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反抗熵增”的高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自言稚语 Author 雨令
IDG君写在前面:
“人生苦短,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成长,做那些并不让人愉悦的事情呢?”
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但一个或许最为直达本质的答案是——“所有系统都有一种自毁趋势,往「熄灭」或者「圆寂」的方向发展,包括人的生命系统。
所以生命活着的终极使命只有一个,就是对抗这一趋势。如果有一天不再对抗它了,那生命就离终结不远了。
系统的这种自毁趋势,叫做「熵增」。物理学家薛定谔在他的名著《生命是什么》中,提到了类似观点——“生命以负熵为生”。
一个人去学习去成长,就是为了对抗这种自毁趋势。
关于熵增的讨论已经比较多了,我们也都知道任正非和贝索斯是熵增理论的忠实拥趸。但今天这篇文章不仅把熵增的概念讲述得比较清楚,还就“个体如何对抗熵增”提供了一些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要理解“生命以负熵为生”,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熵」,而要理解「熵」,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点: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任何一个孤立系统里,总体的混乱程度,只会增大不会变小,直到达到混乱的最大化。
所谓孤立系统,就是没有物质和信息等能量输入输出的系统。
而「熵」,指的就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
就像不同形态的水,当它是固态冰的时候,水分子会相对固定地在一个位置附近振动,系统比较稳定,熵值比较低;而当冰融化成水,变成液态的时候,水分子开始流动,熵值就变大了;而当我们把水煮沸,水变成水蒸气之后,水分子就四处乱窜,熵值就更大了。
如果有能量持续地输入,那么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有了一个小小的突破口: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的范围内,混乱程度有可能持续下降。
就像一个动物想要活着,就得持续不断地吃下去混乱度比较低、熵也比较低的食物,然后排泄出混乱度比较高,熵也比较高的粪便。这样一来,动物就等于是从环境中攫取了负的熵,从而能够降低自身的混乱度,维持生命现象的发生。
这就是物理学家薛定谔所说的“生命以负熵为生”——生命体能通过吸取能量,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维持生命现象。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炉子不添加柴火就会熄灭,一片绿洲没有雨水就会枯竭,一个人不吃饭喝水就会死亡……最终,一个孤立的系统会迅速坍塌,最后变成一种稳定的低活跃状态。
如果把一个人看做一个孤立的系统,那他就会倾向于自毁和衰竭,在这个趋势下,人的身体会趋于衰弱,精神会趋于混乱,人生会趋于无序。
这就是所谓的「熵增」。
要对抗熵增,要维持人这个系统的运作,就需要持续输入能量,除了物质(比如,吃穿住行),还有信息(比如,学习成长交流),如果系统里不持续输入信息,也会变成灰烬。
熵增是发生在封闭系统之内的,所以,避免和反抗熵增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能和外界不断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的、流动的开放系统。
这个开放系统的学名叫“耗散结构”,是一个叫普利高津的科学家提出的,他也因为提出这个理论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流动的开放系统之所以能“反抗熵增”,是因为在与外界的交换中,会使得整个系统产生耗散,同时产生负熵。这样,在抵消的过程中,系统就能从原来转向无序状态的趋势转变为有序状态。
而所谓的秩序,就是用负熵对抗内部熵。当获得负熵的速度大于内部产生熵的速度,整个系统就有可能走向有序。
华为总裁任正非对耗散结构有个很经典的比喻——一个人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一个耗散结构。
我们的生命系统,包括人类自身,所呈现的恰恰是这种动态的耗散结构。
而一个能够对抗熵增的系统,必须有两个关键特征:
开放性:这个系统必须是个开放系统。孤立、封闭的系统,是无法产生负熵的。
流动性:这个系统必须不断地远离平衡,不能静止,不能沉寂;
在1998年亚马逊致股东信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反抗熵。(We want to fight entropy.)
而“反抗熵增”(anti-entropy)这个理念,正是贯穿亚马逊二十年多年管理的核心思想,而「开放性」和「流动性」则在亚马逊这家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马逊有两个非常看重的理念,一个是“自由现金流”,一个是“可选择权”。你会发现,这两个理念对应的概念都是流动,而 「流动性」就是反抗熵增的关键之一。
亚马逊的CEO贝佐斯不在意囤积公司利润,更在意“自由现金流”,就是要不断地让钱流动起来。
同时,贝佐斯不断进军新的领域,甚至是看起来和公司主营业务相竞争的领域,比如最终成为AWS云服务的提供商,成为顶尖的科技公司。
此外,亚马逊的「开放性」,则体现在贝佐斯把公司内部的业务,打造成一个商业化的对外的服务——有以用户为中心的Prime会员服务;有开放的Marketplace第三方卖家服务;有极具创新性可以长期产生收益的AWS云服务。
一旦对外,它就要面对市场竞争,要不断打磨自己的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亚马逊发展成了一个对抗熵增的开放系统——一个个既独立又彼此链接着的精密机器,每个模块和接口都可以面对整个世界,独立生长与发展,与外界交换能量;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围绕在一起,互相促进,飞快旋转,形成强大的“飞轮效应”。
正因为亚马逊从对抗熵增的底层逻辑出发,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流动与开放的体系,所以它能够在变化莫测的商业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持续壮大。
对抗熵增的底层逻辑,就是让系统自带「开放」和「流动」的属性。
那对于个人而言,在有限的人生里,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个底层逻辑来对对抗人生里的熵增呢?
1. 不断做负熵运动
对个人而言,真正能够促使我们不断做负熵运动来对抗熵增的,是「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的内核,是一种成长型心智模式。
拥有这种心智模式的人,他们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投入热情,教育,努力和坚持来发展自己的品质才能,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实践和体验得到改变和成长。
于他们而言,他们不在乎自己是否看起来聪明,也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他们关注的事情总是能不能从中学到东西,能力能不能变得更强,自己能不能继续成长。
在成长型心智模式的驱动下,这类人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拥抱新变化,认为错误和失败在所难免,所以总是敢于直面和克服挫折。
一个人不可避免地会因为熵增而走向死亡,但是如果他抱持着成长型心智模式,他就能够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开放和流动的生命体,延缓这个自毁的趋势,让自己在更长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生命的真谛。
2. 开放系统,远离平衡
很多人都会满足于现状,这就是人性,但是为了对抗熵增,我们就不得不走出舒适区,从封闭走向开放。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Noel Tichy)曾提出了一个行为改变理论, 即把个人行为改变等级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这三个区间。
舒适区
恐慌区
学习区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处于这三个区间中的一个。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想要一直待在舒适区里其实非常难。当你在舒适区待久了,各种危机和冲突就会暗暗滋生,而当你的知识和能力无法应对当下的问题的时候,你就容易陷入恐慌区,无所适从。
为了获得对抗熵增的非平衡态,我们就要走出舒适区和恐慌区, 进入更有建设性的学习区。
要么让自己的舒适感变成紧迫感,要么让自己的焦虑感变成危机感,这种适当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会让我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努力提升认知,拓展能力圈,解决实际问题。
而个人的跃迁和成长,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3. 用心流对抗精神熵
人类的大脑里总是装着各种各样的念头,来去不停。
就像你闲着没事呆在家里,很多时候,你虽然拿上一本书来读,但却时不时地去打开手机刷消息,被各种信息搅得心神不宁。
在这样的状况中,我们的内心往往如同翻腾的沸水一般,混乱无序,而各种焦虑,担心,不安的情绪也会不断滋生蔓延起来。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积极心理学著作《心流》中,把这种内心混乱无序的状况称之为「精神熵」。
对于我们的大脑系统,内在的念头越有秩序越有规律,精神熵就越低,反之,精神熵就越高。
就像一个房间,如果混乱得跟垃圾场一般,那我们做事的效率也会随之降低,因为混乱和无序让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找东西上。
与之相反,如果内心是一种动态的井然有序,精神熵非常低,所有的念头都相互支持,步调一致,这就像一条充满能量的河流,徐徐流淌,充实而动感。
而要获得这种状态,就需要构建出与内心混乱无序的精神熵状况相反的另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心流」。
在心流的体验中,我们可以掌控自我的意识,重塑内心的秩序,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情,甚至进入忘我的境界,而这时候,幸福感恰恰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
就像你简单地去散个步或是吃个饭,当你全神贯注于所做的事情,全力以赴地把这件事情做好的时候,你就为自己构建了一次心流体验,内心感受到的是满足和愉悦,而这正是在创造生活中的幸福感。
为了营造心流体验,你需要做好以下两件事情:
1. 设立一个合适的目标
这个目标应该是和你的能力相当,你努力努力是可以够得上的
2. 专注于其中
让自己全神贯注地把眼下的事情做好,从而达成目标
熵增,是这个世界的必然;而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前半句说的是事物的趋势,而后半句其实是一种“非常态”,这需要人跟趋势较劲,需要额外的付出和成长。
人为何要向上生长?
因为这个世界既然从无序中创造了生命的有序,我们何不就此把自身发展成一个对抗熵增的系统,不断地突破人生局限,开拓人生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人生就是一个对抗熵增的过程,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对抗熵增的高手,在无序混沌的世界里创造出井然有序的人生体验。
共勉。
END
你还不能错过:
¹ IDG资本李骁军:科学研究的艺术
² IDG资本牛奎光:服务于效率提升的2B企业,增长显著优于2C
³ 蒙田:与人交往时,很重要的品质是沉默与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