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线上展览|窗里的那一天

三辉图书 三辉图书 2022-09-07




窗见证过怎样的日常生活?春节前,我们做了一期征集,向读者发出了这个提问。

 

“由于某种商家入驻的巧合,健身房和肯德基楼上楼下”,“这个窗应该现在已经不在了,因为它所在的区域作为拆迁地段被推平了”,“项目结束回家后疫情爆发,那份工作也没有再继续”......

 

就像里尔克观察到的,“在这或明或暗的窟窿表面,生命充满活力,充满幻想,但也在受着煎熬。”这些回答记录了窗在物质层面与个体生活的关联,也揭示了在看似随机的观看背后,人们在意的那些存在与价值。


捷克摄影师Josef Sudek在“二战”时开始拍房间里的窗景。天气、光线,和居住的周遭,对窗景的捕捉是他找到的在特殊时期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结的方式。在被疫情中断的生活里,往窗外看的时候,我们又会被什么样的窗景所触动呢?







拆 迁


“这个窗应该现在已经不在了,因为它所在的区域作为拆迁地段被推平了。作为临街的一层,可以看到还是用了格子窗的结构(据说是因为之前生产整块的大玻璃比较难?)也许是因为临街,玻璃容易被打碎,拍摄时看到了不同样式的玻璃。小窗沿上常常摆放了一些日常用品,也有些做装饰用途的物件。”  


@晨初 ChenchuF 





“有一段时间专门去老城厢拆迁无人区闲逛。拍了一组照片。墙上的涂鸦和被封的窗户,形成暗讽。”


       向左滑动图片 


                                                                             @张秋





住 所


“去年下半年搬到上海远离市区的地方开始一个人住,之前和姐姐一起住,姐姐搬去了北方的城市,我留下了。疫情开始以后我辞职了,到现在快两年没有工作了,一个人住以后生活更加安静,基本都宅在家里,每天在房间里看到的就是窗外对面的楼还有那一扇扇窗户。从窗户里面有时会传出妈妈训斥孩子的声音,有时会传出菜刀切在砧板上咔哒咔哒的节奏声。”


@Kiki





“这是我的卧室,拍摄时间大约在2021年夏天某日凌晨。经历了一夜失眠,我再也没有办法合上眼睛了。日出之前的微光从窗帘的缝隙里照进来,好在枕边有相机。”


@七柳





“在香港住唐楼,客厅的窗口刚好可以看见柯士甸道的一处豪宅。那座建筑整个呈「门」字形,中间有一个缺口,透过缺口可以看见远处的天空。准确地说,是一块天空。


一块天空,非常完整,反而完整过没有边缘和界线的。夏季的每个傍晚,它缱绻地变幻颜色,橙掺杂着紫,色彩比例不断变化,每一秒都不可方物。


有日朋友在家聚会,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来,正值傍晚时分,A最先留意到那块天空,她指着那里说:看,那里好像一块LED屏幕。大家笑了,纷纷拿起电话拍摄那LED屏的异象。B姗姗来迟,浑然不知发生的一切,于是我们指给她看,骗她说那有一块镶嵌在豪宅建筑体里的LED屏,不料她竟然信了,并啧啧赞叹很漂亮。


大家告诉B真相后她很讶异,原来她不是扮作上当受骗的。城市建筑外侧装有一块LED屏幕,其实也不奇怪,况且那「LED屏」与「门」形现代建筑是如此相衬,真实得令人不会怀疑,抑或是两者都假得一致,这样一来反而显得逼真,注视久了,就如同悬浮在城市边缘的海市蜃楼,生出吊诡的寒意。


被城市建筑框住的自然景致,是当代艺术品的一种。似乎只有透过那建筑缺口看到的天空,才美得那样自然、毫无矫饰,浑然天成,见到的人赞叹:好美,像LED屏。”









    向上滑动文字      


@亦驰





“我的窗户在十四楼,每一扇都是双层真空隔音玻璃做的,这种材料能隔离飞机起降发出的噪音。我们这个小区和上海虹桥机场直线距离8公里,航道就从楼房上空经过。


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了这一带的房价,中介陪同看房时会习惯性地强调,虽然飞机从这经过,但关上窗户就无大碍,说着顺手把窗户一推,‘你看,我说噪音影响不大吧?’ 我仔细听,声音透过玻璃变得闷闷的,不至于听不见。我问中介:‘这声音一天几回?你们在附近上班,听多了不难受吗?’


从窗口望天空,路过的飞机有时和花生粒一样大,有时和小鸟一样大,也会遇到正在降落的飞机,像哈利和罗恩驾驶的魔法汽车一样从隔壁楼顶上划过去。装修期间,我们很少来监工,在房子里待的时间短,不能检验噪音出现的频率。那时候走在小区里,听见天空中涌起的轰鸣,我仰起头张望,搜索天空,默默计算响声持续多久。


搬家之后,我告别了楼道,电梯上下,脚不沾地。郊区的楼盘稀疏,小区周围没有更高的房子遮挡视线,我突然拥有了宽广的空域。坐在沙发上往阳台看,窗户里全是天空,偶尔有飞鸟,偶尔有飞机穿过云。眼睛可以不去分辨我住在几楼,只看远处的云层变化的颜色。


住进来的头几个月,耳朵会替我捕捉路过的飞机,当庞然大物掠过,我盯着它,说不定上百位旅客中的一位也许正靠在舷窗边远眺我的窗户。睡不着的夜晚,我等待一闪一闪的航班途径卧室窗口。飞机上的乘客们睡了吗?他们一会要去哪里?这一程是出发还是归来?目的地在哪里?


在房间里听飞机摩擦空气产生的声音,和忍受装修噪音完全不同。隔着玻璃,声响减弱,我还是能感受到巨大的气团在远处震动,像夏天的雷。我喜欢这个声音,它像世界运转的引擎,搭载了我的想象和一群真实的人类。据说,全世界每天有十万架飞机升空,那我的窗就装下了世界上万分之一的飞行。 ”




    向上滑动文字      


@备备 





“这是我正在创作的一系列纤维艺术作品《窗外》(暂定名)的草稿,想要讲述我与朋友们这几年的生活。我是一个毕业五年,未在上海置业,但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一个人。我因为工作变动、生活需求变化等原因,几乎一年换一个出租屋居住,也因为工作原因都在市区。我的出租屋总是离我的工作地点没有太远,基本都是骑车30分钟内可到达的地方,最近的一个屋子步行至公司只需5分钟。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周末我也时常会要工作,加班也是常有的事。工作一累了就不太爱出门,因此我最熟悉的风景,除了上班沿途,大概就是出租屋的窗外。我的生活景色变化,似乎主要靠换出租屋来实现,有时候我会觉得水泥森林看似不同又很相似。我的朋友也跟我有着相似的生活,因而我也开始收集他们的窗外。”


    向上滑动文字      


@QINXIN





生 活


“西北某城镇,一辆停置在路边的面包车。” 


@七柳 





“我很喜欢散步,今年冬天搬了新家,从虹口搬到了世博,循例又四处闲逛,那段时间心情也不太好,街道很安静很安静,但心里却思绪纷纷,这种参差错落也很像照片里的树影。”


 @孙梦遥





“十二月初,在宿舍休息准备上床睡觉时,爬到一半,惊喜的发现,格外的好看。坦率来说,我的拍照技术极其糟糕,但是仍然有些美好值得我们记录,值得被留念。”


@水水





“一家卖炒饭的小店,虽然炒饭一般,但这家店的阳光用来午休刚刚好↖(^ω^)↗”


@懒惰





“图片拍于考研机构,自习室走廊的窗户。考研那段时间虽然过的很充实,但就像无时不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有着挥之不去的阴霾。可某天推门在看到窗前那捧花时,由衷的开心,会想大概是一个男生送给一位女孩儿的吧。对我来说,花束和支撑它的板凳以及整个环境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反差,不知道看到它的研友们当时有没有和我一样心情变好。”


@王怡华





“展览开幕前的午夜。抬头突然看到,窗户内外映出屋内紫绿色调的画作和远处的灯光。在忙碌的筹备中快速记录这一刻的微妙呼应。”


@Weiss





“去年备考时在学校图书馆,晚餐时间大家都会三三两两地离开去吃饭,整层楼空旷又静谧,我收拾书包准备离开时抬头刚好看到夕阳落下,直直地照向我,仿佛这刹那只剩下我和它。”


@阿茶





自 由


“疫情爆发的前两个月,跟项目在湖北,天气很冷,还被领导支配到边缘工作,每天都被工作压的喘不过气,上班就是浑浑噩噩低头忙碌的一天,只有从一楼到三楼的楼梯拐角可以获得片刻安宁,某天午后抬头发现阳光正好,拍照p了一个动漫小女孩儿上去,项目结束回家后疫情爆发,那份工作也没有再继续,现在想到那些日子还会想哭,疫情之后,工作,自由,都成了奢望,但是‘光是唯一的方向’。”


@鹤影





“这是我考研复习的时候背书的窗台,因为考的专业背诵量巨大,我在这个窗台度过了我考研的大量时间,我熟悉窗外的一切景色,也向往着窗外的一切自由。”


 @Slim





“在过去一年里,很多时候感觉自己是被注视,被监视,被凝视的,仿佛自我的实现被众人的目光所压制着,像是失去某种自由。在一日,偶然间抬头看着陌生的窗外,有一台废弃的监控摄像头,就突然有了上面这段感想。这些凝视的目光,仿佛让我背上了命运的十字架,既给予我伤痛,又给予我救赎。窗户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世纪的石窗,我想表达关于个人的历史。”


@达达





“这是我过去的书房,对面是一栋写字楼。我经常从下午开始读书,读到天黑。不知长时间读书算不算一种学生时代的特权。”


@七柳





看 与 被 看 


“工作时不经意往窗外一看,两个人正在清洁办公楼的外侧窗户,他们忽上忽下动作自如,像两只鸟儿,我为这高空作业感到惊惧的同时,又生出一种隐秘的体验,想他们怎么看待我们?是不是像地里被播种的谷物,每个人被安在一个个工位上,一季又一季。开始想我们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如何‘看见’又被‘看见’。随手拍时另一人跳向了下方,便只拍到一人的画面。”


@可乐





“‘展与被展’——观展者成为窗中的展品。(拍摄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巨大连续的窗构成了天然的展墙,也是在窗框、透明、反射的共同作用下,另一种观看方式产生——室外还是室内?现实还是虚幻?看还是被看?)”


@Double Xiu    






窗 的 诱 惑


“北方某城市寒冷的夜里,一只猫试图通过半开的窗户窜入室内。”


@七柳 





“童寯先生在自宅客厅与内院隔门底部、为猫咪通行专设的小门。当我们以照片的限定视角去看待这扇小门,其是否也成为了一扇窗?一扇猫咪眼中的窗,一扇介于自然与文化间的窗,引导我们跳出人类中心的二元对立认知体系,重新理解我们的周遭。” 


@江垚





“隔壁小区里有个园子,我常去那里散步和拍照。园子边缘的角落,有块薄薄的挡板把园区内外隔开,有一天经过,我发现挡板上破了个小小的洞,不到拳头大,觉得形状可爱,就拍了下来。挡板那头应该是一片树林,但我不确定。照片中隐约可见一些树干和枝杈,淡淡的绿意点缀其间。


事后再看这张照片,发现吸引我的已不再是破洞的形状,而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小洞口,似乎通往一个光影朦胧的世外桃源,引人无限遐想。我很庆幸按下快门的瞬间,焦点没有落在洞口,而是挡板的其余部分。就好像我本来要拍的是一扇窗,焦点却落在了它周围的墙上,而窗外的景象,只剩一片模糊不清的影影绰绰。而这个效果,对我来说,却恰恰强化了窗的魅力。作为联结另一个空间的通道,窗的魅力正在于彰显和遮蔽之间暗藏的无限幻想可能。


活动介绍中,作者回顾了窗洞在几千年前印度河流域的诞生,写道:“窗不仅仅让光、风与气味进入了人类居住空间,也把人们闲暇时的目光聚拢向街道,窗的诞生牵引着意识感官与公共精神建立起最初的关联。”这于我是一份有趣的新知。但与此同时,让我感到同样有趣的,是我这张照片,确切说是照片里那个“窗洞”,并未打开一条与更广阔的公共空间相连接的通道,而是激发出对一个更加私密幽暗空间的想象可能。这或许可以看作“窗”之存在的双重意义。人类需要窗,不仅是因为想见识更大的外部世界,还因为人人都有着往内、向着自我心灵深处探索的欲求。这些影影绰绰幽幽暗暗的缝隙、洞口,供我们拓展想象力、安放情感。相较于通向公共空间,在忙碌的现代生活、表面光鲜的都市生活中,窗的这个私密面向对人的精神发展或许有更加深远的意义。我认为这是我的照片跟“窗”这个主题可以建立的一些关联。”


    向上滑动文字      


@一亭 





“拍摄于上海外滩罗斯福公馆门口。上海12月的圣诞气氛格外浓厚,大街小巷都有圣诞老人的踪影。这不,又有一位圣诞老人趴在窗上,准备从烟囱里进屋送圣诞礼物啦!快来个人告诉圣诞老人,罗斯福公馆没有烟囱啦!”


@魁北克怎么走





“谁能抵挡公园售货亭的诱惑呢。当你走到它窗口的两米之内,便开始为那些花团锦簇背后的制作之粗简而震惊,皱着眉发现不知道哪一件东西可以称之为你想拥有的,但……你多么想拥有整个售货亭啊!”


@X女士





最 好 的 距 离


“在云南支教的时候,某个课间拍摄的照片。孩子总有很多不想让老师家长知道的秘密,隔着一扇窗,我们似乎找到了最好的距离。” 


@南歆





“我住在学生宿舍的五楼,有一天早上起床发现窗台外边就是这样的景象,当时应该是正在进行路灯维修作业。这个吊车让我感觉到,绞索已经升起到了我的面前。”


@长鼻猴





“北方某大学校园内。由于某种商家入驻的巧合,健身房和肯德基楼上楼下,对健身者造成巨大的诱惑。”


@七柳





窗 窗 窗



“龙漕路轻轨站上的药丸窗,望向一处正在改造中的无梁楼盖高层厂房”


@冯立





“漫步于梧桐树街道上,忽然看见圆形的彩色花窗,里面的镜子反射出阳光照射后花窗的模样,很有氛围感与年代感。”


@刘先生





“在厦门拍摄的一张有窗的照片。窗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从内向外或从外向内的通道,且很多时候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烙印。福建是农耕文明与海上文明的交汇地带,早在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为这个城市带来了经济繁荣开启了文化共荣的景象。这栋楼房上小小的窗口留有伊斯兰形状的痕迹,承载了百年来的文化烙印。” 


@Qian





“故事发生在周末的下午,我一个人在公司加班。下午天气真好,阳光也很好,就自己不是很好。感觉孤独,心里想凭什么,手上不停地干活。因为坚持所以热爱这句话能够用在自己身上吗?”


@小侯 





“北京某处宣传栏背面,街头艺术家绘制的四张漫画面孔被涂了油漆,透过光线依旧可见。”


@七柳 





▽本次展览的灵感来自▽

《蒙尘记》

作者:夏佑至      出版: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点击图片购买或复制淘口令打开淘宝购买:(因疫情原因,发货将有延迟)https://m.tb.cn/h.fnI0ihe?tk=D0G025wvKms

内容简介

感到皮肤开始软化并恢复弹性的时候,中环小区的春天就开始了。在照片和文字里,看似明确的城市方位名词终究消融在昼夜流转的生活剧目中:老人们不断把废弃椅子挪进小花园。风筝出现又消失。等到了秋天,人们就带着狗在樟树下的空地上看夕阳。观看和相遇看似漫无目的,实则捡拾、连缀起生活中存在的碎片。它记录了人与虫鱼草木相互遭逢的瞬间,也记录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社交尺度,青春时期的精神叛离,凡常日子里的温情与倔强。目光和思考消弭着城市有形与无形的边界——一些是由水杉、月桂和珊瑚树所构筑的边界,还有一些则是由禁忌和沉默所构筑的。城市不只是空间的集合,也是时间本身。四季更替,苍老和成长,成为书中勾绘的隐秘脉络。《蒙尘记》是夏佑至的第二部图文作品,源自作者在上海中环某小区生活的,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个十年。它以百余幅照片和数十则的随笔文字,写下关于平凡生活和微小之物的诗篇,也记录下了那些过分熟悉的、等待讲述的,和还未发生的故事。


与《蒙尘记》作者夏佑至的线上工作坊邀请将于近日发送,谢谢所有参与投稿的朋友。




编辑|Zo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