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馆藏撷珍∣广州海珠桥大修竣工通车纪念封

小钢 中建科工 2020-12-09


海珠桥是广州市第一座横跨珠江的桥梁,初建成于1933年,原为三孔下承式简支钢桁架桥,是当时广州中轴线的组成部分。1949年广州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炸毁了原桥。1950年10月,海珠桥修复,改开启式为固定式,后又历经1974年、1995年、2012年几次维修。其中1995年维修时采用自锚式吊索方案,将中孔恒载转嫁到吊索上,海珠桥变为三孔连续自锚式悬索吊桥,也就是今天所见的模样。


2013年9月1日,海珠桥历经18个月的大修后恢复通车。为庆祝这一盛事,广州市海珠区集邮协会印刷发行“广州海珠桥大修竣工通车纪念封”2000枚,以资纪念。在钢结构博物馆收藏的一枚实寄纪念封上,除印刷有海珠桥实景照片和“广州海珠桥大修竣工通车 2013.8”字样外,还包含了纪念邮戳、实寄邮戳、邮资机戳等丰富信息。


钢结构博物馆馆藏广州海珠桥大修竣工通车纪念封

//

海珠桥的修建

 01

海珠桥的修建


在珠江上架设桥梁、连通广州南北两岸的设想由来已久。早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就曾有过在海珠石上架桥的提议。1920年,广州当局再提建桥计划,然而因为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最后也不了了之。及至1929年,以陈济棠为首的当地政府第三次提出建桥计划,并付诸实践。


1930年代广州市街道地图


陈济棠(1890-1954),字伯南,广东防城(今广西防城港)人,粤系军阀代表之一,1929-1936年间曾主政广东,在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颇多建树。由他主持制定的“三年经济建设计划”,涵盖农林、畜牧、水产、矿产、冶金、化工、纺织、交通等多个领域,海珠桥就是其中的建设成就之一。


海珠桥建设由广州市设计委员会领导,美国慎昌洋行以103.2万元的价格中标,并转由美国马克敦公司具体承建。大桥桥址选定在广州城区的中轴线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两岸的交通需要。得益于珠江河底红色硬质黏土能够较好地承载大桥重量,工程进行得较为顺利。大桥初称“珠江大铁桥”,后因临近海珠石而改名“海珠桥”。


海珠桥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


最初的海珠桥全长435米,主桥长183米,桥心高度约8米,桥面总宽18米,中间车行道12米,两侧钢桁架外悬出人行道各3米。桥下均匀排列四组桥趸,把空间分为三孔,南北两孔宽48.7米,中孔宽67米。中孔两组桥趸上安装电动拉锁,能够把中段桥身分别拉起,开放上空,以便巨轮通行。另外,为了减轻开合桥重,桥面先铺木块再铺沥青,并于桥旁建一小屋保障随时开桥。


1933年2月15日,作为广州市政府成立12周年庆祝活动之一,海珠桥开桥典礼隆重举行。十几万观众聚集在珠江两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下午1时,时任广州市长刘纪文发表致辞,宣告大桥开通,并揭开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题写的“海珠桥”匾额。据民国二十三年《广州指南》记载,题字“每字纵横十英尺,即署名二字,亦逾三英尺”。


海珠桥开启时的情景


海珠桥建成后,每天启动四次,每次开闭用时仅5分钟。船只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免费通行,如需在非规定时间开桥,民船需缴纳费用10元。此外,对桥梁管理和维护也设置了具体详细的规程。

//


饱经战火洗礼

 02

饱经战火洗礼


海珠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广州市民的出行,也鼓舞了国人“强种救国”的信心。然而当时的中国很快就进入战火纷飞的年代,海珠桥也作为历史的见证置身其中。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从1937年8月至次年10月,日军对广州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狂轰滥炸。敌机轰炸较多的地方包括天河飞机场、海珠桥南北桥脚和市中心军政机关所在地,海珠桥成为重灾区之一,中孔开合装置也在轰炸中受损。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后,将全套设备盗走运回日本,从此海珠桥丧失了服务5年的开合功能,航船只能在桥下净空通行。


1938年侵华日军在海珠桥设置警戒线


海珠桥也见证了日军侵华失败退场。1945年9月16日,日军代表在中山纪念堂签署投降书。据次日《广州日报》记载,仪式后,“投降代表分别乘3辆汽车,在我军的押解下,经海珠桥向南面驶回集中营。”


1949年10月14日,国民党军队在撤离广州前,提出“总撤退、总罢工、总破坏”的口号,枪杀政治犯,破坏交通设施,海珠桥于当天17时50分被炸毁。据相关报道记载,当时“爆炸连响三声,震彻了整个市区”,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海珠桥被完全炸断,失去交通功能,中段桥面全部沉入河中,只剩两组桥墩立在江上。爆破后第三天伤亡数据显示:“死伤市民二百多人,房屋倒塌三百多间,覆车两辆,沉船三余。”桥梁被炸的消息让广大广州市民倍感愤怒。


1949年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炸毁海珠桥

//

历次修复扩建

 03

历次修复扩建


广州解放初期,经济条件极差,接管和建设任务繁重。在1949年11月粤汉铁路抢修通车后,市政府毅然把海珠桥修复工程提上日程。从1950年3月开始,由广东公营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历时六个月完成四组桥趸的修复。


当时的主要困难在于缺乏修复桥身需要的钢材,而无论是从水中打捞原钢材还是从香港进口钢材,都面临较大的难度。幸而通过技术攻关和赴香港秘密采购,保证了钢材供应,至1950年11月,海珠桥修复工程正式完工。


1950年重建修复中的海珠桥


从50年代修复至今,海珠桥还先后进行过三次大型修缮工程。


1974年,为缓解桥上交通拥堵,有关部门对海珠桥进行了扩建,将桥宽由18米增加到33米,在桥面原车行道两旁各增设8米非机动车道,再往外是各3米的人行道。


1980年代市民通过海珠桥


20世纪90年代,海珠桥老化严重,中孔桥面开始凹陷,桥梁架构部分变形,到处锈迹斑斑。1995年,海珠桥迎来第二次大修,除了大规模除锈之外,更是采用了自锚式吊索方案,通过使用悬索分摊中孔梁架压力,增加桥身的荷载,原桥变为三孔连续自锚式悬索吊桥。


从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海珠桥又进行了第三次大修,共历时18个月。维修后海珠桥的桥心高度提高至8.7米,承载能力再次得到提升,可能承受20吨重汽车通过。边桥增加了盲道,并设置了12块记录海珠桥历史事件的景观墙。

//


宝贵修复经验

 04

宝贵修复经验


进入2010年代,海珠桥运营已将近80年,2011年经检测,判定其病害严重,属于Ⅳ类危桥。广州市政府因而决定再次对它进行大修,并确定了“修旧如旧”的原则。


通过探查,工程人员发现原桥墩施工工艺相当先进——桥墩外面使用铆接钢桶,利用几层钢板包裹住内部的混凝土。只是时间流逝,河水冲刷,一些钢板已经穿孔,并且有石砂漏出。施工方及时在桥墩外面搭建新的围堰,并浇筑钢筋混凝土予以加固。


海珠桥主桥空间有限元模型


针对桥身构件,施工方经过诊断后,确定桥面以上的主桁架构件尽量保留,桥面以下构件按原尺寸更换。除中跨钢材全部换成了新钢外,南北边跨各保留了大约30%的原有钢结构。同时在钢构件表面涂装环氧富锌漆,并改进桥梁的排水系统,避免雨水污染构件,以达到更好的防腐效果。为了后期检修方便,施工方还在桥底的钢结构上预留了2条轨道,并安装检修天车。这项技术在广州属于首次使用。


海珠桥的一大特色是铆钉,这也是它所在时代的烙印。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汁原味”,施工方专门邀请了一位老铆钉师傅,对技术工人进行铆钉安装培训。这是个不折不扣的“手工技术活”,工人需要将一个个烧得通红的铆钉用火钳夹起后,迅速用一个容器转移到钢梁上的铆钉孔内。另外两名工人分工合作,用机械化的“钉锤”把铆钉打入钉孔。整个海珠桥的钢结构共使用铆钉近 17 万套。


中跨钢桁梁拆除、浮运施工


在8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海珠桥见证了广州的繁荣和苦难,成为广州人心目中独特的文化符号。而它的“修旧如旧”,也从维修技术、使用材料、保持原建筑风格等多个方面,为今后高龄钢结构桥梁的保养维修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刘菊玖.广州海珠桥原悬索钢桁架主桥安全监测[J].世界桥梁,2019,47(04):86-90.

[2]程伊彪,都恩伯.用于文物老桥水中墩基础维修加固的围堰施工技术[J].桥梁建设,2019,49(03):102-107.

[3]许碧雅.海珠桥今昔[J].百年潮,2018(06):78-83.

[4]罗春林.从海珠桥桥梁建设合同看慎昌洋行的在华经营策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9):85-87.

[5]罗春林.1929—1935年间海珠桥建设工程费用问题初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6):30-33.

[6]叶曙明.陈济棠的“黄金时代”[J].文史天地,2017(06):35-39.

[7]方新跃.文物铆接钢桥——海珠桥维修加固关键施工技术[J].桥梁建设,2016,46(05):110-115.

[8]鲍莉霞,彭振华.广州市海珠桥主桥维修加固设计[J].钢结构,2016,31(01):42-44+60.

[9]胡玉萍. 海珠桥:一部“高龄桥”大修范本[N]. 广东建设报,2013-04-26(004).


(文中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钢结构博物馆)




- 完 -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钢结构博物馆


编辑:孙   茜

校对:沈希栋

审核:张利锋


要闻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