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全2册)》
内容简介
中央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部《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正是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是融汇广大农民、乡村基层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思考、思想与立场的著作。
本书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研究团队于2021年在河北、陕西、山东、湖南、浙江5省5县10村深入开展“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的成果,围绕“关于乡村振兴,农民到底怎么想”这一直接而朴素的问题,以529份农民问卷,154份基层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深度访谈等翔实的一手调研资料为基础,全面呈现了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与需求,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这些分析和思考能够丰富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与理解,为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政策设计和行动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全2册)
叶敬忠 刘娟 等著
ISBN:978-7-5228-0663-1
2023年3月出版
作者简介
叶敬忠,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发展与农政变迁、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劳动力流动与留守人口、小农农业与土地政治、农村教育与社会问题等。主要著作包括《发展的故事》《别样童年》《阡陌独舞》《静寞夕阳》《双重强制》《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参与式发展规划》等。译校著作包括《遭遇发展》《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新小农阶级》《小农与农业的艺术》等。主编多卷本《农政与发展当代思潮》。
刘娟,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发展研究方向博士,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环境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环境社会研究与政治生态学、国际发展与农政变迁、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等。
目录/contents
上册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理解与需求
1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2乡村振兴的社会研究
3农民理解的乡村振兴
4农民视角的产业兴旺
5农民视角的生态宜居
6农民视角的乡风文明
7农民视角的治理有效
8农民视角的生活富裕
9不同地区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10不同性别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11不同年龄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12不同文化程度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13不同职业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14外出与留居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15重点村与非重点村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16农民与基层干部视角的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下册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问题与挑战
1乡村发展的活力
2农民生活的压力
3青年返乡的困境
4粮食安全的挑战
5乡村社会的雇工
6数字乡村的建设
7乡村振兴的政策传播
8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
9乡村振兴中的村干部
10乡村振兴中的党组织
11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性
12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结
13乡村振兴的政策过程
14乡村振兴的项目过程
15乡村振兴的旅游幻象
16乡村振兴的重点村打造
17乡村振兴中的适老化建设
18乡村振兴中的社会建设
19乡村振兴中的集体经济
20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1贫富差距及其对共同富裕的挑战
22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和农民关切
参考文献
附录 乡村振兴调研问卷
内容摘要
青年返乡的困境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没有人的乡村,便谈不上振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都强调人才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2019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和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均鼓励青年回流乡村,参与乡村振兴。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乡村振兴亟待青年参与,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在乡村创业,为乡村注入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但青年返乡的现实状况如何,他们面临怎样的困境与选择,又该何去何从?本研究基于实地调研资料,聚焦青年群体,探讨在乡村振兴中各主体对青年返乡和入乡的期待,分析青年返乡的现实状况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而为回应乡村振兴中“人”的问题提供参考。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当前大量的研究对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探讨,倡导青年以“青创客”“乡村振兴青年+”等形式,反哺与回归乡村(曾东霞,2020;萧子扬等,2019)。研究者或强调青年返乡的主体性因素(何慧丽、苏志豪,2019),或认为青年返乡受到国家政策号召、社会责任担当、个人意愿使然等多重逻辑影响(罗敏,2019)。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回流乡村的青年,在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着构建乡村秩序的功能,形成了独特的“中坚青年”阶层(夏柱智,2019)。从整体来看,当前有关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更多偏向于分析青年返乡的必要性和如何促进青年返乡等方面,对青年返乡现状和返乡困境的分析相对较少。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组织和国家对“青年”有不同的界定。例如,联合国于1985年将青年界定为15—24周岁的群体;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段的划分,则以44周岁为青年的上限。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界定为14—35周岁的群体。本研究团队在实际调研中共访问40岁以下农民63人,仅占被访农民总数的11.9%。为方便分析,本研究将40岁以下农民归为同一年龄组。调研发现,在这一群体中,69.8%有外出经历,返乡青年案例即来自其中。
一 乡村对青年的期待与需求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内外各类主体都对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抱有极大期待。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都认为,无论是产业振兴,还是乡村治理等领域,均需要更多的青年力量。
(一)青年外流与乡村对青年的期待
从调研情况来看,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青年外流是一个普遍现象。无论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还是东部发达地区的乡村,人口普遍向城市流动,其中青年向城市流动的现象更为明显。中部某调研村在村人口结构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大多数村庄的一个缩影,绝大部分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主要是老人和为数不多的儿童。某调研县一位县级干部说:“我们县号称有36万人口,但是有10万人口在外地,出去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这对乡村振兴来说是一种隐痛,没有人怎么振兴?”该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未来乡村”等特色发展之路,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便是“未来乡村”,也不如当下的城市对青年有吸引力。由此可见,对于乡村的大多数普通青年来说,离乡进城仍是主要趋势。
在青年农民不断外流的同时,青年专业人员、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或不愿进入乡村基层,或在进入之后容易因基层待遇不高、工作不体面、激励机制缺乏、上升通道狭窄和个人婚恋家庭问题难解决等现实困境而难以长期扎根乡村,进而选择努力离开基层,向上流动。由此可见,乡村社会面临严峻的“缺人”难题,对青年返乡有更加迫切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青年返乡发展乡村产业,尤其是民宿、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二是希望青年返乡参与乡村治理,改变村庄治理面貌。
(二)乡村新业态发展对青年的需求
乡村新业态的发展是当下乡村发展的新动能。调研发现,从县域、乡镇到村庄,从基层政府到村民,大家对青年的期待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方面,尤其希望青年能够携资本、技术、项目等返乡创业,引领乡村新业态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在县、乡层面,基层干部认为,“乡村振兴的战场主要在乡村,而不是城市”,“五大振兴是息息相关的,单一产业无法吸引年轻人返乡,低端产业也无法吸引年轻人就业”,“在乡村发展光伏产业,五六十岁的人也能干,不需要年轻人回来。但是如果搞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年轻人就愿意回来”。他们认为,青年返乡就业或创业,不仅关注“面包”,更关注“面子”,“年轻人到乡村就业,产业得有高附加值,不能是传统的东西”。因此,乡村产业既要将更多附加值留在乡村,还要相对高端和多元,能够使返乡青年充分运用其知识和才干,同时要拥有体面的岗位和收入。
农民则反复提及,在产业融合尤其是农产品产销对接过程中,懂市场和技术的青年非常重要,希望有更多返乡青年发挥自身优势,引进外地客源,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有农民表示,“如果实现农超对接,省掉很多中间商环节,农民就会受益”。大多数农民认可乡村农业食物体系的生态价值,认为农家菜园子里的菜吃着更放心,有独特优势,但需要见多识广、学历高的青年,通过开网店等多种新媒体渠道销售这些农产品。青年更容易与时俱进地学习适应新时代的各种技能,具有十足的干劲和闯劲,而这些是在村其他群体不太具备也很难学习的。
综上可知,乡村对青年在产业发展方面有极高的期待,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但是,基层干部和农民均认识到,传统产业发展或以传统方式发展产业,已经难以为乡村带来经济附加值的增长,也无法为返乡青年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与机会;新业态的发展是新时代乡村产业兴旺的新趋势,而在乡村新业态的发展中,青年群体尤其是有外出经历的青年人才是活力和希望所在;只有青年群体将他们所具备的眼界、思路、能力与地方实践充分结合创新,才可能走出高质量的乡村产业兴旺之路,进而形成多赢的乡村振兴。
(三)新乡村治理对青年的需求
除了乡村新业态的发展,新时代的乡村治理对青年群体也有迫切的需要。近年来,包括村干部在内的基层干部逐渐老化,以及性别、年龄等方面的结构失衡较为普遍。2019年,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开始推进干部年轻化工作。调研显示,尽管人们对于干部年轻化的利弊仍有争论,但是基层干部群体应当补充新鲜血液、大量吸纳青年已成为一种共识。进入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一个重大转向,即随着数字技术等现代性元素向乡村下沉,乡村治理由原来的关系型治理转向基于乡村发展的技术型治理,更能敏锐感知发展中新趋势、新思想、新技术的年轻干部将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民对年轻干部充满期待,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传统乡村治理方式存在一些不满。例如,对一些村干部的家长制作风不满,有农民认为,“老村干部过于独断专行,换年轻干部上来,有利于改变村干部作风”;对部分老干部不作为的行为不满,很多农民认为,“乡村振兴不能让太多碌碌无为的人在台上,要多选派年轻有为、有干劲、有想法、不怕犯错误的人”。农民普遍认为,村干部在乡村发展中具有带头作用,如果“车头”带不起来,村庄也发展不起来。因此,有胆识、有闯劲的年轻干部更符合农民对村庄治理方面的期待。
大多数年长的村干部也承认青年参与乡村治理很有必要,只是青年经验相对不足,“每个人都一样,都要有一个锻炼过程。现在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学习也不难”。他们认为,年轻干部的优势在于思想活、见识广,能适应新事物的发展,给村庄带来新面貌,最大的问题在于经验不够,但若能够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便能够弥补经验上的不足,从而当好村干部。
综上所述,一面是乡村青年人才匮乏,另一面是乡村发展对青年人才的迫切需求。农民普遍认为,年轻人“脑子活、有想法、有体力”,也有能力带动村庄发展。很多农民认为,“只有村里人口增加了,打工的年轻人都回家发展了,留在村的年轻人多了,才算是实现乡村振兴了”。有的农民更是断言,“什么时候年轻人回来了,什么时候就实现乡村振兴了”。
(节选自本书章节,节选时有删减)
拓展阅读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欲了解详情或购买
保存图片打开淘宝扫一扫
策划:lzh
编辑:lzh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acandraja on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