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军,等 || 南师附中:构建高品位立体化学校教科研系统
导读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为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作为一所百年老校,长期以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南师附中”)一直秉持“锐意实验、慎聘良师”的优良传统,在构建高素质教育科研队伍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积极进行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实验探索。学校于2019年成为江苏省首批立项建设的高品质示范高中,2020年跻身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校之列。
近几年来,南师附中在教科研工作中不断取得突出成就,其中获得国家级、部级立项课题3项,同时拥有5个省级课程基地、2个省级学科发展创新中心、4个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心、3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并在多次省级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考核中屡获“优秀”评价。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既是对我校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学校教师团队长期扎根基础教育一线努力耕耘的必然成果。
凝练教科研工作理念共识:锐意实验,卓越生长
在1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南师附中人始终坚信“生者,为学卓越;师者,学识立教;校者,和合生机”。学校秉持“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遵循“诚·朴·雄·伟”的校风,致力于培养“责任有担当、人文素养厚、科学理性强、创新意识浓”的社会中坚。在此过程中,我校形成了关于教科研工作的理念共识。
1. 坚持“锐意实验”的历史传承
多年来,南师附中以校训为核心,秉承“锐意实验”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之路,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进行探索实验。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分类选修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的必修课程分层次教学,再到本世纪初以来的“课程群”和“课程超市”,南师附中在“分层推进、差异发展、多向贯通、多元融合”原则的引领下,基于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持续不断地推进分层教学,构建起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平台,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也在此过程中得以迅速提升。
2. 坚持“卓越生长”的时代追求
教育即生长,南师附中积极倡导与实践基于“生长教育观”的菁英教育,致力于促进附中学子卓越而全面地生长。教育的生长首先源于教师的生长性,即教师进步在先、成长在前,“教师不提高,学生提不高”成为附中人的基本信念。面对基础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每个人都是学习者、探索者、研究者。持续学习新知识,勇敢走出舒适区,是学习者的必备素质。为此,南师附中追求教师的“卓越生长”,强调每位教师都要不断进取,实现个性化、有风格地发展,这一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理念为南师附中的发展注入了持续不断的动力。
构建全过程全方位教科研实践体系:立足“双新”,示范引领
在教科研工作中,南师附中的追求不仅有高度,即在教育质量、学生成就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树立高标准与远大愿景;而且有宽度,即附中教师绝非仅关注本学科教学,附中学生也绝非仅关注成绩分数,而是要拓宽视野、多元融合、全面发展;更有广度(或纵深度),其中既包括教科研团队自身的生生不息,也包括在集团联合体乃至全国范围内广泛发挥辐射影响力。这些都展现了附中教科研工作的特色和深厚底蕴,也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 搭建特色多元的教科研平台
作为首批立项的教育部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南师附中除了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省市各级常规的教师培训外,更以“专家引领、共同深研、示范更生”的教科研理念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新课程、新教材,推动“双新”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学校以校教科室为主导,以省市各级课程基地、项目中心和名师工作室等为支撑,以国家、部、省、市、校各级课题与项目为抓手,积极搭建多元智慧服务型教科研平台,推动教师根据个人能力、兴趣开展自觉研究。
例如:学校一批富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梦想的教师主动请缨,自行组团,参与实施校内“课改班”与“国科大菁英班”三年一体的教学实验,探索更适合学生的课程,并保持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相对独立。“国科大菁英班”自成立以来,历届学生在参与高校自主招生、高校“强基计划”、各级学科竞赛、高考等方面均取得骄人成绩,每年进入省队、国家集训队的人数在全省遥遥领先。基于此,南师附中还成功立项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前瞻性项目“科学菁英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以及教育部重点课题“培育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高中理科课程改革研究”。
又如:南师附中一直关注“双新”改革发展,聚焦普通高中课堂教学的深耕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同时着眼于考试与测评方面的研究,立足学生未来的必备能力,探索建设涵盖知识、思维和综合能力等在内的素养测试体系。如语文教研组着眼于学科素养评价开展有序的探索研究,并以江苏省2020年度规划课题“区域性高中语文教师素养测评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及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重大项目“语文任务群教学与测试的设计与实施”为抓手,依托校内的“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和“省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基地”等平台开展专题研究,相关成果分别获评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完善系统均衡的教科研绩效奖励机制
为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持续高质量开展,南师附中构建起具有连续性、系统性以及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特征的教科研评价体系。在这一评价体系设计中,我们根据各项评价标准适度均衡地设定不同评价指标,但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即激励教师自觉进行教科研,推动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建立系统科学的教科研积分制度。南师附中借助智慧平台建立了多层级的教科研积分制度,内容涉及课题研究、教育教学书籍编写、论文发表、各类评比获奖、学术讲座、教育教学活动、其他综合荣誉等。每学年,学校通过校园网OA平台中的教科研积分系统对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具体表现进行归档、分类赋分,据此开展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估,这既使得教师的付出和贡献能够得到公正认可,也为学校全面把握教师团队的教科研现状以及科学制定教科研发展规划提供了可信的依据。
二是建立教科研成果相关激励机制。在建立教科研积分制度基础上,我校还建立了与之相关联的教师激励机制。如在每学年的“附中奖励”以及其他各类专项绩效考核中,学校会根据教师的教科研发展状况给予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奖励,其中既有综合性奖项(如突出贡献奖、奕熙奖教金、春风化雨奖等),也有专项奖励(如优质教学奖、论文论著奖及课题研究奖等)。同时,学校还一体化设计教师的职称评定、小岗晋级、荣誉称号推荐激励体系,将教科研成果与之挂钩,使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的表现直接关联到个人职业发展和荣誉认可,以此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教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创新。
3. 创立高效智慧的思维方法系统
多年来,南师附中一直积极构建全e教育生态动力系统,着力推进以“遍历-探究”为基本要求的思维化教学探索,实施“简单问题深度思考”的教与学策略,贯彻“低起点-小步子-树信心,引方法-勤反馈-上台阶”的教学基本思路,并以“三一思考法”为引领,推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科研水平全面提升。“三一思考法”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自觉运用“一题多解、一解多题、一题多题”的方式进行探究性思考,由此拓展开来,还可以做到“一个概念可以有多个表达,一个表达可以认识多个概念,一个概念可以衍生出多个概念(相似的或逻辑可连接的)”“一个实验可以有多种途径,一种途径可以发生于多个实验中,一个实验可以衍生出若干个实验”,等等。
“三一思考法”归纳起来具有几个特点。一是明确源与流。“三一思考法”将一题多解、一解多题、一题多题融汇于一体,注重从课程教学内容的源头出发,引导师生通过多样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去探索问题的深层含义,使他们在思维的流动中得以全面发展。二是清晰脉络。运用“三一思考法”,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的脉络,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任务和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提升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实现纵横贯通。“三一思考法”在教学评价中既注重对学生思维和解题过程的纵向把握,又兼顾横向比较和交流,通过比较不同解题路径的优劣、共通点和差异,推动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思想碰撞。四是小中见大。“三一思考法”强调通过小题展现大问题、通过微观视角触及宏观问题,由此拓展师生的认知边界,提高其综合能力。
从本质上看,“三一思考法”是一种引导师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一般化认识与解决问题、跨界延伸汲取营养产生新问题的积极思维方法。通过推行“三一思考法”,南师附中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基本意识,引导学生在更高水平上认识所要处理的问题,促成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4. 推动教科研成果的辐射转化
近年来,南师附中在系统推进教科研工作及教师团队建设的基础上,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自身优质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推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截至目前,南师附中已发展成为辐射9地拥有30个校区的教育集团,同时与陕西、新疆、江苏、江西、内蒙古、四川、贵州等多地的学校签署对口帮扶协议,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优生培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给予各方力所能及的帮扶。此外,作为长三角中小学优秀管理干部跨省市挂职基地校、长三角名校长班实训基地,南师附中年均接待省内外兄弟学校到校学习交流50余次。
探索立体化可持续教科研发展路径:互融共生,人人名师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南师附中已经基本建立起学校推动、科研引导、教师行动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教科研系统。未来,我校将通过以下方面的持续探索追求在高度上进阶、宽度上拓展和广度上覆盖,以此达成互融共生、人人名师的教育发展目标。
1. 高度进阶:深度践行“人人名师”理念
教师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南师附中坚定地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社会认可、家长满意、业务精湛、不断进取的名师。为此,学校始终坚持“高定位、高品位、高质量”的追求,积极践行“人人名师”理念。“人人名师”是指全校每位教师在真心爱教育、专业水平高、综合素养厚、工匠意识强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不但成为精于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素养测评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成长为自觉发展、充分发展、找到职业幸福感并且拥有自己品牌的教育人。总而言之,南师附中追求的“人人名师”,是希望不同年龄、学科的教师均有高雅风格和个性张力,“无名有品、无位有尊”,高度受尊重。
截至目前,我校承担的江苏省“十三五”规划教师发展专项课题“以‘人人名师’为目标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另一研究项目“‘学术型’好教师团队”在江苏省“四有”好教师省级重点培育团队建设方案考核中获评“优秀”。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通过构建不同层面、各具形态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如部分教师自发成立的“地平线读书社”、青年教师成长分享会等),点燃不同层级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让每一位教师都找到成就感、幸福感、归属感,成长为既有学校特质又有自身特色的名师。
2. 宽度拓展:致力于培养“融合学习者”
百廿多年来,南师附中一直致力于将师生培养成融合学习者。为此,学校在激励各学科特色展示的基础上,从整体层面强化学科教学典型做法的推广,并追求打破学科壁垒,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如将“人文阅读”发展为“全科阅读”,即人人须进行各学科、各领域的阅读与写作,这曾是、现在是、将来更是附中对全面发展的一种价值追求。同时,我校还一直积极推进课程的校本化实践,着力打造特色课程基地,如建设指向人文综合的“走进鲁迅”、指向理科综合与理性思考的“系统思考”、指向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程创新”等多个省级融合性课程基地,以此推动与支持教师成为“融合学习者”,最终指向对附中学子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立足新时代,面对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南师附中将继续推进构建“核心课堂”与“泛在课堂”(即无边界、无差别的课堂)互融共生的一体化学习新范式,形成师生、生生平等沟通无差异的学习共同体,以实现学校课堂拓展进阶、学科课程高品融通、学习环境不断优化、教师专业不断精进,从而全面落实“双新”理念和要求,推动促进育人方式转变的“生态学习场”的形成。
3. 广度覆盖:持续完善新教师培训课程
“人人名师”工程的实践、“互融共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都离不开教师团体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作为学校未来发展基石的青年教师群体的培养。多年来,南师附中针对新入职教师以及入职5年内的青年教师群体开发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的特色教科研培训课程,包括“四位一体”(以自学为主,内容包括学校文化认同、教师通识课程、教学评价研究、教学生活体验)的岗前自修课程、指向“三大素养”(内容包括基础素养、教育能力和职业理解)的新入职教师暑期集中培训课程、坚持“成果导向”的入职5年内教师工作适应性培训课程等。经过多年的培训实践,该课程体系成效明显,逐渐受到各方关注。
未来,南师附中将根据“双新”导向,明确学校教科研以及师资培训工作的方向,在教师生长评估系统上进行系统化、一体化、最优化设计。同时,我们要重点推进青年教师培训课程的不断完善,并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引入青年教师基础信息档案,通过评估其学科知识和潜力以提供个性化指导;设立新入职教师岗前实习跟岗机制,让其通过实践熟悉教学环境,提高实际教学和适应能力;鼓励教师拓宽学科视野,涉猎哲学、美学、科学思维、心理学等领域,并阅读相关经典著作,特别对于准入职新教师要求其阅读《美的历程》《科学的历程》《问题背后的问题》《闭环思维》等书籍并撰写读书报告,以提升其综合素养,强化对学科的理解力。我们期望通过上述措施营造学校浓厚的“锐意实验”的研究氛围,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使教科研成为所有教师的自觉行动,以此引领学校始终朝着高品质、示范性的教育发展方向持续前行。
参考文献:
[1] 葛军.试论生长教育观[J].中国成人教育,2011(7):57-59.
[2] 葛军.改善学生的学习:南京师大附中的教改探索[J].中小学管理,2021(5):5-8.
[3] 葛军,王春玉.“锐意实验”整体育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学校实践[J].中小学管理,2020(6):8-11.
[4] 葛军.南京师大附中:“锐意实验”持续提升高中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基础教育,2023(3):25-28.
[5] 王睿.一线教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教科研之路[J].基础教育参考,2021(3):46-48.
相关文章推荐↓
朱 越丨上海七宝中学:以主题式“大思政课”赋能拔尖创新学生培养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3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