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封面人物葛军 · 以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自由生长、人人卓越
导读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推动高中育人方式变革,遵循“全方位展开,系统推进,整体提升”的原则,在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行动探索:推动“无边界学习”,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课堂;开展“全学科阅读行动”,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推行“三一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完善学科素养测评体系,指向学生学科素养提升;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保障学生自由生长、各自卓越。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近年来,围绕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国家从课程实施到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更好地落实政策精神,达成让“学生健康生长、人人卓越”的办学追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南京师大附中”)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江苏省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学校,始终遵循“全方位展开,系统推进,整体提升”的原则,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推动“无边界学习”: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课堂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发布的《回到教育的未来》一书中,列举了未来20年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学校仍然作为学习的中心,学校教育内容扩展,教育外包,无边界学习是一种面向未来的重要办学趋势。”所谓“无边界学习”,是指在不断实现人的发展过程中,突破时间、空间、人际、资源以及载体等各种学习要素的固有边界,所呈现出来的融合学习的样态。当今时代,由信息化、智能化支持的泛在学习不断推进,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极大丰富,课程改革持续深入带来教育理念、教学形式、课堂结构的变化等因素,都为无边界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性支持。
无边界学习是以丰富的、整体化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本身包含学习各要素之间的融合和边界的突破,如不同学科与文化之间的融合、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校与社会的衔接,等等。南京师大附中在推行无边界学习的行动中,以跨学科学习为基础,全面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课堂。如我们将无边界学习理念渗透进节假日学习安排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课程学习中,还在校内构建起开放的、智能化的学习坊,兼具黑板、电脑、网络传输等设备和功能,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搭建起探讨问题的平台,并借此联结起校内外、国内外无差别化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还将课堂延伸至科研院所、社会空间,如将学校的“国科大菁英班”课堂迁移到中科院南京分院的相关研究所,让学生在科学家指导下围绕“紫金探究计划”完成适合各自兴趣的研究课题,开展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实验探究。
此外,为顺应高中新课改、新高考要求,引导高一新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为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我校还利用暑假时间为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布置了“科学盒子”探究活动。如2019年暑期,新高一学生都收到了一份刷屏朋友圈的“网红”礼盒—“科学盒子”。这是一个项目式学习集成包,每套盒子中都配有关于特定科学课题的线上课程和简易显微镜、滴管、小马达等探究器材。学校将“科学盒子”发到学生手中后,在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内,全方位跟踪记录学生的探究实况、收获体会,以及家长的观察感言和专家的指点评述。当年9月中旬,学校还举行了“科学盒子”答辩会,集中展示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并邀请国科大专家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同时编印了“科学盒子”论文选《高中生活从“玩”科学开始》。
开展“全学科阅读”: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
南京师大附中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其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终身阅读能力。为此,学校基于大阅读观,打破学科壁垒,将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置于多学科、跨学科体系中,并且突破校内外界限,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学会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2014年,我校又尝试推进“全学科阅读行动”,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各学科课程时,更加高效地掌握学科思想与思维方法,并且推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融通。
“全学科阅读行动”的开展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建立基础性的阅读体系。学校针对不同个性倾向的学生,分类设定如人文类、科技类、工具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等文本的阅读要求,同时构建适合不同个性学生的全学科阅读要求,建立起覆盖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阅读评价体系,其中包含学生通过相关阅读所应提交的报告、论文、各类竞赛获奖情况等资料,每学期通过网络上传后由各学科相关教师进行成绩评定,且联通学校的NSFZ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同时,学校还将优秀学生的阅读成果汇编成册,并先后编印《南京师大附中全科阅读推荐书目》《全科阅读学生成果集》等,以引导每位学生形成宽厚的知识基础,促进人文素养、科学理性、技术实践、艺体素质的融通性生长。
第二,把综合阅读融入各学科课堂之中。我校将人文阅读推进融入语文、英语课堂中已有二十多年,目前又通过开展各学科阅读子课题研究的方式,全面推进综合阅读进入各学科课堂。
第三,开展融合阅读行动。通过主题(问题)或项目牵引开展大文科综合、大理科综合和文理综合的融合阅读行动,并积极吸纳IB课程中TOK(知识理论)的做法,以社团活动、选修课、专题讲座、师生读书社等方式具体推进,通过学科交融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推进“全学科阅读行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我校还成立了全学科阅读教研组,由每个学科中2~4名具有较强阅读兴趣的骨干教师组成。教研组一方面深化对学科概念与方法的源与流的认识,细化各学科阅读指导手册,并尝试开设相关的优质阅读课程;另一方面,深耕各学科的知识、思想、方法,以人文、科学以及文理融通性主题展开教学探索,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提升学生综合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推行“三一学习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高中阶段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学校要通过变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熟练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能力。而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我校在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掌握运用“三一学习法”(Three-one method,简称TOM),来帮助他们有效提升学习力。
“三一学习法”又称“三一思考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运用“一题多解、一解多题、一题多题”的思考要求进行探究性学习。由此拓展开来,还可以做到“一个概念可以有多个表达,一个表达可以认识多个概念,一个概念可以衍生出多个概念(相似的或可逻辑连接的)”“一个观念可以有多个理解,一种理解可以贯通多个观念,一个观念可以创生出多个观念”“一个实验可以有多种途径,一种途径可以发生于多个实验中,一个实验可以衍生出若干个实验”,等等。“三一学习法”本质上是一种引导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一般化认识与解决问题、跨界延伸汲取营养产生新问题的积极思维方式,是促进学生宽厚人文基础、养成艺术素养、强健体力与提升思维力的高效学习方法。运用“三一学习法”,可以引导学生时时处处思考,让训练慢下来、思考深度化,推动知识关联化、本质化。
当前,我校正努力将“三一学习法”应用于学生平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的过程中、教师的研讨备课以及学业素养测评之中。同时,我们还在校内设立了人工智能化的“三一”学苑,把教室、黑板等物质载体延展到校内的开放空间,由学科特长类社团以及学生志愿者运作,引导学生在其中充分运用“三一思考法”提出若干可以引发深度思考的问题,并通过线上线下与其他有紧密联系的学习者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与解决。
完善学科素养测评体系:指向学生学科素养提升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对学科素养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评,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南京师大附中自2016年以来,就在化学、数学、物理等学科进行学科素养测评的设计与实验,并积累了一些成果。如我们依照数学思维的基本类型建构了测评量表,检测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水平,且经过对量表的不断丰富,形成了思维化课堂的基本教学结构;依照化学实验思维的基本类型构建量表,形成了思维化实验教学的基本思路等。
近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又着眼于学科素养评价,开展有序的探索研究,并以江苏省2020年度规划课题“区域性高中语文教师素养测评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为抓手,依托校内的“江苏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基地”等平台,针对课改难题“整本书阅读素养测评”,组织了包括校内语文组15位骨干教师在内的全国40位教师展开专题研究,研究成果“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素养测评报告”(包括综述和案例共38篇)已在《语文教学通讯》发表,引起了语文学科界的广泛关注。
这些课题研究旨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促进教师在继承传统测评优点的基础上对接新课标,实现命题理念的更新和命题能力的提升。当前,我校又在组织全校各学科教研组积极探索学科素养评价,并着手建构学生学科素养评价体系。
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保障学生自由生长
南京师大附中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以“学生健康生长、人人卓越”为教育追求,遵从“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原则,实施关注整体视域下每一个人的、融通一体的菁英教育。新时期,为配合新高考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构建了三年一体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简称NSFZ评价,又称国标课程实施实验系统<I>),以确保学生在校三年能够自由生长、各自卓越。
在评价指标构建方面,我校基于2005年以来江苏省在实践中取得的综合素质评价操作经验,并结合当下学校与学生发展目标和新课程、新高考改革要求,从课程设置与相关能力培养的匹配性出发,设置了思想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习水平与课程修习、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审美素养与艺术特长、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五个一级指标;涵盖爱党爱国、劳动实践、国际视野、心理健康等19项凸显学校文化基因,同时彰显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的二级指标;以及全学科阅读、理科探究实验、梦想基金、大学先修课程、免修学科、航校课程等70余项操作性强且可信性高的三级指标。
在具体实施方面,NSFZ综合评价体系从学校教育的横向维度考虑,注重质性与量化的互通、真实性与科学性的互融、统一性与个性化的互补;从学生成长的纵向维度出发,基于大数据评价模型开展行为记录、过程数据积累,并与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发展的精准描绘,使评价更具发展性和前瞻性。具体而言,NSFZ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学生在校三年经历的所有校内外活动:学生的学业表现可以从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学科论文、测试成绩等多维度进行评价,综合素质大数据报告书展示了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变化与生长。同时,师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电脑端、手机端实时填报并查看数据,保证了填报的便捷性和过程的可控性。后续,我校还将基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系统互联互通,从思想、认知、能力、行为等方面实现对学生发展的精准描绘,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生长。
今后,南京师大附中将围绕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和国家新课程实验示范校的建设要求,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习惯于“遍历”探究,进而自觉养成“简单问题深度思考”的意识,让课堂成为激活思维的课堂。同时,学校正从国家课程的实施、卓越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打造精品课程群、完善先进的教学模式与建立激发学生潜能的平台五个维度,积极构建“NSFZ国标课程实施实验系统(II)”,力求在该系统的支持下真正实现让学生健康生长、人人卓越。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5期 · 封面
文章原题:《改善学生的学习:南京师大附中的教改探索》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杨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