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挤破头的帝都顶尖公立,这些孩子却选择出走
全民网课一来,一个“残酷”却又早该知道的现实摆在家长和学生面前:
原来学校学习的很多知识网上都太容易获得了,而超知识层面的能力如筛选知识、独立思考、科学素养、自我管理等,却又是“考试”无法衡量的。那我们究竟应该在学校里学什么?我们想要孩子的未来是怎样的?
这个特殊时期,是家长少有的能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的时间。也许这三位从公立学校转轨孩子的故事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年前,在帝都海淀区最著名的公立小学之一中关村某小周围,一场小型宣讲会吸引了几十位家长。分享者是一位爸爸,他的孩子小K六年级小学毕业后,从该小学转到了朝阳一所知名双语学校。
与会者大部分都是来自这所公立小学的家长。“孩子在公立学校,越往上读越累,我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道路的可能性。”一位妈妈告诉笔者。
帝都的公立学校在全国是出了名的强,但即便公立资源那么好、很多人削尖头想要进入中关村某小这样的知名公校,依然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出走”,到体制外读国际化学校。
小K不是个例。和他同一个寝室的,还有同样来自中关村某小以及海淀区另一所名校人大附小的孩子。
“这所双语学校原来也就120人,一下子扩招了60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公立学校转来的。”小K爸爸说。
不仅是小升初阶段,初升高乃至更低龄的小学阶段,国际化学校都有公立学生不断转入。
由于希望进入国际化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近几年,帝都每年都要新增好几所国际化学校及其分部。
“出走”是为了找到更好、更适合孩子的教育。他们是否得偿所愿?
离开公立的孩子,除了少数直接转到美初美高,大多数分流进三种国际化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公立学校国际班/部、民办双语学校。第一种需要外国国籍,第二种多为高中,所以大部分从公立学校“出走”的学生,选择的是第三种——民办双语学校。
“奥数不好≈进不去牛校”
他们之中,有的孩子因为在公立奥数学习压力大而转轨,比如来自海淀区的小K。
在原来的公立学校,小K学习其实还不错,不能说名列前茅,但前五、前十还是有的。小K爸爸一直比较随性,不知道原来在海淀区小升初要进好的学校需要学奥数,等到三四年级开始时,已经晚了。
“奥数老师讲得很好,我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可惜小K跟不上。班上的孩子很多从一二年级起步,有的还上两三个奥数班。老师一出题,别的孩子已经做完了,我们家孩子才开始。”
小K从小很阳光,数学思维也不差,但学奥数的一年里,他觉得痛苦,有挫折感,还放弃了很多爱好。
如果不学好奥数,就不能进好学校,这样的压力对孩子无疑是很大的。
“公立学校和国际化学校最大的区别是,公立学校本质是掐尖的选拔机制,为了拼一分,孩子要付出多一倍的时间。这样做是否值得?是否符合未来的发展需要?”小K爸爸很无奈。
“没存在感=没好机会”
也有孩子是因为觉得在公立学校自己是个“小透明”、被压抑、不受重视而转轨的,比如来自朝阳区的小B。
两年前,小B还在朝阳区的一所重点学校就读,成绩ok,但属于不多说话的“小透明”。
身在重点班,从一年级开始,她就在紧张的刷题中度过。如果学习不好,获得各种机会的概率就很低。为了不惹麻烦,不让老师讨厌,她宁愿不说话。
让小B妈妈下定决心要转轨的一次契机是临近期末考试,学校的大喇叭在播放,“距离期末考试还有多少天”。
“这都什么年代了!”小B妈妈非常吃惊,“我和孩子爸爸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希望挖掘出孩子的个性,活出她自己,可是这样下去,很可能她就是随波逐流的一员。”
换一个环境=更多改变?
还有的学生转轨,只是希望体验不同的国际化教育方式,比如小C,她从东城区一所历史悠久的老牌公立小学毕业后直接去了美初读书。
因为父母都有在国外学习工作的背景,回国后,他们希望小C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别到了将来出国,不如外国人更了解中国。因此在小学阶段,他们主动选择在一所非常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立学校就读。
而到了小升初阶段,小C直接选择出国,并不是觉得公立有什么不好,而是想试一下不同的环境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这一决定,她到现在没有后悔过。
当然,也有非京籍学生读到初中毕业没法在北京参加高考,无奈只能选择国际路线的。
选择改变跑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是一路公立系统走过来,公立教育曾是他们最为熟悉和得心应手的上升途径,而现在却成为了他们和孩子的焦虑来源。
而作为公立补充的国际化学校,则铺开了一条全新的上升道路。
走在国际化教育道路上的孩子们,对学习有了全新的体会。
没有正确答案式的学习
小C说,她最喜欢的一个对比是:在公立学校,问题都有标准答案;而在这里,老师真的是在开放的讨论,希望你真正的思考、理解和应用,最终的结论往往也不是唯一。
“比如历史老师出一道题,可能一个班上十几个人有十几种不同的答案,但只要你的答案在理,有依据,它就是对的。”
“只有学习好,是远远不够了”
学校有大量的选修课、俱乐部、兴趣课等等,孩子可以在这几年尽情地探索,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东西。
“那些想逃离公立压力的人,发现国际学校的要求、标准、压力和挑战,较公立学校一点儿都不少,同样需要孩子全情投入应对挑战,两者的不同在于孩子的时间精力花在哪些地方。”小K爸爸说。
像小K,进了双语学校后,探索了各种兴趣爱好。比如学校的音乐教室里有他最爱的架子鼓,只要有时间,随时都可以使用。
而小C在学校尝试了排球、网球、壁球,还探索了一些自己之前不熟悉的领域,比如计算机和工程,发现自己还挺感兴趣的。
“在公立学校,很多学生因为要中考高考而放弃了很多兴趣爱好。但在这里,你必须要真的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行。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并不一定只有成绩好才算好。”小C的思考已经很成熟。
在公立学校,负责任的老师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喂”到孩子嘴巴里,督促孩子学习。可是在国际化学校,老师不再会一直盯着学生,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多了很多自由,也多了很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比如数学,小C说,在这里很少有老师会给你反复“刷题”,如果你想要做更多的练习,需要自己主动去找,其实考验的是你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到该选什么课,什么时间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大到未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方向,都是主动、自驱的行为。
赛道转变了,要兼顾的东西反而越来越多。
“以前我的压力只在学习。但现在我的压力转变为如何管理好我自己的时间,兼顾好学习、运动、社交等。我必须具有很强的自控能力。”
学校不再“迷信”知识,不再以老师为主导地教课,评价方式不再仅仅是考试,首先不适应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转轨后,家长的新焦虑如“围城”般的催生。
为什么我的孩子标化成绩下降了?
为什么我觉得孩子没有在学东西,或是学的比公立学校更浅了?
这样的学习到底能不能帮助我的孩子考上一流的大学?
去年有段时间,帝都一所双语学校初中部的家长们因为该校毕业班的IB分数不算高而集体失眠了,纠结自己是不是选错了学校、选错了体系、选错了路径。有甚者,又一次选择了转轨。
“我自己到底要干什么”?
“我看了一下孩子的数学,四年级了,学习的内容还很浅,这样下去怎么办?国际化学校的学术是不是不行?”一位国际学校的爸爸说。在他孩子的班级,有不少孩子都在XES、GS这样的数学辅导机构上课,他也给孩子买了好几本公立学校常用的课外资料。
去了国际化学校之后,家长和学生就经常会陷入这样的摇摆中。
他们害怕的是,孩子“国际化”的那一套并没有学会,反而丢失了在公立可能打好的基础。他们对前者是否能够真正培养出优秀孩子,还不确定;而后者,则是父母一直以来熟悉且相对确定的上升途径。
这样一来,其实不难理解家长和孩子从公立出走到国际,再从国际回流到公立教学模式的逻辑。归根到底,还是对“标准考试”的路径依赖。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出了国,到了暑假、圣诞假期,仍有大批学生回国来补AP、托福和SAT。某国内知名培训机构今年圣诞在波士顿开了一个SAT强化班,爆满,且来的都是中国学生,图的就是国内机构懂考试,能上分。
究竟从公立“出走”到国际化教育,是不是一条正确的路?
而最终缓解焦虑、并决心在国际化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小K爸爸说,是因为看到了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
“现代教育从欧美开始,当时是为了适用于工业时代的要求,把人塑造成差不多的样子,大大小小的螺丝钉,才能更好地为机构、国家服务。因此比较强调通用性,对个性总体来说还是抹杀的。这种趋势过去二三十年一直在发生改变,教育更多加入了个性化和人文关怀的内容。未来在学习资源很容易获得的情况下,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好奇心,以及批判性的思维能力等,才是最重要的。”小K爸爸说。
他的思考,和很多教育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不久前在得到大会上发布的《全球教育报告》中总结:“今天你无论分数考得有多高,专业学得有多深,如果不能到真实世界里去解决一个个具体而复杂的问题,不能将所学转化为应对一个个挑战的解决方案,那就会不适应。”
在笔者访问的几十所帝都国际化学校中,很多已经开始通过项目制教学、跨学科教学、设计思维等课程,培养学生上述能力。
小K所在学校的戏剧、音乐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灯光、音效设计、特效、翻译、艺术设计以及摄影等幕后工作全部来自于学生。
有帝都国际化学校的小学生们通过项目制学习,找到身边的真实问题,跨学科研究解决方案,培养了孩子的批判思维、团队协作、有效沟通等能力。
这些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变为了由学生为中心的探索;老师也从一个知识讲解者的角色,变为引导者;学生要学的不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技能、品质——这些没法用“考试”来衡量的东西。
在未来知识容易获得的情况下,也许这些品质可能才是我们抗衡人工智能等未来趋势的法宝。
这条全新的道路对于从以“知识”为重点、以“考试”为导向的公立转轨学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对此,小K爸爸想得很明白:
回到教育的本质,其实,不就是那句简单的,“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爸爸真棒”汇聚帝都超强阵容,邀请来自鼎石、海嘉、赫德、润泽、德闳等名校的校长、招办、老师和家长一起来做线上分享,从3月16日起,主题涉及未来教育、创新教育、双语培养、国际化之路等多个维度,听听大咖和过来人讲述未来,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扫描二维码👇报名在线教育展
▽教育转轨亲历故事▽
-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文章 -更多专题
▼扫描二维码,关注“爸爸真棒”,在后台回复下方关键词,即可获得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回复“爬藤”,看各种爬藤秘笈、幕后故事;
👉回复“幼升小”,“小升初”,看不焦虑的幼小初升学信息;
👉回复“升高中”,看转轨、初升高信息,三大国际课程介绍;
👉回复“美本”,看正确的美本打开方式;
👉回复“数学”,“语文”,“英语”,解决学科学习难点;
👉回复“美国教育”,看中美教育比对和美国教育深度观察;
👉回复“科学用脑”,掌握大脑规律,让孩子更有效率地学习;
👉回复“牛娃分享”,看“双语”、“美高”不同体制牛娃的升学路;