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刊视点 || 田慧生:全方位育人,开启劳动教育新时代

田慧生 中小学管理 2021-12-23


本文刊发于2020年第4期《中小学管理》第05-08页,全文共5113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bjie.ac.cn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学习贯彻《意见》,深入推进劳动教育落地落实,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断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段时期以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被弱化的现象也日益显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及劳动教育,多次就推进劳动教育、发扬劳动精神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些重要论述,高扬了劳动教育的旗帜,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意见》立足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确立了战略定位。


2. 彰显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价值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马克思在其哲学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劳动),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因此可以说正是劳动创造了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这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彰显和时代发展。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牢固确立“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思想。在此意义上,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切中肯綮。


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宗旨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当前劳动教育被淡化、被弱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对劳动群众没有感情的现象,对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意见》指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串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丰富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内涵,必将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迈向新高度。

 

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功能



全面理解、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育人功能。


1. 以劳树德,锤炼学生优良品格


劳动是锤炼品格、砥砺青春的“磨刀石”。作为沟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媒介,劳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获得全面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首先要能够确保青少年获得一种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为此,《意见》提出,要通过劳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在此过程中锤炼学生的优良品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以劳增智,拓展学生知识才干


长久以来,劳动既作为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也是向年轻一代示范和传递知识经验的主要教育形式。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毫无疑问,劳动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是思想、知识的来源。通过劳动,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劳动对象,认识客观世界,破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弊端。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印证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劳动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使在课堂上学习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在劳动的过程中提高个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


3. 以劳强体,塑造学生强健体魄


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大中小学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能够磨练学生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范,还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更好的锻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来,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在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过程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4. 以劳育美,培育学生审美情趣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最终也必然落实到对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上。《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倡导一种基于劳动基础之上的现代审美人格的培育,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在自我价值感的获得中达成一种美的人生境界。

 

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方略


切实抓好劳动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要真正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落实,还要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方略,在齐抓共管上下大功夫、真功夫、硬功夫。


1. 大中小学贯通一致,形成依次递进的劳动教育体系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培养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意见》突出强调劳动教育要“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明确了对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进行一体化、贯通式设计的总思路。因此,要把劳动教育任务落到实处,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形成各学段依次递进、贯通一致的劳动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中小学要夯实基础,打好爱劳动的底色。普通高校要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职业院校要根据劳动教育新要求,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让学生增强职业荣誉感,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2.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


第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切实承担起劳动教育的重要责任。一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二要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实际,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关劳动技能的学习。三要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有序安排学生的集体劳动。四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注重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力,提高教育效果。


第二,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意见》从四个方面强调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一是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每年掌握1~2项生活技能。二是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劳动。三是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四是鼓励学校和社区、妇联等联合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加强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


第三,发挥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作用。劳动教育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意见》要求,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要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尤其鼓励高新企业要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宣传部门要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广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意见》还特别强调各级政府要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要履行自身的劳动教育职责,全社会合力推动劳动教育。


3. 德智体美劳融合,形成“五育并举”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第一,加强劳动教育内容的学科融入,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劳动教育是我国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既密切联系又各有特点,这决定了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应广泛汲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精华。《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篇目,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体育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活”起来。


第二,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让劳动教育“硬”起来。针对各方面开展劳动教育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意见》要求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鼓励通过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激发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求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记录学生校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强化对评价结果的应用,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使劳动教育评价“硬”起来。


第三,加强督导检查和质量评估,让劳动教育“真”起来。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规定,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更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防止弄虚作假和走过场。为此,《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劳动教育督导结果要向社会公开,并作为对被督导部门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探索建立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推动劳动教育过程的反馈和改进。


劳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教育部将把劳动教育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是细化顶层设计,依据《意见》研究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细化劳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等,加强对地方和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指导和专业支持。二是加强制度保障,着力推动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中,从课程建设、资源配备、人力保障、管理考核等方面,构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实施机制。三是强化组织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职责,并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力量,推动落实好各项改革措施,把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本文作者系教育部教材局局长、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0年第4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刘   姣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社长:柴纯青

总编:孙金鑫

编辑部主任:谢 凡

编辑:崔若峰 王淑清   林 飞 毛 竹

新媒体部主任:杨晓梦

学校研究中心主任:谢建华

广告部主任:邱本春

发行部主管:张李盈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教师大厦

邮编:100120


本刊投稿方式

鉴于互联网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应广大作者要求,我刊拟重新采用电子邮箱接受作者投稿。原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已于2019年7月正式关闭。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

邮件主题格式:姓名一手机号一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本刊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和编辑费,坚决反对抄袭与一稿多投,知情者请向本刊此电话举报:010-82089176。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您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