未曾带经,空着手来有什么益处?纵然见到了大士,又叫大士怎能知道那就是你,你是那样的恭敬虔诚?你应当赶快回去,把我说的这部经带来,利益济度此土众多苦恼的众生,这就等于是面见了诸佛,亲奉供养一样。能这么做到,还怕见不了一个文殊菩萨吗?”    波利听完这一番话,心喜异常,就在老人足下顶礼,尚未将头抬起,老人忽然不见了踪影。    于是他悲喜交集,自此加倍的虔诚,毕生立志将此四大假合的身体整个奉献给众生,就回到印度,求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他于永淳二年,回到长安,将以上实情向当朝皇上禀报。高宗皇帝听了龙心欢喜,就派了高僧日照三藏法师,和波利合译这部经典。等到经译好了,御赐波利法师上好绢布三千疋之多。译好的经典准备留在朝廷里面。    但波利却悲泣着禀报说:——“贫道奉皇命委派求取经典,是为了利济众生,使上中下根机的有情众生都能灭罪得度,并不图求富贵。但愿陛下能开启一视同仁的心,自利利他,使这一部经能够广泛的流通,令一切众生都能受益。”    贤明的高宗怜悯他高超的利生之志,只留下译出的唐本,把原来的梵文经典归还给他了。    波利前往西明寺,和沙门正顺等再译此经。经译好了,波利就带着梵文原本,去参拜五台山。——“奇怪,法师进了五台山以后,怎么到现在还不回来?”——“是啊!有人说,他自从进了金刚窟(五台山的一个地方),就不再见他回头了!”——“想必是已经见过文殊菩萨了吧?”——“应该是的!为要参见大士,也不知他受了多少辛苦了呢!”——“希望他这次朝圣,能有很大的收获!”    僧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谈着,中间夹杂了恭敬、钦佩、关怀、向往的情绪。    后人传说,波利进了金刚窟以后,就见到极大的光圈象网一样密密的笼罩着,光网之内,正端坐着威赫庄严的文殊大士。这时真叫佛陀波利喜出望外。    可是环顾身边,只有自己一人,回头看到同行的一些道友们都在外头,所以再度出来招呼他们一同入窟朝圣。可是就在这一转眼间,圣境却消失了,只有原来的山穴还留存着。    既已亲见了文殊大士,于愿已足,波利就在山岩边拣了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闭眼禅坐,渐渐入定,同道们见到他时,他已经不声不响的坐化了。然而他所留下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从此就在娑婆世间盛行起来。    《华严经》上有一段经颂说:“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    由以上经文可知,金刚窟的圣迹,当然是不可以圣凡境界来思议的。假如说波利法师入金刚窟就不复出,那必然是诸圣化身无疑,这是权巧示现的感应了。既然出了金刚窟而坐定解脱,这就表示他辞谢了凡夫的累赘,已经超凡入圣了。
唐代州五台山华严寺无著传释无著,永嘉人也。识度宽明秉操贞礭。留神大道约志游方。抵于京师云华寺。就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凡诸经论志极旁通。然于华藏海终誓遨游。以大历二年入五台山。肆欲观圣人之境界。五月到华严寺挂锡。始于堂中啜茶见老僧寝陋据北床。问曰。子从南方来还赍数珠。请看。着乃躬度之。回视之间失僧之所。于时神情惝恍疑喜交生。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杵。后得入圣寺获见圣贤。无著又在般若经楼见吉祥鸟,羽毛鲜明,在上空盘旋,向东北振翼而去。第二天又有两道白光,飘忽起伏,射入僧房,倾刻之间又没有了。同房的僧人法贤等人,见而惊怪,说:"这是什么样的祥瑞,希望能再次看到。"寻即白光再次射入僧房。    无著一个人来到金刚窟,向空中致礼后,和衣坐着打盹,忽听有人喝叱牛的声音:"饮水。"连喊三声,只见一个老翁,相貌象是古人,穿着粗麻短衣、麻鞋,戴着头巾,样子很奇怪。无著迎上前去,拉着老翁的手,问从何处来了老翁回答说:"山外求粮来。"无著又问:“住在何处?”答:“求粮用在台山。”老翁又问无著:“师父为何来到这里?”无著说:"听说这里有金刚窟,所以前来随喜。"老翁问:"师父困了吗?无著说:"我不困。"老翁说:"即然不困,为什么要睡觉呢?无著说:"凡夫昏沉,有什么奇怪的?老翁说:"既然师父昏沉,可去喝茶。"老翁向东北方向指了指,见有一座寺院,相距不过几步远,老翁牵着牛在前,无著紧随其后。    来到寺院大门口,老翁连喊三声"均提",一个童子应声开门。这小童年约十四五岁,垂发齐肩,穿着粗麻短衣。他们牵着牛进了大门,见地上铺的是琉璃,堂舍廊鹿金光闪闪,其富丽、豪华,非人间所有。老翁坐在白牙床上,指着绵墩请无著坐下。小童捧来两瓯茶,两人饮毕。又捧来琉璃盏,满盛酥酪,两人各用一匙。无著咽下后,如得正果,心胸豁然而明,能悟前世之事。  老翁说:"师父出家以来,何营何虑?无著说:出家以来,虽有修行,却未能有证果,对大小二乘,也仅是略知度毛。"老翁问:不知你初出家时求何心?无著说:求大乘菩提心。"老翁说:"师父若是以当初求大乘菩提心进行修行,就能得成证果。"又问无著:出家有多少年了?"答曰:"31年了。"老翁说:"师父纯美、善良,且请徐徐下山,小心谨慎。我已老朽,今天又走了这么多路,困极了,我要休息了。"   无著请求在这座寺院里住一夜,老翁却不同意,并说:"你的那些同伴见你夜不归宿,他们会耽心的。"无著说:"佛门弟子走到哪儿就住在哪,同伴们不会耽心的。"老翁还是没有答应,叉说:"请听我宣偈。"老翁念道:   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尽碎为尘,一念净心成王觉。   无著凝神倾听,对老翁谢道:"承蒙老丈宣示密偈,如醍醐灌顶,容入智门。老丈可谓智言,我将铭刻在心。      老翁唤来小童送无著回去,临行前又抚着无著的背说:“一路好走。"无著再三致谢,与小童一起来到金刚窟前。无著问小童"此处伽蓝,为何不悬题匾额?小童指着金刚窟反问无著:“这是什么窟?”答:“先代相传,这是金刚窟。”小童说:“金刚下有何字?”无著想了一会儿,说:“‘金刚'下有'般若'二字。”小童莞尔一笑,说:“那就是般若寺。”无著拉着小童的手告别,小童看着无著,象是有话要说,无著道:“有什么临别之言吗?”小童于是宣倡偈:   面上无目真供养具,口里无目真吐妙香。   心里无目真是宝藏,无染无目真是真常。   无著恍惚之间,小童和圣寺都不见了,唯见山林土石。无著虚欠欷已,惆怅满怀,感叹到:“绪言余论,犹如肇、钟之余音,响在耳边。”仔细观看刚才老翁站的地方,有白云冉冉滨起,变成五色云霓,天空中佛乘坐狮子,诸菩萨围绕在佛的身边。过了一会儿,东方西飘来一朵白云,渐渐遮住了佛和菩萨。又过了一今儿,白云和佛与菩萨都消逝了。   菩提寺僧主修政带着几个人来到金刚窟前,向无著施礼,忽闻山石振吼,声如霹雳,修政等人都吓跑了。过了好长时间,一切都恢复了平静,无著向修政等人述说他的所见所闻,众人都很后悔未能一睹圣容,虽近在咫天,却又相隔遥远。修政等人也知是自己的罪障,遮住了自己的眼睛。 无著从此就在山上隐居,直到去世。
唐释法照传

唐释法照,不知何许人也。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


于僧堂内粥钵中,忽睹五彩祥云,云内现山寺。寺之东北五十里已来,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入可五里,有寺,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虽目击分明,而心怀陨获。

他日斋时,还于钵中五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纯是池台楼观,众宝庄严。

文殊一万圣众而处其中。又现诸佛净国。食毕方灭。心疑未决,归院问僧,还有曾游五台山已否。时有嘉延昙晖二师言曾到。言与钵内所见,一皆符合,然尚未得台山消息。

暨四年夏,于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九旬起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未时,遥见祥云弥覆台寺。云中有诸楼阁,阁中有数梵僧,各长丈许,执锡行道。衡州举郭咸见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一万菩萨,俱在此会,其身高大。见之者皆深泣血设礼,至酉方灭。照其日晚,于道场外,遇一老人告照云,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今何不去。

照怪而答曰,时难路艰,何可往也。

老人言,但亟去,道路固无留难。言讫不见。

照惊入道场,重发诚愿,夏满约前往,任是火聚冰河,终无退衄。

至八月十三日,于南岳与同志数人,惠然肯来,果无沮碍。则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

六日到佛光寺,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照。

照忙入堂内,乃问众云,此何祥也,吉凶焉在。

有僧答言,此大圣不思议光,常答有缘。照闻已,即具威仪,寻光至寺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

见二青衣,可年八九岁,颜貌端正,立于门首。

一称善财,二曰难陀,相见欢喜,问讯设礼,引照入门。

向北行五里已来,见一金门楼。渐至门所,乃是一寺,寺前有大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一如钵中所见者。

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华树,充满其中。照入寺,至讲堂中,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之座,说法之音,历历可听。

文殊左右菩萨万余。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照至二贤前作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照又问,当云何念。

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照顶,为授记别。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

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照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又更作礼。礼已合掌。文殊言,汝可往诣诸菩萨院,次第巡礼。授教已,次第瞻礼。

    遂至七宝果园,其果才熟,其大如碗。便取食之。食已,身意泰然。造大圣前,作礼辞退。还见二青衣,送至门外。礼已,举头遂失所在。倍增悲感。乃立石记,至今存焉。

复至四月八日,于华严寺西楼下安止。洎十三日,照与五十余僧,同往金刚窟。到无著见大圣处,虔心礼三十五佛名。照礼才十遍,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及佛陀波利,居在一处。照见已,惟自庆喜,随众归寺。其夜三更,于华严院西楼上,忽见寺东山半有五圣灯,其大方尺余。

照咒言,请分百灯归一畔,便分如愿。重谓分为千炬,言讫便分千数。行行相对,遍于山半。又更独诣金刚窟所,愿见大圣。

三更尽到,见梵僧,称是佛陀波利,引之入圣寺。语在觉护传。(即佛陀波利传)至十二月初,遂于华严寺华严院,入念佛道场,绝粒要期,誓生净土。

至于七日初夜,正念佛时,又见一梵僧入乎道场,告云,汝所见台山境界,何故不说。言讫不见。照疑此僧,亦拟不说。翌日申时,正念诵次,又见一梵僧,年可八十。乃语照曰,师所见台山灵异,胡不流布,普示众生,令使见闻,发菩提心,获大利乐乎。

照曰实无心秘蔽圣道,恐生疑谤故,所以不说。僧云,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招人谤,况汝所见境界。但使众生见闻之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照闻斯语,便随忆念录之。

    江东释慧从,以大历六年正月内,与华严寺崇晖明谦等三十余人,随照至金刚窟所,亲示般若院立石标记。于时徒众,诚心瞻仰,悲喜未已,遂闻钟声。其音雅亮,节解分明。众皆闻之,惊异尤甚,验乎所见不虚。故书于屋壁,普使见闻,同发胜心,共期佛慧。自后照又依所见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庄严精丽,便号竹林焉。又大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照与弟子八人,于东台睹白光数四。    次有异云叆叇,云开见五色通身光,光内有圆光红色,文殊乘青毛师子,众皆明见,乃霏微下雪,及五色圆光,遍于山谷。其同见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等。照后笃巩其心,修炼无旷,不知其终。绛州兵掾王士詹,述圣寺记云。(高僧传三集感通篇)
唐隐峰禅师传

 五台山隐峰禅师,邵武军邓氏子。﹝时称邓隐峰。﹞幼若不慧,父母听其出家。初游马祖之门,而未能睹奥。复来往石头,虽两番不捷,﹝语见马祖章。﹞而后于马祖言下相契。

师问石头:“如何得合道去?”

头曰:“我亦不合道。”

师曰:“毕竟如何?”

头曰:“汝被这个得多少时邪?”石头铲草次,师在左侧,叉手而立。头飞铲子,向师前铲一株草。

师曰:“和尚只铲得这个,不铲得那个。”

头提起铲子,师接得,便作铲草势。头曰:汝只铲得那个,不解铲得这个。”

师无对。﹝洞山云:“还有堆阜么?”﹞

  师一日推车次,马祖展脚在路上坐。

师曰:“请师收足。”

祖曰:“已展不缩。”

师曰:“已进不退。”乃推车碾损祖脚。


祖归法堂,执斧子曰:“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

师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师到南泉,睹众僧参次,泉指净瓶曰:“铜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水来。”师拈起净瓶,向泉面前泻,泉便休。

师后到沩山,便入堂于上板头解放衣钵。沩闻师叔到,先具威仪,下堂内相看。师见来,便作卧势。沩便归方丈,师乃发去。

少间,沩山问侍者:“师叔在否?”

曰:“已去。”

沩曰:“去时有甚么语?”

曰:“无语。”

沩曰:“莫道无语,其声如雷。”

  师冬居衡岳,夏止清凉。唐元和中荐登五台,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军交锋,未决胜负。

师曰:“吾当去解其患。”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

两军将士仰观,事符预梦,斗心顿息。师既显神异,虑成惑众,遂入五台。于金刚窟前将示灭,先问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曰:“有。”

师曰:“还有倒立者否?”

曰:“未尝见有。”师乃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顺体。


时众议舁就荼毗,屹然不动,远近瞻睹,惊叹无已。师有妹为尼,时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偾然而踣,遂就阇维,收舍利建塔。

文喜禅师传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禅师,从小出家,三十几岁开始参禅,总不能开悟,于是他从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智慧第一,释迦牟尼佛和许多佛菩萨,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开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文殊道场。也有人拜了三年两年才拜到,为的是要见文殊菩萨。  话说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台山金刚窟,看见一个老头子牵一头牛,胡子白白的,头发也是白的,请他到他的茅蓬喝茶,问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从那里来的?文喜说南方来的,想求见文殊菩萨。老头子说:南方佛教怎么样?他回 56 56318 56 31616 0 0 4040 0 0:00:13 0:00:07 0:00:06 6443 56 56318 56 31616 0 0 3541 0 0:00:15 0:00:08 0:00:07 6544 56 56318 56 31616 0 0 3276 0 0:00:17 0:00:09 0:00:08 3416 56 56318 56 31616 0 0 2968 0 0:00:18 0:00:10 0:00:08 3416说:南方佛教麻麻胡胡,所以到这里来,想求见圣人……你们北方五台山的佛法怎么样?老头子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啊!其实整个世界人类社会,都是有圣也有魔,都是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问道:“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这老头子说:“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一句话,千年来也没人知道他讲什么?一般修道的人就讲,前三三与后三三,这就是要人修气脉呀!后面有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前面是印堂呀,守窍的灵门关,这里是什么关,那里是什么关,都是讲这个。其实这个可以作话头参,前三三与后三三就是禅宗的话头。 那么两个人谈到这里,老头子就问文喜佛法,这位文喜和尚却答不出来;老头子皱了一下眉头,叫声:“均提,送客。”茅蓬后面出来一个童子就说:法师你请吧!就把和尚送出茅蓬外了。这个文喜和尚正回头要道谢,就看到文殊菩萨骑一只狮子站在空中。可叹这位文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见文殊,这时才发现原来与文殊菩萨当面对谈而不自知,真是后悔莫及,痛哭流涕。以后,文喜发愤努力,终于大彻大悟。    文喜悟了以后,到丛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队里所称的伙夫,大陆上禅林中就叫作饭头。饭头的工作很辛苦,一个庙子中千人吃饭,那个大丛林的饭桶,像我这种个子啊,站在锅里头从外面绝对看不见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饭菜,所用的锅铲之重,如果没有练过武功的人,拿都拿不动。所以少林寺学功夫,只要能烧三年饭,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倒进锅去,要搅的时候,要有武功才能转得动那个锅铲。文喜禅师因为自己悟了道,愿意发心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就是菩萨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饭的时候,文殊菩萨在饭锅上现身,还是骑他那只狮子,在饭锅上跑圈。文喜看到文殊菩萨,就是当年在五台山金刚窟看到的那个老头子,他拿起锅铲一边就打过去,一边嘴里说: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来这里干什么?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萨的那个化身飞到空中一笑,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苦瓜当然连根都是苦的啦,这个甜瓜当然连那个蒂都是甜的。修行三大劫数,连释迦牟尼佛都是做过他的学生的,倒楣了,反被老和尚讨厌。这说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反覆叮咛。也就是禅宗祖师们后来说的:佛来斩佛,魔来斩魔的道理,这也是修行的无上秘诀。




大巍禅师传
大巍禅师,俗姓康,名净伦,云南昆明人。从小聪明颖悟,出类拔萃。明正统五年(1440),礼大华无极泰出家,学习禅学。正统十三年,谒大方和尚。天顺七年(工463),参浮山古庭得悟,授法为临济二十四世。其得法偈曰:“丛林处处播春风,此日寻师到别峰。末后声前句非句,写在青山大地中。”成化元年(1465),卓锡北京,创建了万福禅林。宗风大振,缁素皈依。成化十九(1483)年登五台,在显通寺弘扬临济宗旨。弘治三年(1490)复游五台。五年归竹室,闭门读书,薰室自修,著作有《竹室集》等多宗门语。    大巍净伦是一位著名掸师,偈诗写得很好。如僧问:“如何是台山境?”师日:“不是天晴,便是下雪。”“如何是境中人?”师曰:“金刚窟里万菩萨。”“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日:“今年调雨水,农家好种麦。”“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待万仙山(即金刚窟)转身,即向汝道。”禅意新颖,极尽玄妙。又《金刚窟诗》云:        杖藜特叩金刚窟,回首云生白水池。        欲问三三前后事,一声幽鸟夕阳西。    诗情画意,妙趣横生,道出了台山真面目。宝印禅师,是五台山龙树庵的高僧.初与楚峰、玉堂同参大川洪和尚禅法。其得法偈为:“日出东山,月沉西嶂。昨日今朝,曾无两样。”楚峰和尚得法偈为:“眼睛突出死柴头,赫赫神光照四洲。触处现成人不委,几回春去又逢秋。”他们三人法兄法弟,初至五台山时,住在车沟丛林,后宝印住于龙树庵,楚峰住于秘魔岩。《清凉山志》卷三《楚峰禅师传》说:楚峰和尚“居秘魔岩十余载,木食涧饮,人不,堪其忧,师泊如也。”楚峰、宝印、玉堂同为大川洪和尚的得法弟子。大川洪的师父为天奇本瑞,天奇本瑞得心印于宝峰明琯,为南岳二十九世。可见,楚峰、玉堂、宝印为南岳三十一世。
宝掌千岁和尚的故事
宝掌千岁和尚是老祖寺常住的开山祖师。宝掌和尚是中印度婆罗门贵族的儿子,出生时间相当于我国战国时期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公元前414年)七月七日午时。他生下来就有很多瑞象,骨气不同常人,眼睛大,鼻子长,两耳垂肩,双眉高挑,左手紧握成拳总不展开,父母知道这孩子将来一定不同寻常。才满九岁,父母就带他投奔佛陀精舍出家作沙弥。当师父帮他剃度落发的时刻,他突然愉快自然地放开了一直握拳的左手,掌心还露出了一颗珍珠。他虔诚地把这颗掌中明珠呈献到本师像前,还首次双手合十顶礼。在场亲见的和众多听说此事的人们都说这是奇事。他的剃度师父也就以此命名他法号宝掌。    宝掌法师既实现了夙愿,离尘出家,从此就精勤修行,严持戒律。举止威仪,如同高山顶上虬劲的青松,肃然挺立于霜雪之中。虽名闻利养、喜怒哀乐的八风轮番吹袭,都不能动摇他励志修行的德操。由于他是在佛陀入灭后九十多年才出生人世,所以常叹息自己没有能够亲自听闻佛陀的言教。于是,他就不顾寒冬酷暑,废寝忘餐,殚精竭虑研读佛陀宣讲的经、律、论三藏,依教奉行,历练不殆。他还期望能学到教外别传的禅宗,为了这个目标,他发足外出,参访圣贤知识,广受教益,走遍了五个天竺国度,历时五百多年。他决定到东土震旦——中国去寻找真谛。    时在东汉末期桓帝之初的建和至永兴年间(公元147—153),从今天的尼泊尔进入中国的云南到达四川,第一站是和宾头卢尊者登峨嵋山,朝礼普贤菩萨,住在大慈寺十余年。经常二十天才吃一餐饭,而且坚持诵经不断。当时汉灵帝丞相何进大为惊叹而赞诗说:“他是如此勤奋勉力,当经文从他的口齿里飞快地诵读出来的时候,就像岩壁上的清泉急速地喷泻。当他半夜里息心静坐的时候,常常可以听到躲在台阶前的那些将被度化的神鬼感激的哭泣。”宝掌师常对人说:“我有夙愿要住世千岁,今年已是六百二十六岁了”。因此,世人都尊称他为千岁和尚。接着他又到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于金刚窟
五台山金刚窟轶事
唐朝释福运,乃是代州总因寺里面的一位和尚,不幸他身体染有重病,长时间都没办法医好。于是他到清凉山(五台山亦名清凉山)去修行。有一天,他在金刚窟前向佛礼忏,由于疲惫不堪就睡着了,迷茫中感到有人用水浇灌他的头部,醒来以后就获知自己的宿命,见到往昔自己原来是一名大法师,只是贪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身心不清净,却口若悬河的说法,为众人开示。「这位大法师真是舌灿莲花,讲解得太好了!」「可不是吗?很难听得到这么圆满的经义,分析详尽,获益非浅!」不少人三言两语,都是褒奖的话。可是当他世寿尽了以后,却堕落到三恶道中的畜生道,先是为牛,复堕为狗,一直到偿还宿世恶业才再转投人身。过去世种种,历历如在眼前。「原来我的过去世中宿业与恶报竟那么重,都为了一个不应有的贪念--喜名闻利养之心,违背了出家人的基本原则,才落得如此的下场啊!」他这么想,心里非常悲痛。感慨不已,为了忏悔前愆,于是服香百日,愿以自身供养大圣文殊菩萨。接着他找来了一大堆柴薪,跏趺而生,自己燃起了火,勇敢地燃身供养。火燃烧的剧烈痛苦似无感觉,一下子他就安然逝去,可是在他往生之时,身上的五窍耳、鼻、口等处竟然射出了流动的光芒,一直射入云霄。如此的异征奇象,观者上千上万,大家都发出悲声,震撼了整个山岳。 
1.能海上师于五台山金刚窟,曾感受文殊菩萨现身,为之灌顶。他的弟子仁清法师曾面询其事,师默而不答。盖依戒制,即属默认。此事记载在《能海大师传》中.2.接着讲金刚窟,那么,为什么金刚窟会如此灵异呢?因为这个金刚窟,与佛祖成道的金刚座是相通的.金刚座,便是释迦佛成等佛时的座位,在摩羯陀国菩提伽耶菩提树下。通常而言,南赡部洲中央的印度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它远离四大损害,甚至空劫也不会毁坏,宛如空中悬挂的桶般一直存留,中央有菩提妙树作严饰。以金刚座为主的印度所有城市,被称为地界中土。所谓“南赡部洲”(阎浮提),在不同的传记和历史中有不同解释有时把全世界称为南赡部洲;有时以整个亚洲来解释;还有一种说法是,只有印度是南赡部洲。这里指的就是印度。而印度金刚座的位置,历史学家有不同说法,但现在普遍认为佛陀成道之地——菩提伽耶,为印度的中央,金刚座正位于此.如何得知金刚窟与印度金刚座相通的呢?这就要引出佛陀波利尊者的故事,在古代的讲法中,这个金刚窟不与金刚座相通,且功德等同于印度金刚座.此世界有三个金刚座,朝拜这三个金刚座之一的人,可以七世不堕三恶道。



最后,如果看到此文的您,升起对大圣的信心,那么,请念诵这篇祈祷文,向这位具足无量大智慧大神力的诸佛之母祈请吧,他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也是贤劫千佛的老师,更是无量诸佛之师,他于三世十方尘刹化身无量无边,只要我们具足信心,一心行佛之教化,必然能够应我等之请,带领我们脱离轮回之苦海。


在那深广知识天空中,圆满智慧金轮所放光,消除一切众生愚昧暗,语自在佛妙音我顶礼。
从现在起直至证菩提,除您之外我无救护主,因业力故无论生何道,世难之中救我文殊师。
我从今世舍身离去时,一切亲人好友均别离,落入凶狠死神手中时,拯救死亡恐怖文殊师。
无始时来多造恶业故,在中阴界烦恼狂风劲,会被吹到凶险恶趣中,挡住烦恼风口文殊师。
中阴意识转生投胎时,远离八类修法无暇地。生为手持佛法胜法幢,有福种姓之家文殊师。
来世获得人天高贵相,七德庄严暇满人类身。幸逢持正法脉善知识,助缘获善教诲文殊师。
具慈悲与方便善法师,教我精通海量诸经论,并能如法教授诸众生,赐与抉择智慧文殊师。
生生世世我为利众生,所有财富无吝作施舍。无散乱心修习禅定等,圆满六度大行文殊师。
消除世苦热恼清凉剂,经论冰山之峪愿游览,掉入散逸泥海难成行,慈悲救我出泥文殊师。
举步进入甚深智见道,一心想去解脱安乐岛,缘浅世心如绳作羁绊,斩断恋世牵绳文殊师。
放弃入寂自利夜荷林,观看广大佛道千顷莲,智眼蒙受无明黑暗障,消出无明烟雾文殊师。
祈求使我生生与世世,依止深广佛法大海洋。变为满足众生所需求,如愿生成大宝文殊师。
我对文殊诚心祈求力,启动福智资粮大航船,运送一切众生出世海,助我神力如您文殊师。


点击查看本平台近期推文:

出身豪门的哈佛女博士,却说:修行胜过一切......

七集纪录片《生命的依怙》第四集:皈依的方式(下)

大乘与小乘,烦恼不一样

【用心聆听】皈依的上师越多,加持保佑就越大吗?

真正的修行不是遇见佛,而是遇见自己!【南怀瑾】

高僧眼中的4种人生状态 你属于哪种?【竺摩法师】

你是否真正了解“空性”?【宗萨仁波切】

如何才能使自己与挚友的情意长久、始终不渝?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修持佛法,请将注意力放在内在【大宝法王】

伴侣和房子,你觉得哪个可以带给你更多安全感?

陈坤念诵《金刚萨埵百字明》,把最真诚的祝福送给大家!

关于打坐 师兄只能帮你到这儿了

假如屠宰场都是透明的玻璃墙 我敢保证 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素食者!

打坐时知道别人想什么,但很快消失,为什么?【普巴扎西活佛】

至高无上:大圆满法的实修窍诀!【敦珠法王】

年龄、地位都不重要【索达吉堪布对佛友的开示】

【窍诀】法王如意宝:分别念就像毒蛇,会越来越粗暴!



转发分享 功德无量

  拥有正知正念,请关注“般若路”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关注本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