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馆藏撷珍∣《(嘉庆)汉中府志校勘》

小钢 中建科工 2020-12-09

我国最早修建的铁索桥相传是位于陕西省汉中地区的樊河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樊河桥的记载,散见于汉中地区相关的地方志书。在钢结构博物馆收藏的《(嘉庆)汉中府志校勘》第916页,载有李良汉所著《马道驿樊河桥记》一文,文中首句即为:“马道驿之北,旧有樊河桥,乃汉将樊哙所建也。”


钢结构博物馆馆藏《(嘉庆)汉中府志校勘》



群贤竞修汉中志

纂修汉中地方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先后有祝龟《汉中耆旧传》、陈术《益部耆旧志》、无名氏《汉中记》等多部地方史志著述,唐宋时又有无名氏《兴元旧话》、李宗谔《兴元府图经》等。但这些志书都没有全本流传,今天只能从《初学记》、《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典籍中找到只言片语。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中倒是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汉中从远古至晋代的历史事件和汉代至晋代的人物故事,但该书涵盖地域广阔,并非汉中区域专志。


汉中府属疆域总图


明清两代,共出现了5部汉中府志,包括明嘉靖年间张良知纂修《汉中府志》、万历年间崔应科纂修《汉中府志》,清顺治年间冯达道重修《汉中府志》、康熙年间滕天绶主修《汉南郡志》(注)以及嘉庆年间严如熤主修的《汉南续修郡志》(即《(嘉庆)汉中府志》,或简称《严志》)。后者是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资料最详细的版本。


明嘉靖《汉中府志》内文


严如熤(1759~1826),字炳文,湖南溆浦人,嘉庆十三年(1808)任汉中知府,任内以康熙《汉南郡志》为基础,主修《汉南续修郡志》共计32卷。该志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付梓面世,16年后,即道光九年(1829年),再由汉中知府杨名飏增补《续访义烈节烈》1卷,成33卷,后原刻版毁于战火。1924年,为修纂《续修陕西通志》,陕西当局组织重刻《(嘉庆)汉中府志》,历经夏秋冬三季,在西安重新印刷行世。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启新一轮修志,但《(嘉庆)汉中府志》稀缺难寻,幸从汉中中学(原汉南书院)觅得一部完整的民国重刻本,并复制200套。由于复印和手工装订成本较高,且数量稀少,这套复制本流传范围有限。且随着时间推移,能够见到的机会越来越少。


民国时期《重刻汉中府志》


鉴于《(嘉庆)汉中府志》存世稀少,且为文言文体、繁体竖排、没有标点,一般读者很难阅读,且其中存在不少史实错误,陕西省地方志专家郭鹏先生历时5年,以民国重刻《严志》为底本进行校勘,参以康熙《汉南郡志》,对原著进行断句、标点、勘误、纠错并重新编排,共出【校勘】条目500多条,随文出校字1000多处,最终形成150万字的《(嘉庆)汉中府志校勘》,2012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该书列入国家出版总署“全国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对汉中多年来一些历史文化表述中的错误作了严肃认真的考证纠错,对汉中历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千年风雨樊河桥

樊河桥旧址位于陕西省汉中地区原褒城县的马道街北,跨越樊河(又名寒溪、马道河),南距褒城40公里,东距西(安)汉(中)公路跨溪河新桥35米。新中国成立前,樊河桥全长(包括两端桥台)32.5米,宽2.2米,南北走向用6根铁索拉紧承重,上铺木板。铁索长27.4米,由长约16厘米、宽4.5厘米、直径1.5厘米的铁环串联而成,锚固在两端桥台上。解放后,西汉公路改道通车,樊河桥失去作用,于1951年毁断,仅存石台、桥基。


1942年拍摄的樊河铁索桥


上世纪80年代时,桥头还留有“恭记邑侯贺太老爷新建樊河铁索桥德政碑”一块。该碑立于“道光十五年桂月望五日”(公元1835年10月11日),碑文记载:“吾邑马道,为秦蜀通衢,近街迤北,旧有桥,志传西汉樊舞阳侯所建,故以樊河名。”这与一些汉中地方志书的记载相吻合。如清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又有马道驿,旧有桥,曰‘樊桥’,相传樊所创云。”《汉中府志》卷七:“樊河桥:东北九十里马道驿,汉舞阳侯樊哙所建。”清道光版《褒城县志》卷六:“马道北有樊河桥,相传汉樊哙所建也。”可见马道历来是川陕之间的交通要道,马道河上早在西汉时期就有桥,相传为汉高祖刘邦手下大将樊哙所建。


樊哙像


樊河桥建于秦末汉初时期(公元前206年前后)是完全可信的。首先,樊河桥的位置正处于川陕交通的要道褒斜道上,确有建设的必要;其次,从现存汉代栈道摩崖石刻来看,当时已有较为高超的建桥技术;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汉高祖刘邦当时在汉中地区有一系列重要军事行动,樊河桥极有可能是樊哙部队所建。与此同时,樊河桥形制为铁索桥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因为汉中自战国时期以来就是产铁之地,在樊河桥北40多公里的秦木兰、庙台子一带,早就是产铁的盛地,而且当时在中原、四川等地已有水平较高的冶铁技术。不过对此仍缺乏直接的史料记载。


新建樊河铁索桥德政碑


至于樊河桥后来的发展,史书也有记载。《马道驿樊河桥记》是这样写的:“岁久倾圮,行人病之,居民恒架茅其上,随构随覆,如是者百余年。嘉靖唐寅岁,分巡关南宪副蒲坂刘公……随无然有修桥之意焉。……命驿丞阎柯营办……王辰春,事方就绪,而刘公受擢大参,逮西充马公,继巡兹郡,嗣为振作,而此桥告成,且砻密巩固,足垂永久。由是以通蜀秦,以利商贾,民甚便之。”可见樊河桥建成之后,屡坏屡修,直至明代嘉靖年间,才得以重新修复为永久性桥梁。事实上该桥也并没有“足垂永久”,仅过11年便被洪水冲垮。又过11年,由于上游水流暴涨下冲,“平地水深三尺,山崩地裂,邻舍俱没,樊桥荡然。”(《褒城县志》卷八)鉴于这样的经验教训,道光年间复建时就选用了不与水争、不遭石击的铁索桥。据《陕西通志》记载,当时修褒谷栈道八千余丈,樊河桥铁絙七十四丈。在此后的百余年中,樊河桥再未毁坏重建。



注:汉南即陕南,此处专指汉中府,《(嘉庆)汉中府志校勘》“前言”中对此有专门说明。




参考文献:

[1]陈果.试论中国古代的铁索桥[J].思想战线,2008(06):137-138.

[2]潘洪萱.陕西汉中西汉时的樊河桥[J].古建园林技术,1984(04):27-30.

[3]王浩远.明嘉靖《汉中府志》编纂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02):28-31.

[4]孙启祥.清康熙《汉南郡志》的编纂、流传与回归[J].陕西档案,2017(02):49-51.

 

(文中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钢结构博物馆)


- 完-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钢结构博物馆

编辑:孙   茜
校对:沈希栋
审核:张利锋


要闻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