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术烧钱又无用?这所86年历史国际教育学校的回答值得深思
或许你也会有同样的经历。在我们的中小学时代,每当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前后,音乐、美术、体育等“次要”课程都会被停掉,替换成更重要的语数外或复(刷)习(题)课。
直到今天,大多数学校依旧把音、美、体,算作“浪费时间”、“与升学无关”的次要课程。
还有那个从小逼你学钢琴、油画的老爸老妈,却也在奥数和艺术之间选择了前者。
因此,当笔者来到上海耀华临港校区,见识到那一整层楼的艺术主题教室和又一整层楼音乐主题教室时,内心是震惊的。
耀华临港校区脱胎于拥有86年历史的香港耀中国际学校,由曾楚珩女士于1932年于香港创办(当年爆发了一·二八事变),命名寓意是“光耀中华”,如今耀华已花开全球,拥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英国萨默塞特等分校,这些耀华学校的共同点是始终把文艺、科技与仁爱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学艺术到底有什么用?这个世纪之问,相信耀华人是可以给我们答案的。
为此,笔者在上海滴水湖畔的耀华临港校区整整呆了一天,看了一场主题为“ARTITUDE”的视觉艺术作品展,听了两堂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视觉艺术课,与中、外双方艺术老师进行了沟通,并采访了三位热爱艺术的00后学生。
▲耀华艺术展览中的学生作品
“艺术不仅是好看,
更是传达你我的态度”
▲艺术展负责人、耀华临港校区视觉艺术老师Aurelia Zatta(左二)和其它三位艺术老师,(从左往右)Bekkie Wasserman, Kimberley McFarlane, Claire Davidge
一走进耀华临港校区的教学楼,笔者就看到了这场名为“ARTITUDE”的艺术展,展示1-12年级学生的绘画、摄像、陶艺、装置艺术等作品,不少孩子们在下课后纷纷驻足观看及讨论。
为了准备这场视觉艺术作品展览,耀华临港校区的老师和学生忙活了一整年,许多老师持续为此加班加点,默默付出巨大的汗水与心血。和善的Aurelia Zatta老师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也是耀华临港的视觉艺术组组长,她从小热爱艺术,本科毕业于南非开普敦大学后,又在新西兰怀特克利夫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还曾在津巴布韦、新西兰、中国等多个国家教艺术课。
为什么要举办艺术展?艺术展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孩子们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又是如何?对于笔者的这些疑问,Zatta老师不疾不徐的一一道来。
艺术有什么用?画画有什么用?这不仅是困扰孩子们的问题,也是很多中国家长表示犹豫的地方。
因此,每当我看到学生们交给我的艺术作业/作品时,这些漂亮的、充满天赋的作品时时提醒着我,一定要做一次正式的、大型的艺术展览。
当孩子们的作品被展出,当高年级小朋友看到低年级充满童心的作品而会心一笑时,当家长、老师看到孩子们的作品并开始思考时,当这些作品参与到“无声拍卖”并且所获款项将用于慈善时,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一整年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这是此次展览告诉孩子们的,有关艺术的价值。
▲耀华艺术展览中的学生作品
关于这一点,在平时的课程中,我们还能感受到更多艺术的价值。比如我们的学生可能在其他课程,例如数学、英语等,遇到了挫折和挑战,当他们来到艺术课,并完成一幅作品时,他们收获的这种“成功的喜悦”鼓励着他们去克服更多挑战。
此外,不少孩子在上完艺术课之后,可能就想到:也许我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解“三角函数”。很多时候,我们被固有的思维逻辑限制住,而艺术是帮孩子打破固有思维的最佳途径。因此,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达芬奇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我们熟悉他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但也不能忘记是他发现了“惯性原理”,也是他设计出“初级机器人”。
▲耀华艺术展览中的学生作品
2只会做漂亮的艺术作品一开始,孩子们交给了我许多漂亮的艺术、绘画作品,很多孩子已经学了多年的绘画,但我们发现,这些作品除了漂亮之外,就找不出其他的内涵。
我们告诉孩子,绘画技巧很重要、画面美感也很重要,但艺术不仅仅是看上去的美丽,每一件作品的背后可能是一个问题、一个思考,或是关于弱势群体,或是关乎女性权益,或是环境问题等等各个方面,当人们看到你的作品,可以通过你的作品去思考一些东西的时候,这才是艺术作品最大的价值。
因此,我们举办了这次艺术展览,并取名为‘ARTITUDE’(Art艺术+Attitude态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艺术作品去思考,去表达,去呈现。
当然,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IGCSE艺术与设计课程中的一部分,孩子们需要做自己的艺术作品,这有助于他们拿到更高的分数。
▲《梦想与女性气质》(Dreams and Femininty),十二年级学生窦竞萌作品。这幅画的灵感和构图来自穆夏,并使用了眼下很火的莫兰蒂配色(我们曾经采访过窦竞萌同学,详情可直接点击查看)
在艺术展的筹备中还发生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个耀华临港初中部的学生提出,我们是否要让艺术品更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能将作品用作慈善呢?于是,才有了如今艺术展之外的“无声拍卖”,参加拍卖的85件作品的所有款项将全部用于耀中幼教学院发展中心的“The Discovery Space”的建设,用以培养更多专业的双语幼教老师。
▲耀华艺术展览中的学生作品
如果只用逻辑思考,
那我们的世界是危险的
▲Aurelia Zatta老师的艺术课
看完艺术展,我们也非常想知道耀华平时的艺术课是怎么上的,于是Zatta老师非常热情的邀请我们加入到下午的视觉艺术课程中。这是一节关于三原色与色盘的视觉艺术课,Zatta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如何利用不同颜色的搭配,来调暗颜色(Making Colours Dull)。
“当我们用红色和黄色调出橙色之后,再加上一点点的蓝色,就可以让橙色变得更暗。”Zatta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让学生们勇敢去尝试色彩。
“犯错误会被惩罚吗?不会。因此,同学们要敢于尝试,千万不要害怕犯错,尤其是在艺术课上。”在学生们的心目中,她是幽默而和蔼的Zatta妈妈。
“在您看来,艺术,特别是视觉艺术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课后,笔者忍不住将疑问又抛给了Zatta老师,Zatta老师的回答非常直爽:
因此,艺术不仅是漂亮的、好玩的,更是有用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耀华学生需要每周至少上2次艺术课(高中则把艺术作为选修的专业课程)。
▲耀华艺术展览中的学生作品
1艺术是串联其他学科的粘合剂当我们在画一个动物的时候,你不仅需要了解动物的基本轮廓,更需要了解到它的皮毛、眼睛,甚至是它的生活习性,因此,除了观察之外,你需要扎实的生物学知识。
同样的,当我们在讲历史文化课的时候,例如蒙古族文化,可能很多21世纪的孩子是缺乏了解的。于是我们可以通过艺术,让他们去更加细节的感知历史,帮助理解和记忆。
这也是耀华独特的“学习社群”理念所提倡的探究式与跨学科的学习模式。在这里,没有单独的学科和知识点,每一门学科都是可以互相作用的。而视觉艺术就像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粘合剂,对于分散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我们就通过视觉艺术来进行表现和展开。
如果你有做PPT的经验,可能更是深有体会。如果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文字和数据,你可能很快就遗忘了,但如果是视觉艺术的呈现,会让你印象深刻。
因此,在艺术的背后,藏着许多的重要信息。
▲耀华艺术展览中的学生作品
2创造力与逻辑性同等重要我们所熟知的学科,比如数学、生物,在大多数时候教的是逻辑性。但放眼世界,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不仅有逻辑,创造力是同等重要。
例如,在建筑工程的团队中,经常会需要艺术家的加入,如果只考虑到建筑的安全、牢固,那么全世界那么多美丽的建筑,雅典卫城、布达拉宫、长城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再比如,我们会发现很多科学家的思考方式并没有那么的有逻辑,很多时候,正是他们迸发的那个创意的想法改变了世界。例如达芬奇在500多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就想到了用机器人来做手术,在没有计算机、芯片技术的那个年代,这简直是“妄想”。
因此,我甚至会认为,如果只用逻辑的方法学习,可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这限制了世界发展的可能性。
▲正在教中国画的张永苗老师
西方的艺术讲究创造性、展现形式,那么中国艺术又是如何呢?特别是在强调中西融合的耀华学校,我们的中国艺术课又是怎么上的呢?接下来,笔者又来到了中国研习课堂,见到了正在教中国画的张永苗老师。
张老师从高中就开始学习西方绘画,本科阶段学习动画设计,最终获得国画专业的硕士学位,自身的教育经历就非常的中西融合,我们也希望通过她来了解耀华在中国艺术和文化上所做的努力。
“在国际化学校、双语学校教中国艺术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面对这个问题,张永苗老师告诉我们:
▲中国研习课学生练习国画
对于中国的学生,特别是像耀华这样具有国际化特色学校的中国学生,未来他们可能会到世界的其他国家、城市学习、生活,那么中国文化的根基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当我们设立中国研习课时,不仅让孩子们有了学习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氛围,更是让在耀华的来自其他国家的老师了解中国,这也是在国际化学校教中国艺术的有趣之处吧!
除了书法、国画课之外,耀华的中国研习课还包括中国习俗、节日、传说等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而且该课程不仅对中国学生开放,外籍学生也要上这门课。
▲中国研习课教室
三个“00后”学生
思辨在艺术创作时诞生
那如今的“00”后们是如何学艺术以及看待艺术的呢?最后,笔者又抓了三个耀华学生聊了聊。
九年级学生翁心懿Lisa,体制内学校长大,后赴澳洲读书,如今因父母工作的原因回到国内读国际化学校。除了绘画,翁心懿还非常喜欢阅读和写作,曾经还出过自己的英文书。
十一年级学生林弋涵Leo,体制内学校长大,8年级转到耀华,喜欢阅读时政类的新闻和作品,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是他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十二年级学生窦竞萌Nino,是画室里出来的孩子,梦校是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生物化学是她未来想要涉猎的专业方向。
先稍微卖一下关子,大家一起来看看三位同学的作品及介绍,猜一猜到底是谁创作的吧!
▼这是主题为《战争与毁灭》的装置艺术作品系列中的一件,作品通过3D立体模型制作出坦克以及战争的场景,表达战争对世界所带来的灾难性的毁灭,从而表达对于“世界和平的呼吁”。
▼该参展作品名为《自由》,展现了一条被束缚在鱼缸里的鱼,想要摆脱人类的控制的场景,而创作者从中更想要表达的是人类对于自由的渴望。
▼这是一幅名为《穿旗袍的少女》的作品,展示了旧社会女性即使身处男女不平等的男权社会之中,仍然保留着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点击空白处揭晓答案
▼
《战争与毁灭》、《自由》与《穿旗袍的少女》分别为林弋涵、翁心懿和窦竞萌的作品,其中只有窦竞萌有绘画基础,另外两个学生都是零基础,都是在耀华临港开始的启蒙。
笔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无奖竞猜”环节呢?其实是想要表明Zatta老师在最初提到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好看,更重要的是作品所传递的态度与思考,以及创作者的灵魂。
就像Leo能够创作出《战争与毁灭》,实际是源于他通过新闻和书籍中对战争的理解,同时,通过创作这个作品,又增进了他对于社会议题的思考。
“你们所理解的艺术是什么?”在采访的最后,笔者问三个“00后”小艺术家。
“在我看来,文学与艺术是共通的,他们都是一种表达方式。曾经,我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今,我只是用图形来表达,但背后的情感和思考并没有改变。”在翁心懿的心中,艺术、写作源于生活、终于生活,她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记录和抒发。
“艺术让科学不那么理性,更培养了我发现美的眼睛。”在平时的学习中,窦竞萌是一个十足的理科生,未来想选择生物化学专业,可是当科学融合了艺术之后,连枯燥的化学实验都变得那么美好。
▲“在我做银镜实验时,当银离子还原成银,看到试管一下子变得亮闪闪时,我突然发现了化学的美。”窦竞萌说。
“对我来说,艺术是没有边际的草原,培养了我更开阔的思维。”在林弋涵的观点中,数学、化学有公式,曾经在公立学校学的语文写作有固定格式,当他接触到艺术时,想象的闸门被一下子打开,而这股力量,可以更好的帮助他进行其它学科的学习。
那一天,我不仅认识了这三位有想法、敢于表达的小艺术家们,同时与Zatta老师、张永苗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见识了一场无比美好的艺术展,更是遇见了趴在窗边画小动物的小女孩,在沙发上批改作业的老师,在图书馆里专心阅读书籍的孩子们……耀华临港校区带给笔者的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对于教育和成长的一次崭新的思考。
据悉,耀华临港校区全市招收符合报考要求的一至九年级中外籍学生,学校将在4月13日举办校园开放日,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电话或微信预约参加。
▼▼▼家长也可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预约开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