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手工艺在都市的生长:现代民俗学的探索》

sociology 社会学之思 2024-06-27



01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手工艺在当代都市语境下的传承走向即其新变的考察和思考。本书较为细致地展现了手工艺的变迁过程与多样化的传承形态,特别重视手工艺对人的意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对民众创造性地化用传统资源的生活实践进行了学术观照和理论探索。这不仅拓展了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也对手工艺在当代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启发意义。


手工艺在都市的生长:

现代民俗学的探索


徐赣丽 滕璐阳 等 著

2023年9月出版

ISBN 978-7-5228-2382-9




02 内容摘要


前言

现代民俗学视野下的都市手工艺研究


作为与农耕文化相伴随的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手工艺是一向注重乡村和传统的民俗学研究的对象。今天我们关注都市中的手工艺,建立在对现代民俗学的学术关怀之上。“现代”一词不仅仅是时间的指称,更多意味着“现代性”。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现代民俗学需要关注蕴含着复杂的现代性张力的都市。这从本质上反映出,现代民俗学调整了其回应现代性的方式。作为现代性宏大叙事的一部分,民俗学具有反抗科学主义的内在批判力量。在以往,这种批判通过从“遗留物”中寻找不那么具有现代性的事象来完成。如今,部分学者尝试将视野聚焦于现代性最为显著的都市,以尽情拥抱的姿态通过研究生活方式的建构、关注边缘性的文化再生产、运用个人生活史和口述史的方法,来实现对生活整体的观照。这些构想和倡议为现代民俗学提供了视角和方法,而都市手工艺则恰好为之提供了一条方便合适的研究进路。


首先,从现代民俗学的立场出发关注手工艺,可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手工艺的产生、存在、发展和传承是民众适应地方性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做出的努力与调适,其中蕴含的民间技艺与民间智慧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手工艺一直是民俗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但以往对手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分类、材质、制作过程、作品风格等方面的介绍与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兴起后,对技艺传承方式及其现代转化路径的探讨日渐增多。总体来看,上述两类研究还局限于对手工艺本体等相关问题的讨论,主体在制作过程中的情感与创造性、手工艺与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关联鲜被论及,而这正是我们所关心的内容。


其次,在经验层面上,现代手工艺发展的新特征呼唤学术研究的持续跟进。近年来,伴随社会科学领域内“重提手工劳动”的现代性反思与非遗保护运动的开展,手工艺日益得到重视并形成新的发展特征。这一点在都市尤为明显。第一,从业者构成更加多元,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年轻创业者加入手工艺行业。第二,技艺习得方式更加开放、灵活。在传统的家族和师徒传承外,人们可以通过自学网络课程、参观博物馆、参加研修班等多元途径习得技艺。此外,现代消费观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为手工艺融入当代生活提供了契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手工艺的审美意涵得以凸显,手工艺日益成为都市新中产阶层彰显品味、建构身份认同的标志。种种现象都表明,对于手工艺发展困境的认知,如技艺后继无人、传承面临危机等问题,需要跳出文化乡愁的情怀,从新的现实层面加以把握。


更进一步来说,在民俗学的学科视角下谈论手工艺,实际上是对手工劳动、手工造物方式的强调。我们从文化角度把手工艺视作一种贯通古今的生产生活方式,关注不同人群的创造性实践及手工艺对于现代日常生活的意义。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柳宗悦提出的“民艺论”与菅丰提出的“vernacular艺术”都有研究手工艺或民间艺术的旨趣,但不同于前者强调民众为满足生活需求制作的实用品,也不同于后者关注在“与正统艺术世界的制度、权力或权威无涉的世界里,自学习得艺术技能与知识的人们苦心巧思而成的艺术”,我们关注各类现代手工艺的形态,对个人或群体的特征持开放态度而不做严格的限定,希望可以从中看到日常实践的复杂性。基于此,我们将超越手工艺的本体研究,关注人们的创造性实践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情感与社会交往,这一点与美国民俗学家迈克尔·欧文·琼斯(Michael Owen Jones)所强调的“物质行为”研究具有相通之处。但与之不同,我们并不把物质文化当作最终的落脚点,而是将手工艺视作理解人及其日常生活的切入点,希望借由对手工艺的探索发掘现代民俗学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一研究取向的指引下,近年来我们对手工艺的都市实践进行了田野调查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在此,仅将田野中的新发现进行集中的经验与理论表述,并借此来探索朝向现代民俗学的手工艺研究的可能路径。


本书主体内容包括三部分,即理论篇、个案篇和建议篇。理论篇呈现了手工艺在当代的变迁走向、多元群体的新特征与手工艺在当代弥散性传承的特点,总体上展现了手工艺的发展新辙,也提出了本书思考的新问题。个案篇基于案例的具体分析,呈现了手工艺在都市学习班的传习过程、手工艺在商业体验店的变形、爱好者小群体的手工艺实践三个典型案例,尽可能细致地展现了手工艺在都市语境下的变迁过程与多样化的传承形态。在建议篇,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我们对手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节选自本书前言,节选时有删减)




03 作者简介


徐赣丽,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所长。研究方向为现代民俗学、手工艺、文化遗产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学术代表作有《迈向现代民俗学——都市文化研究的新路径》(2020)等。


滕璐阳,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民俗学、手工艺。




04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概念界定

理论篇
第一章 手工艺在当代的变迁走向
   一 朝向文化符号
   二 朝向专业艺术
   三 转化为其他工艺形式


第二章 从事手工艺群体的新特征
   一 部分手艺人向艺术家发展
   二 注重消费体验的新中产崛起
   三 手工艺爱好者组成的趣缘群体表现活跃
   四 作为“文化转译者”的相关从业者增多

第三章 手工艺当代传承的新特征:弥散性传承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起点:现实境遇下的自发性学习
   三 过程:学习中的审美追求
   四 结果:内嵌于日常生活中的手工艺实践
   五 从手工艺理解非遗的弥散性传承

个案篇
第四章 非遗学习班:锔瓷手工艺的传承
   一 引言
   二 锔瓷的历史与当下
   三 师傅与徒弟:学习班中的传承主体
   四 刻意的实践习得:作为技能的传承
   五 日常交流实践:作为审美的传承
   六 习得结果:传承的多面向


第五章 消费体验:陶艺手工艺的传播
   一 引言
   二 陶艺体验店概述
   三 模式打造:陶艺体验店的生成
   四 使用需求:陶吧的消费实践
   五 变与不变:陶艺的再造


第六章 群体爱好:拼布手工艺的传习
   一 引言
   二 拼布爱好者小群体的形成
   三 爱好者小群体的阶层身份建构
   四 爱好者小群体的性别身份建构
   五 由拼布透视都市语境下手工艺传承的新动向

建议篇
第七章 面向当代:传统手工艺发展路径探析
   一 发展现状
   二 发展问题
   三 发展方向

结论与展望


附录:手工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后记


向下滑动查看





拓展阅读

新书 | 《场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的建构》

新书 | 《治道与治术:县域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机制》

新书 | 社会心理建设丛书

集刊 | 《金融与社会》(第4辑)

集刊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4辑)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欲了解详情或购买

保存图片打开淘宝扫一扫


策划:qhf

编辑:qhf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Anne Nygård on Unsplash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