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敞开之道,也就是菩萨道 【邱阳创巴仁波切】

2017-12-17 轻敲右边添我 般若路







敞开之道,也就是菩萨道。一位菩萨,即使诸佛授与勋章,宣告她是全宇宙中最勇猛的菩萨,她也不会在意;她根本不会把此事放在心上。你在经典里决不会读到菩萨接受勋章的故事。本来就该如此,因为菩萨无须证明什么。菩萨行是自然的行为,是敞开的生活、敞开的沟通,其中根本没有奋斗或急进的成分。

问:做菩萨的意思,我想是在帮助他人,而他人会有特定的要求,所以菩萨必须做特定之事。我们所谈的那种完全敞开的观念,怎能配合这种做特定之事的需要呢?

答:敞开不是反应迟钝,不是做个行尸走肉。敞开的意思是随机应变。由于你不想从中获利,所以你能用真正适合当时情况的方式放手去做。同样的,如果他人向你要求什么,那也许是他们单方面的问题,你不必讨好任何人。敞开意谓“做真正的你”,如果你觉得做真正的你舒服,那么敞开和沟通的环境便会自动、自然地出现。这就像我们讲过的月亮与水碗:水碗若在那儿,便会反映你的“月性”;水碗若不在那儿,便不会;水碗若只有半个在那儿,便只会反映半个月亮——一切全看水碗如何。你这个月亮只是在那儿敞开着,水碗也许反映你,也许不反映你。你既非在意,也非不在意;你只是在那儿而已。

情况自动发展。我们无须削足适履,让自己去配合什么职位或环境。我想长久以来,我们之中的许多人都是一直企图做那种事,企图局限自己,把自己分门别类塞入种种狭隘固定的环境。我们见木不见林,花费太多精神去专注一点,结果大吃一惊地发现,竟然有整个的地区被我们漏掉了。

问:我们能够以悲心行事,而又把该做的事做好吗?

答:不急进时,你会觉得有足够的活动和做事的空间,你会把该做的事看得更清楚。你会变得更有效率,你的工作也会变得更精细无误。

问:仁波切,我想您曾区分过敞开之道与内向之道。能否请您详细说明您所看到的内外之别?

答:你用的这个“内(internal)”字,似乎意含奋斗、内向、反省自己是否够杰出、够能干、够体面。这种做法过于“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过于向内集中。敞开之道则是完全针对实况去做,根本没有某一办法可能行不通、某一件事可能会失败的顾虑。你必须放弃偏执,不要老是妄想自己不能配合情况,或会遭到排挤。你只该如实面对人生。

问:温情从何而来?

答:不急进,就有温情。

问:那不就是果吗?

答:也是道,也是桥;你不住在桥上,你走过桥去。禅修的经验里,自有某种不急进的意识,这也是法(dharma)的定义。法的定义是“冷静”,冷静意含不急进。如果你热中什么,你会想要尽快把它拿到手,以满足你的贪欲;没有需要满足之欲,就没有急进。你若真能跟禅修的纯朴亲近,急进便会自行消失。由于不赶工,你才能放松;由于能放松,你才能陪陪自己,与自己为友。于是思想、情绪、举心动念,都经常把重点放在你跟自己友好的行为上。

换句话说,悲心是禅修的实质,是落实的感受。悲心的温情,意谓不要匆匆忙忙,而要如实跟每一情况打交道。“坐牛(Sitting Bull)”这个十九世纪一位美国印地安人酋长的名字,似为绝佳范例。“坐牛”是非常稳重落实的有机体。你确确实实在那儿,安然休息。

问:您似乎是说悲心会成长,但又暗示无须培养它。

答:悲心自发、自长、自起,用不着我们费力。

问:悲心会死吗?

答:似乎不会。寂天(Shantideva)说,无悲之行,如种死树;有悲之行,如种活树。悲心不断成长,永不会死,即使似乎死了,也会留下种子,再生悲心。悲心是有机体,它能一直延续下去。

问:跟人交往之初,会有某种温情产生,可是后来不知为何,那股温情的活力变得势不可当,以致你被它套牢,动弹不得。

答:如果温情不含他意,不是为了让自己心安,那么它就是自给自足的,而且基本上是健康的。你做酥酪时,若提高温度,或过分助长,则做出的酥酪,绝不会好;如果你把材料放在温度适当之处就不管了,它反而会成为良好的酥酪。

问:你怎么知道何时该不管?

答:你不必老是管自己。你必须放手而不要力图维持控制,你必须信任自己而不要抑制自己。你越想抑制自己,就越有可能妨碍情况的自然运作和发展。即使你的工作不安定,看来说吹就吹,说变就变,甚至变得面目全非,你也不要担心。

问:如果有人制造一种让你担心的情况,那又怎样?

答:担心于事无补,反令情况更糟

问:我们现在谈的这种做法,似乎需要某种无畏。

答:不错,非常需要。那种无畏就是积极的思想,富足的心态。

问:如果你觉得,非用霹雳手段不能令人究竟获益,那该怎么办?

答:尽管去做。

问:但若当时你还没有真正的悲智呢?

答:你不必怀疑或担心自己的智慧,你尽管依需要去做。你面对的情况本身就深奥得足以成为知识了。你不需要二手资料,你不需要支援或行为准则,情况会自动支援你。若须用霹雳手段,你就用霹雳手段,因为情况要你这么做。你不是有意逞强,你是情况的工具。

问:在不觉得自己有悲心时,应以何种行为来做沟通之桥?

答:你不必觉得自己有悲心。感情之悲和悲心之悲的区别就在此:你不一定感到悲心的存在——你即是悲心。通常,你若敞开,悲心自生,因为那时你不再耽迷于某种自私之念。

问:悲心之桥需要经常保养吗?

答:我不认为如此。它需要的是承认,不是保养。此即富足的心态;你承认有桥在那儿。

问:如果你怕某人,也许怕得有理,你该怎么办?对我来说,这种恐惧会破坏悲心。

答:悲心不是垂怜某一需要帮助或照顾的人,而是一般的、基本的、有机的、积极的思想。对别人的惧怕,似会让你对自己是谁没有把握,这也就是你怕某种情况或某一个人的原因。恐惧来自没有把握,你若确实知道如何处理那可怕的情况,你就不怕了;恐惧出于惊慌,惊慌是因没有把握而感到的不知所措。没有把握跟不信任自己有关;你觉得自己处理不了那个正在威胁你的神秘问题。你若真对自己有悲心,你便不会有恐惧,因为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的投影也会变得有条不紊,或多少是可以预测的。这样一来,你就有了般若,也就是知道如何应付各种情况的智慧。

问:您说的投影(projections),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答:投影是你在镜中的影像。由于你对自己没把握,世间就反映你的没把握给你看,于是你心中便开始为此影像所萦扰。你的没把握让你烦心,其实那完全是你在镜中的影像。

问:您说,你若对自己有悲心,你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禅修的这两方面总是同时出现。你若对自己敞开,对自己有正面的态度,你自会知道你在做什么,因为你对自己不再是个谜。这就是“惹那(jnana)”、“智”或“自然智”。你知道自己自然存在,你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所以你也就有了信任自己的本钱。

问:我若真跟自己为友,我就不会老怕出错了吧?

答:对。藏语称智为“伊希(yeshe)”,意思是“根本智”。你本身就在一切开端的起点或原始之处。你几乎可以称此智为“对自己的无始信任”。你根本无须去找开端;当下就是原始状态,故无寻找开端之理。当下即是开端,根本无始。



点击查看本平台近期推文:

在路上念百字明需要观想吗【达真堪布】

《贤愚经》的一则公案,发人深省【慈诚罗珠堪布】

李连杰去拜见大成就者阿秋法王的神奇经历

丈夫外遇,还要坚持挽救婚姻吗?【学诚法师问答】

心转向法【太桥旦曾堪布】

佛化家庭的浪漫:一起学佛,慢慢变老

(新版)梦参老法师略传

为什么人们容易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莲花生大师对修行人的三十一条忠告

所有的危害都能靠《心经》摧毁——点赞索达吉堪布微博共同发愿

32岁,她不安分得很漂亮。开的小店只有一张桌子,怎么央视都来了?

她煲汤从不放肉,但却出奇的好喝!赶紧学学!

这句话连续念三年,你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会改变!【宗萨仁波切】


转发分享 功德无量

  拥有正知正念,请关注“般若路”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关注本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