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随笔 | 谁说孩子不该追剧?要追就追这样的剧!

中霖 辛庄师范
2024-08-23
插图来自:泉州梨园戏、高甲戏


 谁说孩子不该追剧?要追,就追这样的剧!

原标题:教学日志2020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文/中霖 


前日上午,陪三姑和兰老师参观泉州开元寺,在西街闲逛时,淘了一些小人书,都是关于传统戏曲的。


我发给小同学,人手一本,要求他们读完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复述一遍。然后,交换着看,同时再写一篇故事梗概。这样共19本连环画,相当于每人看了19出戏,要完成19篇练笔。


譬如,其中有同学写《卷席筒》

河南登封县曹家湾,有一小财主名曰曹林,前期已故,续娶赵氏。赵氏过门后,赶走了曹林之子曹宝山一家。


这年逢科举大选,宝山欲往,但无盘缠,便求其父曹林。曹林便将十两银子给了宝山,可此事却被赵氏知道了,便将银子抢了回来,宝山无法,只好带着笔墨上路。


宝山半路遇见了同父异母的二弟苍娃,苍娃可怜他,便将身上的银子给了宝山……



记得很多年前,那时候我还没当小学老师,有政协委员提案,建议京剧进中小学校园。当时我不理解,觉得这些退休干部大概闲得没事吧,孩子们学这些老古董有何用,而且老人喜欢的东西,孩子们未必会感兴趣,这样强加于人不好。


后来走上教学岗位,和孩子们一起工作,才知道戏剧教学的重要性,而且孩子们对各种戏剧都有天然的兴趣。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带孩子们排过《西游记》、偶戏《耶稣受难记》、德国Peter老师指导下的《北欧神话》、根据《史记》改编的《秦汉之争》、根据京剧《群英会》《借东风》改编的《赤壁大战》、根据伽利略作品《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改编的科学戏剧,以及美国Laurie老师指导的莎士比亚戏剧等。


并且在江华老师的带领下,愚公班的孩子还曾共同创作剧本,有过非常深入的戏剧体验。回想这一幕幕往事,都是非常美好的记忆。



来到泉州游学,不仅是南音技艺的学习,更是在这座古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浸染、熏习。每次来泉州,我们都会尽量找机会去看梨园戏、高甲戏。


这一回,有幸看了三场戏,除了现代戏《谷文昌》,还有传统剧目《苏秦》《高文举》。昨晚的《高文举》也演了三个小时,但一点都不显得拖沓,唱念做打,精彩极了。而且其立意,优于《苏秦》。


《苏秦》重在嘲讽世人的名利思想,而《高文举》则充分彰显了中国人崇尚的传统信念,即天道为公、情义为重。


宜黄戏传承人邓华老师受我邀请,也来到泉州,一起观戏。看完演出之后,她也很感慨,泉州对传统戏曲的重视,是远远超过国内大多数地方的。


由此,我也更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走进中小学校园,成为孩子们日常学习的一部分,才能焕发出活力。尤其是传统戏曲进校园,不仅因此传统戏曲重新有了生机,而且可以大大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是落实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昨晚观戏的过程中,我一直很感动。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在今天的影视作品里,“中国人”的形象已经面目全非,而在传统戏曲中,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大是大非、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连要干坏事的李直,也知道有个天理良心在,只是他要依附于当朝宰相的权势,所以只能昧了良心、干出伤天害理之事。



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在传统戏曲中清晰可见!然而,百年以来的反传统,这些用来载道的“文艺”被当做旧古董、“死人戏”,逐渐退出了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人们追捧的是西方人的艺术标准、西式的美学,以及恶俗的“娱乐至死”的流行文化。


罢了!罢了!我相信,多一些像江华老师、冯刚老师这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热心人参与,中国传统戏曲中不变的人文精神,不仅通过教育,而且可以通过崭新的艺术形式,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夸父班的孩子将冲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文化重建事业的领头羊。






 推 荐 阅 读 

辛庄师范的戏剧课:十九人的共生故事(上)

辛庄师范的戏剧课:十九人的共生故事(下)

学生习作 | 生命的大戏

冯刚&王林海 |《遇见》工作坊:观人·观己·观天下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辛庄师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