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国际教育路线,规划比什么都重要!|国际教育圆桌
这里是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亲子平台,
分享身边育儿达人(尤其是爸爸们)的育儿经,
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启发,
创意游戏与实用资讯,
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儿以灵感
————————————————
每周与您相约“爸爸真棒”
上一期圆桌文章《听说国际学校土豪扎堆,攀比成风?| 国际教育圆桌》里,给大家做了一个小调查,看看大家关心的国际教育话题是什么。不出所料,“教育规划”排名第一。所以,今天爱娃老师就和您谈谈“教育规划”这件事。
———————— * ————————
要走国际教育路线,可能比体制内更需要规划。但是在我们真的开始聊规划之前,不禁想到了那句百试不爽的语录: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轻视。我想这句话可能同样用于家长们给孩子做的教育规划。
老规矩,我先举个栗子吧。
其实手里有一堆临时抱佛脚的“反例”,但是都比不上以下这个故事。(本文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口述:段凌(化名)采写:吴琪。)
段凌一家2005年从海南搬到北京时,大儿子在上小学五年级,小女儿正准备进幼儿园。儿子之前在海南一所公立小学读书。为了孩子的教育,他们一家义无反顾地搬到了北京。
作为家长,她和老公对于教育问题并不是没有思考,但是当时的资源很少,想法也有些过时。到了北京后,她才发现原来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北京的家长很不一样。信息非常多,这时候她才对国际教育产生了兴趣。
在北京的第一年,她让儿子就近上了一个小学,女儿去了一所双语幼儿园。
2006年儿子小学升初中,进了朝阳区的一所重点学校。这所学校是百分之百的应试教育,儿子整个初中几乎没有在夜里零点之前睡觉。三年下来,儿子变成了一个整齐的理科男,对未来毫无想法,跟他说什么也提不起兴趣,失去了好奇心,一切都等着被安排。
段凌和老公都期望孩子去国外接受本科教育,希望他走出去看世界。因此,儿子初中毕业后,段凌让他去了一所管理者和老师全是中国人的私立学校读国际课程。
考虑到儿子英文水平不够高,并偏好理科,段凌给他选了A-level课程。可儿子读了一阵发现问题了,老师们用中文讲授英文课程,儿子的语言问题难以提高。儿子又处在青春叛逆期,不愿意背英文、不愿意考托福或雅思,那段时期父母和他冲突特别大。
在这所私立学校读了一年之后,段凌决定把儿子转到某所著名公立高中的国际班,全外教上课。
没想到这两年更让人痛苦。从全中文环境一下过渡到全英文环境,孩子上课根本听不懂。外教认为学习是个人的事情,管得很少。每个班虽然配一个中国班主任,可是不像公立学校那样考核严格,班主任压力不大。国际班的同学是为了考国外大学走到一起的,平时彼此没什么联系,上完课就回家,也没有任何校园文化。
这时候段凌开始怀念儿子初中时公立学校那种保姆式的教育了。老师比家长还急,一个班几十号人,老师对每个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和退步都不漏过。
到了国际班之后,段凌感觉儿子一下子没人管了。这些不以高考为目标的孩子,一方面要参加高中会考,拿到高中毕业证书;一方面要拼命适应国际课程,争取被国外大学录取。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可是他们一下子找不到学习国际课程的方法,很多人成绩退步特别大。
为了让儿子成绩提高,段凌又只好给他找家教补SAT和托福。儿子出去补习一次,一两千元就没有了。
走这条路的家庭,经济压力越大的,对孩子要求往往越高,家长的情绪也最容易失控。走这条路的孩子,没有退路,只能往前。
既然回不去公立体制,只能背水一战。那两年段凌一直逼儿子,好在他在最后时刻雅思拿到了6.5分,进了多伦多大学。
虽然最后的结局不错,但段凌还是有点失落,儿子是那种典型的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传统教育给了他理科扎实的基本功,但也让他失去了对周遭事物的热情。段凌更期望他能多点热情,人生多一些色彩。
这是段凌儿子的教育之路。是不是看得人长吁短叹,心情起伏?
段凌儿子的求学路,一共经历了4次跑道的转换。
从教育体系来看,是从公立→公立→私立国际课程中心→国际部。实在有点乱。依我看,段凌在孩子教育路线设计上犯了这些错误:
从文中可以看出,段凌和先生是希望孩子去国外接受本科教育的。
但是去哪个国家读本科?不同国家的本科教育大致特点是什么?看不出段凌进一步的思考。只是持有一个比较模糊的“去国外”的概念。
这也就是不难理解,为什么她儿子高中读了英国大学更青睐的A-Level课程,后来本科却申请到了加拿大的学校。如果是懂得规划的人,一般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种功课其实在他们第一次举家搬迁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全家既然是主要为了孩子的教育才北上的,本来就应该目标明确,早做准备。
看得出他们刚到北京的第一年,儿子和女儿的学校都基本是临时决定的,对北京的教育资源没有一个基本调查和了解,所以在第一轮择校的时候就埋下了仓促的种子。
即便在海南转到北京这样仓促的时间,这样巨大的环境变化之下,段凌儿子依然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说明他的学习能力不错。再加上擅长理科,虽然学校的应试风格太重,但可能其实还挺适合她儿子这样的孩子。
我觉得在小升初这个阶段,段凌一家都还是认可公立教育的,只是应试的风格把他们吓坏了。在初中考高中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继续在公立体制内继续做选择,而不是匆匆忙忙直接逃出了公立体制,而且在这次选择上还在重复之前的错误——不做功课。
从对那所私立学校的描述看,很像市面上的“洋高考”学校,也就是纯粹在高中最后几年给孩子考标化成绩、搞国际课程“应试”那一套的学校。明显师资、课程都不够理想。
而且在高中才真正接触国际教育,其实已经有点晚了。一方面段凌的儿子已经适应了体制内的应试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已经比较难扭转,还有一个硬伤就是英语词汇量。
为什么大多数公立学校孩子转到国际学校英文都会吃力,就是词汇量已经拉开了差距。美国小学的孩子每年增加2000-3000词的词汇量,到小学毕业,已经有8000词汇量。如果从初中才上国际学校,就要追赶这8000词,如果从高中才上国际学校,要追赶的词就是15000词。而英语水平直接影响你的课业成绩,因为是全英文授课。
假设儿子初中毕业,能直接试着考一下公立名校,或者直接就去他之后的这所公立国际部,都比走那所私立A-level学校的昏招要好得多。因为既然儿子一路都在公立体系长大,到了高中最后三年再去转换跑道,显性和隐性的成本都太高,风险也比较大。倒不如在公立体系内直接申请海外本科。
但上面这个建议也只是权宜之计,关键还是段凌觉醒得太晚,低估了应试的杀伤力。如果儿子在小学高年级就果断选好一所适合的国际学校,那也不至于后来痛苦地先接受“中式应试”,又因为英文不够而接受“西式应试”了。
虽然最后看起来申请到了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但却浪费了初中到高中这宝贵的人生中思维和体力都迅速成长的7年,而且我估计,进入了大学后,段凌的儿子还要经过一段痛苦的磨合期才能适应大学。
故事还没完。
几年后,段凌的女儿要上小学了。她先给女儿选了一所很小众的私立学校。这所学校是一个对教育极有热情的高材生创办的,收费比一般私校低,主要是为了实践大家的教育理想。
但后来段凌发现,学校因为待遇不高,所以招募到的老师,往往教育热情高于专业能力,教学质量实在不行。私立小学的道路没走通,后来听说这所小学又撑了一两年后,因各种原因解散了。
她又给女儿选择了另外一所私立小学。它的课程和公立学校一样,很多老师也来自公立,但是整个管理比公立人性化一些。
可是段凌后来发现,身边朋友的孩子们,无论是上公立小学还是公立中学的,学校课余活动也很多,不是所有公立校都是那种一天到晚死念书的。回头一看,公立学校的孩子也没有想象中的扭曲,她心里百味杂陈。
在这个过程中,段凌吸取儿子的教训,原本打算让女儿小学毕业后去国际学校,早点接触全英文环境,但后来一打听,国际学校的竞争也已经日益激烈,小升初进入国际学校越来越难,于是只好在女儿小学毕业前一年,做出不少努力,才让孩子上了一所不错的国际学校。
进校之后,女儿英语还是落后一大截,所以英语得补课。但好在,应该暂时不用再转学了。
看了段凌对女儿教育道路的选择,我不得不服,这真是一位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妈妈啊。
实在太敢做“小白鼠”
随着西方的教育流派不断进入中国,民间开始出现一些“自发”的教育组织。比如,我猜测一下段凌给女儿挑的第一所“小众”小学,八成是一所没有在教育局注册的,无正规办学资质的学校。这种类型的学校往往是高度依赖办学人本身的“个人色彩”,而不是“技术含量”,仅靠一些让人热血上涌,或宗教式或传销式的口号是肯定无法维持教育的长久运营的。
要知道教育是一个多么仰赖时间和验证的行业。再好的教育理念,没有十年、几十年的贯彻和调整,怎么会看到效果?就算是被诟病最多的公立教育体系,起码也是有时间加持过的,经历千锤百炼的刷题术,中国学生的数理化就是厉害,这点也是经过验证的。
就好比因为你吃了一个难吃的肉包子,你就决定开始自己养猪,这会不会有点矫枉过正,有点绕?
实在太容易被外界影响
段凌其实不是一个人,很多家长的信息渠道比较单一,信熟人而不信专业,又没有自己的判断。一会“听说”公立的也没那么恐怖,一会“听说”国际学校竞争变激烈。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汉营想叛变,这纠结下去可就是真的变无底洞了。
所以说,段凌的故事我很久以前就看过。只是当时很多人为她的坚韧赞叹,我却为她的“折腾”扼腕。两个孩子,从公立到私立到公立国际到国际,基本把能折腾的学校都折腾了一遍,应该说,她是对儿女的教育问题非常上心的,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走了非常多的弯路。
案例说完了,下面进入正题
相比公立学校,国际教育路线
为什么一定需要好好规划呢?
A-level,AP,IB,IGCSE……很容易把人整懵。尤其对绝大多数国内家长来说,对这些课程毫无概念。大家会觉得是不是选了一种课程体系就“定终身”了?选错了课程是不是后果很严重?其实更多家长没搞明白的是,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送孩子本科海外留学,读这些国际课程只会让孩子更有优势,但却不是必要条件。你也完全可以在公立体系内读到高中毕业再申请海外大学。必须的反而是标准化考试成绩,如SAT、托福等。
实际上就目前国内来说,能把学校分类讲清楚的,连业内人士都要费一番脑子。表面上看,就是外资、民办、公立国际部三种。往里细分,有真.国际学校,理念和贯彻一致的(这里面还可以细分);有中式的国际学校,学术不错,其他呵呵的;也有试图融合中国和西方教育特点的学校,但一切都在摸索中的;至于更多的所谓“洋高考”学校,水就更深了,这里面,正规点的还能给你提供点外教和课程,起码学生可以参加标准化考试,不正规的就只能祈祷办学人不会弄出一个全校作弊或者捐款跑人的事情出来了。如果家长不做好功课,很可能要入坑。
大部分家长会希望“鱼与熊掌”兼得。最好孩子又能有体制外的灵活和体制内的严谨,最好又能全面发展阳光健康,又保留高考的入场券。这种情况可能吗?不是没有可能。不过据我接触到的案例来看是,“转出去”可行,“转回来”则很稀少,主要是孩子太受罪。学习方式、思维习惯、评价体系都太不一样了。而且从家长的反馈来看,即便是去有学籍的双语学校,将来也不太可能再走高考路。如果一开始没有规划,转来转去,大家都痛苦不说,最后关键的大学申请可能结果更会受影响。
所以,国际教育路线需要规划,但你也不必被规划绑住。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开放心态的和灵活的头脑最重要。
就这样规划国际教育路线
教育规划其实是视野的问题。能站多高,决定你看多远。道理都懂,你是不是要说,我小孩连幼儿园都还没上,怎么去想大学的事情啊?
为什么不可以呢?从你家实际情况出发,支付能力、人脉、大致喜好等,总能筛选出留学目的地。之后从本科大学在哪里读开始,一步步倒推这当中需要做哪些准备,选择相应的学校和课程,会比你盲目听一句只言片语靠谱得多。
看得远的家长,连未来的职业、研究生都想的差不多了。所以倒推法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难。
如果是公立转国际的,有几个时间点比较重要:小学阶段最好是3、4年级转,还有就是小升初的阶段。最好不要晚于初中一年级。再晚的话,如果之前孩子英语也不是特别优秀,风险会加大,反而得不偿失。
如果是一开始就走国际教育路线的,一般读到孩子7年级也就是初二的时候会面临海外高中的选择和申请问题。
如果是要申请海外大学的,到11年级的时候也要开始准备申请。
在这里要引用一下《我在美国当老师》的林杰老师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意识到中国环境的欠缺,因此选择出国留学。但是不论我们的孩子最终进了什么样的名校,只要我们的孩子心中依旧保持着一颗恐惧的心,害怕将来上不了好大学,害怕将来找不到好工作,那么我们没有吸收到美国教育的精髓。它的精髓在于丰富的资源和高度的自由,从小给学生提供了机会试错,去寻找自己的方向,就算是30多岁也可以重新开始。
我们规划大方向,是希望能避免你在错误的方向上一路狂奔。但规划并不简单就是求稳,这是一种全球视野下面对教育的选择。如果我们真正爱我们的孩子,不论他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我们并不需要做特殊的事情,而是不要吓唬他,保护好他那颗原本自由的心。
“道理说了这么多,具体还是不会做”……没关系,爱娃老师将联合神秘嘉宾,在下周一给您提供“国际教育规划”的具体解决方案。
具体是什么形式,敬请期待“爸爸真棒”下周一(9月5日)的推送
国际教育圆桌∣爱娃
“爸爸真棒 · 国际教育圆桌”的主持人爱娃,是混血娃妈,资深媒体人,某国际教育刊物前主编,国际教育研究爱好者,她认为所有关于教育的追问都会回到我们的自身。
如果您还意犹未尽,可以关注爱娃的个人公众号了解更多干货——
国际教育地图
一份清晰的国际
学校择校地图
长按关注您可以直接点击下面的标题,见更多“爸爸真棒 · 国际教育圆桌”更多文章:
欲想“小别离”,就要提早做好留学规划 | 国际教育圆桌
国际教育究竟贵在哪?贵得值不值?|国际教育圆桌
听说国际学校土豪扎堆,攀比成风?| 国际教育圆桌
10亿网民8亿要躺枪的逻辑谬误,聊聊批判性思维
这件事大多数人都怕,但是想成功还少不了它
◎ 您可以在“爸爸真棒”后台输入“爸爸说”、“棒学堂”,“他山石”“育儿经”“特会玩”等获取更多相关的精彩文章;
◎ 如果觉得我们还不错,可以长按下面二维码,然后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对本文有共鸣还是有异见?欢迎填写留言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