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耀本,等 || 务本求实 · 精耕细作:学校教科研管理的行动与思考

张耀本,等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云南省大理州实验小学通过务实、真实、扎实的管理路径,使教育科研成为助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支撑。首先是通过构建“双驱动”模式、强化教研组职能、组建“研究共同体”等方式,不断优化组织形式,确保教科研工作“点面兼顾”;其次是通过制定专项管理制度、倾斜式激励机制及教师分层培养方案,为教科研工作提供制度和人才保障;最后是通过在课题研究、课堂改进、任务驱动、成果共享四方面着力,确保教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全文共6466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科研兴校”“科研立校”也成为当前中小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学校教科研管理中存在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实施路径不明晰等突出问题,由此导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义不明、动力不足、能力不强,严重影响教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对此,云南省大理州实验小学在多年教科研工作的创新实践中,探索通过管理方式改进,有效调动了教师开展“真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教育科研成为助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支撑。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呈现我们的探索和思考,以期对当前中小学校的教科研管理工作有所启发。




优化组织形式: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点面兼顾”



当前,很多一线教师过于看重教育科研的“实用价值”而忽略了其对于提高教学水平、赋能专业成长的意义。如何让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力量、关注教育科研的过程、提高教育科研的热情?我们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优化组织形式实现多方发力,打通教科研工作的管理、服务、指导、参与、评价等各个环节,使其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由此提升教师的参与度和卷入度。


1. 构建“双驱动”模式:过程管理与学术指导同步推进


科学的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可以确保学校教科研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从而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效率。我校在30余年的教科研工作中,经过多次改革,在学校层面形成了“一室一委”双驱动教科研管理模式。其中“一室”是指教科室,这是学校传统的科研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教育科研的日常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增设了“一委”,即教育科研委员会,这是由学校一级教师及以上职称教师代表组成的教育科研学术机构,负责指导、审议、评定学校教育科研相关事项。


作为承担学校教科研具体工作的学术机构,教育科研委员会的组成有特定的要求与规则。一是委员必须具备州级以上课题研究经历,在本学科或专业领域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二是委员组成应兼顾各学科;三是委员组成为单数,人数不少于9人,不多于全校教师的1/8;四是学校行政领导占比不得超过委员总人数的1/3。为更好地发挥其学术功能,我们明确了教育科研委员会的职责:一是拟定学校的教育科研计划等;二是接受学校委托对有关学科建设、教师培养、学术研究和队伍建设等重大事项提供意见;三是对教学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等的评价标准及考核办法提出建议,提供咨询;四是评议学校课题的立项申请、中期检查和验收报告,指导教师参赛,评定教学和学术成果以及对外推荐优秀学术人才,评议和监督教学和科研质量。


“一室一委”双驱动模式将过程管理与学术指导相结合,兼顾了专家型教师的学术专业性和行政人员的管理专业性,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协同合作、优势互补,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科研管理部门对教科研工作缺乏学术指导的难题。


2. 强化教研组职能:教学改进与教育科研同向同行


学科教研组承担着开展学科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重要任务。为了改变传统学科教研组管理中存在的团队协作不强、活动流于形式等突出问题,我校进一步强化学科教研组的职能,通过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引导教研组聚焦本学科建设中的真实问题开展主题式、系列化研究,在激发学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性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我们首先要求各学科教研组在日常教研工作之外制定明确的科研规划,梳理形成一定阶段内的研究目标和系列主题。教研组内创设共同持续进步的目标愿景,有助于内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1]为此,学校教科室首先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对自身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当前的优势与不足,并据此制定教研组五年科研规划。在此基础上,推进科研规划落地的过程,也是教师研究能力和教学改进相互促进、共同进阶的过程。为落实五年科研规划,各教研组要对年度主题进行分解,针对上一学期存在的问题,拟定本学期的教研工作计划,同时结合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划分教研专题、确定教研形式、明晰教师职责、形成教研合力,在此基础上开展专题化的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教研组教科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美术教研组针对五年科研规划中提出的完成两项非遗校本课程开发、聚焦新课标开展课堂改进研究两项任务,组织教师积极开展课例研讨,引进外部专家支持,以团队合力赢得多项荣誉,也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


3. 组建“研究共同体”:个人需求与团队成长同频共振


为了让教师跳出教育科研“事不关己”的固有思维,鼓励更多教师卷入教育科研中,我们还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或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开展灵活的小微项目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类型或者研究需求自发组建“研究共同体”,与志趣相同的教师一起开展教育科研。


为此我们提出,任何“研究共同体”均可以向学校申报开展项目研究,项目经教育科研委员会评审立项后,学校会为其提供相应的科研支持,包括提供图书馆资源、数据库资源、学术指导,以及技术、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学校对于“研究共同体”的管理相对较灵活,如对研究周期及过程性材料无硬性规定,研究成果的呈现可以多样化,可以是一节课、一份报告、一篇论文、一节示范课、一份活动方案、一篇教学设计等,只需在研究完成后申请研究成果鉴定即可。例如:我校有三位语文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围绕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形成了一份大单元教学设计、三节课堂实录及两篇论文,经教育科研委员会鉴定通过后,学校为他们颁发了项目结项证书,并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考评。




健全制度保障:确保学校教科研工作“有规有矩”



科学明晰的管理制度设计与实施,是学校教科研工作高效有序、规范运行的保障。为此,我们通过专项管理制度及相关激励机制的建立,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同时传递正确的价值引领,由此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良性发展。


1. 建章立制,为教科研工作开展提供多重保障


其一,以专项管理制度保障教科研工作规范化开展。为确保教科研工作有序推进,学校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教科研管理制度。对此,我校围绕教科研相关工作,制定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育科研委员会工作制度》《教研组工作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等各种制度,对人员职责及工作流程均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在《课题管理制度》中,我们对课题的组织、申报、立项、管理、结题、成果推广等都作出具体规定,明确由教育科研委员会进行学术指导、教科室负责课题管理、课题组负责课题实施,划清了课题研究中指导、管理、实施三者之间的职责,确保了科研工作的高效运作。


其二,以倾斜式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动力。为了充分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学校在制定《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办法》《职务晋升推荐办法》《职称评聘量化考核细则》等多项制度时,都对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以及相应取得的成绩给予倾斜。如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办法》中,我们对教科研的考核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教师按时参加教研活动,且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参与一项课题实验、提供一节研究课或讲座、阅读一本名著等。同时为避免教师在参与教科研活动时存在短期功利化行为,我们还在考核办法中明确提出,在评审科研成果时,重点关注科研成果对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由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


2. 提质赋能,为教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人才支撑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影响着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为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我们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针对这两年学校青年教师数量增长较快的现状,我们专门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明确提出青年教师“一三五十”成长规划,即一年成为见习期教师、三年成为经验型教师、五年成为科研型教师、十年成为专家型教师,并基于此规划确定了青年教师入职后第四年的培训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求青年教师通过小课题、项目等形式,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成一项教学研究。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是对青年教师进行基本的学术训练,二是希望提高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能力,助力青年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与此同时,针对大多数教师虽有丰富的实践智慧,但是缺少理性思维、不善于总结提升的现状,学校以专业写作的要求倒逼教师反思实践、梳理规律、总结经验,并且结合相关理论形成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学校已有2/3的教师在校刊《大实教育》上发表过学术成果或者教育教学故事。




开展系统行动:实现学校教科研工作“精耕细作”



为确保教科研工作落在实处,产生实效,真正服务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需要通过扎实的行动精耕细作。我校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力开展了系列探索。


1. 聚焦课题研究,做好精准指导


课题研究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之一,很多学校也将立项课题级别及数量作为衡量学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当前中小学校的课题研究普遍存在着重申报轻研究、重结果轻过程、重管理轻指导等常见问题。为推进课题研究真正发挥助力学校教育教学改进的作用,我们重点加强了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指导。


其一,以多维观察发现源自实践的真实问题。研究选题的确定往往是教师申报课题时遇到的第一个关口,因为多数教师缺少将政策文件要求、重点热点领域与实践中真实问题进行碰撞对接的能力。为此,学校教育科研委员会在组织教师参加学科教研、课堂竞赛、推门听课等活动时,引导教师发现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梳理,然后指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提炼归纳,在此基础上开展课题申报指导。如数学教研组两位教育科研委员会委员发现,很多教师在“数学广角”的日常教学中数学思维渗透不足,于是在教科室的指导下完成了“研究‘数学广角’的有效教学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州课题申报并获准立项。


其二,以精准的过程指导提升科研品质。只有经历真实扎实的研究过程,教师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优化改进实践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但是一线教师对于课题研究往往存在畏难情绪。为了指导教师开展专业规范的课题研究,教科室会基于具体的课题研究方向邀请相关教研员、高校教师、学科专家等到校进行专门指导。例如:我校在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课题“云南民族地区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时,教师苦于无法将实践研究进行精准提炼、理性提升和有效表达,为此,学校专门邀请昆明市教科院李庭辉主任到校指导,手把手引导教师实现研究成果从实践到理论的跨越,课题也得以顺利结题。


2. 围绕课堂改进,做实小微研究


学校教育科研要服务于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一线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如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对学生超出预期的回答进行评价等,这些问题往往具体而真实。如果教师仅停留在应对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往往很难跳出问题实现教学改进。对此,我们鼓励教师借助科研的方式探寻解决问题的普适性方法,进而形成对同类问题的理性思考,由此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我们首先引导教师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转化为研究问题。为了帮助教师识别和关注值得探讨的真问题,我们注重在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勇于“讲出问题”、学会“描述问题”,然后通过研讨中的集思广益“澄清问题”。其次是引导教师在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明确问题后,教研组会安排科研型教师带领提出问题的教师开展研究,通过问卷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让客观、准确的信息成为课堂改进的“证据”,教师再基于此制定改进策略,推动实践改进。最后是梳理方法规律,实现理性提升。在每个教学实践研究周期结束后,我们会引导教师回顾教学实践,从学生的学习成果及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反思,对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筛选,从成功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总结教学规律,形成教学参考,并在教研组内进行分享。这样的过程也有助于教师理解科研的本质,感受教育科研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


3. 基于任务驱动,开展项目研究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教学竞赛、培训讲座、校本课程开发等具体的工作任务。我们将这些具体的任务转化为一个个研究项目,引导教师以任务为导向,通过项目化的方式开展工作,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研究素养。


我们首先引导教师以科研的方式分析任务内容,发现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为原有的任务增加了更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使得教师不仅仅停留在任务表面,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其中的深层次问题。其次是对任务的需求进行明确分析,包括了解任务的具体目标、要求以及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等,以确保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与任务的需求相匹配。最后是根据任务需求组建一个合适的研究团队,通过团队成员的协作与互补完成研究任务,其中团队成员应具备解决问题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研究过程中,各位成员需要不断地收集实践中的反馈和数据,对研究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实现实践的持续改进,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任务本身的需求,还可以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例如:一位语文教师接到一项比赛任务,学校引导其将比赛任务分解为管理、备课、语言、逻辑、板书、教师形象、信息技术、教具等多个小项目,组建了由7名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项目团队,各位成员针对所负责的小项目进行研讨、打磨、改进,寻找完成该项目的最佳方案,最终保证了任务的出色完成,参与项目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 注重成果共享,推进持续提升


科研成果缺乏应用转化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突出问题,很多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后便被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其价值,这一现象严重打击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为此,我们通过成果共享的方式,从不同层面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以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热情。


其一,梳理科研经验,营造学术氛围。当一项课题结题或某项任务结束后,我们会在学校或教研组层面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或交流座谈,要求参与课题研究或者任务实施的教师分享科研成果,同时梳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思考,从而在学校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激励更多教师愿意投入科研工作。


其二,推广科研成果,形成辐射效应。对于学校或者学科教研组通过研究形成的物化成果,我们通常先尝试在本校范围内推广,在获得积极正向反馈后,便进一步尝试在州内外兄弟学校进行推广,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共享。如由学校教师研发的“大理白族扎染”校本课程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及课程资源库,目前已推广至几所结对帮扶学校。


其三,搭建共享平台,促进持续提升。我们还通过搭建多种共享平台,让教师的科研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传播,让教师的成果被看见、被认可、被欣赏,由此激发其持续提升的动力。例如:我校在本地区率先创办的校刊《大实教育》,每学期出刊一期,目前已出版至27期,由于编排规范、制作精良、选稿严格,目前已成为州内很多学校共读的刊物,更成为我校教师科研成果共享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凌艳,玄兆丹,郑巧.学习型教研组建设:激发教师发展活力的密码[J].中小学管理,202310):40-43.

(本文作者:张耀本、陈欢欢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州实验小学





3期文章回顾  



余文森丨把教学工作引上教科研的轨道

朱   越丨上海七宝中学:以主题式“大思政课”赋能拔尖创新学生培养

鲍传友丨走向“有组织科研”:提升中小学科研质量的重要路径

葛   军,等 || 南师附中:构建高品位立体化学校教科研系统

于   伟丨东北师大附小: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价值追问与实践路向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3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