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越来越多!哪里寻找夏日清凉?
当前,全球正经历着以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最近8年是自1850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八个年份,2022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5℃,西欧、中亚和东亚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创下历史新高。
全球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01年以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每10年0.16℃;1971年以来则达到每10年0.34℃。最近10年(2013年至今),我国平均气温已较常年值高出0.81℃。
1961年以来,全国平均年高温日数每10年增加0.8天,近10年我国年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2天。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6天,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增加更为明显。
1961年以来,我国区域高温热浪事件发生次数明显增加,近10年增速达到1.4次/10年。例如,2022年6月13日至8月30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过程,共持续79天,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有361个国家气象站(占全国总站数14.9%)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35℃以上覆盖1692站(占全国总站数70%),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2多;37℃以上覆盖1445站(占全国总站数60%),为1961年以来最多。
近期,全国多地已陆续进入“高温炙烤”模式。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以来的全国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比常年同期偏多1.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及内蒙古、新疆等多地高温日数累计有5~15天,广西西部、云南东部、新疆中部已达15天以上。今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了3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分别发生在5月28日至6月5日,6月6-12日和6月14-17日。其中,在6月14-17日这次高温过程中,河北正定、承德、石家庄及天津大港等48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河北藁城达到41.7℃。
6月22日14时,代表“北京温度”的北京南郊观象台,气温升至40.6℃。这是北京南郊观象台今年首个40℃,也是时隔9年再现40℃以上高温。就在同时,位于北京郊区的汤河口气温更是达到41.8℃,打破当地最高观测纪录。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夏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仍会较历史同期偏多,华东、华中、新疆等地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概率高,特别是华中地区高温热浪与气象干旱叠加的可能性大,提醒大家注意防范并及时跟踪国家气候中心滚动订正的气候预测意见。
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天气已成为许多地方夏日新常态,热岛效应使得城镇更易遭受高温热浪威胁,这也催生了人们对避暑旅游需求的大幅递增。各级气象部门和文旅部门正在积极行动,依托区域气候资源禀赋条件,探索“避暑”“清凉”气候生态品牌创建,推进避暑旅游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支持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实践,国家气候中心在中国气象局的组织领导下,积极推进“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气候生态品牌的创建探索工作。通过对区域良好的气候和生态资源的评价和挖掘,为公众旅游、度假及康养提供更为精准的向导,把气候、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稳定、高黏性的客流量,把宝贵的“凉”资源变成优质的“热”产业。
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避暑旅游目的地”创建示范工作已于2021年进入人社部全国创建示范项目清单。这项工作一般上半年发布通知,启动申报,下半年开展工作报告编制和专家评审,评审结果在年底或次年初由中国气象局对外统一公示和发布。2022年,共有37个县市或区域获评“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2023年计划创建数量为40个左右。
已获评“避暑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地区分布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非传统安全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科学把握气候变化规律,有效降低气候风险,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是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给地球降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公民都要牢固树立维护气候安全、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化解气候变暖的危机,阻止地球环境的恶化,共同营造绿色和谐的地球家园。
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