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世故的环境中修行佛法?是否必须要成为僧侣才能修学佛法?【宗萨仁波切】
问:我们有时工作繁忙,且需要不断与许多世故的人交往,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还能修行佛法吗?
答: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而不被染污,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一样。实际上,莲花也让泥水变得更漂亮。
我们中的一些人,由于某些原因,承担着与人交往的工作或者责任,为此需要穿着讲究,去奢华的餐馆,并去做些徒劳的事。修行者知道这一切都毫无意义,但还是会为了某种更高目的而去做这些事情,比如是为了利益他人,或者至少因为这就是你的工作。知其荒谬的同时而去做,佛教徒称之为方便法门。
很多时候,修行者会像一个伤者混迹人群那样去和别人交往,总是会小心提防,不落入人们的游戏,但也不让他人烦恼。参与他们的游戏,但不沉迷其中,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设法启迪人们的灵感。
问:皈依仪轨中有“不与外道为侣”的颂词,那么佛教徒应该如何对待外道,例如道家和儒家,或没有宗教信仰的朋友?
答:当然,这段颂词并不意味着一个佛教徒不能和一个基督教徒、犹太教徒或者穆斯林教徒待在一起,或者以朋友之间的方式出去喝酒或者喝咖啡。这些都是可以的。皈依戒里这项禁令的意思是,你不应该有这样一个在精神上会影响你的精神伴侣。这是因为有的宗教所信仰与宣讲的与佛教大相径庭。
例如,佛教徒相信因缘,而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穆斯林则相信有一个万能的造物主。这是两种不同的见地。佛教徒相信转世,而外道不信。佛教徒相信非二元,而外道的见地非常二元。因此,如果你想要去左边,并且通过皈依确定无疑要这样做,那么一个向右边走的人就不该影响你,使你偏离自己已经选择了的方向,否则你会感到困惑。
在这里,我们并没有判断说其他宗教不如佛教,仅仅是说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而你无法同时追随两条不同的路径。
我遇见一些人,他们信仰某种特别的路径,声称是基督教、佛教、道教等更多宗教的混合体。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有着善良的意愿,但它不仅不会有效,而且对人类来讲是种伤害。最好是保持多样性,就像有中国菜、印度菜、法国菜,这样人们可以选择。如果以和谐的名义将它们混在一起,最终只会做出一道不好的菜肴。
至于儒学,我的理解是,它更像一种关于怎样生活的社会伦理与礼仪。儒学对证悟不一定感兴趣,既然这样,我看不到重大的冲突,你可以信仰佛教,同时应用儒家的价值。一个道家学者和修行者在一起,在我看来也有很多助益,但没有必要把道家和佛教混为一谈,对这二者来说,那都是帮倒忙。
问:是否必须要到寺院里出家,成为僧侣才能修学佛法?什么条件和情况下一个人应该彻底出离?什么条件和情况下可以在家修学?
答:有的人认为,我们需要出离一切,到森林、山洞里,或者成为僧人,才能真正完美地修学佛法。这么想真的是局限了佛法。因为佛陀是那么地全知全能,他所教授的路径无限丰富,处于任何境况中的任何人都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无论是士兵、商人、国王、皇后,还是其他任何身份。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出离家庭生活只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出离是一种非常值得称道和尊敬并令人鼓舞的路径,当然应该鼓励。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离是唯一的路径。
此外,重要的是,我们得知道为什么要出离诸如家庭和世俗生活等等——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是邪恶的,而是因为它们是种幻觉。理解这一点才是究竟的出离,正如出离骄傲、嫉妒、嗔恨以及其他种种令人痛苦的情绪才是出离的核心目的。成为僧人并不一定能保证这种究竟而核心的出离。
事实上,正如很多人知道的那样,“精神物质主义”一直以来都很流行。事实上,“精神物质主义”比“物质物质主义”要危险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一些大寺庙的住持和僧侣尽管被贴上了“出离者”的标签,却变得非常有钱有势,贪婪而傲慢。事实上,比起那些装作是出离者的僧侣和喇嘛,我会更喜欢阿尔卡彭【黑帮教父—芝加哥王,1925—1931年掌权】,因为这些僧侣和喇嘛是如此虚伪,他们甚至相信自己是真的出离,而那样真的很危险。
那么,一个人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应该出离呢?当你真的看到你所想出离的事物的过患与虚妄的一面,并对之感到真正的厌烦,就是该出离的时候了。事实上,那一刻你已经开始出离了。
点击查看本平台近期推文:
宗萨钦哲仁波切当选《人物》杂志2017面孔评选“年度宗教人物”
很多明星死于抑郁症,但几个字就能治愈【索达吉堪布给出了特效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