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若峰:富起来之后的教育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双减”和教育内卷是2021年教育领域的热词。年底旧话重提,我想人们应该从更宽的视野审视教育的实践形态和价值理念,尤其应该思考“富起来”之后的学校教育怎么办。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中国在今天以及可见的10年、15年、30年之后最值得关注的基本面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我们这个国家已经富裕起来,并且会实现越来越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根据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较保守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人均GDP会超过12353美元,将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35年,中国的人均GDP会在23000美元以上,会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到2049年,中国的人均GDP可以达到美国的一半,经济规模是美国的两倍。也就是说,当今天的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时候,中国在经济上将更加富裕、强大。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的,“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曾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会显著地影响其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教育领域亦是如此。今天所谓的“教育内卷”和学生负担过重,正是“衣食不足”“仓廪不实”的经济短缺年代形成的教育观念导致的教育异化。不论家长、学生还是学校教育者都更多地把教育当成争夺社会资源的工具,更关注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关注升学率,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考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教育本身发展人的功能反而受到人们的轻视、忽视,甚至是蔑视、敌视,也因此出现为提高所谓的成绩不惜戕害学生身体和头脑的现象。
有一种说法:贫穷带给人的伤害至少有两轮,第一轮是匮乏本身给人带来的伤害,第二轮则是心理上对匮乏的记忆和恐惧导致的行为上的扭曲。可以预见,贫穷时代的教育观念导致的教育领域的过度教育、过度竞争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会顽强地存在,继续给社会整体和学生个人带来伤害。但是我们的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意识到,我们正在给一个发达的现代化中国培养未来公民。那时的中国将会为每一个公民提供更宽广的人生舞台,支撑起人们更多彩的生活方式。告别贫穷,在富裕时代,学校教育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逻辑?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今天的家长和学校教育者应该有足够的信心抛开外在的束缚,回到教育本身,回到先哲所说的“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回到马克思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回到我国教育方针所要求的“立德树人”。今天,我们迫切需要为孩子创造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通过整全性的教育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他们有聪明的脑、温暖的心、健康的身体,成为一个幸福之人、审美之人、理智之人、道德之人。
理想的教育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呼唤想象力的问题。但是观察身边现实的学校教育生活,有四个关键元素亟待补上,那就是从容、活力、智趣、个性。从容,即教育要遵从生命成长的节奏,多一分等待,多一分宽容,少一点匆忙,少一点逼迫,让孩子的智慧自然成长。活力,即学校要少一些对学生不必要的头脑和身体上的束缚,让课堂上多一些争论的声音,让校园里多一些追逐玩耍的身影。智趣,即课堂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要充满知识的趣味,以此激活学生对理性与智慧的兴趣,让学生成为一个好学之人。个性,即学校教育要尽可能地为孩子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条件和空间。
我上中学时,《新华字典》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有一个例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当时同学们看过不免哈哈一笑。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的孩子能够在学校里过上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能够拥有聪明的脑、温暖的心、健康的身体,不论他的人生从哪里起步,他都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着光明的前途。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12期 · 卷首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