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凡:校长要葆有什么样的“未来观”
中管君导读
如何将未来学校的美好场景转化为现实行动,是每个身处当下的教育人需要直面的必答考卷,更是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今天的学校教育要想更好地面向未来,首先需要校长拥有清晰的未来观,要以对未来的预见把握机遇、直面挑战,规划当下的行动,谋划未来的发展。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定义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未来。面对“乌卡时代”的模糊未知、人工智能的“开疆拓土”,关于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的蓝图勾勒,变得更加具体而紧迫。未来学校不仅仅是一幅畅想的画卷,更是每一份当下的努力创造,是今天每一步坚定不移的行走在明天的铿锵回响。
我们将遇见什么样的未来学校?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开放化,更加真实化、生活化、人本化,还是更加模糊化、流动化、工具化?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说,人类是唯一会思考未来的动物。如何将未来学校的美好场景转化为现实行动,是每个身处当下的教育人需要直面的必答考卷,更是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今天的学校教育要想更好地面向未来,首先需要校长拥有清晰的未来观。
所谓“未来观”,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校长要葆有未来观,就是校长要有关于未来学校的观点,并且能够用未来的眼光解决当下的问题;能够从未来着眼,以对未来的预见把握机遇、直面挑战,规划当下的行动,谋划未来的发展。那么,校长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未来观呢?笔者尝试从以下视角提供一些思考。
其一,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校长对未来的认知,决定着学校的未来,而决定校长视野和格局的,则是深植于内心的价值观。学校教育是为学生一时应考做准备,还是为其一生发展奠基赋能?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致力于成就让世界更美好的人?是计较当下的奖牌荣誉,还是谋划学校10年、20年甚至50年的发展?当校长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遵循,才能放大格局、放远眼光,坚定信念、科学预判,以前瞻视野谋划长期方略,既关照生命差异,也心系家国天下、人类未来。
其二,着眼于自我更新与认知迭代的学习观。如何与未知和变化共处,是时代抛给每个人的问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曾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完善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学习者掌握未来。面对不确定性增多的领导挑战,校长要拥有深度学习的能力,自觉更新理念系统,持续建构专业知识,快速精进现代技能,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具创造力的领导者,以更好地与世界和未来对话。
其三,着眼于连接与共生的合作观。伴随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边界的打破和重塑、衍生和迭代成为常态。未来学校的边界在哪里?就在校长关于未来的战略谋划里。面对变幻莫测的未来时空、错综复杂的机遇挑战,校长需要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打破圈层壁垒,连接更加广阔的资源,融合更加多元的场域,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从而使学校的边界从相对固定的物理空间延伸至数字空间、拓展到社会空间,甚至可以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纵横驰骋,生长无限可能。
其四,着眼于变革与创新的行动观。未来学校始于今天的坚实筑造。面向未来的学校变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秉持教育初心的路线擘画、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完善。校长既要有“守正”的定力,也要有“出新”的思维、变革的勇气,如此方能重构学习方式、重建治理体系、重塑教育生态,在不断地创造与修正中,让未来学校的图景蝶变成惠及所有师生的美好现实。
那么,校长如何基于这样的未来观提升自身领导力,实现角色重构?
其一,葆有成长型思维。这个时代更需要志存高远、勇于逐梦、不惧挑战、坚韧不屈的领导者。他们勇于走出“舒适区”,敢于突破认知“黑箱”、挣脱思维桎梏、不断拓展边界;他们乐于接受挑战,敏于应对变化、纾解困境、专注未来、积极创造;他们具有持久性,拥有抗压力,能够在奔向未来的征途中锲而不舍、披荆斩棘。思维决定行动。身处变革时代,校长需要修炼这样的“成长型思维”,走向终身成长。
其二,葆有同理心与共情力。同理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技能”,共情力是一种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能力,它们让未来教育充满暖意。斯坦福大学第10任校长约翰·汉尼斯在《要领》一书中强调,“那些致力于在世界上创造积极变化的领导者,能够将这种深切的同理心视为他们行动的驱动力”。那些数据无法包办代替、算法无法精确估量的情感与互动,那些嵌入人性本质和人文关怀的目标设定、行动决策,源自对个体的深切共情,体现着对生命的深刻关照。
其三,葆有使命感与愿景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强大的愿景力是个体与组织发展进步的驱动力。校长要以创造未来的使命感,将高瞻远瞩的愿景规划,转化成清晰可见的行动路径和应对挑战的操作指南,连接起每个团队成员的梦想,让每个个体都能在行动中体会到意义感,在追梦的旅程中蓬勃生长。只有将对未来的描绘,倾注到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之中,才会有我们所期待的面向未来的理想教育与理想学校。
“征程未有穷期”,用心做好每一个当下,必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1期 · 卷首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