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习营心得:百花落尽啼无尽 ---杜师忠诰先生印象记

辛庄师范 2022-06-08

【编者按】:


本次研习营,除校长组外有九个学科组:经典组、语文组、数学组、科学组、武术组、艺术组、中医组、历史组、乐教组。


学科内容各异,让我们看到文化的不同面向,但不变的是直指生命的中肯与真诚。




























百花落尽啼无尽 

作者:邓正高

本文书法均为杜忠诰老师所作

我在辛庄师范的研习营共住了五天五夜,能看到杜老师的时间加起来不过25个小时。这么少的接触时间,就对一个艺术、生命、修证都非常丰满的长者进行描述,好像很草率又失之恭敬。


之所以敢动笔,一来,急切的想介绍杜老师给没有亲近过他的人;二来,凭的是一分相知。这份相知如何验证呢?五天来,每当杜老师讲课停顿下来,要用一个合适的词语继续的时候,那个词语一定会先在我的心中“出现”,然后它就会被杜老师说出来。


其实,给杜老师素描非常容易。因为,南老有一幅对联就是杜老师最好的画像:“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  研习营课上

杜老师是南老早期学生之一,修证准提法和禅宗多年,却没有局限在佛教的范围,有老庄的解脱,更有儒门的行仪。林谷芳先生评价杜老师:“儒,是杜忠诰生命最根本的性情和安顿。”


杜老师书艺在手,文字学之能在身,平时大多数的时间杜老师都处在哲理、美学或文字学的“思维定”之中,大度、从容的生活。所以,我觉得南老的这幅对联,真的是杜老师最精准的素描像。



我也曾经改编过一付对联,也可以做为杜老师的写意画像:“慧从善解得自在,福以正行获欢喜。”这五天的亲近,杜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解脱性的自在和由内而外的欢喜。这份自在,我觉得是杜老师对生命、对“道”的根本性慧解自然的反应;而这种欢喜,是杜老师砥砺书道、乾乾生活的必然呈现。


我这样描述杜老师,了解他的人,一定会会心一笑。可是,没接触过杜老师的人还是会觉得失之笼统。那么,我就试着从三个角度再描绘一下杜老师:


杜师之善


杜老师的行仪中透出根本的儒家性情。儒家说的善,不是简单意义的善良。台湾傅佩荣先生对儒家善的定义是:“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当后面两条与第一条有冲突时,遵守第一条原则”。


我理解杜先生的善,是以儒门“四端”为基础,寻求与他者乃至社会的“中”与“和”的状态,这种善是一种关系的状态或境界。



杜老师自律甚严,却同时会充分考虑实际的状态和“他者”的需求。这次研习营黄明雨先生给杜老师艺术组的课程主题是“中华书道史”。杜老师也准备好了讲课资料。


可是,当杜老师了解了艺术组学员的状态和需求时,他决定不按照最初的课程计划讲课,要给大家实践、体会书法的时间。即使这样,他老人家也没有直接决定,还是先征求艺术组所有成员的表决,为什么呢?杜老师说“我承诺了讲中华书道史,如果不讲,就是失信。即使要变更,也需要艺术组大多数同学的决定”。


最后,杜老师用三个下午的时间,“手把手”带我们每一个同学练习了他总结了几十年的楷书用笔技法,另外又用两个下午讲完了“中华书道史”。每天都是整整一下午,连中间休息去卫生间的时间都省略了。杜老师讲课说:“知识要转化为概念,概念要转化为习惯,习惯要转化为本能”


△  课上,老师为大家示范

儒家的诚信,已经成为杜老师的本能。杜老师从细节上关注每个人的感受。


第一天帮助同学们掌握用笔时,杜老师是从教室的左起第一个人开始依次进行的。

第二天“手把手”教授我们用笔时,杜老师就会从教室右起最后一个人开始依次回还。


公平、公正,是杜老师的准则。那么大年纪、那么高艺术成就的杜老师,即使面对辛庄师范的小同学,也是诚意殷殷。对于研习营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杜老师总是格外给与,他说,“她们为大家服务,为大家付出,就更应该多给她们一点时间和机会”。



我们艺术组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陶艺家说,“杜老师颠覆了我对书法家的印象,我以前接触的写字的人,牛得鼻子都拱到天上去了,杜老师这么有学问、这么有成就,却这么平易近人”。


这一点,很容易让我想起南老对自己的评价“一无长处、一无所是”。杜老师说自己是“杂家”、“样样通、样样松”,不只是谦虚,也是妙高峰上,自然的心境,“学问深时意气平”。

杜师之真


真者,不虚、不妄,本色天然。早在二三十年前,台湾到大陆来发展的人就很多了。南老的学生们,很多人也跟随南老在大陆发展多年。杜老师是南老的老学生,书法在大陆更是不乏市场,杜老师为什么没有早早过来“淘金”呢?


杜老师说“我有自己的目标和功课,直到去年,这些功课基本都解决了,我才可以出来。从今年开始,我也要象孔子当年一样,到处讲学了”。杜老师讲课时说,“志心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心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


杜老师就是这种“心中无累”的解脱者。杜老师除了书法,还精通很多修行的法门。而且,对于自己的修证毫不藏私,总是说“道,是天下人的公道”。当他知道我学习过南老传授的准提法后,便问我修习所得,并检验我的持诵状态,给与指导和提示。嘱咐我要兼修南老所传九节佛风,并指导我九节佛风的观想方法及程序。


可是,当我感动之际,认为传法及指导需要顶礼授受时,杜老师却金刚怒目的制止我,说他不落这些俗套。杜老师求学中国文化的热情和愿行之真,让我们这些凡庸者无地自容。


杜老师出身贫寒,老人家有四个子女,其中第二个孩子是“唐氏症”。后面是一对龙凤胎。一般人在这种家境下,都会用借口不求上进了。
杜老师却在三十几岁书法已经在台湾成名成家的前提下,39岁留学日本筑波大学艺术研究所,攻读硕士,42岁以论文《睡虎地秦简研究》毕业,并于日本东京办书法个展。


毕业一年后,他又决定报考台师大国文研究所博士班,“希望籍着修学年限的外在压力,可以把自己对于汉字形体遞嬗演化因缘的独特心得早日化为著作”。


54岁时,凭借《说文篆字讹形研究》,获得台师大的文学博士学位。


多年的苦学、修证,让杜老师讲演和著作时“骨力充沛”,严谨专业的语言文字中,冲击力非常强,有时感于时事,还会金刚怒目、批判力十足。在这种演讲、文字的气场、气势中,也许有人会认为杜老师是学者或大师式的傲慢,其实这是杜老师多年真修实证的自信力自然地流露,也是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士人”的必然风骨。


杜师之美


杜老师书法之美,是不需要我来说明的。



可是我现在说,杜老师这个人是美的,估计初见杜老师的人不一定能认同。确实,如果您在机场或者火车站看到杜老师,他很像我们在乡下的慈父,比乡下的长者就是多一份欢喜和文人气而已。


但是,如果您看到演讲台上杜老师的状态,我只能用“雄壮”来形容。虽然,他个子不高又清瘦,但是他在讲堂上散发出来的气息又充满了无尽的力量!用杜老师讲课的词汇,那是一种“有气又有韵”的美。


很多时候,这种“雄壮”又会变化为一种带着“幽默的、诙谐的”气氛。杜老师讲课时,是全身心投入的本心流露,丝毫不做作、不伪饰。


△讲到动情处,手足舞之

杜老师的美还有很多面向。我在杜老师住处拜访时,恰逢杜老师有事请他的女儿协助,杜老师在微信中给女儿留言。我推算杜老师的女儿至少四十几岁了。杜老师在留言时称呼着女儿的乳名,语气与讲课及平时言谈完全不同,比我和现在六岁的女儿通话还亲热、还自然。


放下电话,杜老师感叹他自己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努力,更感恩家人一直以来地付出与成全。眼见杜师对女儿的慈爱温情,可以想见平日里杜师与家人的和乐与善巧。反思自己日常对家人的暴躁,内心惭愧不已。


古德有言:“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我也有一句:“自从一见杜师后,始解心画重做人。”


看着杜老师在宾馆书桌的记录纸上,随手记录的文字和资料,显然,杜老师的学习和思考几乎是随时随地的。几天的上课中,杜老师把手机忘在宾馆房间两次,一般人一定以为这是老年人的“忘性”,我却认为这是因为杜老师经常处于“思维定”中,身边的琐事杜老师多数是忽略或没时间认真处理的。



看着杜老师的状态,我突然懂了,为什么寺庙里的方丈一定要有一个侍者。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一定是经常处在各种定境之中,确实需要一个程度够了的侍者才可以更好的协助自己、帮助别人。看着王镇华等老师们,讲学时都有夫人相随。想着杜老师因为家人的原因,夫人不能长期跟随他布道讲学,心里很酸楚。


老师年纪不小了,虽然身体很好,但是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他此时是需要一个常随众的。此生我慧浅福薄,可能没有机会做杜老师的随行侍者了。祈祷有缘有慧的辛庄学子,能发心做杜老师的随行侍者,对于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相信都是一件幸事。


老师这个年纪还到大陆奔波讲学,为了什么呢?老师让我想起洞山禅师的诗:


“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


祈愿老师健康常驻,祈祷老师为中华文化的心愿都能够顺利!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研习营专题
研习营心得:天赋万物,各来正应

研习营心得:师从中道者,愿为道中人

研习营心得:生命的光泽

数学组:把阴阳数学带回课堂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阅读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