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司晓宏 魏平西 || 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领导力的价值意蕴、构成要素及提升路径

司晓宏 魏平西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领导力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领导力、教育教学领导力、组织决策领导力和道德文化领导力。提升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领导力,需要完善相关制度设计,进一步细化书记、校长的职责和权力边界;做好书记的选拔配备,优先配强书记;增强书记自我进取的内生动力;加强对书记的培训和监管指导。

司晓宏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陕西省社科院原书记、院长、二级教授

全文共7228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这意味着我国中小学的领导体制发生了重大的改革与变化,即自1985年起实行了30多年的校长负责制被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所取代。新体制的推行使中小学党组织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了明确的揭橥和确立。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大力提升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领导力就成为十分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领导力的价值意蕴



领导力的概念滥觞于西方企业界,其核心含义是指企业中的领导者能够有效地感召和影响广大员工去实现组织目标与企业愿景的能力,之后这一概念被逐渐迁移和引用到教育管理学领域。然而,纵观学术界有关教育管理者领导力的研究,大量的是关于校长领导力的探索和论述,而关于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领导力研究的文献则寥寥无几。反观实践层面,长期以来人们也往往比较关注和重视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角色、作用及其领导力的提升,而书记领导作用的发挥和领导力的提升则几近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中小学实行新的领导体制后,这种观念和认识必须予以纠正和扭转。


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预示着中小学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中心发生了转移,即由以往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过渡到了学校中的党组织。《意见》指出“中小学校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1]这就鲜明揭示,在新体制下中小学党组织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学校最高的权力机构和决策中心,这是新旧两种体制的根本区别点所在,也是新体制的灵魂所系。这种体制上的变化,就使得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凸显,即由过去校长负责制下相对处于“配角”或“辅助”的位置转变为“主角”,成为主导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人物。在这种背景下,大力提升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的领导力自然就变得意义重大。


首先,它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小学贯彻落实的执行力和精准度。学校党组织的首要使命在于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在学校工作中得到全面、准确、有力的贯彻执行,而在这一过程中,书记作为党组织负责人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记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直接影响着学校党组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会、理解的精准度,其领导力水平制约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贯彻执行的力度。


其次,它关系到学校党组织以及整个党政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新体制下,书记不仅是党组织的负责人,而且是学校党政班子的“班长”,因此其领导能力和水平如何,既决定着学校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学校整个党政领导班子的建设水平,影响着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和谐状态,决定着学校班子在广大教职工中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再次,它关系到整个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的提高。实行新体制后,党组织书记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一把手”,担负着重要决策制定、干部选拔任用、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职责。在这种状况下,党组织书记的领导力状况自然关乎着整个学校管理效能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关乎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管理学和心理学关于领导力的研究众多,其中关于领导力构成要素或领导者核心素养的观点更是众说纷纭,这些学说更多是对各行各业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所作的抽象分类与概括。我们认为,对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领导力构成要素的分析,必须从其履行学校管理基本职责的客观需要和其应具备的相应心理品质的双重维度出发来加以剖析,否则就会失之于抽象、宽泛和空洞,就会缺乏针对性和具象性,从而丧失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实指导意义。根据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结合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履行主责主业的核心能力需求,综观和分析现阶段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队伍素质的实际状况,我们认为,当前应着重强化和提升中小学党组织书记以下几方面的领导力。


1. 思想政治领导力


中小学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基层组织,责无旁贷地应保持党的政治本色,秉持党的政治属性,维护党的政治主张。这就客观地要求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必须首先具备坚强的思想政治领导力。所谓思想政治领导力,就是能够把握学校发展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大局,驾驭学校工作全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领航学校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提升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的思想政治领导力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其一,要增强政治“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2]所谓政治判断力,就是要能够体察时势,明辨是非,胸怀国之大者,既通晓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宏观形势,又能够敏锐洞察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与脉搏,继而在思想上作出准确及时的研判,在政治上实施坚强有力的领导。所谓政治领悟力,就是要精准理解和领会党中央在新发展阶段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特别是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继而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自觉地加以贯彻落实。所谓政治执行力,就是要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纪律要求,面对复杂、疑难、棘手的工作局面,要敢于正视问题、直面矛盾,既要主动担当、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又要恪守底线思维,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其二,要增强思想引领力。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坚持真理、追求创新与变革是这一组织群体的重要特征。正是由于学校组织的这种特性,也就决定了流行于政府部门和企业中的科层化管理模式及其惯常运用的行政方法、经济方法等在学校组织中并不适宜适切,而扁平的、柔性的、动态的、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才更适合学校,思想引领和说服教育才是学校管理中最值得运用、最富有成效的方式。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3]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的这种思想引领力着重体现在:能够占据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的高地,以深邃的思想、先进的理念、卓越的见识和丰富的科学理论素养来统一学校党政班子成员的思想观念,指明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统率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与行动。中小学党组织书记要增强思想领导力,就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特别是要注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同时,要坚持学习教育学、管理学等科学理论,养成勤于学习、勤于思索、勤于探究的良好习惯,与时俱进地以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充实自己。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只有自身具备了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的高度、宽度、厚度,才能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学校中占据思想引领的制高点,掌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2. 教育教学领导力


中小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实行新体制后,中小学党组织的基本职能由过去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转变为全面领导学校工作,这就客观地要求党组织书记必须具有领导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否则就可能出现瞎指挥、乱决策。这是新体制下对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素质能力要求与以往不同的重要所在。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的教育教学领导力具体表现为:谙练教育教学的规律、原则和方法,熟悉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教学管理环节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状况,能够科学地指导、评价、诊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通过目标擘画、制度设计、师资培养与配备、资源开发与保障以及文化氛围营造等,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创造有利条件,能够在党组织会议研究讨论教育教学问题时拥有专业话语权。中小学党组织书记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领导力,就必须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法规,丰富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教育改革动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教研工作。


3. 组织决策领导力


实行新体制后,中小学党组织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中心,这就要求党组织书记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决策能力。《意见》指出,学校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包括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事关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中的“三重一大”问题,事关学校章程等基本管理制度的制定出台,事关干部的教育、培训、选拔、考核、监督,事关教师人才的招聘、培养、使用、管理、服务以及职称评审和奖惩等,均由党组织决定。尽管学校党组织的决策方式是以会议形式作出,但书记作为会议主持人必须对决策内容和方案具有精准的理解和研判,这样才能有效地引领班子成员作出最佳的方案抉择。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的组织决策力着重体现为四个方面。


其一,具有前瞻力。即中小学党组织书记要能够以深邃的思维、缜密的思考、开阔的视域把握事物的运行规律,洞察事物的发展趋势,对未来作出清晰准确的预见和判断。


其二,具有决断力。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西蒙指出,任何一种决策方案都是利弊相伴、长短并存的,现实中那些价值和意义越大的决策往往风险性也越大。因此在进行决策时,书记作为“一把手”一定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于决断。在决策方案的拟定和讨论中,班子成员和教职工难免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甚至对立的情况。面对这种状况,书记应与校长及班子成员进行深入的沟通酝酿,在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择优而从,果断拍板,否则就会错失良机,影响学校事业的发展。古语云“畏首畏尾,身其余几?”一个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畏葸不前、缺乏决策魄力的领导者将一事无成。


其三,具有执行力。决策方案敲定后,中小学党组织书记要善于科学地组织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利,形成“上下一条心、呼吸同相应”的执行合力。


其四,要恪守底线思维。面对一些违背原则、触及底线的人或事,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一定要敢于说“不”、果敢制止,决不能当“和事佬”“老好人”,也不能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更不能向错误思想、不良倾向妥协。


4. 道德文化领导力


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影响力既有与职务、权力相关的权力性影响力,也有与职务、权力无关的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一般来自领导个体的道德素养、人格品质、才华学识、专业能力等。循此出发,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必须重视自身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提升。在如何提升非权力性影响力方面,美国管理学者萨乔万尼提出了著名的“道德领导”概念,意指学校领导者应该注意树立自己的道德权威,并通过自身道德影响力的发挥来感召、濡染和同化师生员工,继而构建起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形成共同的目标、愿景和理念,借此推动学校工作向前发展。萨乔万尼认为:“道德领导是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4]因此,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欲在学校管理中树立领导权威,增强对教职工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影响力,发挥道德示范和引领作用。


中小学党组织书记一是应端正“三观”,完善人格,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拓展人格魅力,这样自然就可以在教职工中树立起威信威望并起到以上率下的引领作用;二是应通过积极的宣传、阐释、推介,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办学理念转化为班子成员和广大教职工的共识共鸣,为大家普遍认同和接受,并内化为一种思想和行动自觉;三是应通过校训校歌、环境设计、礼仪活动、校报广播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多种载体,充分呈现和展示学校的共同价值观,以形成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文化是学校之魂,是来自师生员工心灵深处的自律与自觉。书记和校长只有把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转化为一种文化力量,才能形成牵引和带领学校阔步向前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提升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领导力的基本路径



在充分认识了新体制下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领导力的重要价值和构成要素之后,就要多措并举,努力提升其领导力。


1. 厘清权责,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


职、权、责明确,是任何组织系统中管理主体行使领导职责、发挥领导力的先决条件。在学校管理的具体场域中,涉及的管理主体是多方面的,既有党组织还有行政组织,既有书记还有校长。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科学精准地厘清各自的职、权、责,就成为有效发挥其领导力的关键。事实上,在实行新体制后,大家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协调处理好党政分工和党政关系,担心学校工作会不会出现内耗。研读《意见》可以看出,其在条例内容上已经对中小学党组织和校长的权责范围以及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的基本职责等作出了比较清晰明确的规定。然而《意见》作为面向全国的指导性文件,毕竟带有一定的宏观性、概括性、原则性,这就需要地方党委、政府以及中小学根据《意见》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进一步细化书记、校长的职责和权力边界。


一方面,地方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应及时制定出台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细则。细则中要进一步厘清书记、校长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的责权关系和责权界限,尤其要针对在实际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党政扯皮现象与矛盾,作出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性的规定。


另一方面,中小学校应根据《意见》和上级颁布的实施细则,制定出台学校内部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的议事规则,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哪些事项应该由校长主持的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哪些事项则应该由书记主持的党组织会议决定。例如:《意见》指出涉及“三重一大”的事项必须提交党组织会议研究决定,但在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学校,“三重一大”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譬如关于“大额资金使用”的问题,在财务总量不同的学校其差异性就很大,在一些大型规模学校10万元以上或许才能算大额资金使用,而在一些小型规模学校或许1万元就算大额资金使用,这就需要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作出详尽细致的规定。实践证明,学校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的职责权限和决策程序厘定得越清晰,党政之间的矛盾和扯皮现象就越少,否则就可能出现彼此权力越位或缺位等问题。


2. 因岗择人,做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的选拔配备


实行新体制后,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的地位提高了,责任加重了,权力扩大了,因此在选拔和配备人选时,对其基本素质和能力水平的要求也应该随之变化与提高,这是从源头上确保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领导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关于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的设置,《意见》规定:对于那些规模较小并以建立党支部为主的学校,应实行书记、校长“一肩挑”;对于那些师生人数较多、办学规模较大并设立基层党委或党总支的学校,应实行书记、校长分设,同时校长为党员的应兼任党组织副书记。我们认为,在书记、校长分设的情况下,应该首先配强书记。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情况下,通常配强的是校长,而实行新体制后,书记成为学校工作的领航人,因此必须在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上优先配强书记。当前在选配书记的素质规格上,既要考查其政治觉悟、政策水平、行政能力,还要考查其教育教学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3. 激发潜能,增强中小学党组织书记自我进取的内生动力


管理者的领导力并非先天赋就,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历练形成。因此,唤醒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的思想自觉,激发其自主学习、自我进取、自行提高的内生动力,是拓展和提升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领导力的根本路径。中小学党组织书记一是应强化学习的自觉性,不断以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二是应注意对管理工作进行细致的观察、总结和反思,以此丰富管理经验,增强管理智慧;三是应在思想上自觉强化与校长的合作意识,对于中小学党组织书记而言,搞好班子团结特别是处理好与校长的合作关系,既是其基本责任,也是其发挥领导力的重要保障。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党组织集体领导与校长负责的有机统一。在新体制下,校长依然担负着领导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的重要职责,依然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关键人物。因此,书记作为“班长”,一定要维护班子团结,积极支持校长工作,做好党政班子成员的分工协作。否则,如果书记耍权威、摆派头、闹矛盾、搞分裂,那样不仅会严重危害学校事业发展,而且也会极大地损害书记、校长的威信威望和影响力。众多案例表明,“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起垮台”。


4. 加强培训,提高中小学党组织书记队伍的整体素质


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中统一培训,是提高管理干部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往的培训工作比较重视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而较为忽视对书记的培训,这种状况今后应予以积极改善。一方面,应在“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中增加对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培训的比例和比重;另一方面,各市县应该定期举办中小学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除强化培训外,市县一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领导班子建设的监管与指导力度,健全定期考核、民主测评、巡查督导以及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以帮助和指导中小学党组织书记不断提高领导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EB/OL].2022-01-26[2023-06-12].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1/26/content_5670588.htm.

[2] 臧安民.增强政治意识 把握政治大局[N].人民日报,2021-03-12.

[3]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3.

[4] 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65.



(作者单位:司晓宏,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 魏平西,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7期文章回顾
 


王   烽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要补短板更要强机制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7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