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化小学排名第一的“包校”到底牛在哪里?快乐教育也可以等于漂亮的成绩单
在上海,提起“包校”,无人不知。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也是真榜小学Top20名校的第一位。而提起包校又让你想到什么呢?
高、大、上,无论学费还是学生都很“贵族”?
Location绝佳,屈指可数的市中心双语学校?
船王外孙开的学校,听说还是个混血大帅哥?
第一个提出“全人教育”的学校?
哪怕是“学渣”,里面的孩子也很开心,超级自信?
资源很好,动不动就有特首、领事、国宝级科学家来访问?
我随机采访了两位以前就相识的包校家长,她们说:
包容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参与比竞争更有意义,标化成绩不是唯一标准,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领域,家校沟通渠道顺畅有效。”——小D妈妈
“作为家长最深的感受就是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自信,阳光,关爱,诚信,这是一所真正让孩子健康和快乐的学校。“——小C妈妈
主席与孩子在图书馆一起阅读
可以这么说吧,也许包校每年录不了多少学生,但这却是我听到人们最多提及、有最多神秘猜想的学校,没有之一。
这次,终于要写包玉刚实验学校了,真是不好写。为什么呢?因为经常接触包校的家长、老师、孩子,很怕由于距离太近而产生变形感,写不清楚这所学校的样貌。
所以,我们决定分为三个部分来描绘这所非同寻常的学校:
1
印象中的包校
提到“包校”时我们心中唤起的两对关键词,或者也可以说是两个问题:“国际化”VS“贵族化”,以及“快乐教育”VS“漂亮成绩单”。
2
与包校校长的对话
3
带你走进包校
我们在探访武定西路那个小而美的校园时得到的亲身体验。
每当碰见我觉得气质吻合的家长,我都会推荐他们去包校一试,除了经济方面的门槛,我个人觉得,这是一所不仅很“国际化”,而且很“贵族化”的学校。
国际化,好理解,毕业于伊顿、牛津和斯坦福的创办人苏文骏,全人教育的先行者,十年打磨的国际课程,开放多元的教育理念,开放的校园文化等,处处体现着它在为学生prepare for the world;
贵族化听上去则要玄妙一点,这可不是一种仰视的说法,这个词也没有贬义。这含义未必单指双语学校里最高一档的学费,也未必是“家庭背景”的比拼,我觉得主要是一种“平视”的心态。这点,无论是着力保护的孩子天性,还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或是从小学到高中都坚持执行的大运动量体育时间,在大多数体制内外的学校依然存在“应试教育”而培养高分学生的时候,包校的很多做法,确实有一种睥睨天下的淡定。
每年会举办二手集市,倡导复用、再用的概念。
除去“国际化”VS“贵族化”这一对关键词,包校的特点还在于“快乐教育”VS“漂亮成绩单”。
今年首届包校的49名高中毕业生全部被世界一流大学录取。55%的学生收到第一志愿大学的录取(预录取)通知书。85%的学生被自己心仪的前三所大学之一录取。
而且学生被录取的大学和专业极其多元。其中有哥大、布朗、达特茅斯这样的藤校,也有芝加哥、牛津这样的大牛校,还有罗德岛设计学院、加州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等一流艺术设计学院,以及著名女子大学、文理学院以及综合性私立大学。部分学生还获得了奖学金。
作为一所刚成立10周年的学校,这份成绩不可谓不闪亮。
一方面,申请结果展现了包校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包校在全球的品牌已经建立,以及包校的升学指导工作已经得到大学招生官的广泛认可。
小学部在表演《爱丽丝梦游奇境》
包校从创立之初就以快乐教育闻名,尤其是小学部,孩子们可以尝试各种有趣的方法学习、阅读、创造、运动,就是不必愁眉苦脸地整天做卷子。
这和有的双语学校不同,因为很多他们虽然也提供国际课程,却也要兼顾那些未来有可能要参加国内中高考的学生,反而也有大量的“刷分”元素。
这就必然会踏到很多中国家长的经典痛点:作业多了要投诉,如果没有作业就更要投诉,理由是,光快乐怎么行?快乐出不了成绩!
学习就一定要和痛苦划等号?快乐就不能学习?今年,包校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的录取情况给出了一个很有力的回答。
包校校长吴子健先生
Q 包校是最早提出“全人教育”这个理念的,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其实就是今年第一届包校的毕业生,录取结果不仅是一些常青藤这样的顶尖名校,而且比较多元,这是不是正好能够印证包校的全人理念?
A 是的。我觉得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刻意地抓补课和学科教学,而是很重要的一条,我们很讲诚信。
因为国外的大学都有预录取,学校可以估分,大学再来录取。当初也有一些家长希望我们把分数预估高一点,名校录取多一点,但是我们觉得应该实事求是,结果不仅大学录取了我们的学生,而且很信任我们的诚信教育。
实际上全人教育很大的特性,我认为就是自信、真诚,就是说到做到,就是表里如一,就是讲诚信。
给你讲一下我们这次毕业生里的几个典型学生:
一个孩子对东南亚的文化非常感兴趣,所以前往老挝实地探访当地的文化、宗教;他还在学校多部舞台剧中担任主角;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坚持到温州的一所希望学校里当志愿老师;在学校里他也作为学生代表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事务。
另外一个孩子,原来很害羞,但是在一次演讲课中他突破了自己,之后就积极参加到学校的戏剧演出和辩论赛中去,越来越有自信,而且他也是宿舍的管理者,带领同宿舍的同学一起成长。
还有一个孩子是我们排球队的队长,非常热爱艺术,还搞了一个艺术设计工作室,平时还会到流浪动物寄养所看望小猫小狗,关爱小动物。
还有一个孩子,很有辩论天赋,他在学校成立了辩论社,参加了哈佛辩论赛并获得过铜牌,还把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辩论技巧跟同学分享,培养了一支学校的辩论队,组织过几场大型的辩论。而且他钢琴弹得非常好。
我们这几个孩子都比较典型,他们分别去了常青藤、全球著名的艺术学校和女子学校。
注重研究精神的培养
Q 今年是包校创立10周年,能否给我们回顾一下包校这段成长的黄金时期?是否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
A 我2010年来到包校的,今年是第7年。包校现在还处于少年期吧,才只是一个10岁的学校。给你们说两个学生的故事,我在一次演讲上也分享过:
1“黑客”的故事有一次在中学校长会议上,分管品格教育的领导反映,最近包校的网络被入侵了,黑客是一个七年级的学生。
由于他进入网络可以看到我们所有的邮件,所以必须严肃处理。
但我认为应该先了解事情发生原因,调查后才知道,这个学生想看一下包校的网络安全设置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平;他也想检验自己信息技术的能力。
再进一步了解下来,这学生是六年级转过来的,入学两周后的一天,我们的信息主任请他的家长到学校来说,孩子的信息技术能力已经达到高中的水平,六年级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了,建议家长可以在外面找更好的机构进行培训,并且推荐了一些学习网站。
由于这个学生在四年级时每天玩游戏到凌晨4点,家长虽然把电脑收掉,但还继续提供机会给他进一步学习,这次听到信息主任的鼓励后,更激发了他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
后来,他和其他同学所发明的导盲手机,获得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又获得了中国科协的肯定,作为中国科协英才计划的一员参加各种国际计算机论坛。
现在他的导师是复旦大学计算机和软件学院的院长。最近,他所设计的智能环境监测系统也在包校正式运用。
2“光明与黑暗之书”的故事有一天,在包校中学部的宿舍里,熄灯了,但是一个舍监老师突然听到有声音,看到两个男孩在用电脑讨论什么。当然按照宿舍管理的规定,电脑肯定就收掉了。
第二天了解情况以后才知道,这是八年级两个男孩正在创作一部小说,叫《光明与黑暗之书》,是描写18世纪普法战争的小说,其中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德国士兵,一个是法国士兵,通过描写他们的内心活动,来展示出战争的整个场景。
由于出版社马上要出书,他俩只能利用晚上来赶。
舍监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不仅没有按照纪律处分,还把电脑还回去,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创作。
更重要的是,在普法战争中,法国视作正方,德国视作反方,所以法国是光明的,德国是黑暗的。
但是他们创作过程通过讨论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后发现,光明中也有黑暗,黑暗也有光明,人的个性是完整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呢?
就是因为包校无论哪一门课程,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对一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这个就是对的,那个就是错了。
所以这两个故事能够让我们思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叛逆行为是不是错误的?
我认为并不能简单地说对还是不对。
现在不少学校在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安静听课、举手发言、手放到背后,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许顶撞……都是不!不!不!
这样用“不”来培养的孩子,能有创新能力吗?
我想,我们如何来处理约束管教和保护叛逆这两者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认为对孩子叛逆的宽容,就是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Q 包校所一直推行的“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出的是怎样的孩子呢?
A 我认为全人教育,最重要的一点,不光是通过理论灌输,而是通过一种生活中的塑造,形成制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
比如我们在小学部体育馆门口就贴着规则:发生冲撞怎么解决?因为运动中很容易发生碰撞,事实上这种与人交往的道理,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很重要。
所以我觉得,品格教育是和体育、艺术教育分不开的。
再比如我们都会组织一次全校的钢琴大表演。所有只要会弹钢琴的同学都有机会上台弹钢琴,而不是只挑选弹得好的同学去。这也是一种品格教育。
我们包校创办人苏文骏也曾和几位7年级的同学一起吃饭,问学生在科学领域什么比较有趣,有一位学生直截了当地说,我不是很喜欢科学,但很喜欢地理,并讲了为什么他喜欢地理。苏文骏当时听了特别高兴,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要跟随别人的想法,而是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愿意承担责任,这非常重要,不是盲目跟着老师走。
我们的学生都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同学,有集体荣誉感,同学之间没有恶性竞争,在形容别的同学的时候,他们都能谈出来别人的强项。这种精神很重要。我觉得全人教育在很多方面正是追求这样一种精神。
青海湖环岛脚踏车之旅
Q 说到体育,听说包校学生的运动量是很大的?
A 我们小学部是每天90分钟,中学部120分钟,高三也一样。下午3点半是雷打不动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还有1个小时是各种各样的社团。加上白天的体育课和中午的活动时间,加起来120分钟是绝对够的。所以很冷的天我们的孩子都爱穿短袖短裤。
可能对于一些学生或者家长来说,这时间太宝贵了,我如果刷题啊,学习啊,同样可以提高我的孩子。但是他实际上搞错了,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讲,体育是一种团队精神和毅力的培养。
关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包校的创办人苏文骏也说过:
第一,体育让学生学会团队精神。他们会明白世界不是围绕一个人转的。
第二,学生会更有意志力。体育很重要的是比赛,学生会明白付出就会有回报。
第三,学生通过体育减压、静下心来。我们学生压力很大,手机、电脑带来了新的压力,每天随时随地都会有新的微信消息或者邮件,信息量很大,需要减压。当然,参与体育也要掌握好“度”。
Q 我们怎么样让孩子找到自我,然后能够认可自我,坚定自我,最后达到追求自我?
A 首先,我们的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倾听每个同学不同的想法,这个很重要。
你看我们的课堂就很不一样,孩子如果在上课的时候有什么事要出去,你可以出去,一般的学校就难做到。
我们就是营造这种看上去很宽松的氛围,但让孩子知道学校对他的支持,而不是强迫他去做事情。
所以我们学校的孩子和家长并不是只盯着名校去考,而是很热衷于参加体育活动、艺术活动。我们学校每年有一台大戏,中英双语的,只要你的孩子愿意,都可以在台上演一个角色。
培养能“仰望星空”的孩子
Q 具体到课程和教学,包校都如何设置?
A 比如我们的英语教学,我们不是从语法单词教,是从阅读开始教。阅读习惯养成后,孩子才会来判断是非,来思考。这不是课堂的灌输能够获得的。阅读能让孩子感受到兴趣。他可以根据平时的兴趣去选择书本来阅读。我们有家长说,校长,在家休息的时候孩子看书,看得连吃饭都忘记。
我们对每个孩子有阅读的分级标准,老师也会给每个孩子量身定制不同的阅读标准,并且给孩子做阅读指导,小学部课堂里面一个老师面对26个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怎么来进行培养教育,确实有挑战,但他们做得很好。
理科教学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还是以上海的教材为主,也设计了一套适合我们包校里面的教材,有挑战题、思考题,但是挑战题并不是奥数,它是一种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题,并不是有套路的这种题目。
授课语言方面,小学阶段是中文50%英文50%,高中阶段是20%中文80%英文。但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因人而异。比如学生第一语言是英语,那么汉语就更多一点;母语是汉语的,英语这一块多点。
课程方面,初中采用上海课程和国际课程,高中采用剑桥IGCSE、IBDP课程以及中国文化课程。
Q 入学考试是家长最关心的,比如说幼升小这个阶段,包校选拔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A 我们没有笔试,只有面谈,主要针对孩子,形式是活动式、交流式的。十几个孩子一起做活动,看他们活动的情况。语言方面,中文也有英文也有,没有笔试的要求。
会从什么样的维度去挑选?从他交流的理解和反应能力去挑选。也从孩子的言谈举止来观察他们的行为习惯和礼仪,但是应该说孩子们在这方面都很好,因为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
我们确实也要跟家长谈,主要看理念。我们不大欢迎“很忙”的家长,就是自己很成功,但是对孩子教育关注少的家长。包括我们的孩子体育活动量很大,而且运动一定会发生冲撞,如果是观念比较传统的家长,可能不一定会接受。
Q 包校的家校沟通听说也是做得很好。
A 对。我们有家校协力会,家校沟通非常广。今天早晨我还碰到六七个家长站在走廊开会,他们是我们“品格教育”的家长团队。你看到走廊里贴着的很多品格方面的小海报,对吧?都是家长提的。
家长这一块很重要。有一些学校,孩子在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完全不一样,那就成问题。
包校的家长都很活跃。比如双休日家长自己组织足球队来学校比赛,而且请来的都是很大咖的校队;排球队请来了郎平的队员来学校;我们还有故事妈妈团队,每月到教室跟孩子们讲故事。
我们的RUN-A-WAY自行车俱乐部也是家长组织的,不少学生已经完成“两湖三岛”骑行,即绕台湾岛、绕海南岛、绕崇明岛以及绕太湖、绕千岛湖骑行。中学部同学骑900多公里,小学部同学骑400多公里。可见我们的家长本身对体育就有一种非常热情,他就觉得不是光锻炼孩子的体魄了,更是一种毅力和心理的培养。
Q 包校这两年没有开分校的计划吧?
A 没有。我觉得教育也有自身的规律,除了办学理念,也还需要一支很好的教师队伍,当然也要有资金支撑。
包玉刚实验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具备中国文化的孩子,但是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包氏家族为什么把学校办在上海,不办在境外?就是看到我们许多孩子从小到国外去,而中国文化底子不够,所以想办个学校把他们留下来,学习中华文化,具有中国心。现在来包校的外国孩子也蛮多,这里可以让他们热爱中国,认同中国。
包校是非盈利学校。在中国,好多学校都有政府或企业的支持,包校的全部运营则靠理事会来领导。
这种非盈利办学模式,在海外包括香港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非盈利性和盈利性的区别在于,盈利性的出发点是先经济后教育,非盈利性的出发点是先教育后经济——先办好教育,同时创造一个经济的平台。而经济上如果有收益,也全部回馈于学校。
和境外很多私立学校一样,包校也有基金会,只有资金来源多元化,包括热心于教育的企业与人士的支持,学校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采访接近尾声时,吴校长说带我们去教学楼转转。来过包校这么多次,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里的走廊。好的国际范儿的学校,墙壁都会说话。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我必须要带有私心地说一句,包校学生的艺术作品水准极高。
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子:
有这种色彩饱满,天真烂漫的:
有莫奈风的:
最有意思的是这组孩子们的照片,原来它是立体的,同一个孩子,从左边看过去是他婴儿时的脸,从右边看过去则是他现在的孩子脸。成长,和独一无二的他,就浓缩在这幅艺术作品里。
除此之外,我知道包校孩子的那种自信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来源:
真正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外部资源。
比如访问过包校的嘉宾,有香港特首梁振英、杨振宁、郎平,国内外著名大学、中学与小学的校长、学者、教授与同学,美国教育部长访华的时候包校学生还跟着创办人苏文骏去美领馆跟他对话,教育部长不仅对学生们优秀的品格、丰富的知识、宽广的国际视野表示赞赏,而且对他们英文的流利程度大为惊艳。
比如来给孩子做夏令营的是蜚声海外的伊顿公学合唱团队。比如时不时就有著名作家和学术领域的大牛来校给学生做讲座。
这种资源确实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提供,但能够不惜代价提供这种资源,也恰恰印证了这所学校想要实践本文出现最多的高频词“全人教育”的决心。
13岁入读伊顿公学,18岁入读牛津大学,22岁入读斯坦福大学的创办人苏文骏曾说:
全人教育是伊顿公学最明显的特征,全人教育指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学习和书本学习上,在操场上玩耍、参加合唱团或是在宿舍和室友交流都是重要的学习环节,而这种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全面的素养。学校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考高分,更多地是强调心理教育、生活能力、处世能力和各种动手能力,还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庭观。
要能让更多的人看见、理解并实践这种“全人”教育,也许还需要时间,但无疑,包校的孩子们,是极其幸运的一群。
▼▼▼ 您可以进入“真榜”见更多关于包校的述评和信息:
欢迎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学习力|在美国 |他山石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