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ChatGPT+”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对学校教育而言,它一方面为重构教育生态、重塑教与学模式创造了良好契机,另一方面也对教育本体价值和教育伦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要理性认识学校教育与技术的本质关系,树立“做AI做不到的事”的主体意识,同时教育系统各主体应协同应变,在直面未来中走向未来、成就未来。
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ing Transformer,生成型预训练转换器)作为人工智能驱动的新一代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一经问世便以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引发广泛关注,并正加速人工智能的突破升级。其缔造者OpenAI公司最新发布的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GPT-4已然超越前代ChatGPT,以惊人之速度在图像识别、答案准确性、文本创意性及风格变化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激起各科技公司乃至各行各业的高度关注。围绕ChatGPT的运用,“ChatGPT+”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已经开始迅速发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的今天,ChatGPT将给学校教育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学校该如何在与人工智能的互动关系中寻求发展之道、育人之道?这些问题亟须我们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
ChatGPT正在以其强大的功能和快速的发展改变着教育的历史叙事。对学校教育而言,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学校既要积极拥抱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也要谨慎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
1. ChatGPT为重建学校教育生态与模式创造机遇海德格尔指出,现代技术的全球运动是一种力量,“它对历史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毫无疑问,ChatGPT等人工智能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为重构学校教育生态、重塑教与学模式创造更多机遇。其一,ChatGPT能够推动学校构建新的教育生态。ChatGPT是关于大数据的处理、存储、传播、呈现和使用的技术,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它有助于学校快速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学校重建教育生态、创造新教育图景提供了良好契机。在学校教育中,ChatGPT可以拓展师生互动方式和丰富信息获取形式,改变传统的教与学场景,实现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生成技术促进开放式学习和知识科技集成,开展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化学习的个性化学习;可以借助机器学习技术对教育教学进行更加动态、精准的评估和诊断,提升学校教育的精度、效度;可以综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各类学习行为的交互作用,推进教育互动化,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其二,ChatGPT能够重塑教与学形态及其之间的关系。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Jose Ortega Y Gasset)提出,技术是人性的一个本质要素,“人通过技术这一行动系统,力图实现人本身这样一种超自然的筹划”。的确,在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导入支撑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将面临深刻变革与重塑。首先,ChatGPT作为一种聊天机器人技术,可以根据会话内容帮助教师深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精准的指导;可以帮助教师使用机器学习技术收集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即时反馈和支持;可以帮助教师开展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助力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其次,ChatGPT作为一种深度学习模型,可以通过建立信息访问和传递流程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自我评估;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利用时间,快速表达、优化自己的想法或学习成果;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集成方式,实现深度学习和自动化学习,提升学习体验和质量。再次,ChatGPT作为一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帮助师生理解文献内容,发现文本中的潜在关系并提供相应的结论;可以帮助师生高效完成文本修改,快速生成新的内容;可以协助师生对重要文本进行精细检查,校验文章中证据的正确性和充分性;可以对现有的学术文章、成果等进行分类综述,以识别未来的学术趋势和发展方向。ChatGPT的“超能力”若被无差别、无限制地应用在学校教育中,必定会引发诸多负面效应,对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其一,ChatGPT的滥用会降低教育本体价值。ChatGPT一诞生就因其强大而诱人的功能备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用其来辅助做作业、写论文、创作诗歌与小说、回答问题,甚至用来实施考试作弊等,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担忧。ChatGPT会使部分学生获得一种非理性依赖,可能弱化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的价值认知与品格形成,进而阻碍学生发展,降低教育本体价值。其二,ChatGPT的“副作用”会对教育伦理带来挑战。ChatGPT远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可能带来的作弊、制造虚假消息、提供不良行动计划、将别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等问题都已存在,并可预见将对教育伦理带来一系列挑战。也就是说,ChatGPT产生的影响已然超出其制造者或使用者的本初意图,而且“有可能渐渐会抹平一切制造活动的价值,使制造个别事物不再具有什么意义”。技术是一把文明的双刃剑。法国社会理论家埃吕尔将技术发展视为“时代的赌注”。我们如果能将ChatGPT作为助手而非威胁,能以“共生思维”而非“替代思维”看待人与机器的关系,教育将获得更多全新的发展机遇。例如:学校主动将ChatGPT融入教育教学,强化学术诚信教育,创新作业形式,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学术界与时俱进地更新剽窃的定义、增加诸如“将AI贡献标注为引用”等条款,开发识别ChatGPT文本的新技术等,这些回应和行动势必给教育发展带来新动能、创造新前景。
在近百年的教育发展史中,每当新技术、新概念问世,都会引发很多社会担忧和学术争论。ChatGPT也不例外。当前关于ChatGPT在学校教育中运用的种种讨论,一个主要问题是来自成人社会的人们关于技术对下一代影响的教育担忧;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青少年学生对此却呈现出“热情拥抱、乐在其中”的态度。这两种对待技术的不同应用态度反映了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回首过往,我们不难发现,一次次的信息技术应用与革新并没有使学校教育发生“颠覆性革命”,也没有使学校教育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难怪乔布斯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1]这启示我们,探讨ChatGPT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仅仅做技术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思考技术与教育间的本质关系问题。ChatGPT自诞生起,短短几个月内风靡全球,其似乎表现出超越自身、近乎自主的功能。然而必须看到,ChatGPT是人创造的技术,相对于“人”来说,它还是极为简单和初步的。[2]目前ChatGPT尚不能实现完全的自主学习,无法表达情感变化与共鸣,缺乏人的意志品质,也不具备人类拥有的批判性思维、灵感生发、人文关怀、对非结构化问题的归纳和类比等心理机能。也就是说,ChatGPT不具有主体地位,不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在本质上它仍然只是一个工具。ChatGPT和人之间尚未形成新的“主体间关系”,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形态或性质。因为教育远不只是记录、分析和表达,也远不只是知识的生产、表达和供应,[3]还包括对学生认知和精神层面的塑造等。可以说,ChatGPT改变的是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而非教育本身。当下之所以会产生关于ChatGPT主体地位问题的争论,不是因为技术有了自主性,而恰恰是因为作为技术使用者的“人”的自主意识还远远不够。这启示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强化教育主体——师生面对技术时的自主意识。相比于人,ChatGPT没有毅力、自律,也无所谓吃苦、坚持一说,有电有网就能运行。而对于师生来说,除了要继续彰显能吃苦、有毅力、自律、自强等人所特有的品质外,还要树立“做AI做不到的事”的主体意识——这恰恰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在。按照美国学者阿库达斯(K. Arkoudas)和布林斯约德(S. Bringsjord)的观点,目前ChatGPT还只能算是“行动聪明”的“弱人工智能机器”,其未来发展的趋向可能会成为“拥有心灵”的“强人工智能机器”,它不是仅仅模仿智能或产生某些聪明的假象,而是要获得真正的主体。[4]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人类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的确,AI技术快速迭代发展,已经使得人类的很多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学校正是出于对ChatGPT负面影响的担忧而限制或禁止其使用,但是,仅从新生一代对于技术使用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这种一禁了之的做法将受到挑战。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如何借助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推动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变革和人才培养方式重构,以行动回应新背景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定程度上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教育变革又来到了一个新的节点。在ChatGPT等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快速演变迭代的今天,教育系统各主体要协同应变,在直面未来中走向未来、成就未来。美国技术社会学家奥格本(William F. Ogburn)认为,在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文化上的滞后”。如果认为技术改造不可避免或是众望所归,那么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社会制度变革。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势必对现有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方式、学校教育形态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在整体制度体系上加以变革,在对技术善加利用的同时对其进行合理的规约。从宏观层面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制度性顶层设计,重视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注重在制度上、组织上防止技术功利性滥用或技术无视。欧盟委员会等组织在2021年就提出了《人工智能法案》条例草案,旨在促进规范使用部分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功能,以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安全,解决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风险的担忧。这启示我们也要重视人工智能系统的合规化、法制化建设。从中观层面看,对于学校来说,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必将对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考试评价和管理方式等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的认识,把握教育与技术的实质,一方面主动适应、尽早行动,另一方面有效防范风险,增强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责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将发挥更强大而独特的“工具性”作用。未来,教师或许不一定精通所教学科领域的所有知识,但必须拥有培养学生理想与信念、思维与情感、意志与勇气、反思与自省、创造与创新、想象与审美等人类特质的意识与能力,必须具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全新学习体验和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必须掌握挖掘人机对话育人价值、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与人工智能协同育人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智慧。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将更加凸显教师作为“人师”的独特育人价值,并有力推动教师能力的进一步重塑与提升。未来的教师一方面要更高质量地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善于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成为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的“专家”,能够深刻理解技术的本质和价值,甚至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突破力和创造力。3. 聚焦学生素养:提高人工智能认知力、运用力、创新力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ChatGPT未来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能够更好地处理相关信息,将不断提高文本生成质量,实现更加精准智能的预测。因此学生要主动对接未来,将提高信息技术素养作为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语言表达和使用技能,以使其更好地与人工智能对话合作;引导学生提高思考力、判断力和推理能力,以使其准确理解运用人工智能生成的结果;引导学生提升技术伦理素养、批判性思维、人文情怀、好奇心等,以使其更好地驾驭人工智能而非被操控。
[1] 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M].魏群,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90.
[2] 王烽.当ChatGPT、人、教育三者相遇[J].中小学管理,2023(3):29-30.
[3] 陈晓珊,戚万学.“技术”何以重塑教育[J].教育研究,2021(10):45-61.
[4] 梁林梅,郑旭东. 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先驱、智者和引路人:詹姆斯·芬恩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25-29.
李青霖丨为孩子扎下传统文化的根
李有毅丨北京十二中:高中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校本探索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4期 · 探索
文章编辑:黄子珂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