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廷·巴特尔,扎根草原48年初心不变






榜样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近期,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在城乡基层广泛开展“榜样就在身边”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推动模范典型的先进事迹、崇高精神走进基层、深入群众,让模范典型人物占领各类文化阵地、宣传阵地,充分发挥榜样感召人、影响人、鼓舞人、带动人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即日起,本报特开辟“榜样就在身边”专栏,陆续推介“七一勋章”获得者、“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等的感人事迹,展示锡盟各族干部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引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社会风气,敬请关注。


近6000亩草场,42头牛,年收入60万元,生产支出仅2万元。这就是廷·巴特尔一年的牧业帐,这笔“经济账”背后有一份更大的“生态账”:

△视频。

站在廷·巴特尔家春季牧场上,只见数十只体肥膘壮的西门塔尔牛闲适地吃着牧草,远处树木间欢腾跳跃的狍子不时映入眼帘,流经这里的高格斯台河已经开河,爱好摄影的他早就准备好了摄影设备,“过两天候鸟就来了”。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一度沙化严重的草场恢复到了他刚来草原时候的原貌,廷·巴特尔看着即将返青的草场说:“甚至比那时候还要好。”

按当地载畜量,廷·巴特尔家可以养110头牛。但是他将自家牛的数量一减再减,42头牛远低于全嘎查户均牛头数,按传统的观念来看,这都是中等以下规模的牧户了。但是廷·巴特尔有自己的打算:“牧民要想过上更理想的日子,一定要‘收入最高、支出最低、劳动强度最小、生态最好’这四点间实现平衡。”


让牧民过上好日子,是廷·巴特尔的初心。48年前,19岁的廷·巴特尔来到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抱着“来了就没打算回去”的想法,把根牢牢地扎在了草原上。放羊、打草、种树、剪羊毛,牧业劳动全部从零开始学习;白铁匠、黑铁匠、皮匠、木匠、画匠,艰苦的生活环境将他历练成了生活能手,甚至连嘎查濒临倒闭的奶粉厂到他手中也能扭亏为盈,“原来他不是来镀金的,是真的为牧区服务”,牧民们对这位将军之子有了新的认识。


得到了牧民的认可,他走上了嘎查领导岗位。1983年,萨如拉图雅嘎查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作为当时的嘎查长,他把全嘎查最差的草场、最瘦弱的牛羊留给自己。分到牲畜后,牧民发展生产积极性提升,纷纷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到上世纪90年代,全嘎查羊群数量最高达到3万只,远远超出了嘎查32万亩草场的承载力。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萨如拉图雅嘎查,草场沙化问题更加突出,“当时一刮风就是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廷·巴特尔意识到,要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必须自己先做出样子,才能号召更多的牧民转变观念,实现草原再绿起来的梦想。


“分到不好的草场和牲畜也有好处,能激励你不断改进生产方式。”早在1984年,廷·巴特尔就开始探索生态恢复与畜牧业发展双赢的路子,他先在自家草场上划出打草场进行围栏封育,并逐年扩大打草场面积,接着又根据草地类型、草产量和牧草再生等特点将草场分为8个区域,实行划区轮牧。与此同时,他不断缩减羊的数量,增加牛的头数,并研究出一套“蹄腿理论”:“一头牛4条腿,5只羊20只蹄子,羊喜欢刨草根吃,牛是用舌头卷食,哪个对草场破坏大?而且养牛付出的劳动更少。”到上世纪90年代末,廷·巴特尔家已将羊全部售出,完全靠养牛发展生产,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这对他来说是不曾有过的,“养羊的时候收入从没过万,挣到的钱也全花在买草料上。”让廷·巴特尔更加欣喜的是,自家草场植被的密度、草的高度都显著提升。

自己先行先试确定可行后,2002年嘎查牧民大会上,他号召全嘎查牧民调整牲畜养殖结构。“少养羊多养牛,这是不让我们活!”会上,就有牧民情绪激动地与他争论,他当场作出承诺:“我用全部家产作抵押,如果养牛后收入下降了,你们的生活费我负责!”


时至今日,嘎查里没有一位牧民因为养牛后收入下降而向他索要生活费,相反,提起老支书廷·巴特尔,牧民尽是感恩之情。当年,牧民宝音德力格尔将家里的300多只羊和60多匹马全部处理,改养优质西门塔尔牛,一举改变了过去入不敷出的状况,现在家庭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这些年,跟着廷书记干,收入逐年增加,草场生态环境也明显恢复了。他是个不怕困难,一心一意为群众着想、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好支书,以后我们还要朝着‘四点平衡’的方向发展生产,过上更好的生活。”宝音德力格尔动情地说。


如今在萨如拉图雅嘎查,95户常住牧户均靠养牛致富,户均牛的数量超过50多头,牧民人均收入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40元增长到现在的近2万元,嘎查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恢复,青草高度、植被盖度和产草量逐年提升,天蓝、草绿、水清的环境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到这片草原栖息繁殖。

“以前向牧民们宣传‘蹄腿理论’,现在倡导的是少养、精养,也就是‘四点平衡’。”廷·巴特尔说,这个理论对所有牧民都适用,每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节,生态好、草场大可以多养,劳动力少、生态不好的可以少养,因为收入和牲畜数量不一定成正比。他举了一个走访中遇到的例子,“那位牧民有180多头牛、60多匹马,一年收入50万元,刨除人工、草料等支出所剩无几,生活开销还要靠贷款。”


“我的目标就是让牧民更有发展动力,都想超过我、都能超过我,这样乡村振兴才能早日实现。”一旁的现任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委员会主任特木尔呼听到廷·巴特尔的这番话后,不禁感慨,48年来,他们的老支书总把最好的政策、项目和机会留给牧民,自己一分一厘都不要。碰到所有项目,廷书记总说:我家必须不能有,牧民必须有,我需要会自己花钱建”特木尔呼说,廷·巴特尔总怕被特殊化对待,时时刻刻都严格要求自己,殊不知牧民们更心疼这位苦干实干、无私奉献的老支书,“他也已经是快70岁的人了。”

提到荣获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廷·巴特尔坦言:“我就是代表内蒙古的党员干部去领的奖,这是所有党员干部的光荣,不是我一个人的。”虽年近七旬,他却像一棵拒绝变老的杨树,繁茂的枝叶不断向上生长,为民服务的根系始终向泥土更深处扎去,在他看来,人的价值不在于名气有多大、生活过得多好,而是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一个始终不变的脚踏实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信念。廷·巴特说:“来到草原近50年,我的初心一直没有改变,我会永远留在我热爱的这片土地,保护好、建设好,让更多的人爱上锡林郭勒草原。”

注: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更多新闻

行署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春季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注意防范!锡盟部分地区有暴雪,大部地区有雨夹雪或雪→

好青年!当兵去!锡盟首批春季新兵启运!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工人先锋号推荐名单公示!锡盟入选的是……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锡林郭勒日报》官方微信

主办:锡林郭勒日报社

监审:贺玉萍

责编:王大为

记者:图文/巴雅尔图 耿敏 视频/白嘎拉 刘宝华

编辑:魏子威

校检:刘江岩

投稿邮箱:xlglrbw@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