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再造农业》&《再造小农经济》
?
你是否
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是什么力量
在快速推动着中国广大农村的土地流转
和剧烈的农业转型?
新书推荐
1
《再造农业:皖南河镇的政府干预与农业转型(2007-2014)》
孙新华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7月出版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所以,想要理解作者在“皖南河镇”的田野观察和学术思考,让我们先了解作者的求学经历~
开 篇
先介绍本书作者【孙新华】
孙新华,男,安徽砀山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及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业治理,近年来在全国10多个省份实地调研累计500多天。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开放时代》、《中国行政管理》、《农业经济问题》等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
作者观点
近年来,我国规模农业发展速度惊人。这一过程到底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还是政府干预的结果?
皖南河镇的实践告诉我们,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通过“再造水土”、“再造市场”和“再造服务”,直接推动了小农农业向规模农业转型,却挤压了小农的生产空间。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如何定位,小农农业和规模农业如何协调发展亟待解决。
试
读
书中精彩,抢先预览
第四章
再造市场:地方政府如何使土地集中定向流转?
在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土地的集中经营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的,即享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流转给需要流转土地的经营者,并且后者要支付前者一定的租金。在大户兴起之前,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农户之间。由于大量农户进城务工经商,因此土地的流出方在农村大量存在。同样有一部分壮劳力在家务农,而自家的土地又比较少,流入别人的土地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正是由于土地流转供需双方的广泛存在,农村发育出了土地流转市场。在这一市场上,流转双方主要通过自主协商进行土地经营权的交易,而且主要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由于亲朋好友的田块并不一定在一起,加之每户的田块都比较细碎,因此,土地流入方经营的土地就非常细碎。由于田块的细碎化及亲朋好友的有限性,流入方所流转的土地也比较有限。所以一般在一个村民小组会有若干个“中坚农民”,经营规模在十多亩到几十亩不等。
河镇大户的流转土地面积都在100亩以上,1000亩以上的也不在少数,而且他们流转的土地基本上是集中连片的,否则他们无法进行规模经营。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有那么多农户将土地流转出去?从上文来看流转给大户的面积远远大于农户自发流转时的面积,截至2014年7月流转给大户的总面积高达26万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5%。第二,为什么农户流转出来的土地都集中到了少数大户手上?如果仅仅靠流转双方的自发交易,很难想象这些大户如何与几千户农户实现交易。第三,每个大户所经营的土地都需要从很多农户手中进行流转,他们如何使这些土地实现集中连片?即使上一章所讲的再造水土使原本细碎化的田块相对扩大了,但它们仍然分属于不同的农户,因此需要对分散农户的土地经营权进行整合才能使大户流转的土地实现集中连片。这样的工作也不可能是土地流转双方所能完成的。
不搞清楚以上三个问题,就无法真正理解河镇大户的崛起和农业转型。而要搞清楚以上问题,仅仅考虑市场作用,根本无法获得答案。从河镇的调查来看,县乡政府在积极再造水土的同时,也干预了土地流转市场,以推动河镇的规模经营。当地政府主要对土地流转中的流出方、流入方和土地产权进行了强干预,才使大量土地流转给大户并使土地实现集中连片,从而推动了大户的崛起。笔者将政府这种干预市场的行为称为“再造市场”。下面依次从土地产权、流入方和流出方三个方面来看政府的再造市场过程。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农业转型的“自发模式”与缺席的国家
三 “找回国家”与研究农业转型的新模式
四 学科、方法与田野
五 核心概念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河镇的农业转型及其三个面向
一 河镇概况
二 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
三 农业资本化程度的加深
四 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五 小结
第三章 再造水土:土地流转前地方政府对水土条件的改造
一 项目集聚与再造水土的意图
二 再造水土的实践与官民博弈
三 小结
第四章 再造市场:地方政府如何使土地集中定向流转?
一 虚拟确权与土地流转制度创新
二 政府筛选与土地流入方
三 政府动员与土地流出方
四 小结
第五章 再造服务:土地流转后地方政府对农业服务体系的重塑
一 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另起炉灶”
二 大户牵头的纵向一体化与项目的垒大户
三 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大户效应
四 小结
第六章 地方政府再造农业的目标与动力
一 农业治理转型:内容与方向
二 规模农业锦标赛与农业治理便利化的驱动
三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 “自发型农业转型”到“干预型农业转型”
二 “行政吸纳社区”与社区本位的农业转型
三 农业转型方向的多向性和嵌入性
附录一 文中出现的主要访谈对象
附录二 2012—2013年土地整理项目填埋坑塘设计情况
附录三 致河镇土地整理项目区承包土地农户朋友的一封信
附录四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附录五 阳春县关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
附录六 2012年庆阳米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总结
后 记
新书推荐
2
《再造小农经济》
赵晓峰 冯小 张建雷 等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6月出版
本书由来
本书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治理研究”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本书受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托项目“科技推广支撑三农发展的西农模式研究”(编号:XTG2015-44-01)、2015年试验示范站(基地)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以导向式评价机制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效率的模式构建研究”(编号:TGZX2015-39)、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陕西省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及其社会影响研究”和2015年(第二批)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简称“人文英才计划”)的资助。
本书观点
“农业治理研究”课题组认为,资本下乡是推动农地规模流转的重要力量,而在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中,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包装下乡资本”的重要组织载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农地统一经营,从事规模生产,这一方面加剧了小规模生产者的分化趋势,造成农村自发形成的中农经济的解体,挤压了小农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序 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与农村社会综合交叉、跨学科研究已有70多年历史传统。1945年,日本留学归来,到国立西北农学院任教并担任农经系主任的黄毓甲教授,就在我校开设了农村社会学等课程,这使我校成为国内开设农村社会学课程较早的高等院校之一。1985年,邹德秀等老一辈学者积极推动我校与陕西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合作建立了陕西省农村社会研究室,由此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农村社会研究成果。邹德秀教授被推选为首届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副会长,我校也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之一。邹德秀教授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等项目,出版《中国农业文化》等学术著作。这使我校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农林院校的特色,并逐渐形成重农的学术传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校社会学学科继续关注农业问题,付少平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与农民科技素质的培育”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分化与农业的变迁”等项目,出版《农业技术传播与农村社会管理研究》等著作;张磊教授出版学术专著《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转型研究》;张红副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村落变迁研究”,并出版同名学术专著。近些年来,社会学学科在发展中不断吸引一些青年学者加入,我们专注于研究资本下乡、土地制度变革、合作社发展等农业转型与农村治理问题,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为推动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农业治理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之所以将研究主题定为“农业治理”,是因为我们认为农业发展不仅是农业的问题,而且是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中国农业正处于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迅速发展,其既会影响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再造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也会影响农村精英的生成机制与行为逻辑,再造村落内部的社会秩序。无论是阶层结构和阶层再生产机制,还是社会秩序和精英再生产机制,都是影响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变迁过程,更是一个关系到数亿农民家庭生活幸福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根本问题。因此,如何使农业发展的改革红利为各阶层的农民所共享,使农业制度变革与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协同推进,就成为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重大理论命题。
《再造小农经济》限于章节安排和字数排版等的要求,只整理了“农业治理研究”课题组部分成员前期(合作)发表的部分相关作品。我们认为,资本下乡是推动农地规模流转的重要力量,而在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中,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包装下乡资本”的重要组织载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农地统一经营,从事规模生产,这一方面加剧了小规模生产者的分化趋势,造成农村自发形成的中农经济的解体,挤压了小农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还在客观上“绑架”了地方政府,“倒逼”地方政府提供各种税收财政项目等倾斜性扶持,使农业治理的目标更加失衡与单一;此外,还使农业利润的再分配严重向企业和乡村精英倾斜,带来了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畸形重塑,从而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再造小农经济,一方面应立足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将农业生产环节留给留守村庄的农民自主进行,允许和鼓励农地在农村社区内部自发流转,逐步扩增户均农地数量,培育中等规模经营的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推动小农经济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要继续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强不同类型新型农业主体规范化建设,切实提升他们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为农户提供农业机械化、农技标准化、农资与农技配套、农产品统销、合作金融和农村电商等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破除束缚小农经济发展的外在约束性条件,推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持续创新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推进学界在农业治理问题研究上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但目前,我们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课题组的成员都比较年轻,观点争鸣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这个重大问题的思考也是不成熟的。因此,本书的出版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和开端,期待学界同行和有关方面的批评和指正。
是为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治理研究”课题组
2017年2月26日
目录
一 资本下乡与小农经济的处境
“资本下乡”为何逃离种植环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
农业转型中家庭农业的分化与农利再分配
新型农业主体的兴起与“小农经济”处境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资本下乡的策略选择与资源动用
二 土地制度变革与小农经济的机遇
土地的道义经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再认识
土地细碎化治理与农地制度变革
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与限度
三 农民合作社发展与小农经济的挑战
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异化的乡土逻辑
农民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
农村合作社运动与第三条道路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的再造
中国小农“多元经营的家庭生计”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农业经营问题
土地流转与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就业变动
农地规模经营与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
中农经济的兴起:农业发展的去资本主义化及其机制
每一本打开的书/都是漫漫长夜
本期编辑/共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