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OCAS华晓杭:国际教育必须为中国改变

2017-02-06 爱娃 爸爸真棒


华晓杭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OCAS总校长。 







◎本文是“爸爸真棒”校长对话系列的第八篇

初次领略华校长的睿智,是在2015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上。她的演讲“国际学校在中国3.0版”里首次从“国际性”和“中国化”两个维度来区分了国内的国际学校的类型,在那张图表里,国际学校的类型一目了然,堪称创举,至今还在被无数的媒体引用和模仿。

得知华校长开始创建一所全新的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我们决定前去拜访,除了了解国际教育在国内的现状,我们还很想听听她对IB体系的见解。


中国最早的IB留学生和教师


很多人知道华校长是UWC常熟分校的创校校长,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她和IB的渊源有多深厚。她曾是中国最早的IB留学生,也是最早的中国籍IB考官及教师。

80年代的IB学生

1985年,华晓杭入选全国仅有的两个UWC名额,前往美国UWC就读IB。她和另一位学生,就这样变成了中国学习IB的头一批人。在华晓杭之前,中国去UWC留学的学生约20人,但是后来真正从事教育工作的,只有她一个。

▲1986年,华晓杭在UWC留学

1988年华晓杭UWC毕业,90年代就成为最早的中国籍IB考官及教师。2000年后,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IB学校,培训需求一下子加大,而 IB组织急需懂中文的人才给中国老师们讲解TOK(知识论),于是他们找到了当时在挪威UWC任教的华晓杭。从2005年起她又成为IB亚太地区的教师和校长培训官。在随后几年华晓杭的IB培训班里,出现了一批10年之后在国内很有影响力的校长、主任等领军人物。

▲2012年,华校长在苏州培训IB老师

有这样的资历和背景,难怪华校长在总结中国的国际教育时,信手拈来,视野广大。

理想主义的UWC

聊华晓杭校长的经历,就不能不聊UWC。

“可以说UWC改变了我的人生,也几乎改变了每个孩子的一生。”华校长说。

如果用一根横轴标注一所学校,最左边是现实主义,最右边是理想主义,那么UWC大概会在这根横轴的最右边。华校长说,它非常非常地理想化,也可以说非常非常地高端。

以挪威UWC为例,因为它由政府全资赞助,学生100%拿奖学金。学生里可以有王子,也可以有难民,可以有同性恋,也可以有变性人,这样的挑选确实是刻意为之,目的就是制造出全世界的一个小缩影。

▲2008年,华校长在挪威UWC做老师时与学生合影

为什么特意来制造这种极端的对比?

因为世界不是你整天和自己同种族、地域、阶层的人打交道,这样你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而一旦你面临一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你就会不知所措。

只有在UWC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孩子才能够真正每天面临挑战,真正了解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

这话听起来有点遥远,但是根据华校长的亲身体验来理解,就特别生动。

我当了UWC的老师以后,见过各种各样的学生。

我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的时候教过的一个学生。他来自古巴,是UWC第一次古巴的学生来上学,来UWC的时候24岁,从来没有用过电脑,一句英文不会讲。

但这孩子过来后,没有人认为他傻,大家都觉得互相帮助很自然。他的室友还在全校募捐,给这个孩子买电脑。

结果你知道吗?不到一年,全校所有人的电脑问题都找这个孩子,他学会了编程,据说后来的水平都能当黑客了。

这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UWC能给每一个孩子这种教育的信念,在这个世界上,我想做什么,我都能做到。所以美国的大学特别青睐UWC的学生。

这真是全世界最理想化的一个教育模式了。可以说,是站在教育理想化的金字塔顶端。正因为UWC有这样的理想,所以要复制它的难度非常高。

▲2012年华校长与UWC国家理事会成员在UWC创建签约仪式上


国际教育必须中国化


见到华校长的时候,她刚刚从泰国考察国际学校回来。我也听说,北京已经有好多家庭因为雾霾“逃”到到曼谷让孩子读国际学校了。一方面空气好,一方面学费比国内低,又没有国籍限制。

华校长说,在国际教育方面,泰国有不少经验我们应该吸取。

如何拥抱国际教育

曼谷的GDP应该跟苏州差不多,泰国全国有约80所国际学校,曼谷占了50所,按照这个总量来算的话,10年、20年以后,北京上海这种城市起码要有100所国际学校才对。所以按照现在的规模,国内的国际学校的数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泰国也有一些经验我们应该吸取。十多年前,泰国的家长也是恨不得打破脑袋把孩子往国际学校送,但是这批学生现在上完高中,很多根本没法在泰国工作,因为他们的泰语实在是太糟糕了。很多孩子只能离开泰国到海外发展。

所以拥抱国际教育的时候你必须想到你想得到的是什么。这不仅仅是家长的问题,还是一个国家的问题。

我们往前100年看,1920年的时候,中国是向世界贸易开放的。当时的民族工业是无法和国外的企业竞争的。所以一个国家,你必须要有一些壁垒,保护一下自己的民族企业。

现在的教育实际上一样。如果你完全开放,你一所民办学校是无法去和惠灵顿、伊顿,和美国的名校竞争的,因为中国家长肯定信任这些名校的历史。但这些国外的名校会输出它真正核心的东西吗?现在哪些国际学校是从本部委派教师过来的?老师都是国外名牌大学毕业的?

我觉得,国内的学校还是应该自己研发课程。但是现在太多的办学人就想着短平快的道路,越是这样,你就越依赖人家,你永远做不了自己的课程,没有自己的东西。

华为是怎么起来的?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自己去搞研发。中国教育也需要这样的,有长远理念的投资者、股东、董事会,和真心热爱教育的人,把自己的中国化的国际教育这个事情做起来。

国际教育3.5版

可能是UWC和在IB组织的经历,造就了华校长对于国际教育进入中国的独特观点。

她阐述的中国国际教育的“3个版本”说曾经广为流传。

  • 1.0版本是以外国语为特色的学校;

  • 2.0版本是各种“洋高考”的培训班和国际班;

  • 3.0版本就是中西真正融合,真正培养国际视野的青年一代,但是更加包含和尊重当地国的国际教育,是做“中国化”国际教育的学校;

▲华校长在2015年VIS大会演讲

我问华校长,有没有4.0版本?

华校长说,如果真有4.0版,希望是中国所有的学校都走到国际教育的这个方向。

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不仅仅是到外面去学习人家好的东西,最重要是能把这些教育的精华拿回来,做出我们中国自己的教育,既有中国的东西,也有人家开放的理念。这也是为什么我开始做苏州海归人才子女学校OCAS,希望这是一种尝试。

我认为,如果要让中国政府真正去拥抱国际教育,国际教育必须要为中国而改变。这个改变谁来做?只能像我们这种背景的中国人去做,拿IB来说,IB应该因为我们而改变,这是理想的3.5版的国际教育。

如果IB不改变,中国政府也不可能把全民教育托给IB、A-level这样的体系。IB如果要在中国继续走下去,它必须尊重当地的文化,尊重当地的教育的体系。

比如IB已经为了日本改变了。IB的六门课,以往只有英、法、西班牙三种官方语言,这是60年代冷战时期定下的,但时代已经变化很多了,IB叫做国际文凭,却没有中文、阿拉伯文,你就只能说自己是西方的国际教育文凭。所以IB进入日本,条件就是可以有四门课用日文教授。

IB将来是否会为中国改变,我还不清楚,但即便IB将来不这么做,中国人也可以自己做。比如你设置3门课用中文来上,3门课用英文上。我们在OCAS学校就是所有的课程都用中英双语去做。

这个双语的概念是在一个学习主线上同时使用双语学习。比如一样是数学课,上午是外教教,下午是中教教,需要两个老师密切配合,知道彼此的进度,学生能够无缝在中英文直接切换,这样的好处是不会让你数学只有中文的思维,而没有国外的数学思维。所谓的双语并非割裂开来,这样去做课程当然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值得去做。

中式教育vsIB体系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就是“基础扎实”,那么IB系统的基础扎实吗?这种启发式的、锻炼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会不会效率太低?

找铆钉vs盖大楼

华校长说,我们所谓的中国学校的基础扎实,其实还是在讲“知识点”的扎实,你只需要记住就行了。

但是你去看一个孩子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他需要什么能力呢?其实16年学下来,所谓的知识用得到的很少。需要什么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要说知识点的记忆能力,跟中国比起来,IB的基础一点儿都不扎实。但是IB注重的是培养能力。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时间管理,如何去协作。有学科的,也有跨学科的,而且它的体系分得很好:

小学阶段没有学科概念,叫超学科

初中阶段叫跨学科,有学科概念了,有专业知识了。

到了高中阶段(DP)阶段,学科就是学科,但是还有一些跨学科的科目,比如环境学等。

所以整个体系设置得非常好。我们看一样是高中生,一个是从IB体系出来的,一个是从公立体系出来的。一些传统的公立名校IB是做得很不错,很多学生得40分,但是你从国际学校出来的平均分照样可以38分,分数上的差距并不大,但是孩子的思维方式我感觉有差距。

最近我们在做1-5年级的入学考试,我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

我们考英文的时候就是给孩子就给一个图片,让孩子看图说话。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只会写单词,例如“blue”。你能很明显地看出来这孩子最近可能在学习关于“颜色”的所有单词,天天默写强化,所以能写对。但是他没有能够有信心去用blue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来描述这个图片。这也是中国的英文教育最大的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样学 12年下来,你的英文不还是不行吗?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体系过于注重知识点,学习很多细节的知识,花太多的时间在知识点的背诵,而没有足够的时间真正去总结归纳、对比、延伸、阐述、辩论

就好像咱们要盖大楼,中国教育太注重桩子打得特别结实,不仅如此,还要让每个孩子去数房间里有多少个铆钉,你要是漏了一个铆钉,老师还觉得我终于揪住你的毛病了。这种纠错的,注重细节的教育,孩子最后都看不见一幢楼长什么样。

我们需要这种知晓各种细节的人才,但咱们不能全民都变成只认识铆钉的人。

华校长说,中国未来要进一步发展,最需要的是创新型的国际人才,而国际教育恰恰是能弥补我们原有“铆钉”式教育的不足的,中国未来的发展,恰恰离不开国际教育。

▲IB课程包括六个基础学科领域,学生需要在每个领域中选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IB的本土化之路

作为IB组织亚太地区的校长培训官,华晓杭一直在思考,我们中国应该也有像UWC这样领先的国际教育理念。她开始做的苏州海归人才子女学校,也是一所定位为全球华人子女的学校。

2008年左右,苏州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里的第一批海归人才。这批家长在给孩子找学校的时候走了很多艰难之路,后来他们的代表就在苏州人大代表会上就提出了这个要求。

苏州政府很重视,就说干脆专门做这样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全部都围绕着海归人才的特殊需要来做。

因为这批海归,不会满足于“出国培训班”,也应该不会去刷题拼分数,纯粹的国外课程他们也不想要,因为“They’ve been there, they’ve done that”。根深中华文化,同时跨越地域文化这是这批海归人才对于子女教育的诉求。

华校长说,我希望学生的群体尽量是多元的,如果要是全都是海归子女,其实也还是不太多元,所以我们也在设计,主要是面向海归,非海归也在同样报名。

我们的课程是用IB的框架,包括教学方法。把国家课程全部融合在我的课程里,苏教版的教材都是我们的教材。所以对中方的老师要求非常高。我们负责课程研发的主任都是在国内国际教育方面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我们的外方校长也是IB组织原来亚太地区专门负责所有学校授权的负责人。

现在我们国内,其实还没有任何一个学校或者校长能够说,我已经在这条中西融合的国际化教育路上完全成功了。

会选择我们学校的家庭,我觉得是确实认为自己不适应体制内的教学竞争的那批家庭。

其实这种选择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家长去看学校,去跟校长、老师谈,你在看和想和谈的这个过程中,你也在影响学校。同时家长们也会互相影响,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在一定程度上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目前中国的体制,现有的公立教育肯定照顾不了所有人的需求。所以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成长。然后就会出现一个五彩缤纷的格局。

所以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有益的一个过程。我觉得教育路线并非绝对,而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判断什么样的教育路线更适合。

▲2016年,华校长在苏州海归人才子女学校与学生对话

体制内的家长,如果你实在无法忍受就选择转轨,但千万别把你的纠结带给孩子。孩子对家长的言行是很敏感的,他在学校接收一套价值观,回家来又接受你的一套价值观,孩子会很为难。

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要我们不要觉得这个孩子不行,相信你的孩子会有更多的可能,他的成长道路都会更加丰富。过程永远比你现在的选择和结果更重要。

作为家长,我们没有第二次机会陪伴一个孩子的成长。从我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个经验: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让他觉得自己是有无限可能的。事实上,也只有家长坚定地相信你的孩子,他的成长道路才会更丰富。

      延伸阅读

您可以直接点击标题“爸爸真棒”此前的校长对话系列文章

《上海最牛中学之父唐盛昌:我们如何培养最强的孩子?》


《万玮:浦东最难考的双语学校的70后校长,告诉你焦虑从何而来,又该往哪里去?》

《协和双语总校长卢慧文:知行合一是学校和家庭教育最大的挑战》

《世外徐俭:上海最难考的民办学校将如何复制和升级?》

《浦东万科:用英文和学生切磋<论语>,这位校长刷新了我们对“国际化教育”的理解》

《杭外夏谷鸣:越“称职”的老师危害越大》

《万科双语陈舒校长的十年和一年:从乌托邦到一所名校》


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聚焦国际化教育和学习力研究


点击菜单栏,阅读我们为您精选的专栏文章;

或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 | 学习力 | 在美国 | 他山石 |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