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DG资本李骁军:科学研究的艺术

IDG君 IDG资本 2022-05-19


 IDG君写在前面:
前两天,IDG资本合伙人李骁军在活动上为创业者推荐了一本书——《科学研究的艺术》。
本书的作者W·I·B·贝弗里奇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名教授,澳大利亚裔微生物学家和动物病理学家。
他最早发现了猪流感和20世纪初西班牙大流感二者之间的联系。他写的《科学研究的艺术》和《发现的种子:(科学研究的艺术)续篇》被评为“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100本书”。
他非常重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诲人不倦的态度向青年学子传授科研方法和思维技巧。他说:
人们固然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和武装科学家的头脑,但是,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头脑,在技术细节上却几乎未加注意。
所以贝弗里奇教授写了这本书。那么,李骁军为什么会向创业者推荐这本书呢?作者写道:“所谓科学研究,就是对新知识的探求,所以对有独创精神的人特别具有吸引力。研究人员在很多方面酷似开拓者。”
因此,这本书里面的很多实践、思维方面的技巧也同样适用于创业者、创新者参考阅读,获得启发。


以下是李骁军的分享提炼:


1.“内行几乎总对革新的思想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正说明现有的知识成了障碍。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对该问题已经解决到什么程度一无所知是更严重的障碍。”对于投资、创业来说也一样:你要解决什么问题?该问题以前有人解决过吗?现在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2. “自觉无知和学术的诚实对研究人员来说是两个最重要的品格”这也是我要求我们团队做到的:要诚实,因为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


3. “时思考遇到瓶颈,可以把这个问题暂时搁置下来,或者是与别人讨论问题,最好是与不熟悉我们工作的人讨论。”如果一直在思考、试图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暂时放下有利于产生创造性想法。


4. “留意意外之事是研究工作的座右铭,是始终不懈的敏感性。”这一点尤为适合投资工作,永远要留意身外之事,很多机会不是你刻意找到的。


5. “爱因斯坦说:研究人员有三种人,一种是把研究当成工作,一种把它视为谋生工具,一种则是科学的献身者。” 第三种人最有可能取得最大成就,这类人也许抛弃了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把研究当成唯一最重要的事。我认为对于投资和创业来说“唯一性”很值得思考。


以下内容源自《科学研究的艺术》: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危险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不是未知的东西”——所有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都面临这一难题。


萧伯纳的妙语“读书使人迂腐”很说明问题。这一现象可以这样解释:当满载丰富知识的头脑考虑非问题时,那些相应的知识就成为思考的焦点。如果这些知识对于所思考的问题已经足够,那就可能得出解决的方法。但是,如果这些知识不够,那么,已有的那一大堆知识就会使头脑更难得出新颖独创的见解。


此外,有些知识实际上也是虚妄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更严重的障碍,妨碍新的有成效的见解产生。


因此,如若研究的对象是一个仍在发展的学科,或是一个新的问题,或问题虽已解决但却是一种新的看法,这时,内行最有利。但是,如若研究的是一个不再发展的学科,这一领域的问题已解决,那么就需要一种新的革命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更可能由一个外行提出。


内行几乎总是对革新的思想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正说明已有的知识成了障碍。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是批判性地阅读,力求保持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因循守旧。过多的阅读滞碍思想,这主要是对那些思想方法错误的人而言。若是用于都来启发思想,若是科学家在阅读的同时积极从事研究活动,那就不一定会影响其观点的新鲜以及独创的精神。无论如何,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研究一个问题时,对该问题已经解决到什么程度一无所知,是更为严重的障碍。


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见林比见树更重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很危险。一个头脑成熟、对科学事物有过深思熟虑的科学家,不仅有时间积聚技术细节,而且掌握了足以见到森林的全局观。



人的思考有时会受条件的限制


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天,一个学生在课后问大生化学家洛布问题,洛布是这样回答的:


“我回答不出你的问题,因为我自己还没有看过教科书的那一章。不过你明天来的时候我已经看过了,也许能够回答你。”


在知识高度专门化的今天,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自觉无知和学术上的诚实,对研究人员来说,是两个重要的品格。


因为有时候人的思考会受条件的限制。一旦我们对一组资料进行了思考,往往每次都会采用同样的思路,这样就容易重复不利的思路。有两种方法帮助我们思想摆脱这种限制:一是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一是同别人讨论问题,最好同不熟悉我们工作的人讨论。


如果把问题搁置数天或数周再回到问题上来,这时,就有的联想或部分被遗忘,或变得单薄。而且,我们常常得以从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从而产生了新的设想。


把写好的论文搁置一旁数周的做法,很能说明暂时放弃的好处。等到回过头再来看的时候,先前被疏忽的缺陷暴露得十分明显,恰当的新见解也可能跃入脑际。


另外,要突破已经固定的陈旧思路,讨论是十分有益的。在给别人,特别是一个不熟知本学科的人解释问题时,往往需要阐明并且详述那些过去想当然的方方面面。


常有这样的情况:在讲解的时候,对方未发一语自己就想到了一个新的念头。因为在讲解的时候,自己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了。对方的问题,哪怕是无知的问题,也可能使讲述者自己打破已形成的固定思路。而且,这可能使讲述者看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或是看到之前未曾注意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现象或设想之前的联系。


提问题对思想产生的影响可比喻为拔火对火的助燃,它扰乱了固定的思路,同不熟悉本学科的人讨论可能帮助更大,因为亲近的同事之间很多思想习惯是共同的。




机遇对于新发现的作用


留意意外之事”是研究工作者的座右铭。


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那种经常注意预料之外事情的心情。并养成检查机遇提供的每一条线索的习惯。


新发现是通过对最细小的线索的注意而做出的。在研究工作中,进行新发现所需要的思想方法不同于求证所需要的思想方法,因为发现和求证是不同的过程。我们不应把全副心思放在我们的假说上,以致错过或忽视了与之无直接关系的别的东西。


但在新发现中,运气,或者说机遇占多大成分?用运气这个词来仅仅表示机遇,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很多人那里,运气是个形而上学的概念,神秘地影响了事件的发生。但是,如若研究人员不留神注意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许多机会可能就被忽略过去。


美国医学工作者格雷格写道:


人们猜想:对大自然最细微的逸出常规举动十分注意,并从中得益,这种罕见的才能是否就是最优秀研究头脑的奥秘,是否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出色地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而取得显著成果的奥秘。在这种注意背后,则是始终不懈的敏感性


因此,明确认识机遇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在回顾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新发现已经有了众所公认的重要意义。最初,这种发现通常不具有内在价值;机遇起的只是提供机会的作用,巴德斯说:“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真正起作用的是对机遇观察的解释。发现者把这个发现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或许利用它引申出新的知识,从而赋予这个发现以重要意义。


做出伟大成就的人,

往往是献身者、捍卫者,却也是谦恭之人


科学家拥有自己的科学鉴赏力。恰如文学鉴赏力和艺术鉴赏力一样,也存在着一种科学鉴赏力。我们的鉴赏力来自别人的经验、自己的经验和思想这三者全部的总和。


研究人员在很多方面酷似开拓者。研究人员探测知识的疆界要很多与开拓者同样的品格:事业心和进取心;冒险精神,随时准备以自己的才智迎战并克服困难的精神状态;对现有知识和流行观念的不满足;以及急于试验自己判断力的迫切心情。


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是进行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思想条件。爱因斯坦认为,研究人员分为三种:一种人从事科学工作是因为工作给他们提供了施展他们特殊才能的机会,他们喜好科学正如运动员喜好表现自己的技艺一样;一种人把科学看成是谋生的工具,如非机遇也可能成为成功的生意人;最后一种人是真正的献身者,这种人为数不多,但对科学所做的贡献却极大。


第三种真正的献身者为科学献出了所有,但科学事业也反向锤炼了他们的性格。对于科学家来说,新发现给人激励,但遗憾的是事情并非总是这样。我们往往发现自己高兴得太早,是一场空欢喜,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深深的抑郁和沮丧。“忍受痛苦”而不气馁,是青年科学家必修的严峻一课。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很多杰出的伟人都曾遭受心理上的打击以及形形色色的困难,若非如此,也许他们是不会付出超群出众所必需的那种劳动的。


科学上的伟大先驱,虽然都曾经热烈地捍卫自己的设想,并时常为之战斗,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心灵深处却是谦恭之人,因为他们太清楚了:比起广阔的未知世界,他们的成就只是沧海一粟。巴斯德在他生命快要终结时说:“我虚度了一生”,因为他想到的是很多他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据说,牛顿在死前不久曾说:


“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我,但在我自己看来,我只是像一个在沙滩上玩耍的男孩,一会儿找到一颗特别光滑的卵石,一会儿发现一只异常美丽的贝壳,就这样使自己娱乐消遣;而与此同时,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未被认识,未被发现。”


小结:


这本书的英文叫做《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读完此篇文章后,你是怎么理解这个“art”,即“艺术”的?其实,英语中的“art”含义比汉语中的“艺术”要广,也含有“a skillful method of doing sth, esp. something difficult”之意,在这一层面上也可译作“技巧、巧妙方法”。但是,我们不妨广义地理解“艺术”这个词——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方法和技巧


正像本书作者写在序言中写的那样:


“人们固然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和武装科学家的头脑,但是,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头脑,在技术细节上却几乎未加注意。在科学研究的实践和思维技巧,亦即艺术方面,尚无一本令人满意的书把有关知识顺理成章。


本书从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思维技巧方面综合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分析了在科学上做出新发现的方法,总结了科学研究中有益而有趣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可供各种学科参考的指导原则与思维技巧。”


在世界的进步中,起作用的不是我们的才能,而是我们如何运用才能。希望李骁军推荐的这本书能让你感受到科学,以及研究工作的魅力。



END



你还不能错过:

¹ IDG资本牛奎光:服务于效率提升的2B企业,增长显著优于2C

² 奈飞说“没有规则”就是规则

³ 蒙田:与人交往时,很重要的品质是沉默与谦虚

留意意外之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