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中的艺术【邱阳创巴仁波切】

2017-11-12 轻敲右边添我 般若路




生活中的艺术


节选自“正观 – 法艺之道”第25页


观修不只是坐禅或是行禅,是关乎如何以觉醒的心态去生活的独特训练。这才是一名艺者真正着手用功之处。


在观修中(梵文称为毗婆舍那),观察或者艺术感似乎是有必要的。观修涉及高度的心理层面:当我们正在处理现有的事物时,新事物接踵而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观察所带来的是对生活的欣赏。因此我们会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周围的每一件事物来体验及表达我们的艺术天赋。


止修(梵文称为奢摩他)和观修(梵文称为毗婆舍那)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就止修而言,不免有一份责任和约束来要求我们做到敏锐和精准。虽然止修带来的紧张感非常轻微,因为我们触碰到了呼吸之间的那一点自由,尽管如此,这还是自我强加的要求。就观修而言,只是单纯地观察。没有任何的烦扰和要求。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观修,内在的心理世界与外在的现象世界就这么简单地融为了一体。


艺者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需的。当我们讨论艺术,通常指的是某人通过诗歌、绘画或者音乐有为地去表达世界的美善或者嘲讽世界的粗糙。这样的艺术我们称为造作的艺术。造作的艺术更多的是一种展示,虽然艺者可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诸如此类的艺者可能会说他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一首诗歌。但如果真的这样,他何必要把诗歌写在一张纸上,并标注日期呢?如果是纯粹地为了他自己,完全不用作任何记录。一旦你想要对你的艺术创作作一个记录,那你可能会落入这样一个念头里:“若是将我这个精彩绝伦的想法记录下来,万一碰巧有人看到并且觉得我这个创作非常之棒。”尽管你可能是真诚的,但难免有造作的痕迹。


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创作就是一种展览。当然,我绝不是说这是错的。事实上,如果以说教的方式创作艺术,则略显拙劣。我们试着让自己远离名闻利养,但因此而患得患失,生怕完成了整个艺术创作后,又陷入自我的泥潭不可自拔。在此过程中,犹豫和怀疑不断地来回拉扯。在展览式的艺术中,直到你意识到了你所接受的一切教法和训练已经溶于你的血液中,你可以自如地取用,直到你有这样的感受后,离于造作的你,方能进行任何艺术创作,否则还是半心半意。当你所接受的教法和训练已经完全是你本具的,你可以彻底自如地运用,接下去就看你如何去呈现。这就如同智慧的传承,被传递到某位特定的传承者,该传承者又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智慧呈现给他特定的下一代。


在实际的油画艺术中,那些画家的心是自在的,他们可以创作出任何他们所想的。那些油画作品只是随意的几笔颜料组合在一起,看似凑巧但又显得合情合理。因为那些画家们从一开始就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正统训练。在这种传统的方式下,一旦完成了所有的训练,你便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所以那些即兴的艺术作品的根源,是对传统的坚守。在东方,人们普遍拥有这样的特质。但在西方,特别是二十世纪,人们一般不先接受完整的彻底的训练。他们仅凭自己的天赋才能直接去模仿那些即兴的创作。有些人做到了,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反,有些人失败了,整件事情看起来一团糟。所以为了创作出真正的即兴的艺术作品,你必须看见自己的尴尬与窘迫。 这样的观察十分必要。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幽默感会使得整件事情看起来不那么严肃,但绝非是叛逆的幽默,而是观察所有正在发生的一切。刷牙的过程也是一场即兴的创作。


通常,西藏的方式是非常保守和传统的。在西藏文化中,没有世俗化的艺术。即使你想即兴创作一幅唐卡,该唐卡的主题也必须是宗教的:上师、本尊、或者护法。所以在西藏,你不可能有很多即兴的空间。与之相反,在中国大陆和日本的禅的传统中,人们常常运用禅来描述和表达世俗化的艺术。就社会心理层面而言,在中国大陆和日本,人们的思考模式更为活跃和复杂。他们并不拘泥于教法,而是试着在世俗化的艺术中来传递教法,由此可见两者不同文化的内涵。


禅修的艺术可以被视作真正的艺术。离于设计的僵硬和突兀。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成长,在成长中观察周遭的一切,无论是什么---不一定必须是美好的、可人的。就此而言,艺术就是能够看见生活的独一无二。每时每刻我们可能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每天刷牙、梳头、做晚饭。这些看似重复的生活显得尤为独特。因为独特,所以与生活的亲密感开始显发,于是便有了艺术。这就是为什么被称为生活的艺术。


在美国有许多关于观修的传承以及学院。尝试通过身体、周遭环境以及各种学习交流小组来开展观修。这些当然也属于艺术范畴。但如果我们不能将之与琐碎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并加以观察的话,问题就会凸显。当你只是单纯地去参加特定的身体观修时---你去上课,然后你完成了所有的训练内容,接着回到家中---看似成效显著、身心自在;但是,这特定的练习与你的生活产生了割裂。当你在进行特定的观修时,你感受到了那份重要性和严肃感。但事实上,你越是感到重要和严肃,你所开展的观修将会进一步被摧毁。自我设限的狭隘不能引发真正的观修。


若是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艺者,应该克服的一点就是斗诤。斗诤所呈现出的是单一乏味的世界。这样的状态让你觉得全世界都在与你抗争,而你所做的任何尝试都没有丝毫意义。你同样会感觉生活的细枝末节乏善可陈。如同一个街头流氓眼中的世界:单调无趣,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这种斗诤的心态与艺术所呈现出的刚好相反,是粗鄙和僵化之种。正是粗鄙和僵化捂住了我们的双耳,蒙住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错失了生活中那些细枝末节的乐趣。如若我们瞥见了些许生活的乐趣,斗诤则会横加阻止。由于斗诤的存在,会让你觉得谨慎细致毫无意义,也没有必要一而再地努力去感受周遭的事物。如果在一开始你并没有看清楚某个特定情境,你想回头再去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是第四遍,此时斗诤则会将重头再来的机会扼杀并摧毁你的耐心。所以能够很肯定地说,斗诤的心态与艺术所呈现出的刚好相反,是粗鄙和僵化的源头。


在观修的体验中,借由耐心,你能够看见那个在观察你的观察者的影子。你并不想把注意力仅仅放在这个观察者上,但这是止修的体验之处。于是你将注意力延伸开来,深入观察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以观修不只是坐禅或是行禅,是关乎如何以觉醒的心态去生活的独特训练。这才是一名艺者真正着手用功之处。


当其他的艺者还在以造作的方式或是展览性的方式创作艺术时,通过观修,你全部的能力以及所有的潜能彻底被打开。(我并不是轻视任何展览性的艺术创作,只是中立而言。)其实你不需要有很多的灵感。你不需要有很多词藻或是任何技巧去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例如诗歌、作画、音乐或是其他别的。你只是纯粹地说出你当下的体验——只是简单地说出来、唱出来、画出来。一旦你从闭塞的情境中跳脱出来,能量则会源源不断地涌现。由于初次的尝试是自由的、清明的以及灵活的,那么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是第四次的创作就不会有任何问题。自然而然且纯粹简单。然而,如果你想着:“哦,我不会写诗,我从未做过这些。我虽然以前在学校里做过,但是做得很糟糕。我甚至连一个圆圈都画不出来。我也不会唱歌”——这只是迟疑,与艺术天赋毫无任何关系。专业性的技巧根本不是障碍——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磨和处理心理层面的斗诤情绪。当这种心理层面的斗诤情绪转化为艺术天赋的能量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其实你可以创作出任何东西。


在毗婆舍那的经验中,艺术的含义很广泛,不只是绘画或是其他的艺术媒介,同样更重要的是日常关系中的所有细枝末节---如何交流、如何谈话、如何做饭、如何在商店中选择一件衣服、如何在超市里挑选食物。有些人会产生极度的偏执甚至是抓狂,那是因为他们从小不是在有教养的社会中成长,可以这么说,他们没有任何机会去学习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事情。人们变得偏执、斗诤,偶尔强装镇定让自己变得彬彬有礼,但他们觉得其实并没有这个必要,他们很习惯自己的粗糙并为之感到高兴。再一次看来,斗诤是其问题所在。并不是说你必须关注特定的信息或是秉持某种传统,例如特定的吃饭方式、穿衣方式。这跟特定的文化毫无关系;与其说文化,不如说这跟你的直觉有关---你的直觉完全敞开,因此你能够将潜能付诸于实际。于是,作为高等动物的我们,所呈现出的是人类独有的品味以及精彩纷呈的经历。


特别是在美国,当前的传统艺术都集中表现讽刺和粗俗,究竟而言是令人不堪忍受的、丑陋的、肮脏的,毫无疑问会令人生厌。似乎这些艺者们很习惯于创作出诸如此类的艺术。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害怕向大众传递正面的信息。任何正面的信息可能都会是一个问题。因此最为安全的表达艺术的方式就是以批判社会的角度去进行创作。这看似像龙树菩萨所阐述的逻辑:“我们不应该执着于任何事情,不应该有任何的哲学概念。” 如果我们没有任何的哲学概念,我们就是安全的,我们可以批判那些顽空者以及执有者,甚至可以批判持中道者---而中道是我们的哲学。但这多少会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毕竟,作为佛教徒,我们是佛陀的追随者,佛陀追随的是清晰而直接的法道。同样,在艺术中,我们会为自己设立一个目的,这看似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可能会以批判为目的去呈现正面的艺术,但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要去否定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要以否定一切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试着传递积极的一面,好比观察生活的美。所以艺术的极致就是真正的观修,就是毗婆舍那。


之前我们曾讨论过成为一名好的茶道学生,学习如何泡出一杯好茶、如何令朋友们感到愉悦。一般而言,这就是父母们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深谙社交礼仪——热情款待所有的朋友们,面面俱到、八面玲珑。但如果结合观修来看,情况则远不止如此,那就是菩萨所行。菩萨境界之高,是大施主、是渡人舟、是彼岸桥、是光明路、是须弥山、是安忍地,而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与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因此,我们蕴藏巨大的潜能。而这种互动和联系同样适用于毗婆舍那练习的初始阶段。我们不需要一开始就做到如菩萨那般。虽然我们的精力、财物、空间和经历可能有限,但至少在打开潜能的观修的道路上,已经开始身体力行。


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开始运用毗婆舍那,如果你以无诤的心态去看待生活,那生活就是艺术。无诤的心态至关重要,它可以克服我们的拙劣和粗糙,这里所说的并不是一般的拙劣和粗糙,而是植根在内心深处并不断向外境投射的拙劣和粗糙。斗诤即是反艺术。如果你离于斗诤,你会感觉到富有、灿烂、无限自在。而当一个人嗔怒紧张的时候,源自生活的即兴的艺术被活生生地扼杀,难以重生。因为你在愤怒之时,已为其贴上了讨厌的标签,甚至你想踢走他们,毁灭他们。就好比一个愤怒的人回到家中,无处发泄,开始肆意地扔椅子、摔桌子。毫不夸张地说,这完全与艺术无关,颇为可怜。


同时,嗔怒和斗诤不尽相同。如果你在嗔怒之下仍然写了一首诗,那是因为你还存有慷慨,或至少有些许观修的体验。因此,艺术不只是创造美。艺术是任何丰富可行的现缘。就生活的艺术以及观修的体验而言,我们要做的就是超越斗诤。


点击查看本平台近期推文:

出身豪门的哈佛女博士,却说:修行胜过一切......

七集纪录片《生命的依怙》第四集:皈依的方式(下)

大乘与小乘,烦恼不一样

【用心聆听】皈依的上师越多,加持保佑就越大吗?

真正的修行不是遇见佛,而是遇见自己!【南怀瑾】

高僧眼中的4种人生状态 你属于哪种?【竺摩法师】

你是否真正了解“空性”?【宗萨仁波切】

如何才能使自己与挚友的情意长久、始终不渝?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修持佛法,请将注意力放在内在【大宝法王】

伴侣和房子,你觉得哪个可以带给你更多安全感?

陈坤念诵《金刚萨埵百字明》,把最真诚的祝福送给大家!

关于打坐 师兄只能帮你到这儿了

假如屠宰场都是透明的玻璃墙 我敢保证 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素食者!

打坐时知道别人想什么,但很快消失,为什么?【普巴扎西活佛】

至高无上:大圆满法的实修窍诀!【敦珠法王】

年龄、地位都不重要【索达吉堪布对佛友的开示】

【窍诀】法王如意宝:分别念就像毒蛇,会越来越粗暴!



转发分享 功德无量

  拥有正知正念,请关注“般若路”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关注本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