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艳 || 中小学生精神世界的困境亟待关注——基于对全国10省(市/自治区)24758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
导读
基于对全国10省(市/自治区)24758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代中小学生在心理、情绪、社会支持、文化生活四方面存在一定困境。通过分析家庭、学校、社会层面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通过家校社联手,从满足正当精神需求、保障自主休闲时间、共建社会支持网络等多方面着手,帮助中小学生走出精神世界的困境,实现健康和谐发展。
中小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健康丰盈,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质量。因此,了解与发现中小学生精神世界面临的问题并找出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探索问题化解之策。
2022年7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了中小学生发展状况年度调查。调查以多阶段分层抽样为原则,选取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辽宁、内蒙古、四川、陕西、河南、湖南等10省(市/自治区)的24758名四至九年级学生作为样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4758份,获取有效问卷22693份,其中男生和女生分别占50.8%、49.2%,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47.7%、52.3%,四至九年级学生分别占18.6%、17.3%、15.2%、17.0%、16.1%、15.8%。调查采用自编问卷,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为核心,设计价值观与思想意识、学习与教育、身心健康、文化娱乐与休闲、劳动与社会参与五个维度。本文重点选取与中小学生精神世界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呈现问题、探究成因并提出对策,以期更好地回应中小学生的精神需求,促进其健康和谐成长。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精神世界面临四大困境
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在心理、情绪、社会支持、文化生活四方面存在一些困境,值得学校和家庭高度关注。
1. 中小学生的心理困境
心理健康是精神世界丰盈的基础,关爱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离不开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本次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如下困境。
(1)近两成中小学生存在抑郁风险,初中生高于小学生
本次调查发现,有17.9%的中小学生存在抑郁风险,其中轻度抑郁风险占比12.8%,重度抑郁风险占比5.1%。对比发现,初中生的抑郁风险(23.0%)要高出小学生(13.0%)10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中小学生表示每周有三天以上“不开心,亲友帮助也不管用”的占比8.8%,“不能集中精力做事”的占比13.0%,“感到消沉”的占比11.4%,“觉得做每件事都费力”的占比11.7%,感到“提不起劲儿做事”的占比13.1%。
(2)三成多中小学生存在焦虑风险,初中生高于小学生
本次调查发现,有31.3%的中小学生存在焦虑风险,其中21.8%存在轻度焦虑风险,5.9%存在中度焦虑风险,3.6%存在重度焦虑问题。对比发现,初中生的焦虑风险(39.9%)比小学生(23.1%)高出近17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中小学生表示最近两周内有超过半数时间“感到紧张、焦虑、不安”的占比8.5%,感到“无法停止或控制自己的担心”的占比9.6%,感到“过于担心各种事情”的占比10.1%,表示“感到害怕,好像会发生不好的事”的占比11.0%。
2. 中小学生的情绪困境
情绪与精神有密切关系,中小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健康。本次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情绪问题也比较突出。
(1)近三成中小学生一周内感到快乐的时间不到一半
本次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感到快乐的比例并不高,其中最近一周内有5~7天感到快乐的人数占比44.7%,有3~4天感到快乐的占比26.4%,合计有七成多(71.1%)中小学生在一周内感到快乐的时间超过一半。但同时还有13.9%的中小学生每周感到快乐的时间只有1~2天,有15.0%的中小学生表示每周感到快乐的时间少于1天。
(2)不足半数中小学生一周内大多数时间感到生活愉快
本次调查发现,在大多数时间感到生活愉快的中小学生比例未超过半数,其中最近一周内有5~7天感到生活愉快的人数占比46.3%,有3~4天感到生活愉快的人数占比23.8%,合计有七成多(70.1%)中小学生在一周内感到生活愉快的时间超过一半。但同时还有14.5%的中小学生每周感到生活愉快的时间只有1~2天,有15.4%的中小学生每周感到生活愉快的时间少于1天。
(3)三成多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里存在精神紧张状态
本次调查发现,在最近两周内完全没有出现“难以放松”感受的中小学生占比65.2%,但同时还有25.0%的中小学生有几天感到难以放松,有5.3%的中小学生超过半数时间感到难以放松,有4.5%的中小学生几乎每天都感到难以放松。可见,有三成多(34.7%)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里会出现缺乏松弛感、情绪处于紧张状态的情况。
(4)四成多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容易生气上火的情绪
本次调查发现,在最近两周内完全没有出现“容易生气上火”情绪的中小学生占比59.5%。但同时,在最近两周内几乎每天出现容易生气上火情绪的中小学生占比5.7%,超过半数时间出现容易生气上火情绪的中小学生占比6.4%,还有28.4%的中小学生有几天出现过容易生气上火的情绪。可见,有四成多(40.5%)中小学生日常存在容易生气上火、情绪暴躁的情况。
3. 中小学生的社会支持困境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人们感受到爱、尊重、陪伴、信任等美好情感,从而使人产生愉悦的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次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在社会支持方面也面临一定困境。
(1)近两成中小学生想倾诉时缺乏信赖的人
本次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表示“需要倾诉时有可信赖的人”很符合自己实际的占比55.7%,比较符合的占比24.6%,合计有八成多(80.3%)中小学生想倾诉时能找到可信赖的人。但同时也有9.6%的中小学生表示与自身实际很不符合,有10.1%的人表示不太符合,说明有近两成(19.7%)中小学生想倾诉时缺乏可信赖的人。
(2)近两成中小学生需要帮助时缺乏依靠
本次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表示“需要帮助时有可依靠的人”很符合自己实际的占比56.7%,比较符合的占比26.9%,合计有八成多(83.6%)中小学生在需要帮助时能找到可依靠的人。但同时也有7.4%的中小学生认为很不符合,有9.0%的人表示不太符合,可见有近两成(16.4%)中小学生需要帮助时缺乏依靠。
(3)一成多中小学生感到能力不被认可
本次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表示“身边有认可我能力的人”这一描述与自己很符合的占比56.4%,比较符合的占比28.7%,合计有八成多(85.1%)中小学生能感受到被身边人认可。但同时也有6.3%的中小学生认为与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有8.6%的人认为不太符合,可见有一成多(14.9%)中小学生感到身边人对自己的能力不认可。
(4)一成多中小学生感到老师不公平
本次调查发现,有64.8%的中小学生认为“老师公平对待我”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有23.8%的人认为比较符合,合计有近九成(88.6%)中小学生认为老师能公平对待自己。但同时也有5.8%的中小学生认为与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有5.6%的人认为不太符合,说明有一成多(11.4%)中小学生感到老师不够公平。
4. 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困境
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也是丰富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重要来源。本次调查显示,尽管当前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中小学生却依旧面临一定困境。
(1)中小学生最喜欢的网络内容是幽默笑话
互联网时代,网络阅读成为中小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本次调查发现,在中小学生的网络阅读内容中,排在首位的是幽默笑话(57.1%),其余依次是科普知识(48.1%)、学习资料(38.7%)、文学作品(38.5%)、娱乐新闻(35.9%)、星座或命运(20.6%)等。幽默笑话易于理解,有利于中小学生减压放松,但也存在碎片化、媚俗化、浅表化等问题,经常阅读容易使中小学生远离主流文化,因此需要引起重视。
(2)中小学生喜爱的网络小说位列前三的是科幻、穿越、奇幻类型
网络小说是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小说类型,因其题材多样、风格灵活、图文并茂,深受中小学生喜爱。本次调查发现,中小学生阅读最多的网络小说类型是科幻类(57.0%),其余依次是穿越类(42.2%)、奇幻类(34.6%)、励志类(33.9%)、历史类(33.5%)、灵异类(30.1%)、玄幻仙侠类(29.9%)等,同时言情类(26.6%)、耽美同人类(20.6%)也各占两成以上。网络小说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有的小说宣扬霸道总裁、一夜暴富、宿命迷信、勾心斗角等思想与价值观,容易对中小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
(3)近三成中小学生从没去过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
经常参观展览有利于中小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升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丰富其精神世界。但本次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平时参观展览的机会并不多。如三个月内去过一次或多次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的中小学生占比28.3%,半年内去过的占比18.3%,一年及以上去过的占比24.9%,还有近三成(28.5%)中小学生从没去过。
原因探析:多种因素导致中小学生精神世界出现困境
中小学生精神世界出现的困境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对此进行深入考察分析,有助于精准把握问题成因,从而找到改进的着力点。
1. 家庭层面:对孩子的精神生活重视不够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家庭生活不仅要保证孩子吃饱穿暖,还应包括情感交流、支持陪伴等很多功能。但在历次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家长比较重视物质生活,对孩子的精神生活却不够重视。
一是对孩子的情绪和社交情况关注较少。中心历次针对中小学生进行“父母最关心你哪些方面”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学习成绩始终排在父母关注的第一位,其次才是身体健康、生活习惯、交友情况、情绪变化等。情绪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朋友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影响也较大,但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交友、情绪关注较少,这种现象亟待引起关注和改变。
二是亲子陪伴少且质量不高,亲子关系亲密度低。缺乏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不仅使孩子感觉与父母的亲密度不够,而且对亲子支持性也感知不足。如中心于2020年对931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以下简称“2020年调查”)显示,几乎每天都与孩子一起吃晚餐的父亲不足半数(48.4%)、母亲不足七成(69.6%),还有近四成(39.7%)家长边和孩子聊天边玩手机,这导致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愿意跟母亲和父亲求助的比例仅为39.2%和20.7%,经常跟父母说心里话的仅有三成多(32.0%)。
三是忽视孩子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阻碍孩子形成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精神世界。本次调查显示,运动不足、睡眠不足会给中小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健康风险。例如:每周运动0次比运动7次的学生抑郁风险高25.9个百分点,焦虑风险高24.4个百分点;睡眠未达标比睡眠达标的学生抑郁风险高3.1个百分点,焦虑风险高11.5个百分点。但在现实中,很多家长经常用学习、作业挤占孩子的睡眠和运动时间,这种现象亟待改进。
2. 学校层面:对学生的情感支持不多
学校是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氛围、班级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会影响到中小学生的情绪及心理健康等。但中心近年来的调研发现,学校层面对学生的情感支持远远不够。
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支持不足。师生关系是中小学生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20年调查结果显示,愿意把心里话告诉老师的中小学生只有六成多(62.8%),遇到困难愿意向老师求助的只有8.0%。可见,教师在情感支持上与学生的需要有很大差距。同时本次调查发现,有一成多(10.8%)中小学生认为烦恼就来自和老师的关系。
二是来自同学的情感支持不多。除了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校园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良好的同伴关系会影响到中小学生的情绪、社会适应与精神风貌。本次调查发现,中小学生从同学伙伴那里获得的情感支持也不高,有两成多(24.6%)中小学生表示烦恼主要来自和同学朋友的关系,在各类烦恼中位于第三位,仅次于学业和考试成绩。同时,在遇到困难、心里有烦恼时向身边同学求助的中小学生比例不足两成(18.7%)。
3. 社会层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
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但本次调查发现,当前社会层面为中小学生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够丰富多元,存在着供给侧与需求侧错位现象。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学生需求。本次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没去过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的首要原因是“家附近没有”(60.7%),说明文化设施离中小学生较远,其他原因依次是“没人陪”(36.1%)、“没时间”(35.3%)、“不感兴趣”(25.4%)、“花钱太多”(17.6%)等。可见,公共文化设施在可得性、可接受性方面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
二是公共文化产品与中小学生的需求契合度不高。本次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虽然认同红色文化产品的积极作用,但表示“有共鸣”的只有三成多(32.1%),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太夸张”“离我们生活太远”和“没意思”。这表明有些文化产品内容单调、缺乏实用性,不能满足学生多元的精神需求。尤其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产品匮乏,中小学生只能靠上网、玩手机打发时间。
对策建议:家校社联手丰富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中小学时期是人一生健康成长的奠基阶段,也是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逐渐走向成熟和丰富的重要人生阶段。针对中小学生精神世界出现的困境及原因,建议家校社联手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以保证中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1. 创造多样平台条件,满足中小学生的正当精神需求
中小学生的精神需求多种多样,不同年龄、群体、地域的学生精神需求不尽相同。为此,教师和家长首先需要精准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在此基础上尽量尊重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同时,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不要认为只有与学习和考试有关的需求才是高大上和值得支持的,而想娱乐、想休闲的精神需求就是没用和不该支持的。要充分重视中小学生当下的开心和快乐,把服务其正当精神需求作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和目标。
2. 保障自主休闲时间,提升中小学生的闲暇素养
休闲不仅是身体上的休息还包括精神上的放松愉悦,适当休闲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和家长等成年人要保障中小学生的自主休闲时间,给他们的闲暇时间“留白”,不要用作业、课后辅导、校外培训等占据孩子的休闲时间。同时,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闲暇教育,如可以在体育、美术、劳动、音乐等课程中适当渗透,提升中小学生的闲暇素养,使他们懂休闲、会休闲,学会选择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享受有品位、有文化、有智慧的闲暇生活。
3. 共建社会支持网络,增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弹性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越高,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心理弹性越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指数也越高,更有助于应对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家庭、社区要协同共育,为中小学生织起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尤其是学校层面,要通过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价值感,依托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建立多个社会支持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危机处理方法,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
4. 拓宽资源渠道,丰富中小学生的精神文化供给
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在精神文化产品的可及性上存在很大差距,学校要拓宽资源渠道,扩大精神文化产品供给量,弥补文化资源配置上的不足,实现精神文化产品“共同富裕”。例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云展览、数字博物馆、线上图书馆等方式,使学生享受到跨地域的优质文化资源,满足其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主动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身边的非遗文化、村史乡史、文化人物等,打造身边的“精神文化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和社区、媒体、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艺术展、文化节等活动,把公共文化资源引入校园。
5. 落实审美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自然风光、一餐一饭、网络小说、图画、音乐、戏剧……日常生活里都蕴含着精神文化的美,关键在于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欣赏美的心灵。但是有的学生缺乏文化鉴赏能力,对优秀文化产品不感兴趣,喜欢低级趣味的文化糟粕,或沉湎于不良的网络文化。为此,学校要在教育的各环节、全过程融入审美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如引导教师将审美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教会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使学生具备选择积极文化的能力;创新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其主动参与到美好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中。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6期 · 探索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在线购刊请点击↑↑↑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