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雨老师 | 首届研习营学习心得:大人之学是少数人走的路

黄明雨 辛庄师范 2022-06-08

2017年暑期首届“新教育”中国文化课程研习营在北京顺利举办,今年我们将迎来第二届的研习活动。研习营主要面向教学一线的老师,是要: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研习活动的目的是提供一些思路,鼓励各学校各课任教师以中国文化为主体,自主研发各具特色的课程,相互学习,相互砥砺,开创中国教育改革活泼泼的新局面。


如题,文章是去年研习营结束后所写,通过明雨老师的心得体会,来一览研习营的景况吧。


这次举办研习营的场地在我们的新校区


一、基础教育的缺省配置


两周的研习营,每天与大家一起听课、参与回顾,得到不少启发。于是也想写点心得,与研习营的同学们交流。印象最深的是科学组田松教授提到的“缺省配置”。在网上查了一下相关解释:


缺省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默认值。是指一个属性、参数在被修改前的初始值,也就是如果你不想或不需要作任何特殊的选择,电脑里就按照它已经配置好的参数进行设置。这些配置能满足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使用要求,除非你的要求特殊。


田松教授指出:机械自然观及背后的科学主义是现代基础教育的缺省配置。


他的意思是说,一个现代人接受完基础教育,看待生命和世界的眼光基本上是机械自然观和科学主义的,就像刚出厂的电脑,自动装配了一套叫做“机械自然观”(或科学主义)的操作系统。


这句话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联想。


一是装配了这套操作系统的人,若不想以机械自然观的眼光来看待生命和这个世界,不是要版本升级,而是必须要重装系统。在最后一天的回顾环节,科学组的同学很智慧,从两周下午课程的安排(刘华杰教授的《博物学》、田松教授的《科学史与科学教育》,到薛史地夫教授的《东西方自然医学》),领悟到要想摆脱机械自然观,必须回归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二是既然目前基础教育的缺省配置有局限,那么换上怎样的缺省配置,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教育呢?这是一个大哉问。虽然人们很难信服某一种解决方案,但花点时间来探讨这个问题还是很有趣的。


去年三月,随薛史地夫教授、李辛老师等去美国的波特兰,这是我第一次去美国。奇怪的是,站在美国的土地上,突然冒出一个很强烈的念头:在美国,我们也完全能办好一所最好的中学。


为何有这样的信心?用现在学到的术语来讲,那就是因为美国基础教育的缺省配置也同样存在很大的问题。国人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有许多不满,着急把孩子往美国送,其实当前教育存在的弊端是全球化的,其本质是“神人二分”,而在人的层面上,价值观以机械自然观(科学主义)为主导。


研习营第二周,秋风教授谈到中西方文化比较,也激发了我不少灵感。如果说有神论是建立在对死亡的恐惧基础上,那么无神论者也从来没有摆脱过对死亡的恐惧。无神论者只是不愿去想死后的事,或者说他们对待生命和这个世界的基本态度就是绝望和虚无


相应的,有神论尤其是信奉唯一真神,对生命和这个世界的基本态度是厌离和否定,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神人二分”是产生机械自然观的根本原因,因为无论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他们对待生命和这个世界的态度都乐观不起来。惟有以“天人一贯”为核心精神的中国文化,才可以帮助现代人走出困境。


看来,今后暑期的中国文化课程研习营不仅欢迎中国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也应当欢迎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来交流。不过,此事不急,顺其自然,老祖宗说得好:“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17年研习营合影

二、耽误孩子与耽误自己


研习营期间的某个晚上,邀请场地出租方——凯博外国语学校的校长刘煜炎博士做了一场报告。刘博很有兴致,与大家现场互动,并很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教育本质的看法。作为剑桥大学的博士、从事过实验科学的科学家,刘博很注重数理科学思维的培养,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参加此次研习营的有不少华德福学校的老师,有的朋友对刘博谈论的话题兴趣不大,就早早离场了。这有点可惜。实际上,从不同背景的教育同行那里,更容易得到某种刺激和启发,这种收获往往大于某个圈子里的相互认同。


刘博现场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不认为自己做得多好,相反,我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好,只实现了我的教育目标的百分之十。”


他接着说:“我看到别人做的教育似乎也不够好,无论是哈佛大学,还是华德福学校。大家觉得主流教育不好,于是自己来搞一套,要小心,可能比别人做的还要糟糕,更耽误孩子。”


最后这句话是比较刺耳的。想想吧,许多家长以及热心教育的人士,撸起袖子自己创办学校,或自己走上讲台,历经艰辛,结果收获的只是失望。这恐怕是大家很难接受的局面。


如何避免这样的结局,就必须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以及具体的解决方案。在刘博理解的教育本质里,“创新的思维方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人格教育”。他关注的点,毫无疑问都是重要的,只是还可以进一步探究。


“创新的思维方式”,不必然以数理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前提。在数理科学领域,当然需要有创新,而且科技创新正不断涌现,日新月异。但如果能跳脱单向度的数理科学思维,有更开阔的思考维度,恐怕这样的思维创新才更本质。


另外,“人格教育”不仅是培养一个有爱心、愿奉献的好公民(哪怕是所谓世界公民),而是撑开生命的维度,在奠定生命大格局的基础上,确定人生开展的大方向。因此,“创新的思维方式”与“人格教育”其实是一回事,而不是两件事。



研习营第一周,李辛老师上了五天的大课《中医的思维方式》,给了我们许多启发。看病,首先要确定一个格局。在“形、炁、神”立体的格局里,进行观察和判断,然后提出解决思路。第二周下午王自成老师的健康课,强调从“上焦、中焦、下焦”的格局入手,与李辛老师的课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我们将教育中的三个层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确立精神”,分别对应中医所说的上、中、下三焦,那我们知道“确立精神”为立人之本。三焦实质上为一焦,意味着一炁周流,炁要通,心要正。人格养成,知识、能力和精神,三者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最为根本。


中国文化确定了人的大格局,即天、地、人。人活在天地之间,象天法地,即中且和。中医的思维方式,就是易经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道的思维方式。有了这种思维方式,生命永远是鲜活的、阳刚的,日日新,又日新。


今早读到法国人的一套绘本“生活三部曲”,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柔软。譬如《生活的意味》一书中,女儿问爸爸:“爸爸,生活意味着什么?”爸爸回答:


“生活意味着许许多多的可能性……

意味着到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去朝圣/到圣安德鲁斯去打高尔夫球

到埃及去看阳光下的金字塔/到塔希提岛去在月光下跳舞

去海底探险/去蓝天遨游/去学校上课/去音乐厅演出

去了解过去/去感知未来/去奋力拼搏/去享受悠闲时光

去静思冥想/去尽情宣泄/去享受服务/去为人服务


去勇敢冒险/去见证奇迹/去为信仰献身

去享受荣耀/去参加庆典/去追求内心的宁静

时而懒散一下/经常坚持不懈/能过富足的生活/也能过贫穷的日子

坐牢太无奈/自由最可贵/走到天涯海角/走进内心深处

学会躲闪/学会牺牲/有时疯一把/有时乐一乐

战时到前线去打仗/平时享受和平的安宁

下得地狱/上得天堂


最后,爸爸对女儿说:“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生活意味着有你!”女儿惊喜地跳了起来:“有我?!”爸爸肯定地说:“有你,有我们,有眼下这一切!”


整本绘本画面简约、优雅,令人感动。但在如此美好的图文之间,却能感受一丝淡淡的哀愁。这份哀愁一直缠绕在西方人的心头,挥之不去。我们学习从西方传来的身心灵、华德福,在受他们柔软的心灵触动的同时,还要避免为这份哀愁所伤。


如果让一位受中国文化熏陶的爸爸回答这个问题,他会对女儿说:“生活意味着独自在大地上行走,心中永远是明朗的天。”

17年研习营大家在站桩


三、大人之学是少数人走的路


研习营第二周,林明进老师讲了五天的《大人之学》,反映不一。有的学员听得打瞌睡,有的学员听得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种状况在第一周王林海老师的课上也出现了。王林海老师用了两个半小时,通过大量图片,引导大家游览人类艺术上下近万年。有的学员说王老师是一个真汉子,正大光明。也有朋友说,王老师的布道像希特勒,气场强大,意志薄弱的人很容易被催眠。


说这些,不是为了批评那些说出真实感受的朋友。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内容和讲课方式,感觉不适应,这很正常。相反,我倒是想提醒那些容易激动的同学:课程内容中有什么东西打动了你?这种打动能持续多久?


林明进老师十九岁开始跟随毓老师,《四书》就听了十八遍;每周到毓老师家的地下室听课,从青春期听到了更年期。


王林海老师说起自己跟随了二十余年的朱豹卿老师“我与老人家交往的整个过程,自己总觉得被他牵着手在这个世界逛,每天他有说不完的话,说不完的理,说不完的认知,说不完的见地。有时我觉得他生活在云霞里,有时又觉得他沉浮于深潭间。总之,他牵着我的那双手是那么的厚实与温暖,他像慈父一般地疼爱着我这位游子。”


王老师又说:“实际上,朱老师是一个孤人,身边虽有几个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跟在屁股后面逛,但没有人能解悟他老人家那颗高华的心。”


辛庄师范创办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有人很羡慕师范能请来各路高手授课,这次研习营期间也有同学对一年制的学习表示很感兴趣。但其实,最伟大的老师就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师范设置一年制的师资养成班,目的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更重要在于帮助大家确认:你真的愿意做大人么?


从已毕业的几届学员的状况来看,很不乐观,许多同学早已打回原型,能拿出命来践行大人之学的少之又少。说实话,当年我们敢为天下先,创办辛庄师范,是因为接了毓老的一口气。


毓老生前,有人说他讲的是信仰,不是学术(我在台湾就认识一位从小在毓老身边长大的人,后来改到钱穆门下,想必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毓老回应道:“我讲的当然是信仰,没有信仰,还算真的学问吗?


昨晚在邮件里,与朋友讨论《春秋》。这位年轻的朋友写道:


王者,贯通天地人,孔夫子就被称为“素王”。但是,孔夫子和他的弟子不断努力,克己复礼,天下又怎样呢?百姓也受苦了呀。《春秋》是一部王者之书,在于传授有位者政治智慧。懂得天地人大道和具体实施统治真的不是一回事,垂拱而治只有古圣人才能做到吧。只有有位者,才有更多的能力和机会广泛造福百姓。在天地大道面前,政治智慧当然不值一提,但是,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将天道、地道、人道融会贯通了呢?


这位朋友的困惑很有代表性,我回复道:


请注意:大人之学,一言以蔽之,配天而行。天行健,自强不息,生而不有。人容易有一种倾向,崇尚外在的力量,比如金钱、地位、知识等外在因素赋予的权力。因此,人们也容易对孔子缺乏信心,譬如,孔子有智慧不错,但他起到的作用有多大呢?正如你也说到,孔子及其弟子尽管克己复礼,但天下不照样在受苦么?


生在有形世界,人们容易注意到有形的存在,而忽略了“无”的作用。论是非成败,也容易被一定范围内的时空所局限。孔子的价值,恰恰在于“无”,跨越时空,他主张“以教导政”,所谓政治,无非是正人心而已。


立品的同事也好,辛庄师范的团队也好,大家仍习惯于外在的资源、力量,做事情容易急躁、短视。所以,我尽可能放慢步子,等大家。我们不需要凑人数,用利益、用感情凑在一起的乌合之众,能走多远呢?开头越慢,最后可能反而走得越快。


耐不住性子的,选择了离开,我非常能理解。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这句话值得体会一辈子。


今天我们所说的大人,并不凌驾在普通人之上。他们志向比一般人高远,但脚步也比一般人更踏实。正如王镇华老师所言:“这个中道,既高,既大,又很平,又很实。”只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愿意一辈子在这条路上走的人太少。

 

往期文章:

开元立大始

明雨老师:从辛庄到顺义 

辛庄师范 | 我们的任务及新学年的打算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