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这几样东西快失传了,快来看几眼吧!
一群平睦人唱戏的短视频
在朋友圈引起了热议
大家对那一人唱众人和奇特的唱法
进行了猜测,
有人说是采茶戏,
也有网友说这是唱麒麟
更有小伙伴说,你们闲得无聊
他们就是随便唱来玩玩你也考究
真以为是“走进科学”呀!
至此,不知你是否能有所定论了?
小编本着追求“专业”、“科学”的精神
我们先来了解浦北传统文化中的
一些我们或曾了解或真不知道的东西
在浦北老一辈人的生活中,
鹩剧、木偶戏、师剧和采茶戏还是比较流行的,
另外还有竹马、老杨公和唱春牛等民间曲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如今大多已被社会大潮所吞噬了。
唱麒麟
竹马麒麟眼凸凸,见了糖果饼儿密密塞。
这说的是竹马麒麟表演时的情境盛况,
也是我们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相传远古时代,六万山地区的乡民备受干旱之苦,田亩龟裂,无法桑农。观音派了麒麟大仙下山,降福凡间,使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麒麟被乡民视为吉祥之物。后来,每逢春节或喜庆之时,便用红绸、色纸扎成麒麟,由两男(一个舞麒麟,一个撑罗伞)四女(两个花旦,两个宫女),先舞后唱,祈求祝福。原始开头唱词就有:有天有地出世,本来就住昆仑山,瑞气袅袅游天下,观音派遣落民间。演唱曲调有“大开门”、“金杯调”等。
据查,1868年间,浦北北部六万山一带地区,唱麒麟活动就很活跃,流传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解放后,县文艺工作者多次深入调查采访,搜集整理,古为今用,发掘提高。1982年,创作歌舞《麒麟下山》为全国文化馆工作座谈会献演,评价较高。全县现有麒麟队27队,分布在北部各乡镇,广泛流传在乡间。
浦北鹩剧
说到鹩剧,也许大家不会忘记,
2014年5月,自治区文化厅公布的
第四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项目中,
浦北县申报的“浦北鹩剧”就榜上有名
鹩剧是浦北较有特色的一种民间小戏,被收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鹩剧音乐分卷》,自成一个分卷。相传,它是由民间“贺新年”活动中演出的“引凤”歌舞发展而来。它盛行于清代,摹拟日月和凤凰,元宵以前“沿村唱舞”的“引凤”之戏(当地土话称鸟为鹩,所以也把凤凰称为鹩,因此得名“唱鹩”),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哪个村哪户人家,过年过节逢喜事,
就请鹩剧,唱鹩戏,
图热闹图喜庆图过瘾,
那可锦上添花的喜事,
是百姓的寄托是百姓的念想呀。
木偶戏
“石梯江水曲又弯,两边排列有青山;
山清绿水风景美!垌口新村花根塘,
屋头有棵千年树,活动场所有球场!
荫底下好阴凉,健身养老好主张……”
听过这些悠扬的木偶戏曲吗?
对的,这就是以前我给大家介绍过的
官垌木偶戏
那年,我刚好到官垌镇花根塘村采访
遇到两位老人正在表演
张明盛和张上龙两位老人即兴为我们表演了木偶戏。只见一手握着支撑头像的木条,一手提着支撑双手的木条,便边唱边模拟人物动作进行表演。尽管他已是七十多岁,但只要表演起木偶戏,脸部的表情就丰富起来,双脚随着剧情前踮后退,左闪右躲,灵活自如。
“这个是小生,这个是状元……”张上龙如数家珍,一边说一边还展示着木偶的一些简单造型。但见木头雕刻彩绘成头像,木偶个个尊容逼真,栩栩如生,并以一根木条支撑作身,用两根小木条支撑双手,木偶身上的服饰虽然有些陈旧,但也光鲜。
采茶戏
采茶戏小编小时候是听过的
采茶戏在浦北县内流行的采茶属桂南采茶。相传清代由钦州、灵山一带传入。曲调流畅优美,表演形式也可独唱、对唱、表演唱等,演出道具多使用手帕、扇、绸带、花伞几种,有一套较完整的表演程式。解放后,经过文艺工作者不断改革创新,已发展成独幕剧、多幕剧等戏曲体多种形式,表演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如今江城、福旺、寨圩、三合、北通、龙镇、樟家等地都有业余文艺队。
似乎越说越远了
对前文提到的唱法却下不了定论
于我个人看法
视频中的唱法可能不过是采茶戏中的一种
闲山歌
所谓闲山歌也就是没事时
随口唱唱玩玩,配上采茶戏的调
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只要你高兴
只是,这种民间艺术越来越不得宠了
他的失传或不是传说
注:此文只是闲聊,如有出入,以专业为准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end更多原创作品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