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期视点抢先看:培育未来强师

中小学管理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2-05


全文共3483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要着力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另一方面也对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措施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成为教育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关切。值此金秋九月,我们特别策划推出本刊视点“培育未来强师”,邀请相关研究者及区域教育和学校管理者从不同视角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期各地各校更好地落实“强师计划”、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更多启发和借鉴。


理念指引


王烽:教师角色需走向开放的教育公共场域


走向新时代,教师角色须在专业化、社会化不断加深的趋势下寻找新的定位。在全面育人的要求下,在教育被赋予新的使命,需要应对公平正义、合作发展、生态保护、数字化转型等挑战的背景下,教师的工作场域要不断跨越学科、走出课堂、超越学校边界,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走向一个开放的教育公共场域。为此,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自己与更为广博的知识世界建立常态化联系;要责无旁贷地成为校园公共生活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努力营造一个融合协作的班级和课堂;要积极构建一个有温度的合作育人共同体,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详见王烽《走向公共场域的教师角色》)


宋萑 胡馨:“为未来而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命题


在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面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使命,需要彰显其作为一个教育主体在开展因材施教工作中所发挥的“人”的独特价值。努力成为卓越教师、为未来而教,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时代命题。为此,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善用数据-证据驱动教学;要基于学生本位规划课程进程、创设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要清晰规划自身发展,基于实践深入反思研究,并构建基于身份对话的实践共同体,不断建构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从多方面实现专业发展。(详见宋萑、胡馨《为未来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命题》)


张博林,等:要为中小学高学历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切实保障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扮演着知识的传递、创新与研究等重要角色,其学历结构的优化对于完善教育质量体系意义重大。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是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需求,对于实现素养导向的教育目标、开展教学模式创新、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建设中小学高学历教师队伍面临教师学历结构失衡、职业声望较弱、职业发展平台不够完善等诸多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学校、政府和社会需共同努力,在提升教师待遇与社会地位、优化职业发展体系、构建科学管理方式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详见张博林、阮守华、孟彦、洪成文《中小学高学历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与突围》)


王枬 王兴洲:需进一步强化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


乡村教师长期肩负着乡村教育者和乡村建设者的双重角色。新时代对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期待体现在:乡村教师是乡村孩子日常生活的启蒙者、共同富裕的助力者,是乡村新型人才的培育者、乡村社会生活的改造者,是扶贫扶志的激励者、扶贫扶智的引导者。唤醒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意在追求乡村教师专门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既应履行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专门使命,又应履行好驱散愚昧、烛照文明的社会使命。为此,必须厚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感、搭建乡村教师发展共同体,以推动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有力践行。(详见王枬、王兴洲《直面新时代:唤醒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


区域探索


湖南:探索乡村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精准实施


湖南省针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出乡村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精准实施的湖南经验。一是通过确保培养类型精准、培养内容精准、政策保障精准,构建起地方公费师范生精准培养体系,打造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二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抓住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和专业培训者建设两大重点,深化精准培训能力建设,健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三是通过创新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稳步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完善精准激励机制,引导乡村教师扎根乡村、长期从教。(详见黄佑生、尹川《补短扶弱·精准提升:“强师计划”乡村实施的湖南经验》)


重庆南岸区:建构助力新教师成长的研修体系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基于对新入职教师成长需求的深入调研,依托项目实施建构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助力新教师踏上成长的快车道。首先是明确课程总体目标并细化三个年度目标,通过提升新入职教师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促其成为胜任岗位的合格教师;其次是确定课程内容,即指向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实境和难题,形成三年进阶课程体系;再次是分“学习掌握”“行动转化”“反思成长”三个阶段进行课程实施,形成各阶段特有的培训流程;最后是组织开展第三方独立评价,优化全过程监测评估,确保新入职教师培训供给侧绩效与质量。(详见余明海、杨旭红、严华芳《奠基未来:建构助力新教师成长的研修体系》)


学校实践


北京十一学校:依托教育家书院促进教师育人能力进阶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对教师育人能力带来的挑战,北京市十一学校依托教育家书院打造特色教师培训与发展支持平台,构建了“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学校首先基于育人目标锚定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即成为影响学生人生的“标杆式人物”,并通过组建导师成长共同体及各类型工作坊,打造紧密型教师成长共同体,聚焦育人关键问题的解决;通过开展定期的案例分享、读书沙龙等活动,丰富教师短程研修模式,促进教育成果的转化推广;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与多元化平台搭建,保障教师分层培养策略的有效实施,促进不同教师群体各美其美。(详见赵继红、周劢《北京十一学校:依托教育家书院促进教师育人能力进阶》)


北京八中:基于实践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态专业生活

北京市第八中学基于对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困惑与需求的深入了解,从青年教师的实践问题和实际需求出发,构建起“1125”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为青年教师打造专业发展的支持环境。一是基于可视化、关键性、适切性标准,构建了一套发展指标;二是基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设计了一套培训课程,包括14个模块、45个研修主题;三是基于主体性、差异性、体验性原则,搭建了“青年教师成长半月谈——这就是八中教育”“青年教师课堂嘉年华——每周一课”两个交流平台;四是基于常态化、浸润式培养需要,建设了导师制、跟岗制、坐班制等五项配套制度。(详见唐挈、宋雪梅《北京八中: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态专业生活》)


四川成都石室中学:精准把脉,为新教师开启成长“加速度”


为帮助职初新教师顺利站稳讲台、实现快速成长,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和日常的教师座谈、专题沙龙、课堂观察、集体教研等活动,对新教师开展全方位调研,以更好地把握新教师的培训与成长需求;同时基于对教师面临的普遍性、个性化问题以及校情和生情的综合考量,科学设计培训内容;通过同伴分享、观课议课、教育反思等多种培训实践,促进教师全面成长。(详见赵清芳《精准把脉,为新教师开启成长“加速度”》)


江西瑞金金穗学校:以“草根”名师工作室激活教师发展动能


作为地处红都瑞金城乡接合部的一所年轻学校,江西省瑞金市金穗学校立足生源“杂”、师资“弱”的校情,通过创立校级名师工作室、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等方式,探索引领教师阶梯式成长的可行路径。一是组建“草根”名师工作室,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形成教师发展新模式;二是探索构建阶梯式成长机制,同时基于教师实际工作中的真问题开展深度研修,真正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三是发挥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共研共享引领教师队伍整体提升,通过送教送研带领城乡教师共同发展。(详见毛素莲《以“草根”名师工作室激活教师发展动能》)


山东德州石芦街小学: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机制建设


基于在山东省德州市石芦街小学等三所学校的实践经历,思考并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多维组建模式及其运行和保障机制。首先是立足教师成长需求,组建青年教师自治性成长组织、骨干教师自驱性发展组织、校际专业性合作组织等教师发展共同体。其次是构建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共同体运行机制,包括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淡化主从的协作机制、互动共享的反思机制。最后是通过提供专业支持、营造共同体文化,提供发展平台、构建包容性机制等策略,形成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健康运行的保障机制。(详见张红《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模式探索与机制建设》)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9期

目    录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9期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9期视点抢先看:培育未来强师

中小学管理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