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视点抢先看:“双减”之下学校生活如何重构?
全文共3167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2021年下半年,“双减”政策以雷霆万钧之力,给基础教育带来强烈震荡,给所有教育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教育旧生态被打破,原有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补习机构的关系格局被改写,各地各校纷纷从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家校协同、校外培训等多角度推进减轻学生负担的相关工作。如何在此基础上推进学校管理的系统性变革,进而建立新的教育生态,让校园里的每个人都过上一种幸福美好从容自在的学校生活?“双减”的尽头,必然触发学校全部生活——不仅仅是教育生活的重构。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策划了本期视点,希望从聚焦“双减”的终极目标出发,从呈现各地各校不同视角的校园生活重构的丰富样态出发,为更多学校进行“双减”下教育轻负高质发展的探索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建立教育的良好生态应成为“双减”政策深入推进背景下,未来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关切。重构教育生活要求我们首先将“双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全链条推进。“双减”政策是对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多重关系的重构,其落实难以仅仅依靠教育系统自身去实现,而需要政府战略部署和多方力量的统筹协调。同时,各级政府要做好区域统筹规划,凸显城乡差异和特色。其次应赋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学校回归应有的模样。最后应站在学生视角反思“双减”成效,探索多途径创设学生理想的校园生活。(详见刘莉莉《全链条推进“双减”:让基础教育回归良好生态》)
如何在“双减”的基础上推进学校管理的系统性变革,进而建立新的教育生态,让校园里的每个人都过上一种幸福美好从容自在的学校生活?“双减”的尽头,必然是传统学校生活的重构。原有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时空和活动安排,可能也必须进行调整乃至重构。学校管理者亟须建立新的学校管理观,如学校时间观、学校空间观、学校组织观、学校内容观,以及新的学校行为观、评价观、家校观等,乃至要建立新的话语体系。但学校生活无论如何重构,良知与成长都是永远的主题。(详见孙金鑫《重构学校生活》)
“双减”引发了学校教育的深度变革,生成了更为积极的意义:在回归与重构中生成了教育改革的双重变奏曲——回归教育本质,回归学校育人主体;重构育人方式,重构教育生态。而这所有的一切几乎都首先落实、体现在学校一日生活之中。因此,一日学校生活的重构,意义不可小视。一日学校生活关涉学校实践管理,要让孩子们在时间里发展、进步。一日学校生活关涉生活的意义,儿童应当有自己生活的样子,在生活里活出意义来。一日学校生活关涉生活的领域与方式,课外生活要与课堂学习生活一起形成彼此联结又相对独立的生活链条,成为完整的生活图谱。(详见成尚荣《对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天负责》)
在思考和推进“双减”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否则“双减”就是盲目的,甚至越减问题越多。“双减”政策的逻辑起点绝不仅仅是减轻课业负担,而是国家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国家的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以及学生个体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双减”要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包括高质量的结果(学生素质培养状况)、高质量课程、高质量教法、高质量评价、高质量教师、高质量管理等六个方面。总之,推行“双减”新政,不能为减负而减负,一定要坚持目标导向,要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联系起来,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详见褚宏启《“双减”要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学习是主体和环境双向交互的过程,学习时间和空间作为学习环境的关键要素,是撬动学校系统变革的重要抓手。浙江省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将“双减”看作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鉴社会空间生产理论,从重构学习时空入手,采取“规划-实践-调整-改进”的迭代思路,创设了灵动开放的物理空间、乐学善思的知识空间、友好互动的交往空间和多维立体的体验空间,并以此撬动学校课程、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变革,使得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场所,更是师生共同生活成长的地方。(详见俞国娣《杭州崇文教育集团:以新学校时空观构建学校新样态》)
为实现师生学校生活的重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坚持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了学校的各项改革。学校沿袭斯霞老师对于“轻负高效”的一贯追求,以作业改革为主要抓手,遵从“系统设计、专业引领、协同推进”的工作思路持之以恒地推进作业整体改革;提出以“召唤生长”为特质的爱的课堂,为师生共同创造学习生活,共同维系和提升积极的教学关系;优化评价方式,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学校还十分重视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与提升,努力构建立体多维的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学校、家庭、社区共育的新范式。(详见余颖《南京师大附小:以系统变革重塑学校生活》)
重庆谢家湾学校基于近二十年的课程改革、课堂创新实践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迎合功利取向、不倡导校外补课、不增加学生负担、不落下一个学生”的“轻负担高质量”素质教育育人模式,形成“双减”实施落地的有效路径。学校能够准确把握“儿童立场优先”的价值取向,立足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系统推动学校整体变革;从课程全要素、生活全流程、学习全过程三方面着力,打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整体设计学生校园生活;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内驱力、教育评价力和家校协同力,家校社协同减轻学生校内外负担。(详见刘希娅《重庆谢家湾学校:“双减”下的学校生活重构》)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直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并基于这样的理念探索构建理想的学校生活。学校持续改进课程和课堂教学,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体系,坚定“从教走向学”的课堂教学变革;践行“学生中心”理念,把时间和选择还给孩子,把空间和机会留给孩子,让他们成为学习和学校的主人;优化评价和荣誉体系,持续完善师生的学校生活体验,营造适合每个孩子自然、茁壮生长的学校教育生态。(详见田俊《北京十一学校:让师生过一种从容自然的学校生活》)
如何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是中小学校减负提质增效乃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基于学校育人的历史传统和当下集团化办学的现实需要,探索创新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并重构与之相适应的实践体系。学校创造性提出以“自我赋能、自主成长、自觉兴华”为核心的自华教育理念,并以之为精神内核构建了包含激励型德育课程、思维型智育课程、兴趣型体育课程、品质型美育课程、体验型劳育课程的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同时以赋权学生自我管理、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构建协同共进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实现了百年老校的高位可持续发展。(详见姚训琪《华南师大附中:以“自华教育”赋能百年老校高位发展》)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1期
目 录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1期
微信编辑:杨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