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儿子送进剑桥的斯坦福妈妈:从不补习的教育也能成功 | 讲述
“爸爸真棒”关注教育的新思想和方法,也关注国际化教育中的孩子、家长等方方面面的人的故事,在 “讲述”栏目中,我们给你讲故事,也等您来分享自己的故事。
今天,斯坦福博士毕业的CEO妈妈诸葛越,将为我们讲述她培养两个性格迥异有如“魔鬼”和“天使”的孩子成才的故事。
”聪明的家长给孩子的远远不只是一堆染色体而已。他们会在家里创造更浓厚的学习氛围,他们与孩子交谈更多。通常他们挣更多的钱,可以更好地给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也能把孩子送去更好的校区。聪明的家长往往能给孩子很多开发智力的机会。
——美国杰出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
诸葛越无疑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家长,她培养自己的两个孩子成才的经历算得上是对上述理论的完美实践。
诸葛越有着多重身份:
她是学霸——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硕士与博士,曾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她是互联网企业高管——HULU公司全球研发副总裁,曾任览盛移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产品总监,微软北京研发中心项目总经理;
她还是两个男孩的妈妈——大儿子已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自然学科。
她撰写的《魔鬼老大,天使老二》一书不仅记录了一个智慧的妈妈如何陪伴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成长的有趣故事,更宝贵之处在于她利用自己互联网高科技领域的管理用人经验,从职场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反思如何教育培养未来世界所需的人才。
作为家里只有一个娃的妈妈在看完该书的第一章后,就油然而生对作者的无比敬佩。不是佩服她的智慧或职业成就,而是佩服她生二宝的勇气。他们家的“魔鬼老大”这么不省心,她居然还敢要老二?
不久,我们就发现了他大哭的目的:他不想躺在床上或者任何地方睡觉,就想趴在大人的身上,这样45度角竖着,刚好可以听到大人的心跳声”。
在习惯了一夜醒12次,整晚45度角靠着睡觉之后,诸葛越夫妇又不得不接受了一边抱着娃上下楼梯一边唱歌哄睡的常态化,还间隙性利用装婴儿车在石子路上推、放汽车后座到有减速障碍的路上开……等方法。
这段看得我是笑中带泪呀,跟我家娃简直是一模一样。我就是在跟娃的睡眠大战中逐渐打消了生二胎的念头。
他们家的“魔鬼老大”不仅睡眠不好,而且还特别的不听话,“仿佛是上帝送来教我学习爱和忍受折磨的。”
▲内页摘录:“魔鬼老大”的故事
可是诸葛越是一个非常爱孩子的人,所以四年后他们又迎来了老二。生活总是充满意外的惊喜,老二是一个天使般的孩子:能睡,爱笑,乖巧,体贴。看到听话的老二毫不恋战的乖乖从浴缸里出来时,她吃惊得“仿佛月亮从大门里走了进来”。
虽然诸葛越是理科生,还自称不怎么擅长语言,可是书中选录的她的育儿日记及行文,却充满了一种诙谐的冷幽默,让人轻松地一口气读完之后,对家庭教育也有所领悟。
诸葛越家的“魔鬼老大”如今是剑桥大学的大一新生。
可谁能知道,这个一米八几的帅小伙在15岁的时候,还要妈妈每天晚上盯在屁股后面催他“刷牙!洗澡!睡觉!”、每天早上千催万请用尽办法地叫他起床。
然后,在16岁的某一天,他突然就像大人一样自觉了!
很多事,长大了自然就会了
小时候,老大的性格也曾让父母困扰。他不爱跟其他小朋友玩,不愿出门吃饭,甚至到了餐厅一口不吃,属于超级“宅男”。
可长大进了学校,却有不错的人际关系,高中毕业时甚至每天都要出门和同学玩。
温柔体贴却性格敏感的“天使老二”刚上初中时,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参加足球队选拔,可是在三年后却自己报名参加了同一个比赛。
周末光顾着踢足球、去公园、吃披萨、看小说、玩电脑游戏、跟同学见面,直到周日睡前才发现功课只做了一点点的老二,慢慢也学会了时间管理。还跟老大一样是不折不扣的学霸,只能偶尔勉为其难地满足妈妈“不做第一名”的要求。
还有过马路、看风景、女朋友……都是他们长大了就会的事。
18年养育孩子的经验让诸葛越渐渐体悟到很多孩提时让人倍感焦虑的问题,在孩子长大后却完全不必烦恼。而两个孩子之间巨大的性格差异也让她明白,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其特别之处也许还是其天赋所在,父母无须自寻烦恼。
看到这么优秀的两个娃小时候也有那么多糟心事儿,我突然之间就不那么纠结上三年级的女儿还在啃手指的事儿了。没错,她总不会到30岁时还在啃。
▲在三亚的“魔鬼老大”和“天使老二”。
不上课外班不陪读也可以学业优秀
在诸葛越看来,作业、教学、午餐都不是她的管理范围。
她的两个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她就明确告诉他们作业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和妈妈无关,只在他们求助时做个“很笨的小兵”。即便发现孩子作业中有错误,她也不会去更改,以便老师了解孩子的真实水平。
在教学上则完全依靠学校,并没有像很多高学历的父母那样越俎代庖自己教孩子。她非常谨慎地择校,然后就选择相信学校,不去——也没时间——插手学校的教学。
她甚至也没有让孩子参加各种时髦的课外班。周六他们总是空出来睡个懒觉或者去公园郊游,周日则安排踢足球游泳等体育活动。
结果就是,她的两个孩子都学会了自主学习而且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特别好,甚至还曾代表学校参加国际竞赛而获奖。
放慢脚步,无论是孩子还是事业
看到这里,也许你们会以为诸葛越就是传说中那种坚持“散养”理念的人,而且她工作忙得恐怕也顾不上孩子。只是因为基因好所以孩子才会那么优秀。
但恰恰相反,诸葛越的这些“无为”之举,是她精心思考后的设计。
因为她认为补课对孩子的成绩会有一定帮助,但是会降低整体的效率——孩子很累,没有空余时间。堆砌的学习成绩从来不是她给孩子的目标,真正的技能、理解和热爱才是持久的。而做全方位照顾孩子的“直升机父母”源于害怕看到孩子失败,感情太过依赖于孩子而不是伴侣,这反而会妨碍孩子的成长,引发大人和孩子双方的焦虑。
诸葛越也绝不是忙于事业而疏于照顾孩子的“女强人”。她生育两个孩子后都在家休息了一年,精心照顾幼儿。复工后,也是力求准时下班回家全心陪伴孩子,即便有工作也会放在孩子睡觉后再做。
对于孩子,她充满耐心地陪伴他们探索,刺激他们的智力发展。
对于事业,她放慢了自己事业上升的步伐,但也不抛弃不放弃。
就这样充满愉悦地,在育儿和事业两方面都获得了丰收。
是的,相比很多人,她的成功来得并不早,但这是她理性抉择下的结果。因为她明白一个人的时间只有这么多,必须要想清楚什么最重要,放弃什么、抓住什么,放慢什么、忽略什么。
说了那么多的“无为”,那么诸葛越的“有为”之处,到底在哪里呢?
答案: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
▲诸葛越与两个儿子在美国马里兰
2地板被抽走了,教育到底要教什么?当下的孩子面临的教育和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只是脚下的地毯被抽走了,我们脚下的整个地板都不见了!”
千百年来,教育是为了人们获取知识,考试是为了检验这些知识。可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使教育的核心概念——“知识”,变得信手拈来,几乎一文不值了。
因此,诸葛越认为成长能力、批判性思维、复杂技能才是未来所需,而培养孩子的兴趣、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享受过程才是家庭教育的重点,而这些都融入于陪伴孩子成长的日常点滴中。
早期教育与陪伴阅读
诸葛越非常重视早期教育,她认为早期教育的关键是刺激。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快乐的环境,陪伴他们玩耍,不断地给予孩子正反馈,就能积极地刺激孩子的智力和身心的发展。因此她的两个孩子说话都很早。
在陪孩子的游戏中,她还会刻意引入数学和类似抽象概念的启蒙,比如一起讲“10个同一类的东西”。提供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自然地探索,不过早设定方向。努力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对家长来说,该思考的不是我的孩子有多聪明,而是我的孩子在哪些方面聪明。”
她的两个孩子日后在学业上都能轻松驾驭,与她重视早期的刺激与探索不无关系。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她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一直持续到了孩子12、13岁。她的孩子生下来三四个月就开始了“读书”生涯,
一开始是布书,然后是由孩子当主角的天马行空的故事,
三四年级的时候读《射雕英雄传》,
上中学后读“最无聊的书”以便催眠,包括《孙子兵法》、《东周列国志》、《音乐家的故事》等。
老大直到13岁之后,才把睡前故事改为睡前谈话,天上地下、经济人文、宗教科技无所不谈。
算下来,诸葛越给两个孩子讲了17年的故事。她自己也感叹,睡前故事是她和孩子在一起做得最频繁的事,每天都做。
▲大孩子的睡前故事及“无聊的催眠书”封面
想象力需要呵护,创造力需要留白
孩子天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无穷的好奇心和精彩的创造力,家长要做的就是让他们不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失去这些能力。
几乎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玩假想游戏。假设一个塑料杯是万能机器,可以制作任何饮料,另一个机器是万能药箱,过敏药、感冒药,吃了变聪明的药,应有尽有。大人只需要自然而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游戏,不用改变,不用限制,不用说教。当真正参与进去时,会发现这些荒谬的想法太好玩了,跟着孩子开开心心地玩就好。
当孩子的好奇心作祟进行各种探索各种捣蛋的时候,对孩子说“你可以把一切搞乱,只要负责收拾就行”。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让孩子多做尝试。因为唯有好奇心驱动下的学习获得的成果才是长久的。
孩子小的时候不需要刻意教育,他们需要的是交流,要有耐心和兴趣回答孩子不断提出的问题。
同时注意不要灌输正确答案,留出空间给孩子自己探索。
培养创造力这种不能直接观测的能力,家长需要做的很简单——但往往是很多家长都做不到的,那就是给孩子“留空”。
孩子需要空间和时间,不被打断,不被改正,不被 “教育”,不被塞满。参与他们的假想游戏,允许他们看各种小说,让他们的思想自由,他们就会长久地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
▲诸葛越与两个儿子在悉尼
独立思维与复杂技能
培养孩子思维的独立,比行为的独立更重要。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
孩子三四岁时就可以进行show and tell(展示与讲述)活动,拿一个喜欢的东西,告诉大家那是什么东西,怎么得到的,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喜欢等。
上学后,学习如何判断逻辑谬误,比如区分因果关系和关联关系,区分感性判断和推理结论。给孩子一个允许失败的环境。
到中学时,培养批判性思维、自我认识和反省的能力。帮助孩子知道“我在哪里”,“我缺些什么”和“我如何进步”。
未来的“大咖”需要的是复杂技能。也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细化分解,得到一个最佳成品,进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技能。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需要家长的引导,更需要孩子自己去领悟。而硕士、博士的研读过程也就是获取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
幸福就是享受过程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他们幸福。知识、成绩、名校、成功只是可以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一些手段。诸葛越认为有一项技能可以帮助孩子通往幸福之路。
幸福的至高境界,不是成功,而是对某件事的喜欢与精通。”
人最幸福的时间,是他在做一件事,因而忘我的时间,也就是心流状态。
我国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考试,而是孩子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孩子丧失了“享受做事”的能力。比如很多码农都把目标定为“等挣了多少钱就再也不工作了”,他们缺乏的正是这种忘我的快乐。
掌握一件事,可以不断地追求,不断做得更好,也可以一次一次反复地做。到达精通的过程就是享受的过程。
在孩子小的时候,努力保留他们单纯的、没有目的性做事的兴趣。每个孩子都可能有过类似于沉迷做纸飞机的经历,他们长时间地为一件事着迷,不断自我进步。但是进入正统教育后,学习别人灌输的知识,这个追求精通的精神反而迷失了。
因此,父母要强调做事本身的乐趣,而不是为了考大学,为了挣钱,为了跟同学比较。在孩子因为乐趣而探索时,鼓励他们,或者为他们提供条件。
3共同享受成长阅读《魔鬼老大,天使老二》一书的过程中,处处都能感受到诸葛越的快乐和满足,从她一篇篇短小的育儿日记中,从她自己的体悟和进步中。是的,育儿本应该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果感觉痛苦的话,一定是哪里不对了。
正如她对幸福的定义那样,她陪伴两个孩子长大的过程,必定也是她“忘我”的时间,是她“享受的过程”。
人的一生就是由一片片时光连起来的,孩子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时间,我们不需要别人来代替生活,代替我们做最爱做的事。
她不认同 “高质量时间”的理论(花多少时间陪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的质量)。她认为:
孩子和父母感情的建立要足够的时间和频次。孩子不是机器人,你想给他读书,他就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8点等着你读书。
父母要给更多孩子无条件、无目的的时间。你就是需要在那里——这样你才可能听到孩子讲的话,观察到他的变化,在核实的时候讨论合适的话题。
人生很长,有很多其他事,什么时候都可以做,而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就是最早的十几年。这也是我作为一名读者与之产生深刻共鸣的地方。
最后以诸葛越序言中的话来结束这篇冗长的读书笔记:
教育不是速食面、速成班,没有七个方法让你的孩子不打电玩,也没有十二张图让你的孩子拥有美德。真正的教育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它是漫长的而不是完成时的;它是人性的而不是功利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之外的。”
“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孩子大了,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沟通。”
▼▼▼点击以下标题,观看更多国际教育之路上“人的故事”:
《从偶像歌手到把3个儿子全部送进斯坦福,传奇妈妈陈美龄的几个小秘密》
《亲历台湾、加拿大、上海教育,这位妈妈坚决选择留在上海》
▼点击大图看《魔鬼老大,天使老二》的介绍。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在网店购买本书。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