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年制学员心得|这一篇来自两位爸爸

自肯组 辛庄师范 2022-06-08
 【编者按】这次三年制的课程,有一个全部由爸爸们组成的寝室,第一周他们言必称307寝,第二周结束时他们给自己起了个名字“自肯组”,还写了诗,唱了室歌。今天,我们选了两篇他们的心得,也来感受一下,走进教育的爸爸们是怎样的生命状态。



01.

> > > 履错然,复自道 < < < 

●刘国栋

两周的学习,让我看到了入门的道路



两周的紧张学习,各种功法、心法、术法;老师的经历,感悟,教诲;儒释道三家经典语录。朦朦胧胧之间,一张中国文化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地图,好似展现在我的眼前:实修体验一格物;经典一致知;修练一诚意;修行一正心;黄帝内经,人身内环境修练有成一修身;内外关系的道德经一齐家;外环境的周易一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好像一张广袤的中国地图,任何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走遍,也无需走遍;和看所有的地图一样,不将自己带入,地图没什么意思,我们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起点:“位”,以自己的能力(局限)定能达到的目标“德”,从起点到终点的道路“道”。

更重要的是“修己安人”四个字。说来简单,而且孔子的一位著名弟子子路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会问老师:就是这样而已吗?(如斯而已乎?)老师也是真喜欢这个弟子,回答他:“修己以安百姓,”接着大概是知道子路还会问,就不麻烦了,先回答这个著名的问题(如斯而已乎?):“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不管是修己以敬,还是修己以安人,直至修己以安百姓,所有的起点和基础都是修己,自己,身心灵一体,必然先修身,修身的同时修心,身心健康发展,才有资本追求灵性成长;反过来说,此三者基本还是在"修己以敬",修己从修身开始。

而如《达摩宝传》所书:要修端正道,须去左旁门。…(旁门左道)总为术、流、动、静。四果之门。…动者行动也。凡习八段锦,及搬运吐纳。擦拳抚掌。晒背反晴。采药炼丹。服乳咽精。站立坐跑。运气之功。一切有作有为。有像有形之道。不能超声了死。皆非正也。静者寂静也。凡隐庵入洞,静座观空。数息止念。辟谷炼形…俱不能超生了死。皆非正也。…行益老师讲的,大多数不就是这些东西吗?加上“术者法术也…”个人理解就是科技;“流者周流也…诸子百家。"完了,全部中国国学都“非正”,佛弟子神光就说,“左道旁门,误人生死。罪重恶极。”怪不得十九层地狱都是老师……

还好,他还讲了正道,起头的功夫,运离汞以灌溉。使坎铅而上升。水火既济还先天。必收一身元气。归于一性之中。结成一粒粟米。工夫要一心不二。切忌杂念以耗散。

咦,好像就是行老师所说?行老师以自身为我们展示了,师道传承,反复强调:全凭心意用功夫;正心的功夫;灵性(灵活性),韧性(意志力)的重要性。王老师同样像我们展示了出入中道,复自道的“一以贯之”的功夫;天地人,主体位,心台文的体系。咳,说多了都是错,文字难以表达老师之万一!

老师,神圣的工作,需内圣,才能外王。需不断提高,超越自我,一心不二,以不惜“死个人”的决心,百折不挠,绝不放弃的韧性,掌握适当的灵活性,以经典为径,探索以自明,自觉才能觉人。

所有的经典,都是途径,是得道之后,以经为考金之石,明其道之真伪…非教人念诵以了生死,讲说以躲阎君。真经不在书纸文字。只在口传心授耳。

一以贯之之道,非几本经典能传,非闭门苦读能修,需实修体验以入门,实实在在修身得道,以经为径,才能在讲台之上有所建树。

所以,作为教育者养成课程的学员,一方面,心中感恩辛庄师范,请来对我们口传心授的大师,一方面,为了心中的执念,秉承着“想要不死人,先要死个人”的决心,死一回,不死就趟出一条路,在有生之年可以无愧于老师的称呼,安心的下19层。

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以前不觉得,想着不管身体怎么样,活着就干,死了就算。可是无法回避的是随着身体的问题,感觉变迟钝了,自己都觉不到了,更别说感受学生了,精神不济,效率低下,活是活着,不能干不如死了,可还是不死心,不甘心。

辟谷!清肠,也清醒,以觉来分清需要和想要的,以觉来站桩打坐,带着觉行有为之法,带着觉,修补老旧的身体,希望补满还可以修炼,或许可以加入修行的队伍,不管怎样,修练,正心,前行,实践出真知。

履错然,复自道。我们是凡人,我们学习之中必然会犯错,这是必须要原谅的过去,因为过去了,必须让它过去,你再怎么不放过自己,都是无聊的纠结,枉然消耗,关键是“复自道”。我,复自道。

两周的学习,让我看到了入门的道路,需要的觉性,灵性和韧性,也看到了两位老师以生命传道,体验到大师的生命状态,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02.

> > > 教育是什么 < < < 

●杨剑锋

一段生命已经丰满成熟,一段生命才刚形成



从辛庄师范开始,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思考教育的问题。“古之学问为己”为了自己的身心慧命,还有孩子的成长,想开始好好思考下这个问题。


教育是什么?

以前的答案就是教书育人,其实内心对这个答案是不认可的。因为对照的是自己的受教经历,确实无太多的好感。原因一,是觉得所有的学来的书本知识遗忘无多,正迎合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读了那些书对我的谋生有何作用。原因二,觉得求学生涯中碰到老师,过于的脸谱化,没有太多能合乎理想中那种“耳提面命”的“师父”之想。更多的只是一种过程化的社会角色分工不同而已。


但隐隐又感觉到,成长到三十几岁,生命中是有很多的节点触动到内心深处,那是一种被教而育之的感受:


儿时二年级时,村中一长者张爷爷,他生命中的最后两年和我有了交集,放学后带我进他的厢房,从吱吱作响的大书柜下,取出两本线装书跟我讲,内容什么不记得了,但那时的光影氛围,多年之后历历在目。


五六年级,夏季的下午,沿海地区的台风季,狂风大作,一个人站在凳子上,隔窗看着外面的世界,眼前的世界一片迷蒙,万物在抖动摇摆,视线内门前最粗的一棵大树满身的枝条飞舞,在伴随着天边由远及近的雷电声,那一刻隔窗观望大自然伟大演出的小男孩和天地融为一体,静静的世界上,就自己一个。那时没有害怕没有喜悦没有太多的情绪。


高中时,一面是好动惹祸经常被班主任训斥,又一面碰到了一位二十五六岁风华正茂的语文老师,单独告诉我写作是怎么回事,通过他知道了《古文观止》、知道了崔健的《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他教我一年,对这个世界多了更多的憧憬和期待,开启了我一扇扇门。


教育是什么?以上三个是我自己生命中至今难忘被教导育化的过程,我理解的教育是:教你作为一个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的技能,然后保护那颗和大自然通天接地的灵性种子,让他自行在体内孕育成长。以大人为师、以名师为师、以自然为师。这是我的教育观。


这次在辛庄的半月,接触了更系统的教育的学习。与其说是启发,更可以说是链接,与这个世界上一直存在的优秀人的对接。所有作为个体的我在思考的问题,多少先行已经深思熟虑而且践行了,看到王镇华老师82年9月写的一篇文章,已经开始在意识到“主体”的问题,那时我才刚刚呱呱坠地而已,一段生命已经丰满成熟,一段生命才刚形成,时空因缘的神奇造化。


教育是什么?答案千差万别,当下内心的声音是,教育用生命影响生命,以心传心。做好此生来的天赋之命,去影响和带动与你相遇的生命。


延伸阅读 

三年制学员心得|新旅程,觉出发

三年制学员心得|回到源头再开始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