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霞:对“中国教研”的追根溯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Author 刘月霞
导读
教研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独特经验和优良传统,却长期被当作“舶来品”,被看作是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结果。通过梳理晚清实行新学制以来的研究史料、查阅民国时期的校史档案,可以发现:教研源于中国本土实践。其先于清末推行新学制时萌芽。在新教育思潮的影响、民国时期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以及教育先行者身体力行的推动之下,一批民国时期新学校通过实验研究以适应教学新法,逐渐探索形成了较为体系化、制度性的教研经验。中国教研不是“以俄为师”的结果,而是对中国几千年优秀“师道”文化的传承,是对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探索。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bjie.ac.cn中国教研源自“苏联经验”吗?
(一)对“教研”的多重理解
(二)中国教研源自哪里
何以证明教研是中国本土实践
1904 年晚清朝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使传统私塾和塾师均面临着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为助力新式教育,1906 年清廷颁布《奏定各省教育会章程》,规定各地可设立教育会,作为各级教育行政的辅助性组织,发挥协助推进教育普及、组织教育教学研究和顾问咨询的作用,所谓“期于补助教育行政,图教育之普及,应与学务公所及劝学所联络一气”,“相互且劘,互相研究” ,“尽劝导职责,备顾问之选”。① 晚清教育当局专门成立京师学务局,举办讲习所、私塾改良研究会,致力于推动教研和塾师发展(胡艳,2017b)。1909年(宣统元年)江苏教育总会为推进小学“单级教授”,提交了《江苏教育总会咨呈江督筹设单级教授练习所文》,同时选派上海龙门师范学校杨保恒、浦东中学教员俞旨一(子夷)、通州师范学校毕业生周维城赴日本学习考察(陈学恂,1986)。1910—1911年,俞子夷等在江苏省教育会先后两届会议上面向江苏、上海等地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在现场观摩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研讨。俞子夷后来在其文中写道:“现场观摩是一种生动有趣的展览方式。我们在练习所小学里的示范教学,亦属此种性质。”② 可见,在晚清时期,为推行新学制、设立新学堂,教育有关部门就开始尝试以制度建设、组织设立等方式推行教研,以适应教育革新之需。所以,晚清 时期已现“教研”的萌芽。
1. 教育行政机构附设研究指导之职
2. 视导制度和教育辅导制度是推动教研的重要保障
3. 一些学校设立教学研究组织并具有很强的规定性
(二)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蓬勃而起的教研活动
1. 以新教学法实验研究为主
2. 教研内容广泛且较为深入
3. 组织形式和流程较为严密
4. 研究成果顶天立地
(三)区域教研的雏形已经显现
教研何以在中国大地萌芽、形成并蓬勃发展
注释
①出自晚清朝廷学部总务司《学部奏咨辑要》。
②摘自俞子夷 1963 年《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个回忆简录》手写稿。
③摘自衢县教育局编印的《衢县教育月刊》(县辅导会议专号),1934 年第 21 期,第 13 页。
④南师大附中内部资料。摘自学校编著的中国名校丛书《南京师大附中》,第 7—8 页。
⑤北师大附中内部资料。摘自学校编著的中国名校丛书《北师大附中》,第 23—24 页。
⑥广东省广雅中学内部资料。摘自中国名校丛书《广东省广雅中学》,第 26 页。
⑦锡山高中内部资料。摘自现任校长唐江澎主编的《省锡中校史资料长编(匡村学校卷•壹)》,广陵书社 2017 年 版,第 328 页。
⑧江苏省扬州中学内部资料。原载 1937 年时任校长周后枢在《十周年纪念刊》上的发刊词。
⑨苏州市实验小学 1925 年印行的《一师附小二十周年纪念刊》(内部资料)。摘自中国名校丛书《苏州市实验小
学》,第 4 页。
⑩南京师大附中内部资料。摘自中国名校丛书《南京师大附中》,第 110 页。
⑪广东省广雅中学内部资料。摘自中国名校丛书《广东省广雅中学》,第 26 页。
⑫苏州市实验小学 1925 年印行的《一师附小二十周年纪念刊》(内部资料)。摘自中国名校丛书《苏州市实验小学》,第 4 页。
⑬江苏省扬州中学内部资料。摘自中国名校丛书《江苏省扬州中学》,第 56—57 页。
⑭无锡育红小学内部资料。摘自郭华、李晓蕾著《名校没有秘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第 27—28 页。
⑮苏州市实验小学的内部资料。摘自学校编著的中国名校丛书《苏州市实验小学》,第 27 页。
⑯锡山高中的内部档案。摘自现任校长唐江澎主编的《省锡中校史资料长编(匡村学校卷•壹 )》,广陵书社2017 年版,第 328 页。
⑰摘自衢县教育局编印的《衢县教育月刊》(县辅导会议专号)1934 年,第 21 期,第 13 页。
⑱摘自上海市教育局国民教育处编印的《推行国民教师须知》,第 16—17 页。
⑲王夫之:《四书训义》,卷 38。
⑳王夫之:《四书训义》,卷 38。
㉑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470 页。
㉒萧承慎:《师道征故》,第 61—62 页。
㉓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二《与朱元晦》,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26 页。
㉔萧承慎:《师道征故》,第 61—62 页。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 (1941).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成立第四十周年纪念特刊. 北平: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
编者. (1924).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概况(民国十三年六月): 附表. 中华教育界, 14(2), 1.
编者. (1932). 苏中实小之一瞥. 江苏教育(苏州 1932), 1(5), 167.
陈村牧. (1939). 从提高教师道德谈到现代教师应有的认识. 集美周刊,26,10.
陈学恂. (1986). 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成都市石室中学. (1999). 成都市石室中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程介明. (2020). 教研: 中国教育的宝藏. 华东师大学报, 页码卷期待定.
丛立新. (2011). 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6-119.
丛立新. (2019). 教研制度要有自己的坚持和自信. 人民教育,(21),18—20.
郭有守、刘百川. (1947). 国民教师须知. 中国教育研究社,33.
胡艳. (2017a). 民国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研究组织及其活动. 教师发展研究, (1), 98−106.
胡艳. (2017b). 晚清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机构及其活动. 教师教育研究, (3), 108−113.
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实验小学. (1930). 小学实验课程. 苏州: 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实验小学, 10.
李松. (2014). 我国中小学教研 60 年—回顾与展望. 当代教育科学,(17),15—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赵中建译). (1999). 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国际教育大会 60 年建议书.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梁漱溟. (2012). 教育与人生: 梁漱溟教育文集.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梁威、卢立涛、黄冬芳. (2010). 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的发展. 教育研究,(12),77—82.
梁威、卢立涛、黄冬芳、金利.(2014). 夯实基础——中国特色教研组建设.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廖世承. (1921). 中等教育发刊辞. 中等教育,(1),1—2.
卢乃桂、沈伟. (2010). 中国教研员职能的历史演变. 全球教育展望,(7),66—70+88.
若谷. (1934). 设置学科主任制之意义及今后之期望. 广东省立一中校刊,(63),1.
盛朗西. (1924). 介绍中国学者关于设计法与道尔顿制之主要著述. 教育杂志,(16),1—10.
施仁夫. (1926). 小学教育之理论与实际. 苏州: 江苏一师附小.
陶愚川. (1939). 教育评论 : 教师道德律. 教与学,4(5),1—4.
无锡私立匡村中学.(1932). 无锡匡村中学校刊廿五周年纪念特刊. 无锡: 无锡民生印书馆.
萧承慎. (1940). 教师之基本素养三讲. 湖北: 湖北省教育厅国民教育干部人员教育学术讲习班.
谢康. (1930). 书报介绍: 小学实验课程. 上海教育(上海 1929), (14), 1—4.
俞子夷. (1922). 小学教员该注重理论, 还是注重经验?. 新教育,5(4),22—26.
俞子夷. (1934). 怎样做教师. 中华书局.
俞子夷、朱晸旸. (1934). 新小学教材和教学法. 上海: 上海儿童书局.
赵才欣. (2008). 有效教研——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导论.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郑宗海. (1935). 教育方法必要论. 教与学,1(1),8.
Guo H. (2019).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In: Peters M. (eds). Encyclopedia of Teacher Education. Singapore:Springer. https://doi.org/10.1007/978-981-13-1179-6_5-1.
文章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文章原题:《追根溯源:“教研”源于中国本土实践》
微信编辑:杨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