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星云长老【学诚法师】
▲星云大师与学诚法师(左一)会谈
文/学诚法师
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所做的一切,也都如雪泥鸿爪。但在这如梦如幻的人间,还是有境界的不同。
江海长空之辽远,幽兰修竹之清雅,是自然境界的不同;汲汲眼前之凡夫,高蹈出尘之异士,是人生境界的不同。
但还有一种境界,它广大浩瀚,星汉灿烂,通透无碍,无方无圆;还有一种人生,它包罗万象,涵容一切,繁华尽显,真淳常在——在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会看到这种境界。
我与长老,年龄相差四十余岁。但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差,不是代沟,而似一座桥梁、一条河流。
古代丛林的禅堂深寂,近代佛教的风起云涌,现代佛教的人间活力,从这座桥、这条河源源不断地注入我的心田,在当代佛教“何去何从”的探索中,一直给我以潜移默化的启示。
一、长老的“大格局”
一个人对自我的定位,决定了他人生的格局。定位自己是天下之人,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定位自己是佛法传薪者,则有“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之大愿,“宁向西行一步死,不向东归半步生”之大行。
回想星云长老初出茅庐,便在太虚大师振兴佛教的胸怀感召下,将人生的定位放在了为整个中国佛教谋未来的高度。
他自述当时心情:“爱教热忱、护教勇气在心中翻腾,每次自问:兴教度众,舍我其谁?一股沛然之气涌上胸怀。”
这种“兴教度众,舍我其谁”的沛然之气,塑造了他超越凡流的人生大格局,推动着长老一路前行,从大陆来到台湾,从近代走进现代,从寺庙走入人间,从中国走向世界。
他常说,我是“中国人”,我有一颗“中国心”。赴台近七十年来,无论是海峡的潮水,还是历史的风雨,都从未磨蚀过长老犹如赤子的“中国心”。
于教于国的忠诚、热忱,于民族于文化的系念、担当,使长老的人生始终站在中华民族和平统一、中华佛教新生广弘、中华文化复兴昌明的大格局上。这种格局,超越了一人一寺、一宗一教、一时一地的局限,而将个人的生命与中国佛教、中华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
早在一九八九年三月,星云长老即率“弘法探亲团”赴大陆访问,揭开两岸交流的新篇章。此后近三十年间,他不断来往于两岸,驾般若之舟,勤作和平摆渡;秉善巧之梭,编织友谊纽带。
二OO四年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九日,“海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团”在台湾演出,每场演出结束后,星云长老以及我和其他几位法师,都会一起上台谢幕。犹记长老在谢幕后真情流露的致辞:
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历史,一个融和的历史。把传统佛教的梵呗和现代的乐器融和在一起,把静态的禅与动态的武功融和在一起,把汉传的、藏传的、南传的佛教融和在一起,把海峡两岸佛教徒的心也融和到了一起。
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大陆和台湾之间虽然由海峡相隔,但两岸佛教界之间的手足情谊和佛教交流是无法阻挡的,两岸同胞之间血浓于水的自然而亲切关系也是隔不断的。
这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将中国三大语系佛教结合在一起,是未来佛教发展的方向,是中国佛教千年来梦想的初步实践。
长老坦言:
“两岸分离了多少年,但佛教徒之间的友谊常在,我们没有分离,永远在一起。海峡两岸尽管有辽阔的海洋阻隔,但海涛喧流阻断不了我们的情谊。
我感觉今天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安乐,要靠两岸的佛教和所有的佛教徒们共同努力争取。两岸要不断加深交流与合作。
融和差异,凝聚人心,情牵中华,胸怀世界——这是星云长老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这种开放融通、广大包容、与时俱进的时空观、佛教观、民族观、世界观,彰显出长老的大心胸、大格局。
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长老八十年出家生涯所走过的,远非一般的个人清修之路,而是以大乘行者的身分扮演了历史的书写者、时代的开创者、和平的缔造者。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无锡灵山梵宫开幕,大师等贵宾们为莲花浇灌甘露。
二、长老的“大视野”
在出家八十年的历史变幻、岁月沧桑中,长老不仅始终站稳“中国人”的大立场,坚持爱国爱教的大本色,而且放眼全球、展望未来,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国际视野,倾心致力于中国佛教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弘传、两岸及世界和平的全方位塑造。
早在上世纪七、八O年代,他便识得中国佛教国际化的时代先机,在美国创建西来寺。此后,佛光山海外道场在全球五大洲遍地开花,成为汉传佛教国际化的代表,也成为中华文化世界传播的积极窗口。
凝聚两岸高僧共识、汇聚3大语系佛教力量、感召世界佛教和平友好的“世界佛教论坛”,从倡议发起到历届论坛的成功承办,更是离不开长老的鼎力支持。
二OO四年金秋,长老与一诚、本焕、祜巴龙庄猛、惟觉、圣辉、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确吉尼玛、觉光共八位两岸三地佛教界长老,联合发起了在中国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倡议。
面对全球化的时代大势,两岸三地诸位长老深刻洞察到当代佛教发展的机遇与使命,中国佛教界应该“为世界佛教事业的整体发展,为人类的和平安乐献大智能、放大光明,做大贡献”,有必要“为一切热爱世界、关爱众生、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有为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平台”。
正是瞩目世界佛教、心怀人类和平的大视野,成就了二OO六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彰显了中国佛教在世界佛教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凝聚了三十七个国家一千余名各界代表的和平共识——“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为了践行论坛倡议,共襄盛举,八十高龄的长老在三根肋骨骨折未愈的情况下,不顾个人病痛安危,坚持参加“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并作大会发言。这种以大局为重、以佛教为重、以世界和平为重的气魄胸怀,令在场的代表十分敬佩和感动。
时隔三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于无锡和台北分别举行。他不仅飞赴无锡参加论坛开幕式,还指导国际佛光会积极承担台北八大分论坛中五个论坛的筹办。五个论坛的主题分别为“佛教的宗派融和”、“佛教的组织管理”、“佛教的国际交流”、“佛教的弘法传播”、“佛教与现代性”,呼应着星云长老开创台湾人间佛教数十年的心得经验。
此届论坛以“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为主题,在台北闭幕会上发布了大会宣言:
愿善缘广结,求同存异,以包容解怨仇;
愿亲缘珍惜,平等互谅,以协商化对抗;
愿法缘殊胜,相互赞叹,以尊重断斗争;
愿顺缘具足,增进希望,以勇气担责任;
愿助缘相资,共克时艰,以和合聚力量;
愿良缘成就,转危为安,以信心度危机。
——和谐世界,众缘和合。
在我心目中,这份宣言恰如对星云长老一生为佛教、为两岸、为世界而奔走斡旋、殚精竭虑的写照。为了佛教兴盛、两岸和平、世界和谐,他不断创造着各种善缘、亲缘、法缘、顺缘,对缘起的通达无碍彰显着他的大智慧,对众缘的和合圆成体现着他的大慈悲。
▲首届两岸中青年佛教人士联谊交流会,礼请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谈传承。
三、长老的“大愿力”“大担当”
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对于大乘行者来说,发菩提心、立大悲愿是比开悟证果更首要的急务。愿力决定一个人的始终,智慧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从愿到行,要有菩提心,要靠大智慧。
星云长老直承太虚大师“要立愿将个人的身命,为建立正法、昌明佛教而牺牲”的精神,从一开始便高高擎起了“兴教度众”、“佛教靠我”的大愿之幢。
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烽火乱离中成长起来的长老,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古老佛教在时代巨变中的衰败落后、应对仓皇、振起乏力,佛教现状与时代发展之间错位、脱轨所带来的撕裂之痛,激起了长老改变佛教命运、重建佛教的大愿力、大担当。
上世纪五、六O年代的台湾,当大部分出家人还在延续山林佛教静自观心的修行传统时,星云长老却率先将眼光投向了现实社会,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年轻人特有的朝气,打破了寺庙与人间的那道“围墙”。
从此,中国佛教的弘法方式不再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式的清高被动,而拥有了人间进取的精神、主动奉献的品格。
当年宜兰的小小歌咏队,唱响的不仅是一首佛曲,更是中国现代佛教的新乐章;“我们的佛教来了!”的喇叭声,展示的不仅是乡村布教的新奇观,更是现代佛教的新姿态。
长老出家八十年,创建佛光山五十余载,最令我感佩的是,他将古老的中国佛教变成了“我们的佛教”——属于现代的每一个人的佛教。
“我们的佛教”,意味着佛教不再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事情,而是现代社会的一部分、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当佛教真正成为“我们的佛教”,佛教便拥有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时代生命力。
从山林佛教到人间佛教,从修行人的佛教到“我们的佛教”,长老所走出的这条现代佛教转型之路,靠菩提心、大悲愿,也靠担当心、智慧行。长老的智能不是书本知识、学理玄思,而是求真务实的生命经验,是圆融通达的禅宗心法,是一种来自人间、用于人间的“中国式智慧”。
从佛光山的成功和影响中,自可见到长老的悲智愿行;在与他的交往互动中,我则有更真切的体会。
二OO七年五月,由江苏省佛教协会、鉴真学院图书馆主办的“二OO七中国扬州佛教教育论坛”在鉴真学院图书馆隆重举行,我与长老在论坛上共议佛教教育的未来,感受到他对佛教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佛教人才的深厚关爱。
二OO八年五月,星云长老时隔二十年再来北京,访问中国佛教协会并于中国佛学院发表题为“佛教与和谐”的演讲。期间我参与接待长老一行,并担任长老演讲的主持人。
在演讲开始前,我为佛学院师生介绍了星云长老数十年来秉持大悲大愿的菩萨心,创建佛光山,弘扬人间佛教,推动现代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国际弘法事业,成立国际佛光会,在世界各地创建二百余所道场及多所大学、文化机构,为佛教弘扬发展做出的卓著贡献;赞叹他以拳拳赤子之心,为海峡两岸佛教界的友好交流所做的大功德。
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他引经据典、亶亶不倦,将佛教的和谐思想圆融于当下社会、圆融于时代文化,令听众如沐春风、心开意解。
作为现场听众之一,我也感触颇多:他的开示深入浅出、意味无穷,朴素的言辞里蕴含佛法至理、普应群机,平实的语气中感化人心、耐人深思;处处彰显出俯仰古今、圆融无碍的智慧,时时体现出胸怀天下、心包太虚的格局,在在流露了对两岸同胞福祉和祖国早日统一的殷切期望。
二O一四年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二日,由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的“首届两岸中青年佛教人士联谊交流会”在无锡灵山及宜兴大觉寺举行。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星云长老和我共同主持了首场活动“佛教教育的发展与两岸交流座谈”。
长老在座谈会中提议,两岸佛教界尤其是中生代应当多往来、多交流。对于两岸和平问题,他认为,佛教能担任两岸和平的桥梁,促进彼此和好友爱、相互认同,建议两岸佛教可在佛门传统、在家居士教育、提升比丘尼等四众弟子弘法角色,以及增加两岸宗教团体互动等议题上建立共识。
二O一七年九月十一日至九月十六日,应台湾“中华人间佛教联合总会”及佛光山的邀请,我率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一行二十二人赴台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访问交流。
九月十一日至十三日,我和代表团一行首先来到佛光山拜访了星云长老,并与佛光山僧众进行交流,期间还荣幸地获赠南华大学授予的管理科学荣誉博士学位。
长老九十一岁高龄,大病初愈,但是却以忘我的精神和至诚的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还在烈日下率佛光山千余位弟子为我们送行,并从轮椅上站起身,令人动容。
在《贫僧有话要说》一书中,星云长老曾特辟专章,回顾自己一生发心立愿的变化过程。他谦逊地说,自己花费了六十年以上的岁月,才在发心立愿方面有了一点悟道,对佛菩萨发出如下告白:“慈悲伟大的佛陀!请让我来负担天下众生的业障苦难!请让我来承受世间人情的冷暖!请让我来延续实践佛陀的大慈大悲!请让我来代替佛陀实践示教利喜。”
▲海峡两岸及港澳佛教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四、长老的“大情怀”
星云长老之“大”,不仅因其格局之大,视野之大,愿力之大,担当之大,还因其情怀之大。
自古出家人都被称作“方外之人”,渐渐地,出尘不染变成了淡漠高冷,高深的境界令人望尘莫及。慢慢地,佛教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其实,佛教中一样有古道热肠、知恩报恩的情义;更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在星云长老身上,我看到了这种大情义、大情怀。
他情怀之大,从家国到人类,从世界到法界;他情怀之广,从宗教到文化,从社会到自然;他情怀之深,从“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到知恩报恩,从“以众为我”直至恒顺众生。
仅举我与长老来往的数例,来略述我所体会到的长老的大情怀。
二O 一五年九月四日,“海峡两岸及港澳佛教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祈祷世界和平法会”在北京龙泉寺隆重举行。星云长老与两岸四地佛教界高僧大德不辞辛苦,莅临法会,并共同拈香主法。
在场缁素二众以无比虔诚之心诵经祈祷,共同祭奠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遇难者,缅怀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主而献身的英烈,祈愿祖国和平统一、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世界持久和平。
星云长老在法会致辞中表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是以血肉之躯奋勇抵抗日军入侵,是全民抗战的精神以及无数抗战先烈舍生取义换来了国家的新生,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从前的中国,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捍卫祖国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当代佛教文化倡导的慈悲、正义、和平对提升社会道德,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维护和平,人民才能幸福,人类才有未来。
他的言行充分流露出他一直以来的家国之情、民族之情、人类之情,而这种情怀都系于长老数十年如一日对于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的不懈努力之中。这种努力、这份情怀,同样体现于他对佛教文化的珍爱、保护、传承与弘扬当中。
二O 一六年三月一日,星云长老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出席“捐赠北齐佛首造像回归仪式”,我在场见证这一历史性场面。
他以九十岁高龄,无偿捐赠并亲自护送流失二十载的佛首归来,不仅具有传承佛教文化的历史意义,更寄寓两岸“合璧”统一的未来意义。
他在捐赠仪式上表示:佛首回来的意义,不但说明海水隔断不了两岸的文化、历史,隔断不了我们的血源关系,也隔断不了佛首、佛身的合璧。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凡是有阳光照到的地方,就有中国人。
大师还特别强调,要爱护中华文化,因为“文化、信心是我们的灵魂、生命,对自己不能没有信心”。他希望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相信自己“我能够”“我可以”,充满对自我的信心;并“希望这一次金身合璧,不但让佛像合璧,也让两岸因缘更加和平。”
这些发自肺腑的真诚话语,让我感受到星云长老心中那分浓浓的民族之情、文化之情。
在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法会上,在金陵刻经处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会上,我都能见到星云长老的身影。
只要有回馈家乡、报效祖国、利乐有情、祥和世界的因缘,就有他奔波的足迹;只要有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时机,就有他慈悲善巧的行谊。
结 语
《普贤菩萨行愿品》中关于“恒顺众生”有这样一段话: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当我看到这段经文时,便会想起他星云长老。
本文转载自网络,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
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点击查看本平台近期推文:
【来点赞】和索达吉堪布一起共修《普获悉地祈祷文》遣除一切违缘障碍
证悟空性的分级: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慈诚罗珠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